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鼹行动──新一轮美苏(俄)间谍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猎鼹行动──新一轮美苏(俄)间谍战-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活力。19  岁时的海伦已经陪着她的身为外交官的父母到过中国、日本和美国,
当然更不用说俄国了。”这件事引起了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的强烈不满。当
时苏联的阿尔卡狄·谢甫钦科是联合国的副秘书长,是谢尔盖·费多连科的上级。
据谢甫钦科回忆,葛罗米科早就对老费多连科不满,认为他打一个蝴蝶领结对一个
大使来说真是不伦不类。所以每当葛罗米科到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老费多连科
就得换上领带。这次海伦的照片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流行的时装杂志上更是火上浇油
: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苏联高级外交官的女儿会在一个资产阶级的刊物上搔首弄姿。
因此,葛罗米科感到极为气愤。
    谢甫钦科忍俊不禁,笑着说:“不过这总比照片出现在《花花公子》上要好得
多。”
    虽然小费多连科被美国收买成为美国的情报来源,可是在美苏之间的间谍战中,
他在克格勃的那一面也压上了一宝:他也同时向克格勃提供情报,其中不少是艾姆
斯给他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非机密文件,用以骗取克格勃的信任。费多连科是通过隐
藏在联合国里的克格勃官员伏拉狄克·英格尔向克格勃递交情报的。
    可是,间谍世界是很复杂的。费多连科没想到,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和海军调查
局正通过一个身为海军军官的双重间谍来诱捕英格尔。1978  年5 月,英格尔和克
格勃的另一名官员在新泽西州的一个丛林中寻找那个海军军官投放的一个包裹时,
被联邦调查局逮捕。
    在他们被捕以后,卡特内阁的成员们就如何处理这一案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司法部长格瑞芬·贝尔主张对这两个间谍进行起诉;而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勒和国务
卿万斯则表示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会影响美苏之间正在进行的关于裁减军备的谈
判,而且这也只会遭到苏联的报复。争论的结果是贝尔占了上风。但是,不出所料,
这年6 月,苏联政府宣布1 年以前他们逮捕了中央情报局的间谍玛莎·彼得森。她
是在莫斯科河和列宁山之间的一个秘密投放点放置间谍材料的现场被捕的。
    两个苏联间谍经审判后被判处50  年监禁,可是过了没多久,在美苏双方交换
人员时,他们被释放回国。
    1977  年,费多连科离开纽约回国。艾姆斯出席了在纽约北部一个秘密地点为
他举行的告别晚会,并送给他一个黑色的钱包。
    艾姆斯在纽约期间还试图收买真理报驻纽约的首席记者托玛斯·克勒斯尼钦科。
他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托玛斯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艾姆斯在收买费多连科和克勒斯尼钦科这两件事上都颇有收获;可是和他这次
纽约之行的主要成果比较起来,这些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在艾姆斯尚未到达纽约的头一年,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苏联官员阿尔卡狄·
谢甫钦科已经与中央情报局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投奔西方。这一消息令中央情报
局欣喜若狂:如果这事果然发生,他将是历来叛逃到西方的级别最高的苏联官员。
    艾姆斯被分配去协助处理这条迄今为止游进中央情报局网里的头号大鱼。谢甫
钦科是一个矮小,粗壮的汉子,热情奔放,颇有智慧。他于1933年生于乌克兰东部
的郭尔罗夫卡镇,那里有一个煤矿。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家里环境比较富裕。他
读过普希金的诗歌,学会了下棋和弹钢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幼的阿尔卡狄
和他的母亲被送到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山区躲避战火;而他年长的哥哥根纳狄则应征
入伍,成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后来在华沙上空被击落,英勇牺牲。所以阿尔卡狄对
他的哥哥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后,阿尔卡狄进入了苏联第一流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
院。他在苏联外交部青云直上,于1963  年被派往纽约,成为苏联驻联合国使团的
成员之一。
    在谢甫钦科的同事当中,有一个名叫库拉克的克格勃官员。在第七章中曾经提
到,此人已经被中央情报局收买,成为美国间谍。谢甫钦利和库拉克是好朋友。谢
甫钦科后来回忆说:“他经常给我讲些我不想听的关于苏联领导阶层的事情。说这
些事情就是对于克格勃的人来说也算是胆大妄为。当然,我早就知道他是克格勃的
人。”尽管两人的关系不错,谢甫钦科还是经常提醒自己要离他远一点。
    1973  年春天,谢甫钦科再次来到纽约,还带来了妻子莉娜和女儿安娜。
    这时他已经是联合国的副秘书长,负责政治和安理会的事务,是苏联在联合国
里职位最高的官员。
    尽管谢甫钦科在苏联政府里身居高位,享有种种特权,例如大使级的待遇、在
莫斯科郊区的别墅、丰厚的报酬等等,他对苏联的前途却越来越没有信心。他觉得
自己变成了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1975  年初,谢甫钦科终于下了决心。他对一个他认为可以信任的美国外交官
表示他希望投奔西方。没过多久,那人在联合国的图书馆里偷偷地给他递了个条子。
条子上说让他第二天到靠近联合国的一家书店去,中央情报局的人将在那里等他。
    他们见面后,又商量好了在中央情报局安排好的位于东60  街的一个接头地点
再次会面。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按照情报局的规定,要求
谢甫钦科在他现在的岗位上再坚持一段时间,并为美国提供情报。
    中央情报局认为,一个间谍留在原有的位置上继续向美国提供情报,远比叛逃
到美国更有价值。
    谢甫钦科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和中央情报局的人见面,并接受了他们的要
求。在这之后,谢甫钦科留在联合国为美国做了3 年间谍。他记得他们一共有4 个
接头地点:位于东60  街的一栋褐色的石头房子,在沃尔多夫——阿斯托利亚旅馆
里租的一个房间,在谢甫钦科的牙医看病的那栋楼里的一个房间,以及谢甫钦科所
住的房间底下两层的那套房间。
    1977  年初,负责与谢甫钦科接头的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他要离
开纽约,并介绍他和另一名情报局的官员联系。那人身材高大、肩膀宽阔,有两撇
刷得整整齐齐的八字胡,并说他的名字叫菲尔。这个菲尔不是别人,他就是艾姆斯。
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的地点就在谢甫钦科的楼下。谢甫钦科比较喜欢他的第一个联络
人,认为那人比较细致;可是他认为艾姆斯处理事情也相当老练。
    就这样,艾姆斯接管了他的间谍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案件。谢甫钦科回忆说
:“他喝酒喝得很多,我自己也喝得很多,他是个好伙伴。当时只有用这种方法才
能使我忘记精神上的压力。我喝的是伏特加,我想他喝的也是伏特加,可能还有苏
格兰威士忌。我记得,在我们会面的所有地方,都有很多酒。总之,我觉得他这个
人相当不错。”
    1977  年夏天,谢甫钦科夫妇利用一个短暂的探亲假回莫斯科去了一次。
    这次回国让谢甫钦科感到胆颤心惊。当他坐火车去克里米亚看他母亲时,他发
现同一个卧车车厢里有一个克格勃的人在监视他。稍后,在高加索山北麓的避暑胜
地吉斯罗夫茨克,他发现这种监视变得更为明显。
    在一段时间内,艾姆斯独立地处理了有关谢甫钦科的事情。但是,当谢甫钦科
夫妇回到纽约后,纽约基地新调来的副站长詹姆斯·哈斯直接接管了这一案件,艾
姆斯从旁协助。哈斯当时是46  岁,长得五短三粗,头发花白,并留着两撇小胡子。
他刚刚从加纳回来,在这之前,他去过老挝和乌干达。
    谢甫钦科的恐惧与日俱增,他一再要求中央情报局让他公开投奔美国。
    1978  年3 月,他收到莫斯科发来的电报,召他回国。他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于是对中央情报局坚持说是时候了,他不能再等了。谢甫钦科和他的妻子关系不好,
因此他不曾告诉她自己已经成为美国间谍并准备叛逃。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谢甫钦
科提着一个沉重的箱子,从他住的公寓的灯光幽暗的消防梯上走下楼去,冒着大雨
跑到东64  大街。街角处停着一辆白色的汽车,车上的信号灯没有闪烁,说明一切
正常。他钻进车里,那车载着他飞快地开到中央情报局在波郭诺斯大街上的一个据
点。4 月11  日,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联合国的第二号人物叛
逃到西方。
    中央情报局为其漂亮的一击感到兴高采烈,而每一个参与其事的人都受到称赞。
纽约基地的负责人肯·米兰是个聪明人,乘着这一大好机会宣布退休,以取得最优
惠的待遇。对于科罗米拉斯、哈斯、艾姆斯以及参加过处理这一案件的联邦调查局
的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耀。事实上这也的确是艾姆斯在中央情报局的生涯
中所达到的顶点。
    哈斯认为艾姆斯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色;但是对他后来的表现却评价不高,认
为他缺乏主动精神,有时甚至是不推不动。他也曾找艾姆斯谈过,但是却没有什么
效果。
    1979  年夏天,基地的对苏部调来了一位新的负责人,诺德·卡尔森。艾姆斯
和他相处得好得多。这一人事变动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可是后来却对艾
姆斯和中央情报局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尔森是南达科他州人,上的是赛罗科斯大学,在该校的麦克斯维尔学院获得
了俄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他在1958  年加入中央情报局,1962  年,30  岁的
卡尔森被派往莫斯科去联络中央情报局的王牌间谍之一:代号为“英雄”的苏军情
报局的上校潘科夫斯基。卡尔森的合法身份是美国大使馆的农业参赞。7 月4 日,
在美国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有人告诉出席招待会的潘科夫斯基去找一个佩带
红宝石别针的人,这个别针几个月前他曾在伦敦见过。卡尔森戴着那个别针。他和
潘科夫斯基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后来,在卡尔森的住处,他们两人曾交换过文件。
但是,潘科夫斯基在9 月初突然消失。克格勃在几个月以前就已经觉察到他的间谍
活动,并对他进行了监视。
    他被逮捕、审判,然后被处决。5 个美国人,其中包括卡尔森,被宣布为不受
欢迎的人而被驱逐出境。
    但是,潘科夫斯基案件使卡尔森在情报局的行动部出了名。他先后被派驻伦敦、
东京和罗马。卡尔森是个瘦高个,深色的头发,长着一张类似林肯的长脸。他是一
个沉静的人,说话简洁明了,是情报局苏联部里深受器重的一员老将。
    在纽约基地的对苏部,卡尔森领导着大约15  个情报局的执行官员和辅助人员。
他知道艾姆斯在谢甫钦科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他在对苏部的工作出色,是一个
优秀的一线作战人员。
    在卡尔森手下,艾姆斯在联合国里发展了一些眼线;但是并没有招募到任何苏
联间谍。不过其他人也没有。卡尔森知道对外情报处的工作环境相当困难。不象情
报局在海外的活动,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没有外交掩护和足够的支持。艾姆斯和其他
的人都只能利用一些非常模糊的假身份,诸如商人之类,他们只能希望和他们打交
道的人不要问太多的问题。
    卡尔森喜欢艾姆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甚至变成了
好朋友。卡尔森对南茜的印象也很好,认为她很有吸引力,事业上也很成功。他们
两家也常聚在一起。赖瑞·费伯是联邦调查局派到中央情报局纽约基地的联络人,
他与艾姆斯也很熟悉。当费伯退休后,艾姆斯和卡尔森两家还到他们家去聚会过。
    1979  年年底,在卡尔森成为艾姆斯的顶头上司后的几个月,基地的副站长哈
斯升任站长。1981  年,站长又换成了丁·阿米,一个曾在越南和其他远东地区工
作过的情报人员。
    这时候,艾姆斯接到总部派他去墨西哥的通知,并且已经开始打点行装。
    可是,这次南茜却不打算跟他一块去。南茜是一个非常解放的妇女,事业上已
经很有成就,而且政治上也很活跃。她参加了一个以监督政府立法机构为目的的政
治团体,经常来往于纽约和华盛顿之间。她不愿意抛弃这一切,再一次作为艾姆斯
的家属到国外去受委屈。事实上,她已经开始考虑离婚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年中,因为南茜不愿出国,艾姆斯已经推掉了好几个出国的任务。
他知道不能常此以往,否则他在中央情报局就没有前途可言。
    艾姆斯的同事记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