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1-战地女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11-战地女杰-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红军们找不到镰刀,急得团团转,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位老人就带着大家用手拔。尽管大家的手都磨破了,但是弄回来的青稞还是少得可怜,有镰刀的部队很快把青稞割光了,她们只好去路边和田里捡那些被踩进泥里的青稞穗,回到驻地找不到脱壳的石臼,妇女们就动手搓,这些还没有熟透的青稞搓起来十分困难,李坚真很快想出一个主意,在地上生起一堆火,把青稞放在上面烘烤一番再搓,果然省力多了。她们还找来瓦片、石头块、砖块、木板等工具,搓了整整两天,才把这些少得可怜的青稞搓出来。    
    烧烤过的青稞麦,变得有些焦黑,女红军们贪婪地吃上几口,嘴边立刻出现一圈“黑胡子”,与雪白的牙齿相对比,看上去十分滑稽,大家互相指着对方喊“黑乌鸦”或“小胡子”,十分开心。    
    为了节约粮食,女红军们百般节省,她们宁肯上山挖野菜,也不肯多吃一点青稞麦,因为这在当地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粮食了。    
    这期间,邓六金、廖似光、危秀英和刘彩香住在沙窝,负责收容中央红军掉在后面的伤员和病号,她们在那里工作了七天时间,几乎全部是靠挖野菜吃维持生命。危秀英负责到群众家去做宣传工作,邓六金、廖似光、刘彩香每天出去寻找野菜。    
    几天下来,她们面如菜色,瘦弱得让人不忍心正眼瞧一瞧。    
    有一天,危秀英天不亮就去藏胞家宣传红军的政策,可跑了整整一天,走了许多村庄,也没有找到一个藏民。在部队到来之前,藏民们受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早就躲进山里去了。危秀英又饥又渴,好容易找到一条小河,咕咕地喝进半肚子河水,望望西边快要落山的太阳,心里好不懊恼,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赶在天黑之前走进了附近的村庄,并很快找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和一个10多岁的孩子。危秀英高兴得忘记了饥饿和疲惫,热情地向这一老一小两个藏民宣传红军革命的目的,可是这时又遇到了语言障碍,她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老大爷却一个劲地摇头,幸好那个孩子略懂一些汉语,危秀英就让他给老人“翻译”。当老人听说红军闹革命是为了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不会像国民党的军队一样糟蹋老百姓时,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让孩子去山上把乡亲们都叫了回来。    
    男男女女的藏民赶着牛羊陆续地回到了村庄,老大爷领着危秀英到他们的家中去宣传。他们的房子里生着牛粪火堆,暖烘烘的,许多人家还热情地拿出自家的牛肉和土豆放进火堆里烧熟送到危秀英的面前,请她吃,危秀英望着这香喷喷的食物,嘴里直咽口水,她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吃到这样可口的食物了。但她摸摸空荡荡的口袋,找不出一分钱,她打消了吃的念头,上级有规定,没有钱买是绝对不能吃老百姓的东西的。    
    老大爷见她不吃,气得乌里哇啦地大叫,那个小男孩对她说:“我爷爷说,你不吃就是看不起我们藏民!”    
    这可难坏了危秀英,吃了犯错误,不吃被误解,该怎么办呢?她突然灵机一动,捂着肚子叫疼。她很快辞别了老大爷和藏民同胞,快步返回驻地。    
    当她赶了三四公里路回到驻地时,已是满天星斗了,屋子里静悄悄的。危秀英很纳闷儿,姐妹们每次都要等她回来的,这次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难道都已经睡下了?    
    危秀英放慢脚步,轻轻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只见昏暗的灯光下,邓六金、廖似光、刘彩香、哨兵和通信员全都躺在床上睡着了。她蹑手蹑脚走到桌子旁边,想找点可以充饥的东西,可是,上面只有一碗黑糊糊的蘑菇汤,她端起来喝了一口,没盐没油的,又凉又涩,便吐到地上,衣服也懒得脱,就去熄灯睡觉。这是一排临时搭起来的地铺,几个女红军挤在一起,每人只有窄窄的一条位置,一向睡觉老实的刘彩香这次却斜睡着,连危秀英的位置也占了去。危秀英又好气又好笑,用脚推了她一下,轻声地说:“过河了,刘彩香。”    
    刘彩香动也不动。    
    “快醒醒,彩香,要不然我可要动手啦。”    
    刘彩香还是没动。    
    危秀英用手摇摇她的脑袋,软绵绵的,这才发现不对劲,赶忙端一碗凉水来给她灌下去:    
    “彩香,彩香,你怎么啦,快醒醒啊!”    
    危秀英急得快要哭了。    
    又过了很长时间,刘彩香才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危秀英惊喜地扑上去:    
    “彩香,快说,你怎么啦?”    
    “我……我们……吃蘑菇中……毒了。”    
    啊,中毒了!    
    危秀英马上抓起每个人的水壶,跌跌撞撞地向河边跑去,她把水提回来后,把高锰酸钾和醋兑进去,然后往每个人嘴里灌,中毒的同志很快翻江倒海地呕吐起来……    
    折腾了很长时间,邓六金、廖似光、刘彩香等人才清醒过来,脱离了危险。    
    危秀英很快得知,部队中的很多指战员都中毒了。    
    原来,这片蘑菇是上山挖野菜的男红军发现的,密密麻麻地长在绿荫树下,有碗口大的,有铜板大的,有白的,有灰褐色的,有的上面还有许多美丽的花纹,大家兴冲冲地把这些蘑菇挖回来,洗干净后就煮着吃了。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危秀英获悉后,立刻带着已经救活的女红军去抢救这些指战员。    
    这件事发生后,上级立刻下发通知,规定不准采吃这种毒蘑菇。    
    距离过草地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部队专门在芦花城和毛儿盖成立了筹粮委员会。委员会要求每个人必须备足七天的干粮,这可愁坏了驻扎在下打鼓休整的女红军。连肚子都吃不饱,去哪里筹备这七天的粮食呢?    
    康克清后来回忆说,在四川的卓克基和毛儿盖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有时几天都找不到吃的,只好用野菜和树皮充饥。    
    为了解决饥饿问题,李伯钊还闹出了一段笑话。    
    有一天晚上,饿得难以入睡的李伯钊偷偷起床,在几个屋里转来转去想找点吃的,结果一无所获,她失望地往回走的时候,却意外地在刘少奇地铺前的矮凳上,发现了一把绿油油的萝卜缨子,她见刘少奇睡得正香,就偷偷溜过去把萝卜缨子拿出来,用刀切成几段扔进行军锅里煮熟,连汤带叶吃进去,然后回去蒙头大睡了。    
    谁知过了不久,她就浑身难受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口干舌燥,五脏六腑刀割一般疼痛,她拼命挣扎着起身去找水喝,可刚走到楼梯旁,就一脚踩空跌入楼下的牲口圈里,牛马粪刺鼻的臭味,熏得她不停地呕吐,刚才吃进去的萝卜缨子全部吐了出来。    
    一位藏族姑娘听到屋外有动静,以为有人偷牲口,出来查看,发现了倒在粪堆上的李伯钊,急忙把她扶进房里,给她喝了些水,安顿她躺下才离去。    
    “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李伯钊躺在床上迷迷乎乎地想。    
    第二天一早,刘少奇发现床头的野烟叶子不见了,就大声责问警卫员。    
    警卫员一口咬定不知道。    
    刘少奇又问了许多人,也都说没见。    
    “这就怪了,我采来晒干吸烟用的烟叶怎么会丢呢?难道它自己会长上脚走了,生出翅膀飞了吗?”刘少奇发脾气了。    
    躺在床上的李伯钊终于听明白了,天哪,自己吃的哪里是什么萝卜缨子,分明是刘少奇吸烟用的野烟叶,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刘少奇。    
    刘少奇听后大为震惊,马上找来医生抢救,李伯钊才得以脱险。    
    这件事很快成为一个笑话在部队中间传说开来。    
    数年后,李伯钊在前线工作,每天吃黑豆饼子,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次,她因事回到延安,去杨家岭看望刘少奇同志。炊事班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烧猪蹄,并且告诉她:“现在延安搞大生产运动,真正做到了丰衣足食,你就放开肚皮吃吧。”    
    刘少奇满面春风地走过来,开玩笑说:“可以肯定,把野烟叶子作为萝卜菜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放心地吃吧,再也不会中毒了。”    
    全食堂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在挖野菜方面最有经验的要数董必武。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吃野菜,在瑞金时又积累了丰富的识别野菜的经验。他认识的野菜种类非常多,知道哪种可以吃,哪种有毒不能吃。非但如此,他还知道野芋子吃了喉咙发麻,水蕹、胡须草吃多了胀肚子,莴草吃多了上火便秘,他甚至还摸索出了各种野菜的食用办法,有的煮,有的炒,有的冲“八宝汤”,有的加点米粉做成“神仙丸子”……    
    在卓克基,女红军们的粮袋都空了,人人饿得头昏眼花,董必武便每天带着大家去挖野菜充饥。有一次,她们老远就看见对面山坡上有一片青翠的绿苗,大家高兴地叫起来:“我们找到土豆苗了!”    
    女红军们兴冲冲地向对面山坡跑去,董必武走得慢,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走了两个多小时,女红军们终于到达了那片青苗地,一看全傻眼了——这哪里是什么土豆苗,全是绿油油的青草和野菜,顿时如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一个个疲劳地坐在地上,连句话也懒得说了。    
    董必武气喘吁吁地赶来,见女红军们情绪不对,再低头一看,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姑娘们,别怄气,这种野菜更好吃。”董必武说着,蹲下身子带头拔起来。    
    大家见状,也将信将疑地跟着他拔。    
    抱回驻地后,洗净煮熟一品尝,果然十分可口,有的女红军一口气就吃了两大碗。    
    从此,董必武识别野菜的名气更大了。


第三章 走过雪山草地从牛粪里捡来的粮食

    为了克服眼前的缺粮困难,并为北上过草地作好粮食的准备,女红军们一边休整,一边想方设法筹集粮食。    
    指导员李坚真每天都带着人去附近的小山村里找粮食。有—次刚进村,李坚真看到一位老奶奶挑着两桶井水艰难地往回走,便快步走过去接过老奶奶的担子,两个人一边走一边拉家常,李坚真顺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走进老奶奶家中,只见家徒四壁,穷得连个饭碗都没有,她心酸地告别了老人。她们又在村里转了半天,却没找到一粒粮食,当李坚真带着女战士离开村庄时,那位老奶奶正迎风站在村头等着她们,怀里抱着几根玉米棒子,老人颤抖着说:“姑娘,收下吧,这是我儿子外出打短工时留下的粮食,我知道你们是好人,还要走很远的路,这些玉米棒子是我的一点心意。”    
    李坚真手捧玉米棒子,眼泪夺眶而出,她扑通一下给老人跪下,哽咽着说:“奶奶,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    
    是啊,几根玉米棒子,连队每人一口都不够,可这是中国的老百姓对红军的一片心呀!    
    钟月林、钱希均和阿香(谢飞当时的名字)三个人住在一家藏民的楼上,这里的房子建筑式样十分别致,全部是两层小楼,一层用来养牲口,二层住人。这家藏民在当地是比较富有的,三位女红军住的屋子里有火塘和许多家具。她们外出采回野菜来,就在火塘上煮熟,连菜加水吃到肚子里充饥。这天煮的是野芹菜,煮了一大锅,可是又苦又涩谁也不想吃。三个年轻的女战士躺在床板上忍着饥饿,开始了对未来的幻想:    
    “阿香、月林,你们说革命胜利了,我们每天吃什么?”钱希均问。    
    “当然是鸡鸭鱼肉大米饭啦。”钟月林抢着说。    
    阿香咽了咽口水,反驳说;“我最想吃的是老家的广东菜。”    
    “我最希望吃零食了。”    
    “那时候一天可以吃四顿饭,晚上加夜餐。”    
    ……    
    三个女孩子讨论了半天,肚子叫得越来越厉害了,终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屋子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阿香的目光无意间透过楼板的缝隙,看到下面牲口圈的粪堆上有一小堆东西,她仔细一瞧,禁不住大叫起来:    
    “快看,麦粒!”    
    另两位女孩子像是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一下爬过来,从板缝里往下瞧,果然看到了一小堆麦粒,但是她们很快失望了,因为麦粒是在一堆牛粪上,已经同牛粪粘到了一起,而且上面有许多小蛆在不停地蠕动。    
    “可惜太脏了,那么多蛆虫在上面爬。”钱希均说。    
    “但那是小麦呀!”阿香似乎还不死心。    
    “没准是牲口吃后没消化拉出来的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