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中对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及来生现实,生存意义,时空虚实,艺术与现 

  实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阿达,或热情:一部家族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俄裔哲学教授对早年 

  一段恋情的回忆,其中堆积着大量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方面的知识,混杂 

  着法、德、俄、荷数种语言,是一部知识密集型小说。《瞧那些小丑》则是 

  作者对自己一生创作的戏谑性总结。 

       纳博科夫有时会以其晦涩和掉书袋而为人诟病,但他的作品超越简单的 

  悲喜剧形式而趋向复杂的讽喻,将往昔与现实,梦幻和事实,诗歌和散文, 

  浪漫的激情与精确的写实巧妙地溶为一体,是无可争议的具有创造气质的艺 

  术家。他一直认为“好小说都是好神话”,文学不必复制现实,因为现实很 

  难确定:“分明你们坐在这里,却可能只是我的幻觉;而我也许只是你的一 

             ① 

  个恶梦。”真实只存在于虚构之中,只有神话能使人对现实有所领悟,因为 

  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现实。 



                          5。灿烂的紫色——黑人文学 



① 《洛丽塔》,于晓丹译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年版。 


… Page 49…

     黑人占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是美国各民族中唯一从境外贩卖而来 

的,从奴隶到法律上的自由人,再到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平等一员,黑人经历 

了荆棘丛生、崎岖凶险的道路。废除蓄奴制,反对隔离法,甘地式非暴力抵 

抗,小石城血案,黑豹党叱咤风云,马丁·路德·金遇害,这些事件已成为 

美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当初的Negro,今日的“非洲美 

国人”在争取平等权利、维护民族尊严的同时,也显示了他们非凡的文学天 

赋,有一批人已经进入美国一流作家的行列。比如拉尔夫·埃利森 

 (1914~ ),詹姆斯·亚瑟·鲍德温(1924~ )和托妮·莫里斯(1931~ )。 

     埃利森只写过一部小说 《看不见的人》(1952),但这部小说精湛的技 

巧和它对世界景象的权威性描写却使它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至80年代,它已 

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小说主人公是个没有给出姓名的年轻黑人,他一开始就自我介绍是个“隐 

身人”(看不见的人),然后以详尽的叙述展示他的人生历程。隐身人本是 

个规矩的青年,由于作了题为“谦恭是进步的根本”的演讲而获得上大学的 

机会,却因为带校董参观黑人区而被校长逐出校门。他流浪到北方,见到一 

对黑人夫妇受辱,激于义愤发表了一通演讲,被“兄弟会”的革命者看中, 

受雇做了职业演说家,他很快发现这些革命者心术不正,接着是纽约街头狂 

暴的种族骚乱,在一群白人暴徒的追击下,他终于彻底幻灭,弃绝尘世生活, 

躲进地下室,成了“隐身人”。 

     隐身人作过种种努力,都为的是能被社会“看见”,但终于发现这是徒 

劳的,也是无意义的。他已不屑于与这个社会为伍,于是将自己沉没到地下 

世界,在那里安上1369只灯泡,让它大放光明。他将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并在这里获得生存自由。 

     埃利森的叙事才能突出表现出詹姆斯所注重的那一点:把人类世界的直 

接印象表现出来。嬉皮士泼辣的言谈、民族主义分子歇斯底里的煽动,哈莱 

姆区喧嚣的市声,看破红尘者脸上冰冷的嘲讽,黑人社会的人情世态等等, 

都写得极准确而有力,使读者恍若置身于黑人经验的全部具体实际中。 

     鲍德温的作品体裁多样,数量巨大,超过以前所有黑人作家,散文和小 

说都有很高声誉。散文集有《土生子札记》(1955)、《没有人知道我的名 

字》(1961)、《下一次将是烈火》(1963)、《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留存》 

 (1972)和《魔鬼找到工作》(1976)等。其中描写个人经历和感受,表现 

黑人苦难生活和愤怒情绪的篇章最能打动人心。1962年底,《下一次将是烈 

火》中的重头文章“来自我脑中某处的信”发表后,在美国社会各阶层引起 

强烈反响。鲍德温在文中痛陈黑人的苦难与愤懑,指出,假如美国还有救的 

话,那么拯救者即是美国黑人;假如美国社会依旧将黑人置于屈辱的地位, 

那么黑人公开宣告:下一次将是烈火。 

      《到高山上宣布》是鲍德温最出色的小说。它将加布里埃尔一家的经历 

压缩在两天之内,以此概括整个美国黑人群体的苦难与奋斗史。鲍德温少年 

时曾有过三年教会生活,宗教的影响给他的作品也打上了很深的印记,这部 

小说名称就来自黑人圣诞赞美歌:“到高山上去宣布,耶稣基督已经诞生。” 

结尾处加布里埃尔的儿子约翰从皈依基督教中找到了自我,书中几乎所有人 

物的名字都出自圣经,洪水、烈火、地狱、魔鬼等意象和各种圣经典故俯拾 

即是。在《下一次将是烈火》中他也指出:没有音乐比得上教堂音乐,没有 

戏剧比得上教堂的场面。音乐性也是这部小说的特点之一,手鼓声与踏足声, 


… Page 50…

  信徒的祈祷声,赞美歌声伴随着罪人的痛苦呻吟声,构成雄浑、层次丰富的 

  和声,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这种情境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莫瑞森是 70年代独领风骚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 

   (1969)写一个黑人女孩日夜祈求、终于获得一对蓝眼睛,却因此而招致不 

  幸。作者因这部小说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秀拉》(1973) 

  中的同名女主人公桀傲不驯,义无反顾地追求黑人妇女做人的权利,成为当 

  代美国文坛一个重要文学形象。第三部长篇 《所罗门之歌》(1977)被文学 

  界公认为《土生子札记》和《看不见的人》之后的最佳黑人小说。1981年她 

  又出版了剖析黑人民族的分化,探索其前途的《柏油孩子》。莫瑞森每四年 

  发表一部小说,每部都不同凡响,她已成为70年代以后美国黑人文学的扛鼎 

  人物。1993年瑞典学院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 

       莫瑞森自称她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为什么和怎样学着认真并美好地生 

  活”。黑人被白人从非洲运到美洲,贩卖为奴,从地域上割断了与故土的联 

  系,肉体受到役使与摧残,精神也在逐步受到毒化,丧失黑人的本色。莫瑞 

  森正是要以自己的笔帮助黑人同胞找回“失去的天真”,保持并发扬它,从 

  而在现代文明的嚣嚣红尘中改善精神境况。《最蓝的眼睛》开头作者叹道: 

   “我们的天真也死去了。”《秀拉》的结尾又是一段沉痛的感慨:“女孩、 

  女孩、女孩女孩女孩”,少女时代亦即天然与真实的丧失是莫瑞森笔下黑人 

  最惨重的损失。 

       莫瑞森的作品有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是对黑人民间文学传统的继 

  承,也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其中人物的怪癖与奇想,母焚子、女自焚 

  的怪诞现象又与南方文学相通,在叙述方式上则具有明显的现代派风格。《最 

  蓝的眼睛》首段以流畅轻松的笔调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用去掉标点 

  符号的同一段文重复,然后再去掉行距,以整片字母重复,仿佛是一支摇篮 

  曲,由娓娓动听到模糊缥缈,使人由清醒状态进入梦幻境界。 



                        6。冷峻的微笑——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是约瑟夫·海勒(1923~ )的长篇小说《第二十 

  二条军规》(1961),这部耗时8年写成的作品在出版后最初十年中仅在国 

  内就售出800万册。“大学生哪怕别的书一本不读,也无一例外看过海勒这 

           ① 

  本书。”它不仅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风格,而且深刻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美国 

  青年的行为方式,Catch—22现已成为英语中一个成语。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地中海一个美国空军基地为场 

  景,写轰炸手尤索林在制度化了的疯狂和有组织的混乱中为保全自己而作的 

  种种挣扎与努力。作者并非“依我所见”,而是“依我所想”(毕加索语) 

  来描述这场战争的,因此他所着力营造的是战争梦魇般的气氛,情节与场面 

  是经高度夸张、变形,以极端的状况呈现出来的,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和载体, 

  由此所要表现的是“出了毛病”的整个美国社会,以致陷入困境的人类生活。 

       在这个空军基地皮亚诺扎岛,充满了行为反常,性情怪诞的人:有的嗜 

  好超低空飞行,切断了站在海滩上的战友的上半截身体,有的苦恋一位冷面 

  妓女,并为她送命,有的刻苦磨练忍受厌烦的功夫,于是他最讨厌的人就是 



① 约翰·麦考密克:《当代小说家》,转引自钱满系:《美国当代小说家论》第157。 


… Page 51…

他最喜欢的人,有位医生的名字被误列入坠机人员名单,结果他本人成了不 

被承认的活人。尤索林和少数几个保持理智的人却被公认为疯子。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唯一确定无疑的东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什么 

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无人作出解释,因为据“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 

不必对此作出解释。人们凭自己的感受知道它至高无上,无处不在,主宰一 

切。 

     尤索林向丹尼卡医生询问能否让一个疯子停止飞行,有段对话大致如 

下: 

      “奥尔是不是疯子?” 

      “他当然是疯子。” 

      “为什么不让他停止飞行?” 

      “因为根据军规,他得自己提出申请。” 

      “他提出了申请你就可以让他停止飞行是吗?” 

      “不是,提了申请他就不能停止飞行了。因为根据军规,能申请停止飞 

行的人就不是疯子。” 

     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它永远有理,像一条柔韧的套索,你无法 

逃脱它的束缚。尤索林曾扬言要去掐上帝的脖子,因为上帝把世界管得一团 

糟,没尽到责任,但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面前却一筹莫展,惶惶不可终 

日。他抵挡不住军规的威力,但却逃出了这个地狱般的海岛,去了瑞典。到 

那以后会不会遇到“第X条军规”?他也不知道。 

     19世纪末,叔本华宣布“上帝死了”,从此由人接管了世界,两次世界 

大战表明人并不爱惜自己,至少在无心地做着自毁家园的事,人在处处给自 

己设置障碍,制造威胁,编织罗网,“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说是为这个凶 

险的外部世界赋予贴切的形象。在第二部小说《出了毛病》里,幻灭感与恐 

惧感则已侵入内心,外部威胁已转化为内心的惶恐不安,主人公老觉着什么 

地方“出了毛病”,他怕别人,别人也怕他,人与人互相畏惧,周围没有一 

张快活的脸,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同事,全都同他作对,他没变成甲虫 

或是遁入地下,但已经走投无路了。 

     尤索林虽无英雄气概,但还存有几分尊严,《出了毛病》中的“我”则 

像班主皮鞭下的猴子,被逼着跳踉作戏,在滑稽逗乐中渗透着深深的悲哀与 

绝望。 

     托马斯·品钦少言寡语,喜欢独处,且惜墨如金,他的全部作品只有三 

部长篇小说和几个短篇。长篇小说《V。》问世后轰动一时,但他谢绝一切宴 

请、来访、拍照,15年中只照过一张相。《万有引力之虹》出版后他不出席 

发奖大会,而由一位喜剧演员代他领奖。尽管如此,他的声誉并未稍减,常 

被与乔伊斯相提并论。 

     品钦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幽默总是与讽喻密不可分, 

在滑稽、谐谑的深层是近乎绝望的忧思,作品结构上则表现出神秘与怪诞, 

超自然,非理性的情节与历史、哲学、科学概念交混、穿插,构成一座庞大 

而复杂的迷宫,呈现乔伊斯式的晦涩与艰深。在《V。》中,V是位姑娘,又 

是地名、雌鼠,最后变为一堆金属,主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