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美国这样一个公众趣味变动不居的社会里,历久不衰的事物很难驻 

足,新的即是好的,新人新作总会无所顾忌地冒出来,尤其是在1953年奥尼 

尔去世之后。战后美国戏剧的主要代表有田纳西·威廉斯(1911。3。26~ )、 

阿瑟·密勒(1915。10。17~ )和爱德华·阿尔比(1982。3。12~)。在才 

情、功力与成就上,很难说他们堪与奥尼尔相提并论,但他们自有面目,自 

有声音,属于当代,这就足以使他们自豪。 

     威廉斯以其《玻璃动物园》(1945)崭露头角,接着以《欲望号街车》 

 (1947)、《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和《鬣蜥之夜》(1961)几部剧 

作成为美国当代戏剧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玻璃动物园》首演时门可罗雀,幸亏慧眼识珠的剧评家大声疾呼,才 

吸引一批观众走进剧院,结果竟愈演愈红,第二年在百者汇竟连演561场。 

有的剧评家兴高采烈地称此剧“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直至80年代, 

持重的批评家还认为“它作为战后第一部杰出而持久的美国戏剧是不容怀疑 

的。” 

      《玻璃动物园》的中心人物是汤姆的妹妹劳拉,她一条腿有残疾,敏感、 

羞怯,忧心忡忡,有一种“脆弱而非尘世的美”,就像她心爱的“玻璃动物 

园”中那些半透明的亮闪闪的小玩艺儿一样。在她母亲的授意下,她哥哥带 

回同事吉姆,孤僻的劳拉立刻爱上了他。但是当劳拉终于有机会与吉姆单独 

相处,向他倾吐心曲后,吉姆却说他“不是自由的”,因为他马上要同别人 

结婚。劳拉心中好不容易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就这样熄灭了。 

     这部作品在希望与失望交混,现在与过去映衬,现实与理想对峙的背景 

中,刻画一个闺中女子敏感、细腻的情感世界,哀婉凄凉而美丽动人。 

     在《欲望号街车》里,主人公布兰奇像劳拉一样细腻、敏感、温柔,而 

且优雅、妩媚,但她不仅是个受伤害者,如同威廉斯所说,被“现代社会里 

各种野蛮残忍的势力强奸”,而且也对他人造成威胁,而对他人的威胁反过 

来更深地伤害了她,最终她被送进了疯人院,成了欲望——她自身的和像破 

烂的街车一样来往行驶的外界的欲望的牺牲品。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一部头绪繁杂,情节性强的剧作。围绕着争夺 

遗产这条主线,作者展示了一个大庄园主家庭老少三对夫妇的生活。大阿爹 

死到临头,才发现自己此生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大儿子古柏安分、平庸,老 

婆孩子热炕头,过着小日子。最有光彩的是二媳妇玛吉,她出身贫寒,嫁了 

这家的老二,却发现丈夫是个同性恋者。为了验证此事,她竟勾引丈夫的男 


… Page 59…

友,与他私通。为了得到那“两万八千亩好地”,她当面撒谎,声称自己怀 

孕,被不怀好意的兄嫂揭穿后,她豁出去跟他们大吵大闹。她年青漂亮,又 

有学问,但来自婚姻和家庭的压力弄得她烦躁不安,就像“热铁皮屋顶上的 

猫”。同劳拉与布兰奇一样,她也是失意的“南方美人”,不同的是她泼辣 

而有心计,较少优柔寡断,其生活态度是进攻型的,因而她较少受到伤害。 

     威廉斯生长在南方小城哥伦布,从小体弱多病,腼腆,孤僻。青年时期 

一度曾精神衰竭,因而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人与外界的隔离状态,人与人的无 

法沟通,以及在纷乱的人生世象中如何发现和寻求价值。他所挚爱的姐姐露 

丝因精神分裂而进了疯人院,这使他对女性,尤其是受南方文化熏陶的女性 

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对这些美丽动人又命途多舛的女性的描写,也正是作 

者对一种消失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牧歌式生活的深情追怀。 

     威廉斯自从1940年在波士顿首演他的第一部剧作后,几乎每年有一部剧 

本问世,其中好几部给他带来声誉。相比之下,阿瑟·密勒得到公认的好作 

品就少多了。但是凭着一部《推销员之死》(1949),他就在美国戏剧界奠 

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 

      《推销员之死》1949年2月10日在纽约摩洛斯科剧院首演后,连演742 

场,给观众造成强烈震撼,随后连获6项戏剧大奖。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战 

后整个美国戏剧的最优秀的作品。 

     这部剧共分两幕,取材于作者17岁时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短篇小说《悼 

念》。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个旅行推销员,由于年老体衰,已潦倒到向 

邻居借钱度日的地步,在妻子面前还要谎称钱是自己赚的。他希望不再外出 

奔波,而在办公室工作,老板竟索性将他辞了。威利一直希望两个儿子争气, 

可是二儿子志大才疏,沉缅女色,大儿子年过30,连一份工作都没混上。威 

利对自己已彻底失望,于是出门故意撞车而死,以此换取2万元保险金以供 

家用。 

     威利是事业上的失败者,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失败者,按照法则,“失败 

者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因此他只能走向毁灭。威利的失败是由于他的不切 

实际的幻想。他始终认为他“应当有所成就”,决不“再以他进入世界的方 

式再走出去”。但他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了解他自己。周围的人与事都 

在变化,他只能眼看着自己被抛弃。威利梦想得到一种已被文明社会剥夺了 

的人生欢乐,并且至死都认为这种梦想可以成为现实,他得不到,则把这个 

梦转交给下一代。他不断给儿子灌输成名的思想,让他们觉得一个人不必埋 

头苦干,只凭“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如愿以偿,结果使二儿子成了百无 

一用的花花公子。由于他本人私生活上不检点,被大儿子撞见,结果大儿子 

也感到心中的偶像破碎,失去了进取心。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自误误人。威利 

之死显示了“美国神话”的破灭。作者对父子,夫妻之间那种期望与失望并 

存,爱与恨交织,负疚与怨怼混合的复杂情感也刻画得准确细腻。 

      《推销员之死》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剧情发生在一天两夜之中,场景集 

中在威利家的厨房。它从“现在”着手,表现的是威利一生失败的经历和原 

因,大部分情节通过回忆展现出来,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因此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戏剧,又有着表现主义色彩。 

     密勒较重要的作品还有《严峻的考验》(1953)和《桥头眺望》(1955) 

等。 

     60年代以后,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密勒的创作已呈颓势,年青的爱 


… Page 60…

  德华·阿尔比以其深刻的社会剖析,独特的艺术表现而异军突起,被称为最 

  有发展前途的美国剧作家。 

       阿尔比是弃婴,被一个有钱的剧院老板养大,成年后独自闯荡社会,他 

  对人的孤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社会的不公乃至生存的痛苦有非同常人的 

  体验。1960年《动物园的故事》上演,阿尔比声誉鹊起,两年后《谁害怕弗 

  吉尼亚·伍尔夫?》面世,他已被公认为与威廉斯和密勒鼎足而立的人物了。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贝西·史密斯之死》(1960)、《小艾丽丝》(1965)、 

   《微妙的平衡》(1966)、《美国梦》(1961)、《临终》(1971)和《海 

  景》 (1975)等。 

       阿尔比受法国荒诞派影响很深,他对“荒诞派戏剧”这一标签不感兴趣, 

  曾唾骂百老汇那些一味迎合观众的庸俗浅薄的“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那才 

  是“荒诞派戏剧”呢,而贝克特等人那些敢于面对人类真实现状的作品才真 

  正是“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剧派”。可见他与法国荒诞派在精神上是同声相 

  应的。 

        《动物园的故事》是独幕剧,只有两个人物:流浪汉杰利和过着优裕生 

  活的彼得。杰利与彼得攀谈,倾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孤独与寂寞,并试图 

  让彼得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醒悟过来。他故意侵犯彼得,挤占他在长凳上的 

  位置,并动手打他。彼得终于被激怒,拾起杰利丢在地上的刀子攥在手里。 

  杰利扑上去,让刀子戳进了自己的胸膛,死在地上。杰利曾试着与一条狗沟 

  通,他爱它、恨它,都没有结果,现在他与彼得也无法沟通,他不能跟他“有 

  所接触”,只有借助于那把致命的刀子,他俩才实现了“沟通”。从彼得身 

  上可以看出,只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名誉地位的社会里,人自然而然会无视 

  他人的存在,对他人的痛苦和需求漠不关心,杰利代表这个异己的、物质化 

  的世界中对情感的需求。沟通与伤害和死亡相伴,这个结局似乎是对沟通的 

  绝望,实际是人不堪孤寂之苦而试图打破隔膜的奋力一击。 

       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作者已从对生存困境的描述深入到 

  如何活下去这个主题上。一对在大学教书的中年夫妇在深夜里接待了一对年 

  轻人,这些人互相埋怨、讥刺、揭短,中年夫妇特别在儿子的教育、血缘等 

  问题上争吵不休。丈夫为了报复妻子,说刚收到电报,儿子不幸死了。实际 

  是他俩一直在谈论,为之喜怒哀乐的所谓儿子其实只是个幻象,他们根本就 

  没有儿子。他们一直在咒骂这个社会不能分辨幻想和现实,表象与本质,他 

  们自己也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中过活。什么是真象和幻象的区别?不知道。 

   “但是我们必须装做知道地活下去”,或者,装做不知道地活下去。生活需 

  要幻想,但他们的幻想却又如此脆弱,如同他们的“儿子”,只需一句话他 

  就不存在了。 

       阿尔比关注生存的形而上的痛苦,对存在的荒诞性有深刻感受,并擅长 

  对日常生活中的陈词滥调进行讽刺性模仿,所以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开创了美 

  国的荒诞派。而阿尔比对具体的生存痛苦也极敏感,作品充满社会批判的力 

  量,这使他的作品与欧洲的荒诞派相比有了不同的风采。阿尔比在剧作中从 

  不使用激烈的政治性语言,他说:“攻击具体事物或者攻击某种意识是没有 

                                     ① 

  用的,你应该攻击的是无意识。”在政治生活中阿尔比却是个参与意识极强 

  的人,发动抗议示威活动,集会演说,支持人权运动,反对种族歧视,非常 



① Gerry Mccarthy ,Edward AlbeeP24。 


… Page 61…

活跃。在这方面,他同萨特及其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比较接近。 


… Page 62…

                             六、拉丁美洲文学 



                                   1。概述 



     在战后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拉丁美洲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 

要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爆炸文学”现象更是引人注目。 80年代,以加西 

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拉美文学作品风靡欧美及东方各 

国,《百年孤独》在十余年间再版百余次,甚至每周再版一次。在哥伦布之 

后500年,人们再次发现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新大陆。 

     拉丁美洲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中 

大量的神话传说,诗歌和戏剧,特别是浩如烟海,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殖 

民地时期的纪事文学、宗教文学及巴罗克风格的宫廷文学;独立运动时期的 

新古典主义文学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进入20世纪,以墨西哥作家阿苏 

埃拉 《底层的人们》、哥伦比亚作家何塞·欧斯塔西奥·里维拉《漩涡》、 

玻利维亚作家阿尔西德斯·阿尔盖达斯《青铜种族》、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 

列戈斯《堂娜芭芭拉》、秘鲁作家西罗·阿莱格里亚《广漠的世界》为代表 

的“地域主义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拉美下层人民的生活,注重描写 

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地域主义小说在形式技巧上还 

比较单调,但为开创拉美民族文学迈出了第一步。 

     四五十年代,卡夫卡,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欧洲先锋派的影响日渐扩大, 

卡彭铁尔(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