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顾城-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部分:赏生命在对愿望的渴求中悄悄离去(1)

    滤去了世界的嘈杂,留下了寂静的图案,生命无法挣脱时间,而时间可以抽去生命的声音,于是生命便成为图案的内容,成为永恒。    
    海的图案    
     一    
    一间房子,离开了楼群    
    在空中独自行动    
    蓝幽幽的街在下边游泳    
    我们坐在楼板上    
    我们挺喜欢楼板    
    我们相互看着    
    我们挺喜欢看着    
     二    
     一个人活过    
     一个人在海边活过    
     有时很害怕    
     我想那海一定清凉极了    
     海底散放着带齿的银币    
     我想那一定清凉极了    
     椰子就喜欢海水    
     三    
    房子是木头做的    
    用光托住黑暗    
    在一束光中生活多久    
    是什么落在地上    
    你很美,像我一样    
    你很美,像我一样    
    空楼板在南方上空响着    
     四    
     从三角洲来的雷电    
     我被焚烧了    
     我无法吐出火焰    
     通红的树在海上飘着    
     我无法吐出有毒的火焰    
     海很难    
     海露着白白的牙齿    
     五    
    有一页书    
    始终没有合上    
    你知道,雨后有一种清香    
    有时,呼吸会使水加重    
    那银闪闪巨大的愿望    
    那银闪闪几乎垂落的愿望    
    有一页书正在合上    
     六    
     我握着你的手    
     你始终存在    
     粘满沙粒的手始终存在    
     太平洋上的蜂群始终存在    
     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你始终存在    
     风在公海上嗡嗡飞着    
     七    
    门大大开了    
    门撞在墙上    
    细小的精灵飞舞起来    
    蛾子在产卵后死去    
    外边没有人    
    雨在一层层记忆中走着    
    远处的灯把你照耀    
     八    
     我看见椰子壳在海上飘    
     我剖开过椰子    
     我渴望被海剖开    
     我流着新鲜洁白的汁液    
     我到达过一个河口    
     那里有鸟和背着身的石像    
     河神带着鸟游来游去    
     九    
    我在雨中无声地祈祷    
    我的爱把你环绕    
    我听见钟声在返回圣地    
           浅浅的大理石上现出的花纹    
    浅浅的大理石的花纹    
    浅浅的大理石的花纹    
    我用生命看见    
     十    
     海就在前面    
     又大又白闭合的海蚌    
     就在面前,你没有看见    
     海就在我身边颤动    
     一千只海鸟的图案    
     就在我身边颤动    
     你没有看见那个图案    
                                       一九八三。 七


第二部分:赏生命在对愿望的渴求中悄悄离去(2)

    “我唱呵/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顾城《我唱自己的歌》),《海的图案》则是顾城在画自己的画。滤去了世界的嘈杂,留下了寂静的图案,生命无法挣脱时间,而时间可以抽去生命的声音,于是生命便成为图案的内容,成为永恒。    
    顾城是一个语言风格较为固定的诗人。他总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录下瞬间与随机生成的直觉与想象。单纯的意象凸现出他奇特的思绪。避开纷繁与芜杂去寻找单纯,是他的执拗,也是他诗歌不变的法则。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到《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不要在那里踱步》等诗作,即使是诗人站在一个新的意识高原向一个逝去的时代作心理上的清算与理性上的诀别时,他依然是冶炼出最单纯的语言来承载岁月的馈赠,苦难的馈赠。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一代人》和《小巷》。显然,《一代人》的意义较容易被人们发现和承认,如果说《一代人》给顾城带来的是夺目的光亮,那么《小巷》带给顾城的却是朦胧的面纱,透过洁净的语言,人们发现顾城的心灵难以靠近,人们无法弄清顾城的心灵发现了什么,说出了什么?    
    不变的单纯准则的背后隐匿着两个不同的诗人,他们都是顾城,而《海的图案》显然属于难以辨析的后者。    
    《海的图案》第一节中,出现了“我”和“我们”这两个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称谓,同时指明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我”的独处,与“我们”的同时存在,无论时间如何流淌,人类都不可能摆脱这两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超载自己,超载自己和群体的联系是我的一种任性与渴求,于是“我”和“海”的亲密,就成为一个令“我”心动的旧梦,在“我”的唇齿间滚动,喃喃地充溢着一种温情。可是“在一束光中生活多久”,“我”在进入一种情绪,一种状态的同时,又不断地摇醒自己,“空楼板在南方上空响着”,“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敲击,安宁只是片刻,是瞬间,特别当外界滚过惊雷,自我便不可能幸免于难,而此时此刻,“海”也无能为力。不错,人的一生是被愿望统摄、被愿望支撑的一生,而生命就是对愿望的渴求中悄悄地离去,而“你”始终陪伴着我的生命,如“太平洋上的蜂群始终存在”,只是没有家园,在前家园的全部梦想,只能是梦想,是一幅永远也走不进的静止的画。丧失家园的“我”,渴望被海剖开,与鸟和石像一样自在,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我”的梦象。其实,“我”不能放弃祈祷,不能放弃对你的“爱”,“我”透过自己的生命看见这样一个真实,“我的爱把你环绕”,“我听见钟声在返回圣地/浅浅的大理石上现出花纹”。这些奇异的景象似乎有着某种预言性,带着不祥,而这一切“你”都没有看见,这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心惊的结论。    
    在完成了用逻辑的线索串联全诗一个个互不关联的段落和语义群后,我想指出的是,这只是对诗歌作了简单的逻辑图解,而我在阅读全诗后更有价值的收获是发现诗人情绪的自然延展已经突破了理性的明晰预见,诗歌的生成过程更本能化了。    
    1993年11月


第三部分:论关于顾城诗歌的价值与意义(1)

    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    
    摘   要:顾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的朦胧派诗人之一,其诗歌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可是现行的几部当代文学史教材对顾城诗歌的艺术特性没有给予恰当、充分的评说。    
    关键词:顾城  诗歌  价值和意义 文学史书写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常识。现行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但是,顾城为什么重要?顾城诗歌的意义究竟何在?顾城仅仅是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溶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关于这一点,至少在我目前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没有看到哪怕是差强人意的答案。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只对诗人创作的一般情况及思想倾向作了极为简略的介绍,温儒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作为新诗潮的“代表诗人”舒婷的创作态势,对顾城的诗歌创作做了这样的论述:“而顾城则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经历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失败尝试后很快放弃了对光明的寻找……以逃避的态度转而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⑴(P253)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用了相对“较大”的篇幅(其实也就是一章中的一节,有千字左右;而论述舒婷的文字要多出三分之一强)论述顾城及其作品。在集中分析《一代人》时,只是指出这首诗对于“文革岁月的隐喻”,以及意象的“简约、自然”等。⑵(P201)对于顾城诗歌艺术特色没有深入地探讨。要知道,这几本文学史教材是目前内地高校使用率最高的当代文学教本。很显然,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后学很难由此对于刚刚过去的影响极大的诗歌历史得到客观真实的了解,甚至产生难以预想的不必要的误解。不能不使人伤情,使人忧心。    
    固然,一部当代文学史需要论列的内容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篇幅有限,不可能每个作家、诗人的作品般般涉猎。但无论如何,在朦胧诗的叙述中忽略顾城,犹如在新月诗的叙述中忽略朱湘,在九叶派的叙述中忽略穆旦,都是对中国诗歌史的不可小觑的误读。而这实在不能假之于书籍的篇幅,自当别有因缘。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之《自序》中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图画,小景之中,形神自足。”⑶(P1)上述三部文学史应该讲篇幅都不在小,但给人突出的感觉是,内容之“节略”。尤其是对如顾城这样重要诗人的介绍,大致流于如冯先生批评的“姓名、流派之清单”。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史的观念;    
    第二,文学体裁的观念;    
    第三,文学史家的观念。    
    先说第一点。    
    文学史的观念,即什么是文学的历史。其实质又在于如何理解什么是文学的根本问题。    
    中国文论历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与强调“神”、“情”、“气韵”两个传统。但是,前者往往因为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与默许而占支配地位,后者成为次要的、在野的平衡力量。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史的叙述,进而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般群众的文学观念。    
    应该说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观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比如,当代文学基本改变了以往的以文学的方式叙述“政治”的套路。也就是说,写作者不再以“诗”言“政治”了。人们可以在作品中说他们想说的话,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观点。这无疑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也无疑地推动了文学史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大学课堂上可以有不同版本的文学史教材,编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进行各自的取舍与言说。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经历二十年的发展,反映在文学史的叙述上,关于文学的观念仍旧停留在“载道”、“言志”的老路上。变了的只是所言之“道”与“志”的具体内涵。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家的保守与胆怯。


第三部分:论关于顾城诗歌的价值与意义(2)

    让我们回到上述几本文学史对于顾城诗歌的讨论上。洪、温二书都是试图从诗歌的思想意义上把握顾城作品的特点。陈思和认为以《一代人》为代表的顾城诗歌是对“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⑷(P201)显然也是同一思路。而顾城诗歌的艺术魅力,或者说艺术特质恰恰不在它的“思想性”上。从这方面书写文学史,舒婷诗歌的特点就要突出而且容易把握得多。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当然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内涵,即其个人或社会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一部文学史是不是文学“思想”史呢?也就是说一部文学史主要地应该书写什么?是书写者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观念抑或其它信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诗人的理解是看他(或者她)在作品中说了什么?同是朦胧派诗人的顾城与舒婷,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作品的思想倾向的不同?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从“传释学”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指出读者“读一首诗、一篇小说所得的整体美感经验”,“并非手——饼——手的过程,不是作者的手用一个盛器(作品)把饼(内容、信息、志、道)交到读者手上”,“许多作品真正能感染激荡读者的有时其盛载的思想并不深刻;这里并不是说思想不重要,只是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