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济拮据。这时他一方面悔恨以往的忘恩负义,感激恩师对他的荫佑,同时 

也从洪堡的命运看到了自己黯淡的前景。 

     贝娄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找到立足点,他的人物大都 

是“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他们远非崇高,也缺乏力量,属于现代文 

学中的反英雄。但他们在精神磨难中表现的耐性和执著,却使他们获得了生 

存的尊严感。 

     马拉默德致力于写寻求新生活,然而又处处碰壁,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并以犹太人的遭遇作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经历的象征”。主要作品有《店 

员》(1957)、《新生活》(1961)、《杜宾的传记》(1979)、《上帝的 

恩赐》(1982)几部长篇小说和《魔桶》(1958)、《伦布兰特的帽子》(1973) 

等几部短篇集。 

     马拉默德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但作品中经常出现宗教寓言,因而 

又有魔幻色彩。《店员》中的主人公弗兰克历尽艰辛完成“净化”过程后, 

故事中常听到的圣僧方济忽然显形,并伴随着一群形容枯槁的飞鸟;《上帝 

的恩赐》所写的科学家科恩与猩猩的洪水漂流和荒岛群居生活更是一部寓意 

深长的现代神话。 

     罗斯是新一代的犹太作家,他以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成名, 

随后接连出版了《放任》(1962)、《波特诺的怨诉》(1969)、《情欲教 

授》(1977)和《鬼作家》(1979)等近10部长篇小说。他笔下的人物不但 

与主流社会处于对峙之中,而且背弃犹太传统,他们常以纵欲来发泄内心的 

苦闷,结果陷入更无法承受的磨难中。 

     罗斯惯用夸张的嘲讽和戏谑,并以怪诞离奇的情节来取得艺术效果,他 

的为人和他的创作都已显露出脱离犹太传统的趋势。 



                       8。忧伤的追怀——南方文学 



     南方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背景构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地处阳光地带,种 

植园成为基本经济形式,庄园主和黑奴构成地狱和天堂两个世界。南北战争 

之后,南方人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地位,绅士淑女们眼看着缺少文化与教养 

的暴发户们成了头面人物而无可奈何。在工业化、商品化的洪流面前,旧的 

体面、规矩与门第变得一文不值。为逝去的豪华风光惋惜,为先辈的贩奴生 

涯内疚,在现实中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惘,于是形成了南方文学强烈的 

历史感,浓重的怀旧梦幻感,怪诞畸形的意象和迷蒙浪漫的气氛。福克纳在 

30年代前后发表8部小说,使南方文学如日中天,战后又发表5部。他的巨 

大成就给后继者造成沉重的压抑感,但也哺育和激发了一代新人,使南方文 

学在60和70年代仍保持着生气勃勃态势。比较典型的南方文学作家是尤多 

拉·韦尔蒂(1909~)、卡森·史密斯·麦卡勒斯(1917~1967)、弗兰纳 

里·奥康纳 (1925~1964)和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等。 

     韦尔蒂的小说是对逐渐消失的南方生活的追怀与描述,她善于以细腻的 

笔法表现人的怅惘和愁闷情怀,个人的、家族的、地区的传统和情感在“美 

国文化”面前的无奈。她的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1941)、 

长篇小说《庞德的心》(1954)、《乐观者的女儿》(1972)等。在《乐观 


… Page 56…

  者的女儿》中,南方的女儿有教养,感伤而耽于空想,乐观者老法官去世, 

  北方来的自私蛮横的后母成了主宰,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麦卡勒斯年青时体弱多病,后来肢体偏瘫,只能靠轮椅活动。她的婚姻 

  也颇不得意,离婚又复婚,而后守寡。郁闷孤独的情感弥漫在她的全部创作 

  中,并构成人物性格的怪诞特征:生理上的畸形和精神上的孤僻怪异。在长 

  篇小说 《心灵是个孤独的猎人》(1940)里,牧师辛格是聋哑人,但城中每 

  个人都找他忏悔,向他吐露心中那些即将霉烂的积蓄。他爱上了另一个聋哑 

  人,不久自杀了。小说写人的孤独,也隐含着对时局的讥讽。中篇小说《伤 

  心咖啡馆之歌》(1951)写一个爱与恨交织的三角恋爱故事:性情怪异的女 

  主人公爱上了驼背表兄,驼背因为长期被歧视而心理变态,女人越爱他,他 

  就越恨她,他所爱的却是女主人公的前夫——一个魁梧的美男子,那正是驼 

  背所渴望的自我。孤独的心灵在渴望爱,而对人的爱却激起了恨,于是更深 

  地陷入孤独,这就是麦卡勒斯心目中人的状况。 

       麦卡勒斯的小说往往有三个层面:故乡小镇的社会图景;人物心灵的迷 

  宫;无法逃脱的地狱。 

       卡波特的小说也充满了病态的形象:侏儒、残废、傻子、同性恋者、沉 

                                             ① 

  陷的住宅,大都是讲“黑夜情调的故事”。《无头鹰》的主人公文森特看到 

  画上被割下脑袋、血淋淋的鹰,悟出这是他的自我的写照,从此不得安宁。 

  幽灵般跟着他的痴呆女也是他的自我,她的呓语正是对他内心的揭示。《灾 

  星》中的希尔薇亚卖掉了自己的梦,结果成了恍忽的人。《别的声音,别的 

  房间》中的驴子不慎吊死在了半空中,弥留之际的老人忽然咯咯地笑个不停, 

  仿佛被死神逗乐了。主人公苦苦寻找的父亲是个瘫在床上的呆子。不祥的迹 

  象,丑陋可怖的意象构成了梦魇般的世界,同时还有在其中独自徘徊的凄苦 

  的灵魂。 

       奥康纳也是一直为疾魔缠身的人,她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做为一个残疾人 

  在病榻上度过的。她笃信宗教,作品的主题就是描写邪恶、赎罪和得救。创 

  作技巧也受布道的影响:讲究言外之意,在意象中孕含多重现实。 

       奥康纳主张赎罪,途径却是暴力。《启示》中的女主人公挨了一记耳光 

  就觉悟了;《慧血》中的年轻人在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中开车故意压死了一位 

  假冒的“先知”;《好人难寻》中的三个男人因被诬告而下狱,逃出后将无 

  辜的一家六口人杀死在一条小路上,他们认为“耶稣把一切都搞乱了”。活 

  在世上,“除了伤天害理,别无其他乐趣”。暴力发展至此,就走向了赎罪 

  的反面。 

       身体的疾患局限了她与外界的接触,但她对精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是 

  深刻而细腻的,往往一个细节即可揭示灵魂的巨大震撼。《汇合》中的女主 

  人公不合时宜地要保持上等人的感觉,在下车时以恩赐的态度赏给黑孩子一 

  分钱,遭到愤怒的拒绝。这时她才醒悟,她的身分地位已随那个时代逝去了, 

  同时她的全部生活信念被彻底摧毁了。 

       南方文学以其地域色彩和历史内涵见长,随着南方逐步汇入美国主流生 

  活,传统主题将失去根基,作为流派,自70年代之后,它已呈消解之势。 



                               9。奥尼尔与当代戏剧 



①  W。N。南斯:《杜鲁门·卡波特的世界》,1970,纽约。 


… Page 57…

     美国现代戏剧的出现以尤金·奥尼尔为标志。自从1916年普罗文斯敦那 

次历史性演出之后,奥尼尔始终在舞台上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直至五六十 

年代。  40年代中期以后,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两位新人登场,以 

一系列受到广泛好评的剧作奠定了他们在战后美国剧坛的地位。  50年代, 

威廉·英奇接连推出《回来吧,小希巴》(1950)、《野餐》(1953)、《公 

共汽车站》(1955)和《楼梯顶上的黑暗》(1957)等作品,大有与米勒与 

威廉斯分庭抗礼之势。罗伯特·安德森的《茶点和同情》(1953)写一个孤 

独、敏感的男孩悲剧性的生活,受到普遍欢迎。阿瑟·劳伦茨的《勇士之家》 

 (1945)和《林中空地》(1957)侧重心理分析与表现,《布谷鸟叫的时候》 

 (1952)是一出感伤喜剧,从《西区故事》(1957)起,他转向了音乐喜剧 

的写作。洛兰·汉斯贝里的《日光下的葡萄干》(1959)为黑人戏剧赢得了 

声誉。 

     60年代,“新的一代在敲门。盖尔伯、理查森、科皮特……还有阿尔比”, 

这是阿尔比剧本 《范姆和耶姆》中一个人物的话。这批年青人很快成了60 

年代舞台的主人。科皮特刚走出哈佛大学校门,就在纽约展露了他机敏、情 

趣横溢的风格。 《啊,爸爸,可怜的爸爸,妈妈把你挂在衣橱里了,我感到 

多么伤心啊!》(1961)、《啊,爸爸——妓女们出来玩网球的日子》(1965) 

和《翼》(1978)都是别出心裁的创造。杰克·盖尔伯的《联系》(1959) 

以戏中戏的手法表现吸毒,部分角色由真正的瘾君子担任,演出中常有出人 

意料的即兴发挥。杰克·理查森的《大难临头的幽默》以理智和幽默动人, 

充满隐喻,但缺少血肉。此外,罗纳德·里布曼的《哈里,午和夜》(1965)、 

 《第五匹马的旅程》(1966)和萨姆·谢泼德的《红十字》(1966)、《罪 

恶的牙齿》(1972)和《埋葬了的孩子》(1978),兰福德·威尔逊的《吉 

里德的香膏》(1965)、《爱尔德里奇的诗人》(1966)、《巴尔的摩旅馆》 

 (1973)、《塔利家的蠢事》(1980),戴维·马麦特的《美国野牛》(1975)、 

 《团员》(1976)和《舞台生涯》(1977),也都是有影响的作品。 

     80年代以后,戏剧对影响当今世界和人类生活的重大题材有了更多关 

注,裁军问题、艾滋病危机、种族关系等现实问题被放在舞台上深入探讨, 

戏剧的文学性和社会批判功能有所增强。由于演出费用不断上涨,戏剧出现 

简化倾向:剧本角色减少,舞美设计小型化、质朴化。同时,黑人戏剧保持 

持续发展的势头。查尔斯·福勒的 《一个黑人中士之死》(1982)和奥古斯 

特·威尔逊的 《莱尼大妈的黑臀舞》(1984)和《篱》(1987)注重对黑人 

内心世界的挖掘,都曾获普利策戏剧奖。黑人戏剧已成为当今美国舞台上最 

富于生气的力量之一。 

      (1)奥尼尔的后期创作 

     当1936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尤金·奥尼尔,“以表彰他的富 

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强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时, 

这位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似乎已被盖棺论定了,然而在此后数年中,他又 

写出了一批思想上更为成熟、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剧作,包括《送冰的人来了》、 

 《私生子的月亮》,《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诗人的气质》、《休伊》 

和《更庄严的大厦》。这些作品写于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至40年代中 

期以后才陆续上演,因此它们是50年代美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整个 

战后美国戏剧树起一个令人生畏的标杆。 


… Page 58…

     在后期剧作中,《送冰的人来了》(1946)首演时未能引起注意,10年 

后在外百老汇重新上演后,公众才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剧本写的是一批沉浸 

到生活底层的人,他们被不幸扼着脖子,毫无还手的力量,只能蜷缩在一个 

阴郁的小酒馆里,在梦幻中打发日子。推销商希凯曾试图打破这里死气沉沉 

的局面,但终于发现这些人已不可能走出梦幻了。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56)是另一部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它写的 

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时间不到一天,但是却准确地描绘了这个 

家庭命运多舛的过去和愁云惨淡的未来,悲剧的阴霾笼罩着每个人,挥之不 

去。等待着这家人的是无止境的漫漫长夜。 

     奥尼尔后期的剧作,没有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动作,外部冲突几近于无, 

观众深切感受到的只是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2)当代剧坛三巨头 

     在美国这样一个公众趣味变动不居的社会里,历久不衰的事物很难驻 

足,新的即是好的,新人新作总会无所顾忌地冒出来,尤其是在1953年奥尼 

尔去世之后。战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