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烈的排外性。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开拓殖民地上的斗争就非常激 

烈,当时亚历山大六世教皇还为此给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即所谓的“教皇子 

午线”。16世纪末,西班牙开始衰落,葡萄牙则在此以前已被西班牙并吞 

 (1580)。而在16世纪末期挣脱西班牙专制统治的荷兰,到17世纪逐渐发 

展为海上霸主,它占有世界商船的3/4。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既是为适应旧殖民体系需 

要,也是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的涵义比它的名称要广泛得多。实际上 

这是一系列有关殖民地贸易与航海业的法令。《航海条例》第一次在1651 

年共和国政府时颁布,很快就引起了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航 

海条例》于1660、1662、1663年以及70年代续有修订和补充。1660年法令 

的基本内容是:1。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只能用英国或该殖民地的船只运载;2。 

欧洲商品同样只能由英国或该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载;3。不允许外国船只到 

英国沿海从事运输或捕鱼活动。1663年通过的主要商品法规定,西印度群岛 

的食糖,弗吉尼亚的烟草、大米、棉花、靛蓝和染料、木材等殖民地产品, 

只容许由英国运送到欧洲市场上去。航海条例和主要商品法使英国不仅成为 

殖民地销货的中心,而且也是向殖民地提供制成品的中心。从此,英国的殖 

民政策有了立法基础。 

     英国在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 

中,严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势力。但这以后,英国仍然对殖民地贸易实行垄 

断,并在1688年后出现了严格贯彻治理殖民地政策的倾向。1764年后甚至 

企图对殖民地实行征税,这就引发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航海条例》 

随着美国独立革命而名存实亡,它的实质影响只及于税率。《航海条例》于 

1849年被正式废除。 

    ④关税与贸易战。关税和商业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用来保护本国经济 

利益和争夺财富的一柄双刃剑。英国在向海外扩张中后来居上,又是最先完 

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因而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 

    重商主义国家要想运用统一的和灵活的关税政策,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 

件,即所有地区性的内部税卡必须废除。英国具有这一条件。这不仅因为历 

史上诺曼底王国不允许特殊权力机构出现,而主要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国 

会作为各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表机构,总是使自己的立法适应这些利益,以方 

便工业和商业的资本积累。英国保护关税政策的实质在于:对制成品和粮食 

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和尽可能不进口;禁止原料和技术出口;对商业和工业给 

予优惠和补贴。借助于这些保护措施,资产阶级才有可能在国内市场使自己 

生产的商品保持高价而以较低成本的工业品去参与国际竞争。此外,如果说 

禁止羊毛出口是将工业利益置于农业利益之前,那么对粮食进口征收高额关 

税或禁止进口,就是兼顾了大地主和农场主的利益。1778年,国会通过了一 


… Page 22…

项谷物条例,规定只有当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48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1791 

年的谷物条例规定,每夸特小麦价格低于50先令时,进口小麦应征以高额关 

税。1815年谷物条例规定,每夸特小麦超过80先令时,方准进口。这同时 

也是对大陆粮食出口商的沉重打击。 

     英国在对外关税政策上,还具有掠夺性的一面。1703年,以英国谈判代 

表名字命名的梅屈恩 (一译梅森)协定,就是一个例证。英、葡双方在协定 

中达成协议:英国对葡萄牙的葡萄酒给予比法国葡萄酒更优惠的税率,以换 

取葡萄牙进口英国的毛纺织品。葡萄牙由于失去保护而不能再建立自己的毛 

纺织业,被迫进口毛织品的价值是英国从葡萄牙进口红葡萄酒所无法平衡 

的。英国此举也是对法国的抑制和打击。但是,像梅屈恩这样的协定只有当 

一国对另一国具有明显经济或政治和军事优势时,才有可能做到。 

     英国在与同样强大的对手打交道时,宁肯不签订任何协定,而仰赖于关 

税战。1713年,对梅屈恩协定深感满意的同一批制造商,却拒绝同法国签订 

贸易协定。待到1786年,当威廉·皮特终于同法国签订双方降低税率的贸易 

协定时,法国在工业方面已落后到英国可以独享其利的程度。 

    从这种关税战到商业战争,只有一步之差。近代的每一次战争,参战国 

除了本身政治目的外,几乎都有非常明确的经济目的。估计,英国从17世纪 

中叶到1815年的160年内,大约有70年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商业战争。在英 

荷战争之后,英国开始同法国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1701年,法国利用西班 

牙王位无嗣的历史机会,打开了所有西班牙殖民地港口,并取得了阿幸托, 

①这促使英国最终下决心参战。经过长达10余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英国 

取得了阿幸托。18世纪中叶,英国同法国为争夺北美和印度的统治权又爆发 

了七年战争。1775年后,美国的独立战争是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利害冲突。 

从1793—1815年的22年内,除短暂的亚眠和平协议时期,英国同法国革命 

政府以及拿破仑政府,始终处于交战状态。对法战争最初可能出自国家的安 

全考虑,但不久就显露出,这是一场受到工业和金融资本支持的战争。在特 

拉法尔加战役后,英国才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⑤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始作俑者,是葡萄牙人。事实上,葡萄牙在成 

为殖民国家之前就是一个蓄奴的国家。16世纪,随着甘蔗的种植方法从葡萄 

牙传到大西洋诸岛和接着传入巴西和新大陆,黑人奴隶制和贩奴活动就开始 

发展起来。到了17世纪,有8个欧洲国家为掠夺非洲财富和贩奴,在西非争 

夺地盘。 

     英国早在1562年,从事海上走私的掠夺活动的霍金斯,就组织了第一批 

抢劫奴隶的海盗船队。伊丽莎白一世不仅批准奴隶贸易为合法,并且授与霍 

金斯爵位。资产阶级革命后,英政府于1672年成立了从事奴隶贸易的“皇家 

非洲公司”。从1680年至1686年,公司平均每年向美洲贩运5000个奴隶。 

     18世纪初,贩奴贸易引起了剧烈的国际竞争。1713年,根据乌得勒支和 

约,先前由葡萄牙人和法国人所掌握的垄断权,最终让给了英国。英国把阿 

幸托视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所获得的最大胜利:除获准的进口数量外, 

还能走私运进更大数量的奴隶。在1675年前后,一个体格魁梧的黑人,只需 

付3英镑,到了西印度售价可达16英镑。不仅如此,随着奴隶贸易而形成的 

 “三角贸易”,例如从英国装载货物去非洲,在非洲西海岸交换奴隶,然后 

将奴隶运往美洲,变卖后装载当地食糖、棉花等返回英国,每次往返可做三 

笔交易,以致西属美洲到了18世纪与其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毋宁说是英国 


… Page 23…

的一块贸易殖民地。 

    据估计,从1680年到1775年,英国从非洲运往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就 

有300万左右。当时利物浦成了奴隶贸易的中心,1795年它集中了英国奴隶 

贸易的5/8和欧洲奴隶贸易的3/7。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 

货币资本,有些资本家就是靠贩卖奴隶起家的,如英国著名的冶炼业资本家 

安东尼·培根,就是一个奴隶贩子。 

     1787年,英国曾出现要求废除奴隶贸易的组织。1791年,立即废除奴隶 

贸易的提案获得下院多数赞同,然而却遭到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院否 

决。在对法战争初期,英国占领法国和西班牙的岛屿时,依仗其海上优势独 

家经营奴隶贸易,在这期间黑人的贸易量以及贸易利润迄今无人知晓。直到 

英国官方准备利用人道的呼声作武器,特别是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战役后, 

当英国确信如果它放弃奴隶贸易,就不会有另一个海上强国敢于经营奴隶贸 

易时,终于在1807年通过了英国禁止奴隶贸易法。 

    ⑥海外贸易公司。英国 1555年经由北方海路从事海外贸易的莫斯科公 

司,是英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股份公司的雏型。此后又出现近东公司(1581)、 

东印度公司(1600)、非洲公司(1618)等。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695 

年间,股份公司的数目已从22个增加到150个,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印度公司。 

    在15、16直到17世纪初这段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就是推销 

英国纺织品和出口英国羊毛。安特卫普曾是英国纺织品商人,首先是那些来 

自伦敦的冒险商麇集之地。16世纪安特卫普市场的崩溃标志着伦敦传统布匹 

出口贸易的重大转折。16世纪下半叶,这项贸易出现了严重萎缩。为了开辟 

新的市场,向国外推销英国纺织品,在伊丽莎白时代引起许多次著名的商业 

冒险,包括通往中国的东北商路与西北商路,以及在1600年创建东印度公 

司。当时,东印度公司就是作为“伦敦的东印度贸易商的公司和总管”创建 

的。 

    公司创建不久,在英国就引起了一场大的争论。特许状给予东印度公司 

的贸易垄断权与免税输入货物权,侵犯了由大批发商组成的调节公司的利 

益。其次,外港的各同业公会,始终强烈反对伦敦的优势地位。1604年,国 

会的一个委员会,起草了一个关于“自由贸易”法案,以保障每个人都有出 

口毛织品的权利,但是政府的干预没有成功。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遵循“在 

印度贱买,在欧洲贵卖”方针,公司财富和随之而来的权势都在增长。17世 

纪80年代,公司一张面值100英镑的股票上涨至500英镑,另一方面,尽管 

占有1000英镑以上的股东有500余人,但决策权却操纵在少数人手里。当时 

的总裁、工业界巨头蔡尔德爵士,拥有几乎独裁式的权势。蔡尔德是英国重 

商主义实干家,他在维护公司利益和伦敦地位上曾一再强调,东方贸易不仅 

使公司赢利,而且通过再出口,还可给国民经济带来无可比拟的益处,强调 

在印度购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由英国人,而是由它们的欧洲购买者支付, 

而且是超额支付。在1681年向董事会的汇报中,蔡尔德宣称,在东印度公司 

进口的货物中被用于再出口的货物占4/5。 

     事实也是如此。这时期欧洲与亚洲进行的所有贸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这些贸易都着重于进口。欧洲的贸易公司在印度半岛保持地盘,不仅仅 

是为了取得印度的产品和运往欧洲,而且也是为了得到经印度半岛转口的、 

来自整个亚洲沿海地区的商品。当时亚洲各国几乎并不需要欧洲的商品,除 

了武器与弹药之外,可以被东方人接受的“商品”便是金银。英国可供出售 


… Page 24…

的少量毛织品,根本无法抵偿他们从亚洲的进口。因此,如果东印度公司不 

做转口贸易,就是很难想象的。 

     然而,蔡尔德的申辩,说明当时英国有关各阶层,包括想分沾利益的商 

人和纺织工人,都不能接受他的说法。17世纪末,人们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群起而攻之。在1700年禁止白棉布进口之前,一些织工的妻子冲进下议院, 

对投票反对这项议案的议员发出了威胁。不久,又有3000名暴乱的织工袭击 

蔡尔德的住宅,东印度公司的大楼也遭到袭击,公司的库房被占领。1698年 

起(至1709年),东印度公司降为调节公司。同时,辉格党政府宣布,对印 

度的贸易向那些愿认购利息8%,总数为200万英镑公债的人“自由开放”。 

     东印度公司通过认购30万英镑公债并利用自己的地位,重新组建了一个 

公司。然而,老公司与这家新公司在互相竞争下,利润开始滑坡。1709年, 

通过两家公司的联合,在合股基础上成立了一家“新联合东印度公司”。联 

合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为公司自己,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利润。在1757— 

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搜刮的财富约达10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