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学-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套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记分。

  第三套是声音和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两项活动。第一项活动为音响想象;第二项活动为象声词想象,要求被试根据听到的声音和词想象。

  这套测验只根据反应的独特性记分。①

  (三)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盖茨尔斯(J.W;Getzels)和杰克逊(P·w·Jackson)根据吉尔福特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创造力测验,包括五个分测验:

  (1)词汇联想测验。要求被试对“螺钉”、“口袋”之类的普通词汇,说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新颖的定义。根据定义的数目、类别和新颖性来评分。

  (2)物体用途测验。要求被试对“砖”之类的普通物品,说出尽可能多的用途。根据用途的种类和独创性评分。

  (3)隐蔽图形测验。要求被试对一张印有各种隐蔽图形的卡片,找出卡片上的隐蔽图形。根据找出的图形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进行评分。

  (4 )寓言解释测验。给被试几个没有结尾的寓言,要求他对每个寓言都作出三种不同的结尾:“道德的”、“诙谐的”和“悲伤的”。根据结尾的数目、恰当性和独创性进行评分。

  (5)组成问题测验。给被试几节短文,要求他用这些材料组成多种数学问题。根据问题的数目、恰当性、复杂件和独创性评分。①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周冠生对一组同年龄、同班级、在学习成绩上相接近的学生进行测验。要求学生回答水的用途,最佳者能回答23种不同的用途,最差者只能回答3种用途。②

  一般认为智力与创造力间订fL高的相关,但据吉乐福特(1967年)的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关系并不单纯,IQ低的人很少有高的创造力;IP高的人可能有高的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IQ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IQ高的人不一定有创造性,但lQ低却阻碍着创造性。一般认为,创造性要求智商最低限度是在120左右。

  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和测验,是智力测验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个新动向,但要真正测定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很困难的,需要长期的追踪研究,目前创造力测验还处在探索阶段。

  当前所用的能力测量还不完善,应该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地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新技术,加以改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使它充入起来。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还需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质的差异除表现为各人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外,还表现为能力的类型差异,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表现的年龄差异上。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1)综合型。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是分析方面较弱。(2)分析型。知觉具有较强的分析,对细节感知很清晰,但对整体的感知较差。(3)分析综合型。知觉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记忆方面:根据人们记忆材料的方法可分为:(1)视觉型。视觉识记的效果较好。(2)听觉型。听觉识记的效果较好。(3)运动型。有运动觉参加时渊己的效果好。(4)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的效果较好,人类最普遍的是几种记忆类型相结合的混合记忆类型。记忆的类型方面还可以从识记不同材料的效果和方法来分:(1)直观形象的记忆类型,这种人识记物体、图画、颜色、声音较好,(2)同的抽象记忆类型。这种人识记词的材料、概念和数字等较好。(3)中间记忆类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1)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些人的思维和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2)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这些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3)中间型。

  能力的类型差异,还表现为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由不同的能力结合来保证。例如,对三个学习音乐成绩优异的学前儿童进行观察表明,一个儿童具有强烈的曲调感和很高的听觉表象能力,但节奏感弱;另一个儿童具有很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但曲调感较弱;第三个儿童具有强烈的曲调感

第十三章 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何谓心理健康,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乃是一般人所关心的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各自的论述,这里只介绍如下几种观点,井略加评述。

  (一)健康的心态即没有症状的心态

  这是大部分的临床精神医生所乐意采用的定义。在他们看来,不健康的反义词是健康,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非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没有症状的心理状态。

  根据有无心理症状来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不妥。其一,它只从狭隘的、消极的观点来理解心理卫生工作。其实,心理卫生工作和生理卫生工作一样,包括着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心理疾病以及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现和治疗,固然是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心理卫生的消极一面,心理卫生工作更重要的,乃是以一般的健康人为对象,如何防止心理异常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产生,使他们的正常心理更加健康。其二,一个人并无心理症状,不能说明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比如,某学生的智力并不差,但他的成绩只是中等。他的品行一般,老老实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如果按有无症状来判断此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临床精神医生肯定认为他的心理是健康的,相反,持有积极观点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则认为该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

  (二)健康的心态即平均状态

  有些心理学家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概念,取其某心质的平均值作为区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他们认为,具有某心质的平均值为健康者,偏离其平均值为不健康者,偏离平均值愈远者,心理愈不健康。

  按此观点给心理健康下定义,可使健康状态客观、具体、可量化,便于比较和分类,这是它的长处。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无明确的数量界限,世间既无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无完全不健康者。若按统计的观点来给心理健康下定义,就必然把健康与不健康看成是有确定界限的两个东西,并加以绝对化。应用统计的方法来划定健康的范围,这对身高、体重等单一特质而言,尚无不妥,但用它说明勇敢、爱国、高尚等特质就不适当了。同时,如以智力等某些特质为依据,智力愈高显示心态愈健康,仅在其量过少时方为不健康。

  (三)健康的心态即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社会工作者贝姆(W·W· 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许多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此种观点虽符合一般常识,但不能作为普遍应用的原则。这是因为各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彼此不同,因而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也就随之有异。就是在同一社会文化类型下,不同宗教、地区、社会阶层的人,衡量行为也有不同的标准。特别是同人的观点体系和意识倾向有密切联系的情感、性格等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往往受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的制约,如果离开了这些,就很难说它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按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还会引起另一严重的问题,即将犯罪行为和心理异常等同起来,要么把所有犯罪行为一概视为心理异常;要么将所有心理不健康的人都当作罪犯看待。

  (四)键康的心态即适应良好

  在给心理健康下定义的许多观点中,最普通的一种观点是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不健康。

  适应良好和心理健康这两个词,从表面上来看,意思似乎相同,但二者在含意方面仍有一些不同。适应通常指的是个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一种互动时的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是属于动态性的、并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而心理健康的含意,则不仅仅指一个人与环境互动时的行为,而且还包含着一个人被人赞许的一些人格特质。这些个性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此外,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并无客观的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行为的适应与否就未必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例如,以学生的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行为而言,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这些是不良适应行为,而教师则不一定这样认为。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医学上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标准,至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从理论上来讲,也应该是有标准的。但由于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其标准就比较难于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但有些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卫生则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笔者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以为下列几项指标是比较重要的。

  1.心理健康的人常能和他人建立积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和别人交往。他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关心、帮助、谅解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等)。

  2.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如高兴、喜悦、欢欣等)常多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焦虑等)。

  3.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其智慧和能力,尽最大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4.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观。他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在客观地作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能为自己制定一些可能达到的目标,并全心全意地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5.心理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行为和协调的个性。他的行为具有自觉的目的性,受意识支配。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点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在行为活动中得到反映。因此,行为是否正常也就成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行为正常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另一是指行为反应适当,即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恰如其分。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人,被称之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6.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对于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总是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即或遭遇重大的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绝不企图逃避。

  7。 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呈现年龄阶段性,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年龄特征。例如,天真活泼,爱蹦爱跳,好吵好闹,喜怒易变,这是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反之,成年人也象小孩子那样,他(她)的心理就可能不健康了。

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这就是说,人的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那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怎样呢?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身体健康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谈得上有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体状况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大脑的急性和慢性病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