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句公道话,这首诗的确写得非常好,因此,有的时候我们宣读疏文,好多法师一开始就先念这四句的。苏东坡面对这首他自鸣得意的杰作,再三吟咏之后,就令书僮赶快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请他印证印证。 
  佛印禅师看了以后,马上写了两个字,叫书僮带回去给苏东坡。 
  再说苏东坡自从把诗送到金山寺去以后,在家里一直苦等着佛印禅师的回覆。他认为这一次,佛印禅师对他的杰作,一定是很欣赏赞叹的,所以,当书僮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佛印禅师的书札打开。 
  哇!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昏了过去,原来里面批了歪歪斜斜的「放屁」两个字。 
  「岂有此理!我纵然字行里用词推敲不当的话,你这位禅师也不应该骂人呀!」苏东坡不油怒发冲冠,拍着桌子吼道。 
  在盛怒之下,他翘着胡子对书僮说: 
  「走!马上同佛印评理去!」 
  谁知佛印禅师是位有德行的高僧,不待苏东坡到金山寺找他,早已经在江边等候了。当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笑嘻嘻地迎上前去了。 
  苏东坡一见到佛印禅师,顿时火爆三丈,声色俱厉地说: 
  「佛印!我们相处这么多年了,称得上是莫逆之交。我今天很诚意地赞叹佛陀,也表达我学佛的一种境界,纵然是写得差劲,还不到家,你可以指教,也不应该恶口骂人呀!」 
  「什么?你讲什么呀?我骂你什么?」佛印禅师向苏东坡微笑着,若无其事地说。 
  这个时候的苏东坡,满脸通红,气得讲不出话来,只好颤抖着手,指着「放屁」两个字让佛印禅师自己看。 
  佛印禅师不禁哈哈大笑,道: 
  「原来如此啊!我的大学士,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啦!」 
  苏东坡这时才恍然大悟,非常羞惭地低头不语。──他只是口头上表现他学佛的功夫,并没有真正做到睹境不动,没有到达那种不动心的功夫。 
  讲到这个地方,你们或许要问:所谓「八风吹不动」,是那八种风呢?我顺便介绍一下,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称:称赞,我们看见人家有好的地方,当面称赞、夸奖人家,叫做称。譬如说:「啊!心理法师,你很慈悲,你为人很忠厚哦!」这就是称。我们静下来自己想一想,大凡人家赞叹我们,称赞、恭维我们,把我们捧上三十三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感觉得飘飘然的,好得意啊,这就是为境界的第一种风所动了。你们看看心理法师,我称赞他很随和、很慈悲、很喜欢帮助人家,他如如不动,不论人家如何赞叹,他都不动心,这就是功夫。 
   讥:讥笑人家,当面地责骂人家。有的人很狂妄,动不动就「你不要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当面指责你怎么不对、怎么不好。。。。。。」他,有的时候连人家的祖宗三代都骂下来,讥讽人家,当面叫人家难堪,很是要不得。前面我们说到人家「唾面自干」、人家「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那是弥勒菩萨的境界。而一个凡夫俗子,当面受到人家的侮辱,也没有这种功夫吞忍下去。 
   毁:即是毁谤,这是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在你面前,他可能对你很好,「哎呀!你很好,很慈悲。」可是,在后面,「什么慈悲?假慈悲!猫哭老鼠。」啊!背后把他说得一文不值,这就毁。当面指责人家还无所谓,面前对他很好,背后批评他,说他的坏话,即是毁谤,更要不得了。所以,当我们知道人家背后毁谤,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往往会「如三百矛刺心」,好象弓箭射到我们心里面,好痛心的。 
   誉:赞誉,不过是背后褒奖人家。我们当面奉承人家,有的时候,还是出于敷衍,当某人不在场的时候,我们说:「某人真了不起。」「某人为人处世,真是我们学不来的。」「某人真是慈悲,真乐意帮助人家。」背后赞叹人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称赞,所以称为誉。 
   利:就是顺利、通达的意思。比如做一件事情,没有障碍,很顺利的。我们做一笔生意,赚了好多钱。当我们的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感觉到好得意,这就为外境的风所动了。 
   衰:衰败,也就是触霉头,违背的意思,是一种逆境。所以我们碰到顺利的事,不动心,是不容易的;我们遭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不动心,更是不容易。 
   苦:更是引起我们身心的烦恼,有打击性的,当然就很痛苦,是一种逼迫性。 
   乐:要是让我们身心感觉得愉快的,使我们很高兴,很欢喜的,就是乐了。所以,苦和乐是一对。 
  以上所说的这八种境界的风,每天都在我们的四周包围着我们,我们要如何摆脱它,不为它所动呢?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心,运用般若的观照功夫,用心去体会佛教所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人家赞叹我一句,我也没有多什么;人家骂我一句,我也没有少什么,就等于说,我们说「火」,是不是就把我们的口烧伤了呢?没有嘛!我们说「刀」,这把刀如果是真实的,我们的嘴巴岂不是被割伤了?所以,能够想到佛教「空」的道理,就不为这世间的八种境界风所动了。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要把人生的苦难,把人生不如意的事解除,该怎么样?观照空的道理。你能够看破世间的森罗万象,不为它所束缚,这个时候,才能够得到解脱,才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的自在。我们学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体会空的道理,才能够做到「睹境不动」。我特别如此不殚其烦地告诉大家,是互相勉励,希望彼此多少做一点。 
  二十、善解方便难:善,就是好好的。解,就是了解、认识。方便,是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是一种开导人们向上进展的方法。在佛学上,方便是对究竟而讲的。佛陀住世时,为什么说了三藏十二部这么多的佛法,横说竖说,说空说有,而分门别类为十宗,一切无非是为了顺应众生的根机,运用种种的方便,加以施予教化。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目的只有一个,要成佛。所归的源头没有两个,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要达到那个目的,需要好多的方法(法门),才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理想的那个目的。就譬如说我们到菲律滨马尼拉来,或者到南岛某一个地方去,我们可以乘飞机,也可以乘车,或者乘船,有种种的交通工具(方便),但是目的地只有一个。 
  我们学佛,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成佛,但是,就我们的根性、智慧来说,我们的程度就是念佛,你就修净土。你喜欢参禅,可以修禅宗。你喜欢持咒,就修密宗。修持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到西方去。参禅打坐,去除烦恼,明心见性。持咒修密法,希望即身成佛。总之,这是依各人的程度和根机,你的兴趣适合那一方面,就采用那一种法门。因此,需要好多好多的法门,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等于到隐秀寺来,为了进入这个太虚讲堂,你从大门可以进来,从后门同样可以进来的。 
  《法华经》的第二品,就是〈方便品〉,这一品的内容,说明「一乘」跟「三乖」的差异。什么是三乘?即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都是方便,真正的一乘,才是最高的目标,是佛乘。因此,〈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方便法门,最高的是佛陀。无上道,是最究竟的,所以一切的方便法门,到最后都要把它舍掉。 
  我们人有二十难,最后一难是善解方便难。我们身为传教师,我们每一个善友,希望感化人家来学佛,要用什么方法去影响人家呢?必须好好地了解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才能接引人家,广度众生。因此,在二十难当中,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 
  说到度众生,要有善巧,要观机逗教,据《大庄严经论》记载:目连尊者曾经教化了两个弟子,一个是从事冶金的(提炼黄金);一个是为人家洗衣服的。目连尊者就分别教他们各修持一个法门。教那位冶金的,修「不净观」,起种种不干净的观想。而那位替人家洗衣服的,就教他修「数息观」。 
  可是,好久好长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弟子什么都没有修成功,为什么?就是对他们的根机不适宜。 
  后来,目连尊者就向他的同门兄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请教。 
  舍利弗尊者说: 
  「你把法门弄错了,应该让两人的修持法门互相对换才好。想想,你那冶金的徒弟,每日所面对的是金光灿灿,叫他观想不干净,跟他不相投嘛!他炼金的时候,要拉风箱,风箱一送一拉,火才会大,才能把金炼好,应该让他修数息观才恰当。」 
  又说:「衣服肮脏了,才要洗涤,你教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才投机嘛!你不妨把他们修持的法门重新安排一下。」 
  结果,没有多久,这两个弟子都开悟证果了。 
  这故事,说明度众生,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根性,要能够投机,不然,就没有用,可见善解方便,是多么重要啊!但,这必须通达诸法、智慧如海,才能够无所障碍,也就是不「难」,希望大家多多留意,多多充实、体会佛法。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可以得到宿命通,同时又问到怎么才能够亲自体证到至高无上的真理。
  「沙门问佛」,沙门,前面已经解释过,泛指一切出家人,这里专指佛教的出家人,也就是佛弟子。有一天,一个佛弟子问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因缘,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因是主因,缘,是助缘。好象我们所看见的,不论是花生也好,豆子也好,种子是主因,但是,种子假如放在桌子上,它不会生长的,必须把它种在泥土里面,还需要水份、阳光、空气,作为助缘,有了这许多帮助的条件,种子才会生长。佛教讲因缘,最基本的道理是在这里,说得比较通俗一点,因缘就是关系、条件。
  这一位出家人问释迦牟尼佛:「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的命运呢?」宿命,就是指宿命通,这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六种神通,其中的一种。佛教中的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这六种神通,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会其至道」,会,是体会,至道,就是至高无上的圣道,圣道,指真理。接着,这个沙门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才有办法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有关于获得神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并不直接回答他,只是告诉这位沙门,净心,净,就是清净,心,是指心灵。要是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净化,不要受到外面物欲的染污,同时,还要守志,志,立志。要坚守我们学道的志节,贯彻始终地修习佛道,也就是坚定我们的信仰,不因外境的风吹草动而改变了学佛的初衷,这样坚持信心而修学,才可以体会到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可以说,就可以获得清净的佛性。
  释迦牟尼佛接着又对发问的沙门说:这种道理,你可能还听不清楚,我举一个譬喻来说明吧!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垢,就是肮脏。好象一个千年的古镜,被灰尘蒙蔽了,非常肮脏,现在我们时时把它擦一擦,这个镜子的灰尘擦干净了,它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
  我们心灵上也有许多肮脏,是什么呢?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把我们的真心蒙蔽了,我们要是能够把这许多世间的五欲断尽,这个时候,就好象肮脏的镜子擦干净,光明显现出来了,以此类推,我们把烦恼私欲完全断除了,对外境无所贪求,佛性就显现出来了。
  「当得宿命」,当然就可以得到宿命神通了。我们要知道,这个世间,每一个人,从早到晚东奔西走,为的是什么,就是「求」,求到了固然高兴,事实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我们人生的八苦,有所谓「求不得苦」。反过来说,我们如果不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你没有任何追求的话,所有的欲望都断除了,也就没有烦恼,那个时候,你不用追求,自然而然地可以获得宿命通,能够知道自己和别人,过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