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6-神奇的学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86-神奇的学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配意念。    
    我老家是农村的,农村人带孩子是极其不讲究的,生下孩子时间不长,两口子还要下地干活。很多时间里孩子就在地上、灶灰乱爬乱动——当然,这么做也是生活困难所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从卫生、安全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在粗陋的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农村的幼儿,行动的能力比城里孩子略强一点,筋肉的发育也要好一些。    
    选择俯卧式的目的,当然主要不是让孩子锻炼筋肉。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培植一种“意念”。事实上证明,我为炘炀选择了这样一种姿势,取得了明显的结果。    
    在他出生70多天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两口子都没有留神,孩子晃着爬着,“叭”地一声从小床上掉到地面上了,我赶快跑过去抱住他。还好,摔得不疼,小家伙咧了咧嘴,就没事了。    
    这是个好的迹象,孩子会移动了——从那次掉到地上之后不久,孩子就能爬了。    
    关于这段时期的成长,炘炀的妈妈做了个笔记——    
    满月    
    身高:56公分,体重52kg,1995年8月8日。    
    100天    
    身高:62公分,体重6。8kg,1995年10月16日。    
    一周岁    
    身高:77公分,体重10kg,1996年7月8日。    
    一年趣事(一岁)    
    出生21天会笑。满月后即看得见悬挂在屋顶的气球和风铃。51天时就能翻身。百天时第一次去照相馆照相。3个月时能自己挪动身体。两个半月时从床上摔到地上,不久就会爬了。5个多月开始坐在小车里。4个多月开始添辅食,7个半月送托儿所,第一天哭得很厉害,第二天就好了,一逗就哭,且能坐了。8个月能扶东西站,很快能扶东西走,11个月能走,周岁时走得较稳了。孩子从小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特别爱看广告等,有时边看边哭。也喜欢听爸妈说唱。7月16日第一次回姥姥家,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8月4日第一次去湖滨公园。    
    一年趣事(二岁)    
    1997年3月12日(周四)14时,第一次会说“拜拜”,并招手,当时妈妈、三姨、三姨父在场,14个月会跑。20个月会说话,21个月多一些就会背“咏鹅”和“锄禾”,还会说一些经常出现的广告词及简单的句子,并且从照片中能找到自己的亲人,1997年4月20日炀炀和爸爸先回姥家过“五·一”了,30日那天妈妈也去了。    
    ……炀炀特别喜欢看电视,电视节目的名称几乎都能说出,而且特别爱看音乐电视,唱歌也很有韵味。1997年10月3日,炀炀第一次会写字,会写“1”、“2”,此时一般的话都会说了,能认识100多个字,已初步识数。


“世上只有爸爸好”“天伦之乐”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隐患

    炘炀幼年时期,面临的是这么一个家庭环境:    
    一、主要是由父母陪随,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的经历。    
    二、家境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薪族,只能根据普通家庭的现有条件养育孩子。在有限的条件里,要给孩子富足感,光明感,让他走好人生第一程。    
    三、“世上只有爸爸好”——我这个说法绝没有挤兑张炘炀妈妈的意思,他妈妈比我事业有成。我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费了些心思,才调到街道办事处。基本上是个闲职。我个人发展也没有“更上一层楼”的雄心了,再加上单位领导也比较开明,支持我教育孩子。在各方面协调好关系的情况下,也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做出了在我中年以后最重要的选择。尽我能力和精力,用家庭辅助教育的方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国家社会间接地做一点贡献。    
    张炘炀童年成长面临的格局,可以说是非常单纯的。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有老人带养的经历,张炘炀没有这个经历,他的童年少了一些丰富的色调。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缺乏老人带养,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好的因素。避免了老人过分的溺爱,少了一些多头教育的摩擦和冲突。老人容易用经验代替科学,很多经验是过时的。老人带养孩子,省去了父母亲的一些负担,但也容易滋养父母推诿责任的心理,临到自己面对孩子时,不容易进入角色。专家们还指出了老人带孩子的另一个局限,老人“喜静懒动”的特点,和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是矛盾的,一味依赖老人带孩子,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炘炀当初没有被老人带过,并不是我们两口子刻意排斥老人才这么办的,主要是没有这个条件,我也不想对这一点进行拔高总结。现在的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有让老人带孩子的条件,这对孩子的童年环境也是一种调剂,但只能是一种调剂而已。绝不能把老人带孩子作为推卸责任的途径。    
    什么时候才是两口子养育孩子的最佳年龄段?这里提供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三十养育是福,三十奔四(是)大福,    
    养儿别赶浪尖,早婚早育乐癫。    
    上亏父母精力,下亏关爱抚育,    
    只顾逍遥玩乐,半哄半推得过。    
    爷奶腿脚不便,满脑陈旧经验,    
    孩子浑然不觉,吃睡之外无学。    
    爷奶喜欢静图闲,儿孙膝下犯懒,    
    表面天伦至乐,实际埋下隐患。    
    启智后年再说,开发更是扯淡。    
    偶而出门转转,阳光雨露少沾。    
    更有一般害处:父母矫正已晚,    
    多少骄横子女,缘自爷奶宠惯,    
    亡羊补牢干涉,三代冲突难免,    
    家庭不再和谐,内心各怀埋怨。    
    养儿本是延福,放任却成烦端。    
    我这个感触,也不是无由而发的,儿女由老人带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家庭中一个普遍景观。年轻的夫妇,不管是家境校好的,还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大多数都有让老辈人带育孩子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刚刚结婚,连自己养自己的钱都没有攒足,就匆匆地怀上孩子,一点也不带犯愁的,因为有底气呀。老人催:“要一个呀,要一个吧,生下来你们就甭管了,我们帮带着!”这边小两口就想:早晚也是要,赶早不赶晚吧。    
    依我看,可能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早晚也是要”的思路上,早晚也是要,这不假;现在的年轻一辈有福,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夫妇,多半都能依靠老一辈。这是一个好的条件,但是既使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也不主张二十多岁的新婚年轻人匆匆忙忙要孩子,因为作为父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完成,这个时候为了要孩子而要孩子是极其轻率的。    
    有的年轻夫妇,把养孩子当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传宗接代;构建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顺其自然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错,可是你要把这个“顺其自然”理解成你不费什么努力就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个相声叫《考爸爸》,很多人听了都哈哈乐;都在笑话里面那个自以为是的爸爸;那个爸爸抱着儿子教他识字:儿子啊,这一横念“一”,加上一撇一捺,就念“大”,撇下面加那么一点就念“太”上面再加一横……那就没法念啦……这一类本事,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具备,可依我看,这一类人能算得上是“原始”的父亲,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听了这个相声的人,也不要光顾着笑话那个不合格的爸爸;很多年纪轻轻要上孩子的父亲;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原始”父亲的味道。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合格的父母,做父母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这当然不是说怀孩子前一定要办什么班,上什么课。这种教育是一种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精力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意念上的准备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这个“意念”可以这样总结:    
    要有为父的使命感,舒服的心态去一半,    
    适当有点这宗教感,不要依赖老人管。    
    孩子下地就学习,赶早理论不稀奇。    
    零岁教育有主体,施动一方在自己。    
    小儿启蒙光色盲,硬件软件要备齐。    
    一开始树立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父母的生活态度上绝对不能对自己再潇洒放任,这种精气神,二十多岁的父母是很难具备的,而现在又想养育孩子又想图舒服是年轻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不能逾越这上难关,成功的学前教育很难实现。    
    说白了,就是家长有没有一上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爹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比如看电视等。为得绝对一律的家庭气氛,父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年轻夫妇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自我教育没有达到。


“世上只有爸爸好”理性对待孩子的头痛脑热

    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说聪明的孩子小时候走两种极端,要不就是特别好带,父母亲特别省心;要不就是特别“躁”人,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折腾父母的。    
    仔细回忆起来,小炘炀这方面好像是介于两种极端的中间,不能说好带,但把我们折磨得昏天黑地的情况,倒是很少发生过。    
    炘炀母亲在从《成长日记》中提到“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那一次,张炘炀碰上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风险。    
    在河北老家,孙子回来了,一家人乐乐呵呵,高兴过头了,就有点忘形。孩子站在炕头上,本来看得好好的,可又是一不留神,突然间孩子从炕上摔到了地上——这一回可不像小时候从小床上滚到地上那一回,摔的声音特别大,我们都惊呆了。赶快把他抱起来,也没有了哭声。赶快往医院送,折腾了大半宿。所幸检查出来没啥要紧的,只是一段时间孩子走路有点一瘸一拐,当妈的就有点犯愁:要是落下了残疾咋办?    
    我就开导她:你不要胡思乱想,孩子小,骨头嫩,恢复自然需要一个过程。    
    后来张炘炀果然顺利恢复了。    
    两口子好不容易有一个独苗苗,碰到风险,我心里也是惶惶不安的。回想起来,除了这一次意外事故之外,张炘炀患头疼脑热的次数并不多。    
    虽然我对这个孩子感情上是很金贵的,但对待孩子的病、痛、伤方面,我仍然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    
    我的原则是——    
    孩子身体有一点不适,家长绝不要大动干戈。孩子的不适,能通过饮食休养调理,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就坚决不打针。我这种做法源自于老经验,凡是药剂都有它的一定副作用。花钱你去买副作用,还不如搞“无为而治”安全稳妥的多。我这个理念的形成可能也跟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张炘炀有一点肺炎的症状,我带他去了一家医院打点滴,正输着液,突然发现不对劲:怎么孩子的脑袋上肿了一大块出来?我赶快去找医生,护理走过来,那神情还有点不高兴,折腾了几次,还是让人心惊肉跳,针管不是漏水就是倒涌……我一气之下又换了一家医院……客观冷静地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不是那么令人十分放心。我们有一个街坊的孩子,就是因为输液不当造成聋哑,虽然打了官司赔了钱,孩子的终身残疾也落下了。我相信许多当父母的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烦恼,古人的迷信说法,孩子幼小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促狭鬼”在跟着他,踢他一下,绊他一下。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候命运也是残酷的,你对孩子倾注了那么多心血,可是一个小环节上的失误,就会造成终生遗憾。    
    这么多年来,就算张炘炀有了头痛脑热什么的,我基本上都采取低水准廉价格求稳妥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打过点滴,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心里有数。我从书上看到:日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身体不适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孩子每天穿几件脱几件衣服都有记录。这样,孩子稍微有点不对劲,家长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断,需不需要去医院,家长就能拿主意。日本是一个医药费相当昂贵的国家,家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但我觉得这里面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去参考。    
    我们有一句老话是“听话听味”,在咨询医生的时候听味特别重要。你要善于倾听医生的话。如果医生的分析意见是两可的,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少花钱的治疗或者非药剂治疗。这种选择,跟心疼花钱没有关系。    
    现在有些家长,孩子稍有个头痛脑热就慌慌忙忙往医院跑。有的家长在孩子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