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郏唇廖缓疟髌嗥竦梦焙酰侩蘖儆氖暌岳矗硬豢嫌心绨咔橹拢诨首蛹爸诖蟪冀运钪<慈鐞饺帐茈薅骶旖嫌拧=窦扔泄福床荒芨次丁!罨首痈饔懈=⒏窀瘢彝ブ拢狈抻诠郑簧阅绨咔椤!罨首拥弊耠薮粟停讨Хǎ然蚬芙滩谎希白孕腥涡远九怪滤琅菊撸抟挥兴牛夭磺崴 !酥冀蛔芄苣谖窀蟪迹湍诟钊酥⒅陕家煌ǎ簧惺榉俊⒕词路看婕牵钪罨首庸仓。涝蹲穹睢!保13]
  清人笔记还载有乾隆帝纳银妃之事。其文称:银妃是山东青州人,乳名珠儿,父死母贫,送与同里黄某为义女,故姓黄。珠儿貌美,“艳名益著”。乾隆帝南巡经过山东时,有人向帝推荐,帝“手谕鲁抚,命与黄婉商,欲迎珠儿入宫。鲁抚奉谕造黄,出手谕。黄北向叩首应命,次日辇珠儿入都”。帝将珠儿初安置于坤宁宫,复恐太后知,又匿于四知书屋”,“敕封银妃”。黄某赴京,见到皇上以后,帝命返鲁,且言“已有密旨至济南矣”。黄某返乡,“则居宅一新,又有良田美地,簿录万数,文武百官皆郊迎请圣安。黄至是遂以富称于乡”。银妃甚为帝宠。“越数年,征回部,获香妃。香妃初入,与银妃同宫,居未久,香妃迁他宫,高宗时幸之,有所赐,亦优于银妃。香妃死,高宗大哭至病目,而弃银妃若敝屣矣”。“然此实道路传闻之傅会,未可信也”。[14]
  总的看来,乾隆帝对孝贤皇后富察氏、容妃霍卓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以及惇妃汪氏,是颇有深情的,就此而言,说他是位英明天子多情君,不为无因,但传说中的所谓风流天子为色出巡,则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________________
  [1]《啸亭续录》卷1,《纯皇后之资德》。
  [2]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9;《孝贤皇后》。
  [3]《清高宗实录》卷310;页26、27。
  [4]《清高宗实录》卷311,页14。
  [5]《清史稿》卷214,《后妃传·孝贤纯皇后》。
  [6]《清高宗实录》318,页22、23;卷319;页27…31;卷321,页1…5、20…22。
  [7]《清高宗实录》卷58,页3、4。
  [8]孟森:《香妃考释》。
  [9]于善浦:《关于香妃传说的辨伪》,载《清宫轶事》。
  [10]《清高宗实录》卷661,页4、5。
  [11]《清高宗实录》卷820;页12。
  [12]转引自孟森:《香妃实》。
  [13]《清高宗实录》卷1070;页33、34、35、36。
  [14]《清稗类钞》第1册,第065页,《高宗纳银妃》。
自诩千古明君 佞臣乘虚而入
第十五章 盛极渐衰 英君病逝

第一节 自诩千古明君 佞臣乘虚而入

一、《御制古稀说》
  乾隆末年奸相和ㄈ艺麓蠡担俳恕翱登⑹馈庇墒⒆ァU馐怯心抗捕玫模牵桓銎奈腥で腋苌羁探沂镜笔鄙缁峤痰闹卮笪侍猓蛏形吹玫浇獯稹U飧鑫侍饩褪乔〉畚裁匆赜煤瞳|?有的野史作者回答说,和嵝さ壑阉赖哪澄怀桢歉贸桢淖溃怂档比荒岩猿闪ⅰS械奈娜怂担瞳|因在一次偶然的场合中善于对答,从而博得了皇上的欢心。此说有其道理,但一次回答合旨,并不能使其终生享用,更不能象和庋患顺迹魄愠啊R溃〉鄄皇抢植凰际竦耐龉⒍罚膊皇勤土钜砸安硕热盏募⒚袷橙饷拥拇谰莸郏侵凑晡闹挝涔姹傅挠⒕裁椿岱复舜蟠恚靠蠢椿沟么忧〉郾救苏页銎浒旅厮冢钪饕氖欠治銎渫砟甑男愿瘛⒎秸爰捌涠源本值目捶ㄓ攵圆摺O率龅牧狡莆恼潞鸵坏郎馅停墙獯四烟獾募貌牧稀5谝黄恼率恰队乒畔∷怠贰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年满七十高寿的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接受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和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以及杜尔伯特汗玛克苏尔扎布、土尔扈特汗策凌纳木扎勒、乌梁海散秩大臣伊素特、回部郡王霍集斯、金川木坪宣慰司、朝鲜使臣等的庆贺。江苏学政彭元瑞因恭遇皇上七旬万寿、御制古稀天子之宝,撰进颂册,乾隆帝十分欢喜,对其予以奖赉,并御制古稀说:
  “余以今年登七帙,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古人有言,颂不忘规。兹元瑞之九颂,徒见其颂,而未见其规,在元瑞为得半而失半,然使予观其颂,洋洋自满,遂以为诚若此,则不但失半,又且失全,予何肯如是。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旦明,毋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以是勤民,庶无始终之变耳。以是典学为实学,以是奋武非黩武,以是筹边非凿空,以是制作非虚饰。若夫用人行政,旰食宵衣,孰不以是为慎修思永之枢机乎。如是而观元瑞之九颂,方且益深予临渊履薄之戒,则其颂也,即规也。
  更倦思之,三代以上弗论矣,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寿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失。至乎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上天所赐乎。天赐古稀于予,而予设弗以敬承之,弗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古云适百里者半九十里,栗栗危惧,诚恐耄荒而有所陨越,将孤天恩,予又何敢如是。然则元瑞九颂,有裨于予者大焉,故为之说如右。”[1]
  乾隆帝在此文中,将自己的性格、志向、态度讲得非常清楚,姑且略述一二。其一,千古一君。三代以下,年过古稀之天子仅有七人,四君是不足为法的庸碌之辈,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亡金国,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驱逐元顺帝,统一全国,二君皆有建树,但“礼乐政刑有未遑焉”,言下之意,当然我乾隆帝弘历是千古之中惟一的年登古稀之英君明主。
  其二,“小康之世”。三代以下数千年,先后出现过许多国家,多次改朝换代,其中虽不无有为之主和强盛之国,但若论“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还算今朝。
  其三,朝政清明。强藩欺主,外患频仍,权臣当道,外戚擅权,后妃误国,太监乱政,奸宦窃威,佞臣骗君,等等祸害,曾使多少君主蒙尘,宫阙换色,如今这些皆不存在,乌烟瘴气一扫而空。
  其四,不骄不停,乘胜前进。虽蒙皇天眷佑,赐与小康之政,且年登古稀之寿,但不能因此而自满而停滞,现在仅系“小康”,还需不断努力,一定要“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否则,行百里半九十,因耄荒而陨越,就要辜负天恩了。因此要以彭元瑞之九颂为规为励,必将大有补益。
  简而言之,此时的古稀之君弘历,还是颇为明智的,壮志未泯,雄心未已,还在继续励精图治,欲建更大功勋。当然,他已相当自负了,而且,这一毛病更逐渐恶性膨胀,致成大害。

二、《御制十全记》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一初三日,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因允准廓尔喀国王拉特纳巴都尔修贡停兵议和,亲撰《十全记》,记述执政以来的“十全武功”,谕令军机大臣将此文缮写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建盖碑亭,“以昭武功而垂久远”。其文如下:
  “《御制十全记》曰:昨准廓尔喀归降,命凯旋归师诗有‘十全大武扬’之句,盖引而未发,兹特叙而记之。夫记者志也,虞书朕志先定乃在心,周礼春官掌邦国之志乃在事。……则予之十全武功,庶几有契于斯而可志以记之乎。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其内地之三叛么么,弗屑数也。前己酉廓尔喀之降,盖因彼扰藏边界,发偏师以问罪,而所遣鄂辉等未宣我武,巴忠乃迁就完事,致彼弗惧,而去岁复来,以致大掠后藏,饱欲而归,使长此以往,彼将占藏地,吓众番,全蜀无宁岁矣。是以罪庸臣,选名将,励众军,筹粮饷。福康安等感激朕恩,弗辞劳苦,于去岁冬月即率索伦、四川降番等精兵,次第由西宁冒雪而进,今岁五月遂临贼境,收复藏边,攻克贼疆,履线险如平地,渡溜要若蹄涔,绕上袭下,埋根批吭,手足胼胝,有所弗恤,七战七胜,贼人丧胆。及兵临阳布,贼遂屡遣头人匍匐乞降,将军所檄事件无不谨从,而独不敢身诣军营,盖彼去岁曾诱藏之噶布伦丹津班珠尔等前去,故不敢出也。我武既扬,必期扫穴犁庭,不遗一介,亦非体上天好生之意,即使尽得其地,而西藏边外,又数千里之遥,所谓不可耕而守者,亦将付之他人,乃降旨允降班师,以蒇斯事。昔唐太宗之策领利曰:示之必克,其和乃固。廓尔喀非颉利之比,唐边殊长安之近,彼且乞命吁恩,准之不暇,又安敢言和乎。然今日之宣兵威,使贼固意求降归顺,实与唐大宗之论有所符合。昔予记土尔扈特之时,于归降归顺已悉言之,若今廓尔喀之谢罪乞命,归降归顺盖并有焉,以其悔过诚而献地切也。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知进知退,易有明言,予实服膺弗敢忘,每于用武之际,更切深思,定于志以合乎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然天贶逾深,予俱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2]
  这篇御文充分体现了乾隆帝此时志得意满、文过饰非、讳败扬胜的真实形象。从前述历次“武功”看,总的来说,他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至少有五个问题他不应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一,“十全”不全。这十次用兵并非每次皆胜,所谓“十全武功”,实际是功不满十,一征金川,见难收兵。缅甸之役,将军、一等公明瑞败死小猛育,经略大学士傅恒受挫老官屯,被迫允和,匆忙后撤。出征安南,统帅孙士毅狼狈逃归,提督战死,全军溃败。初征廓尔喀,双方既未正式交锋,钦差大臣巴忠还附合藏区噶布伦之议,丧权纳币赎地,当然也谈不上凯旋回朝。仅此而论,十全武功就有四不全,就有四次失败,怎能冒称是十战十胜之“十全武功”?
  其二,胜中有败。以取胜之六大武功而言,也不是所向无敌势如破竹,而且还曾遭受重大挫折。征准部,定北将军班第丧命于乌兰库图勒;定回疆,定边将军兆惠被困黑水营;一“扫金川”,定边将军、大学士温福中枪而死,清军溃败于木果木;“靖台湾”,参赞大臣、一等义勇伯被围于诸罗,险至身亡城毁,将军常青龟缩于郡城;二征廓尔喀,七战七捷之后,大将军、大学士、一等公福康安差点死于敌军刀下,清军“死伤甚众”。照此说来,这种“武功”也有其不甚光采之处。
  其三,敌弱我强,机遇良好。“十全武功”之战败者,多系弱于清朝。大小金川人户不过三万,准噶尔汗噶尔丹等虽曾威震西北数十年,但到了乾隆十几年时,纷争内乱,新汗达瓦齐昏庸贪杯,阿睦尔撒纳又德不服众,一盘散沙,回部大小和卓更是无能,林爽文、庄大田士卒仅只三四万,哪系拥有亿万臣民之“天皇帝”对手。缅甸、安南、廓尔喀之王虽系创业之主,但僻处边远,又不愿与清朝长期对立,积极争取朝贡通商停战修好,为乾隆帝败而后“胜”提供了条件,否则,这些“武功”也是难以取得的。
  其四,军威不壮。八旗劲旅曾经名扬夭下,以少胜多,攻无不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强大的大清国。然而先祖们的赫赫战功,已成历史陈迹,入主中原一百年以来,坐享厚禄,养尊处优,当年“万人敌”、“巴图鲁”的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们,绝大多数都变成了不文不武、贪生怕死、畏敌怯战的纨绔子弟,象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之曾孙经略大学士一等公讷亲、定边右副将军二等公达尔党阿,开国元勋直义公费英东之玄孙定边左副将军二等公哈达哈,勇将总兵任举之子任承恩,一等海澄公黄梧之玄孙黄仕简,皆因在“十全武功”中贻误了军机而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