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学-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的是大脑的急性和慢性病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近几十年的一些研究证实,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确属于大脑疾病。例如,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主因是酒精中毒引起的脑疾;麻痹性精神病的主因是梅毒引起的脑疾;老年精神病的主因是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脑疾。临床上还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他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地失调的事实已在第二章论述过,这里不加赘述。

  除了神经系统之外,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量虽然极微,但它对心理功能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甲状腺是大家极熟悉的一种激素,它主要功能是控制个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当甲状腺分泌过多时,代谢作用将加速,并伴随着个体肢体颤抖、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紧张反应,甚至有妄想及幻觉出现,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也受到影响。反之,当甲状腺分泌不足时,代谢作用就会降低,整个心智活动都趋向迟钝、反应缓慢、记忆减退、思维迟滞,且常有抑郁的倾向。经治疗,甲状腺分泌正常,以上症状就随之而消失。

  上面所举事例说的是身体状况对于心理方面的影响,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许多事实来说明心理状态对于身体情况的影响。古今中外研究得最多、日常生活中也最易见到的就是情绪对身体情况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农(Canon)于本世纪初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用狗和小孩作对比研究。他先把食物放在饥饿的狗面前,然后拿走,经检查发现狗分泌了大量的胃液,说明食物诱发了狗的食欲,促进了胃液的分泌。可是对饥饿的小孩进行同样的试验,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小孩不能立即得到食物,因而急得啼哭起来,经检查胃中无任何胃液分泌,这证明小孩的情绪抑制了胃的分泌功能。约瑟夫、布雷迪用电击猴子的方法来作实验。在一个笼子里关两只猴子,一只四肢被捆住,一只可以自由活动,每隔20秒钟给笼子通电一次,使两只猴子接受一次电击。笼子里有一根压杆,只要猴子在到20秒钟时压它一次,就可以免遭电击。为了避免电击,那只自由活动的猴子老是提心吊胆地惦记着在20秒钟快到时去压一下杆,因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后来得了“胃溃疡病”,而另一只猴子因四肢被捆住,动弹不得,只好躺在那里听天由命,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实验虽然不能用人来做,但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受情绪所制约。人在生气、恐惧或焦虑时,食欲常会减退,但胃的蠕动、胃壁充血、胃液分泌量和酸度增高。这一反应如连续出现,会使胃壁部分受胃酸的侵蚀,而形成溃疡。又如人在愤怒的情绪下,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倘能使愤怒发作出来,那么紧张的情绪就得以松弛,升高的血压也就下降到正常的水平。如此种愤怒长期受到抑制,不能发作出来,紧张的情绪长期不能平息下来,那么就有可能引起血压调节机制的障碍,而形成功能性的高血压症。这一类病症的共同点是: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现代医学上把这种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这类疾病除了上面列举的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外,其他还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厌食症、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神经性皮炎、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月经失调等。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发现,个性特征、情绪体验等心理因素也与癌症有关。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或紊乱,会促使实验性癌症发病率的提高。临床上也不断发现,癌症病人发病前往往有长期的心理矛盾、不安全感、压制愤怒、不满等情绪体验,特别是有严重的精神创伤,过度忧郁的历史。因此有人认为一个人情绪过分紧张或精神受到严重刺激,都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能力抑制,同时引起激素分泌紊乱,致使机体抵制或回避致癌物作用的能力下降,形成癌症发生的有利条件。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这是心身统一的观点,与近代西方所谓“心身医学”很有符合之处。

三、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和发展

  心理卫生真正得到重视,并为人们作为社会问题来考虑,那是本世纪初的事。有一个美国人叫比尔斯(Clifford Beers,1876—1943),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即1900年,因得了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三年非人的生活,对虐待精神病人的做法感到深恶痛绝。出院后便立志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精神病患者,就写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于1908年3月出版。在这本书中,他一方面以自己住在精神病院三年的亲身经验,揭露了精神病院对病人的种种不合理待遇和病人所受的痛苦;另一方面提倡了心理卫生的必要性。他提出:对待精神病者也要象对待正常人一样;改善精神病院的设施和设备;防止人们患上精神病。这本书公开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纷纷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状况。他在此书中所提倡的心理卫生的倡议,也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William james),美国精神病学权威、纽约州立精神病院院长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1866—195O)的积极支持和赞助。詹姆士为此书写了序言,梅耶建议他使用心理卫生这一名称作为他所发起的运动。

  1908年5月6日,在社会各方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下,在比尔斯的家乡,比尔斯和志同道合者相聚在一起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即“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个协会的宗旨,如同创会仪式上的文件所记录:“为了维护精神健康,防止精神错乱,普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预防精神上的各种疾病,改善患者的治疗条件,取得整个社会的理解。”这个协会很快得到全国的响应,使心理卫生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次年(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卫生季刊”。1921—1923年,在底特律和芝加哥进行了美国心理卫生中心的试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后各州也相继成立了州的“心理卫生协会”。1946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并筹集资金,计划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精神病护理等精神卫生的四大主要方面培训人才。

  《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一书到今天为止已经发行了40版,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译本。该书全文已由我国心理学家胡寄南教授等人译成中文,即将出版。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心理卫生运动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运动。1919年,加拿大渥太华成立了心理卫生协会,1923年法国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创会仪式上有卫生大臣参加。其后,英国、比利时、巴西、匈牙利,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相继掀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在亚洲,日本于1902年由中国血统的吴秀山博士提倡成立了“精神病者救治会”,1926年创立了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发行了机关刊物《脑》,1929年举行了心理卫生展览会。

  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有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当时的中国也派出了5名代表。就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并以“保持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研究、治疗和防止心理疾患和心理缺陷”等为宗旨。1937年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法国的巴黎召开。由于第二次世界人战,使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推迟到1946年才在英国伦敦召开。1948年联合国又成立了心理卫生世界联盟,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与范围不断地扩大。

  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于1936年4月在南京召开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及其他知名人士等100多人参加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实际上未能开展工作。1985年9月在山东泰安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标志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正在积极地开展起来。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三级预

  心理卫生工作既包括心理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和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近二、三十年来,从事预防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特别强调预防在心理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预防措施”这个概括的定义,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

  一级预防的特点是范围大,涉及面广。从对象上说,一级预防服务的对象是正常的、健康的人。从内容上说,凡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称之为一级预防。从组织人员上说,它涉及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一切领域。上至党和国家的首脑,下至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是一级预防工作中的一员。这就是说,一级预防人人有责。

  心理卫生工作者在一级预防中将起重要作用,他们应在组织一级预防的问题和寻求其答案方面提供各种意见。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有影响的宣传媒介来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如通过出版刊物、书籍或利用讲演、集会的机会,向广大群众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引起社会对心理卫生的注意和重视。其中包括纠正对精神病的各种错误观点。

  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精神卫生工作。这方面的工作若做得完善,若干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可以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根绝,国民健康的情况也将随之增进。但由于我们对复杂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得很少,因此要制订出一级预防的步骤和措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在精神卫生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级预防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实际工作也尚未真正开始。早期预防计划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的理论基础没有很好奠定,对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积极的精神健康状态这问题,精神卫生专家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和实际的东西可以公诸于众;另一是早期预防需要经费、时间和人员。这些问题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但一级预防是精神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通过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各类学校的精神卫生咨询中心等精神卫生机构,对初发问题或不严重的个案在机能障碍发作时提供辅导、咨询、做出诊断并迅速给予治疗。例如,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最初几天内的预示性征候,我们若能及时发现并迅速给予治疗,那么或许能够避免疾病的全面发作。其二是在一个人的机能障碍发展成慢性之前有所发觉,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治疗。由此可见,二级预防是以轻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人为对象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使轻度心理异常不至于出现急性发作或转变成慢性,减少心理障碍造成的损害和副作用;降低发病率以及已经发现的病例的蔓延。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象公共卫生专家那样使用普查的方法,定期对某地区的人口进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面的检查,并针对病状迅速提供评价和准确地作出诊断,以及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

三、三级预防

  从事三级预防的工作单位是各级各类精神病防治医院、精神病防治所以及普通医院的精神科。

  三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一方面改善已患症状,努力阻止这些症状的扩大和增加新的不健康心态、新的不适应行为的出现,缩短病人的病程,减小机能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供给他们有效生活的多种机会;另一方面也努力阻止原有的适应行为、健康心态的减弱。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措施上都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