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危机管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2年6月20日上午,黑龙江鸡西矿务局城子河煤矿西二采区发生特大瓦期爆炸事故,115人遇难。事后,国务院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对此次事故做了深入的调查,结果认定,这是一起由于对通风系统管理不严,现场违规操作引发的责任事故,矿难发生前,鸡西矿业集团曾七次无视有关部门发出的停产整改通知,以致最终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    
    在许多人的观念时里,煤矿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发生矿难不足为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大部分产煤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消灭了重大死亡事故,煤矿行业已成为相当安全的一个部门。而我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瓦斯爆炸就占90%以上。    
    是我国的技术不如人吗?不是。按照我国目前瓦斯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完全有能力预防这类恶性事件。    
    那么,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在哪里呢?在于我国在危机预防、应急、自救等方面的巨大漏洞。    
    以美国为例,政府已经形成了一套群策群力的救援系统。国家围绕煤矿生产先后制定了10多部法律,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1977年的矿业安全和健康法,要求矿山安全和卫生署对所有地下煤矿每年至少进行4次检查,露天煤矿至少每年检查两次。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将依法进行处罚直到关闭矿井,决不姑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煤矿安全部门注重执法,矿主也注重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美国煤矿安全部门对惟利是图、违反规定生产的矿主惩罚严厉,针对不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一般性违反规定的行为,每次每项的罚款也可达5。5万美元。曾经违反规定并承诺改正但不守信用的矿主将被加重处罚。可能引起伤亡事故和危害矿工健康的严重违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有关部门和公共媒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分析事故原因,让所有人引以为戒,他们会公布详细的情况,并就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提出建议,因特网上也可以看到有关事故情况介绍和示意图,以及如何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办法。在如此详细的工作之下,危机意识已经深入煤矿企业和民众心中。    
    反观国内,当事故出现后,政府总是能够很好地发挥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指挥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力量,解决问题、消除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管理往往是纸上谈兵,政府和企业没有强烈的危机防范意识。鸡西煤矿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鸡西矿业集团七次无视有关部门发出的停产整改通知。    
    放眼看来,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公民危机意识。在安定状态下生活久了的人们,容易把安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而缺乏应对紧急事态的意识以及心理准备。然而危机一旦发生,恰恰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一心,相互扶助,沉着应对。这要求政府要在全社会培养一种公民危机意识,而这正是中国社会较为薄弱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要想把危机意识培育在民众的心里,更多的是自己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而且在危机发生后要有及时的评估和正确的行动。因为,在政府危机中,政府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场“非典”以及其他危机事件,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缺陷,最起码在政府危机的反应方面就是比较迟缓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非典”危机开始发生时,未能及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得危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隔离与处理。导致某些部门和官员行动迟缓和意识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只是片面地把确保经济增长和社会政治稳定当作核心的政策目标,而没有把政府危机提到政府工作的核心议程上来,因此对危机疏于防范,当危机袭来时,只是片面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的扩散。    
    越是在危机时刻,越是能显示出一个政府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培养这些素质和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做好基本准备工作,拥有解决大危机、大危害的思路。不能等到危机发生了才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危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政府必须把危机管理当作政府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政府危机管理是立足于应付组织或社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手段和策略。成功的危机管理能利用危机,使组织或政府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公众将会对政府有更深的了解,更大的认同,因此,在危机面前,政府需要成功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概念源于企业,随着影响范围超过单一组织的危机性事件的不断发生,社会对政府应承担起危机事件管理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虽然政府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人们通用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政府危机管理概念。国外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发达,已经达到了量化和模式化程度,但由于研究问题的传统不同,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国内的情况更为复杂。有人认为,“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时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更多的人则是以列举事实代替概念界定。还有一些人索性对其不加以界定。    
    不论是为了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科学研究,还是为了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和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明确、规范地界定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都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危机事件的生成与演进的内在规律,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就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这一概念表明,政府危机管理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危机管理贯穿于危机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危机性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危机性事件形成、演进的不同阶段,即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性措施;    
    ——危机管理不仅具有事前的预定方案(包括规则、程序、措施、资源等),而且应备有应急的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危机管理过程是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对付危机性事件的过程。    
    上述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因而也与危机性事件的特点和生成机制密切相关。这使得政府危机管理具有非程序化、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政府危机管理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与政府管理中的其他方面在管理方式、措施和机制上大相径庭。为了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必须坚持以提高危机监测、干预或防范和处理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经验借鉴和管理创新为依托,以法制建设、危机意识宣传与教育、公众广泛参与为保障,以避免危机、最大可能地降低危机的危害为目标的原则,构建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    
    


第六部分 寻找黑暗中的灯光第39节 政府危机的面孔

    政府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纽约等城市突然大停电、非典型性肺炎突发、莫斯科地铁严重爆炸事件……近年世界上发生的一连串政府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危机随时可能发生的警讯。    
    政府危机的频繁发生是与我们科技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越发达,人类对它以及尖端设施的依赖就越大,政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越具有脆弱性。当危机袭来时,政府部门应该和能够做出怎样的反应,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考验。    
    ◎危机的范围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政府危机严格讲应该称为社会危机,外延相对较广,包括了除企业和个人等小范围内的所有危机,主要有自然灾害、公共灾害、国家内部社会危机和跨国社会危机。    
    自然灾害一般指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飓风、洪水、山崩、暴风雨和干旱等威胁生命、财产和环境本身的自然现象。从全世界范围看,古今中外,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躲过自然灾害的侵袭。如1998年中国发生的全国性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亿人民币。    
    公共灾害则是指工业事故、科技灾难、传染疾病等“人祸”。1984年12月3日,印度波帕尔发生毒气泄露事件,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事件,都属于公共灾害,这类灾害一旦发生,影响往往长达数年。    
    近年来毒品、疾病、环境污染等也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灾害,各国都难逃其劫。以传染病为例,人类虽然战胜了天花、肺结核等老传染病,但依然在与新疾病做斗争,比如近几十年来滋生的艾滋病、丙肝等。抗生素虽“道高一尺”,但病毒耐药性也“魔高一丈”。同时,传染病细菌也搭上全球化、城市化、气候变化等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便车,使人类与致命病菌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传染病的致死率一直高于战争。全球每年死于肺结核的有300万人,其中10万是儿童。全球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到2011年,预计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将达8000万。    
    国家内部的社会危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发生在一国内部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等。    
        跨国社会危机是指发生地点或影响范围超过一国界限的危机事件,它又分为传统的跨国危机和非传统的跨国危机。    
        传统的跨国危机有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危机。例如冷战以后,两次海湾战争是最典型的传统跨国危机案例。1991年2月,美国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为由,在联合国的授权下,组建多国部队,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第一次海湾战争。2003年4月,美国又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化学武器,支持恐怖主义为名,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支持下对伊拉克发动了第二次海湾战争。    
    非传统的跨国危机是指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诸如恐怖主义、金融风险、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环境污染、跨国犯罪、难民和传染病等所形成的全球范围的危机。    
        ◎危机的类型    
        关于社会危机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从危机发展的速度和终结的速度这两个角度入手,可将危机分为四类:     
        ·龙卷风型危机    
        顾名思义,这种危机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劫机或者劫持人质事件或空难等事故,它们突然发生后会很快平息,不会给社会带来长久的影响。    
        ·腹泻型危机    
        这种危机有一定的发展酝酿期,但爆发后很快结束。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的大卫教邪教危机就属于这类危机。该教派在与政府发生冲突之前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逐渐走向非法教派。在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生对峙和对抗后,大多数教徒葬身火海,危机迅速结束。    
        ·长投影型危机    
        这种危机爆发得突然,其后续影响较深远,长时间不能平息。形成此类危机有两种原因:一是未能充分治理危机的根源。例如1965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黑人骚乱,事件虽然很快平息,但事后人们意识到,种族问题这一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很难克服的。二是危机处理失当,使一个小危机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2月9日,美国核潜艇撞沉了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号”。当时的日本首相森喜朗闻讯后却仍在打高尔夫球,对危机置若罔闻。此事被媒体曝光后,成为促使森喜朗下台的原因之一。    
        ·文火型危机    
        顾名思义,这种危机开始缓慢,升级也慢,甚至没有爆发的过程,但是结束也很缓慢。典型案例如越南战争。由于美国政府对战争困难估计不足,随着战争代价的逐渐增大,美国决策者骑虎难下。当领导人认识到决策失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