《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方主义文学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它尤其注重当地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反映和描写。它描绘这个未开化的布满原始森林和草原的大陆,充分表现拉丁美洲独特的自然风光:辽阔的潘帕斯草原、骁勇豪爽的草原牧民;热带森林独特的压力,暗无天日的窒息,森林中缥渺的魔影,昏热病,橡胶工人悲惨的生活。它用草原、林莽、暗无天日的绿色监狱代替了现代主义代表作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异国花园;用毒蛇、鳄鱼、食肉的蚂蚁代替了睡莲、玫瑰、天鹅;用橡胶工人、高原牧民代替了公主、王子和仙女。总之,它力图用对大自然的夸张膜拜来代替古典激情。

  这样一种新鲜的创造,对于拉丁美洲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地方主义文学对地方传统、迷信、印第安神话的提炼和发展;对大自然及人物神话化的描写,为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拉丁美洲文学进入现代世界文学之林的前奏。

  拉丁美洲地方主义文学独特的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当然在艺术上还不能自成体系,没有达到使欧洲叹服的高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另一重大文学潮流,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现代派作品有很大不同。它并非为了寻求新的艺术之花,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而是面对现实,以杜会问题为中心来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特别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它以劳动人民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成为文学的主人。现实主义文学对资产阶级文明,以及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暴露、批判,对城乡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寄予深厚的同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当时,它的创作思想基调是反帝反封建,要求改变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现实,解放劳苦大众。因此,二十世纪拉丁美洲现实主义文学是战斗的、朝气蓬勃的革命文学。它明显受到当时整个世界文坛的现实主义(包括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潮流的影响和推动。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又深受现代主义运动、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对于拉丁美洲文学来说,一个独特而奇异的现象是: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优秀的现代派代表作。对于整个流派来说,主要作家有马里亚诺·阿苏埃拉、葛高利·罗伯斯、罗梅罗、罗伯·葛麦斯、米盖尔·安赫·来·梅兰德斯、西罗·阿莱格丽亚等。重要作品有《在底层的人们》、《绿色地狱》、《大围猎》、《金属魔鬼》、《地下》、《太阳之下》、《玛鲁尔·罗哈斯短篇小说》、《广汉的世界》、《农舍》等。这些作家作品对于当代拉美文坛具有文泛而深刻影响。

  高乔史诗的巅峰

  ——埃尔南德斯的 《马丁·菲耶罗》

  阿根廷著名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1834—1886)出生于一个庄园主家庭,他的经历丰富,当过新闻记者、政治活动家和军人。由于自幼开始的牧场劳动,他熟悉、了解高乔 (也泽高卓)牧民,而且从精神、文化上,形成一种与高乔牧民割不断的天然联系。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抗议腐朽政治、抗议对高乔牧民的迫害。创作上,他又重视艺术质量。他批评有些民间诗歌作者不注意质量,因为有人不信民间文学,认为那不是艺术。他主张发展民间文学来战胜欧洲精神、欧洲文明。他的诗歌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是“一曲反对崇洋媚外者的战歌。”

  人们认为,埃尔南德斯是阿根廷诗歌传统的优秀继承人,当然也是高乔人诗歌传统的优秀继承人。埃尔南德斯以高尚的美学格调,接受了他以前高乔人诗歌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可以说他是高乔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马丁·菲耶罗》全诗分上下两部:《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和《马丁·菲耶罗归来》共计46章,1588节,7210行。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史诗,已成了阿根廷民族文学的瑰宝。它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典范之作,是三大高乔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部。这部长诗揭露了政府官员欺压老百姓,以及行贿、受贿和偷盗行径,还鲜明地表示了反对崇拜欧洲,反对只看见欧洲文明,不重视民族文学的错误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精神。

  在《马丁·菲耶罗》这部诗歌中,讲述了马丁·菲耶罗一生不幸的遭遇和顽强的斗争,描写了他十年流浪生活的苦楚。同许多普通高乔人一样,马丁·菲耶罗无辜被抓到边防军,把家产交给没有经验的妻子和年幼无知的孩子,历尽了三年边关从军的苦痛。他偷跑回家,以为可以开始安定幸福的生活了,没想到家里已经空空如也,妻子和孩子都已不知去向。他只好离乡背井,开始了孤独、寂寞而艰辛屈辱的流浪生活。流浪中,由于遭受侮辱讥讽,他杀了一个黑人和一个高乔人,从而又成了一名在逃犯。这期间,他结识了克鲁斯,两人生死患难,穿过沙漠流落到了印第安人手中,当了五年俘虏,后来偶然逃出,又回到了高乔人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获悉妻子已经不在人间。他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和体验感触,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一番人生哲理的教育。父子三人最后各奔前程,自谋生路,全诗在马丁·菲耶罗的自弹自唱中结束。

  《马丁·菲耶罗》的语言也象它的诗体一样,具有自己的特色。高乔诗歌要求描写乡村的题材和环境,并要求用高乔人的语言来描写。高乔语言的构成,有多种因素:古代的语言、重音的移动、语音的变化、成语的移动。这首史诗在语言上十分简洁、生动、形象,还用大量比喻深入浅出地表达思想,最突出的是用农村自然现象和动物对比。诗人这样比喻思考的重要性:“反复咀嚼的牛奶水最好。”这样描写一个吃醋的牧民:“我不喜欢别的公鸡在我的母鸡跟前咯咯叫。”对激动的准备战斗的牧民这样描写:“我的心像叫个不停的青蛙,起伏翻腾使我不得宁静。”有的段落和诗句饶有意趣。比如劝人不要见异思迁,对爱情不忠实:

  你别老换窝,没好处,换了情人的母牛下犊晚。

  学老鼠。

  生在哪儿,就呆在哪儿,占着一角不动窝。

  长诗在结构上严谨有序。它夹叙夹议。上下两部出版时间相差八年,但阅读起来仍是浑然一体。这固然因为主人公一致,还与在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上非常匀称和谐有关。在上下两部的前奏中,有着相似的抒情章节和政治隐喻。主人公也都冲破了某种社会的束缚:在上部逃脱政府的追捕;在下部逃离印第安部落。而且前后都有亲朋的聚会,相会后各自都要叙述自己的经历,总之,全诗中,叙述、描写和对话三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被歌手有机地联在一起,而正是诗人自己在担任着解说。

  史诗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描绘出了高乔牧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思想,尤其是刻划了马丁·菲耶罗这个形象。高乔牧民都是终生被追捕的逃犯,遭受着不可名状的苦楚。他们面对困难,却表现出了高傲不屈的性格。诗中这样写道:

  不管多么痛苦

  恶运怎样折磨,千万不能,永远不能低头。

  虽然生活极其贫困,他们却不自卑,并用幽默诙谐的口吻自我解嘲。

  谁也不能剥夺,上帝给我的“财富”,我带到世上来的,还要由我从世上把它带走。

  贫困的生活,社会的压迫,使得他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浪生活中,牧民们上了自己的“大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并用通俗凝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将法津比作宝剑,这比喻十分恰当:

  谁持剑谁会看到,利刃应砍向何方。

  从来是剑刃向下,哪管他姓李姓张。

  要想混得好,只有一个宝,个个笑脸相迎,处处点头哈腰。

  在描写高乔牧民的同时,诗人重点写了马丁·菲耶罗。他是史诗主角,也是讲故事的人,也是全诗中唯一有名有姓的人。马丁·菲耶罗从“边防军”回家乡,看到家园已成废墟,儿子失散,妻子跟随他人而去,他的心碎了,痛不欲生,但他没有嚎陶大哭、捶胸顿足,也没叫骂震怒,他哀哀地呻吟,伤感地原谅了他的妻子。后来,他结识了一个朋友克鲁斯。这个人物的出场更加突出了马丁·菲耶罗。从他的身上,马丁·菲耶罗看到了自己。从文学角度讲,克鲁斯是马丁·菲耶罗仅有的一个听众,但两个人就可以互诉衷肠,避免总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样,克鲁斯就象古典史诗中英雄人物的侍从一样,成了马丁·菲耶罗的陪衬。此外,他的长子、次子的经历也都丰富了故事情节,成了马丁·菲耶罗的辅助形象。并以一家喻大家,展示了马乔人的普遍命运和遭遇,从而构成对社会的批判。《马丁·菲耶罗》还是一部用现代文学艺术技巧,精雕细刻而成的民间诗歌。它不仅没有离开或破坏传统的民间风格,而且赋予它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从政治内容看,也不是无政治目的的即兴诗歌,而是歌颂了为争取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斗争,揭发了社会问题,要求社会改革,有着深刻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说《马丁·菲耶罗》源于民间,集中了民间歌谣的一切优点。如高乔牧民都是即兴诗人,相遇都要对歌,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在潘帕斯草原上盛行流传。对于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这部史诗中也有生动的表现,马丁·菲罗和一个黑人歌手的对歌,就写得十分精彩和生动。

  在论及《马丁·菲耶罗》的文学地位时,有人将它和《堂吉诃德》达到了骑士文学的高峰的话,那么《马丁·菲耶罗》则达到了高乔史诗的顶峰,并且结束了高乔史诗的时代。据说史诗出版后深受阿根廷人民爱戴,他们把这部作品看成自己的民族史诗。

  大自然的礼赞

  ——里韦拉的 《游涡》

  何塞·欧斯塔西奥·里韦拉 (1889—1928)生于哥伦比亚的涅瓦。他的父母虽属名门,但家境并不宽裕。大学毕业后,他在政府部门任职。1922年,他被任命为委内瑞拉一哥伦比亚边界划分委员会委员,这使他有机会和一些技术人员一起,到奥里诺科河及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丛林里进行考察。在这里,他目睹采集橡胶的工人那种奴隶般的劳动、监工的残暴、工人妻女的厄运、印第安人种族灭绝的残酷野蛮。1924年回到首都后,他立刻以这段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了《漩涡》。此书出版顿获成功。

  里韦拉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过两部文学作品:1921年发表的《上帝许给的土地》和1924年发表的《漩涡》。深刻的社会内容,成熟的写作技巧,使

  《漩涡》成为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它也是拉丁美洲地方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作为里韦拉唯一的长篇小说,它的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以主人公图罗·科瓦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科瓦是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勾引上年轻美貌的姑娘阿丽霞之后,为逃避家庭和社会的谴责,他们私奔逃到卡桑那雷草原,住在法郎哥和他的妻子格列珊尔达的旅店中。起初,科瓦打算在适当的时候抛弃阿丽霞,但不久即发现姑娘已经怀孕。小伙子受到良心的谴责,对阿丽霞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法朗哥的妻子格列珊尔达是个轻浮的女人,她企图勾引科瓦,但遭到拒绝。这时,一贯行骗的人贩子巴雷拉来到这座庄园,他把维卡达原始森林里的生活吹嘘得天花乱坠,格列珊尔达动了心,准备跟巴雷拉去往那里。

  有一天,法朗哥和科瓦外出放牧一群奶牛,回家时得知人贩子巴雷拉已经拐走了他们两个的女人逃往森林。他们急忙追赶。在丛林中,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四处打听巴雷拉和两个女人的下落,但没有结果。无奈,他们只好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了几天。一天,他俩遇见了老橡胶采集工人西尔瓦。老人一生含辛茹苦,备受监工的欺侮与剥削,为寻找儿子的遗骨在丛林里飘流。三人于是合作,踏上了寻找亲人和追捕仇人之路。严酷的现实生活,教育了科瓦,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三人来到橡胶种植园后,目睹了采胶工的悲惨处境,他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写信给哥伦比亚领事,揭露外国种植园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但政府方面迟迟没有回音。恰在此时,他们也找到了阿丽霞和格列珊尔达。这时的她们已成了巴雷拉的女奴,阿丽霞早产,已生下了一个孩子。科瓦杀了巴雷拉,救出两个女人。最后他们走向了林莽的深处,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