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感兴趣,尤其不愿由于两个德国的参与而在事实上承认东德是一个主 

权国家。此后几年里,东西方虽然多次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但由于德国 

分裂的局面已经更加固定,这个问题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1955年9月阿登纳应邀访苏。苏联与西德建立外交关系,并随即与 

东德签约,规定东德可以自行决定内外政策,包括同西德的关系。苏联 

主动同时承认两个德国,是希望长期维持德国以及欧洲现状。而西德仍 

坚持它代表“全体德国人”。阿登纳结束访苏时重申不承认东德。西德 

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提出,西德不同与东德建交的国家保持外交关 

系(苏联除外)。此即哈尔斯坦主义。这一政策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 

一直执行到60年代末。 

     两个德国获得主权后,欧洲战后遗留问题除德国统一以外仅剩对德 

和约和西柏林地位问题。苏联主张与两个德国媾和,以进一步确认德国 

分裂现状,促使西方承认东德。西方既不想改变现状,也不想正式确认 

现状,而是使问题悬而不决。西柏林仍维持占领制度,西德视其为一个 

州。苏联和东德认为它是“特殊政治单位”,不愿看到西方在东德首都 

旁边保持政治、军事存在。主要由于两个德国的经济差距,50年代有约 

200万东德人从东柏林进入西柏林移往西德。苏联和东德力图改变这种状 

况。1958年11月苏联提出结束西柏林占领制度,使其成为国际共管的不 

设防自由市,不久又提出新的对德和约草案。西方均加以拒绝。柏林局 

势紧张。1959年5—8月四国外长会议后局势趋于和缓。在这次会议上, 

两个德国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与讨论德国问题。1961年6月苏联再次提 

出年内缔结和约和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均以武力 

相威胁。苏联停止裁军,美国增加国防预算。8月13日东德筑起柏林墙, 

控制东西柏林间的通道,危机达到高潮。10月27日美苏坦克在柏林一交 

通检查站两边对峙一整天。由于苏联放弃6个月期限,局势在1961年底 


… Page 41…

逐渐和缓。这次柏林危机以后,对德和约和西柏林地位问题被长期搁置, 

欧洲既定格局进一步巩固,欧洲局势渐趋和缓。 



      (2)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1926—)领导的历时数年的古巴革命 

取得胜利,推翻了长期执政的保守独裁者巴蒂斯塔。美国与古巴隔海相 

望,在古巴拥有巨大经济利益,曾长期支持巴蒂斯塔政权。新政权成立 

后,美国立即承认。而苏联与古巴的外交关系早已中断。古巴新政权成 

立后,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提出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没收美国企业; 

实行土地改革,其中包括征用美国公司拥有的土地;与苏联恢复外交关 

系,表示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古巴领导人格瓦拉(1928—1967)积极 

主张在拉美大陆开展游击战。美国对被视为“后院”的传统势力范围内 

出现这种情况极为恼火,向古巴施加强大经济压力,支持古巴流亡者袭 

击古巴。1961年初美古断交。 

     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古巴流亡者在古巴猪湾登陆,遭到 

惨败。5月卡斯特罗宣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7月卡斯特罗将其领导的革 

命组织与共产党等合并为古巴革命统一组织(后改称古巴共产党)。1962 

年初,在美国鼓动下,古巴被停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资格。古巴则号召 

拉美各国人民开展反美斗争,格瓦拉后来还亲往玻利维亚领导游击战, 

并在那里被俘受害身亡。1962年夏古巴要求苏联采取措施保护古巴免遭 

美国入侵,赫鲁晓夫答应在古巴秘密建立足以威胁美国的中程导弹基 

地。此举将使苏联军事力量进入西半球,加强其同美国对峙的地位。 

     1962年10月中旬,美国侦察机发现在古巴正建造导弹基地。10月 

22日晚,肯尼迪公布这一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武装封锁,命令驻世界 

各地的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视下拆除并撤走在古巴 

的进攻性武器。次日美国宣布将拦截并检查驶往古巴的船只。局势一触 

即发。赫鲁晓夫被迫退让。  26日他致信肯尼迪,表示同意撤走导弹并 

接受联合国监督核实,要求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 

美国不接受苏联的条件。卡斯特罗对美苏直接达成协议极为不满。他要 

求美国解除经济封锁,停止颠覆活动,撤出在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的 

美军。经苏联领导人米高扬长时间劝说,他才同意拆除导弹发射台和撤 

走苏联轰炸机。美国随即取消对古巴的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古巴导弹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最严重的危机,也是首次发生在雅尔 

塔体系范围以外的美苏对抗。赫鲁晓夫在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贸 

然在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部署导弹,又被迫在压力下撤出,使苏联和他 

本人蒙受政治损失。危机期间出现的核战争的现实危险促使美苏更谨慎 

地避免发生直接对抗。危机以后,军备控制谈判出现进一步的转机,美 

苏开始合作保持其核垄断地位;两国首脑之间建立了热线联系;两国关 

系显著改善。 



      (3)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问题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军事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 

猛发展。原有的常规兵器不断更新,二次大战中出现的核武器和导弹迅 

速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战略威慑力量。在军事力量被视为国家实力的主 


… Page 42…

要内容和标志的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军备放在优先地位。美苏两国 

更是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竟相维持庞大的军队,积极研制、生 

产和装备先进的武器系统,以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并力图在军备竞赛 

中取得优势。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军事实力总地说居于优势地位。这 

主要是由于它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处于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在核力 

量方面,美国在40年代末以前单独垄断核武器,以后也长期在数量和质 

量方面保持优势;虽然苏联最先拥有洲际导弹,但很快便被美国超过。 

在常规力量方面,苏联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的陆军,美国则在 

装备的质量和军队作战效能等方面处于优势,并拥有远远超过苏联的海 

军和空军。苏联陆军的数量优势部分弥补了其核力量与常规军备质量等 

方面的不足。由于地理原因和在世界各地大量驻军,美国在欧洲的军事 

力量远逊于苏联,需要辅之以英、法、西德等国的军事力量。 

     几十年来,美国竭力保持其在军事技术和军备质量方面的优势,并 

维护其在战略核力量和海、空军方面的数量优势。苏联则力图赶上并超 

过美国。它们为此进行的军备竞赛与冷战相始终。这既是冷战的基本格 

局所要求的,又使双方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军事力量平衡,从而使冷战得 

以长期延续。 

     自战后初期起,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提出过的裁军和军备控制问 

题又被重新提起,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各种形式的有关谈判。从根本上 

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后不断增强 

的和平愿望。美苏两国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军备,是解决裁军和军备 

控制问题的关键。然而,它们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试图通过裁军削弱对 

方的优势,维护乃至加强自身的优势。这使得裁军和军备控制谈判长期 

毫无进展。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谈判同时进行,是冷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50年代美苏军备控制谈判的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常规力量。在战后初期,东西方主要国家都大量复员军队,复 

员后的苏联军队仍多于美国,美国则在海外大量驻军。针对这种情况, 

苏联主张在现有力量基础上按相同比例裁军,同时减少在国外驻军;美 

国主张把军队规模限制在相同水平上,并把裁军与解决相关国际问题联 

系起来。  1955年5月10日苏联提出全面裁军建议,主张将美、苏、中 

三国军队减至100—150万人,英、法军队减至65万人,并同时解决德 

国等问题。此后,苏联和中国都单方面大量裁军。该建议的许多内容是 

西方提出过的,但西方并未积极响应。1956年4月西方提出以其现有军 

队规模为限额的新方案。这实际上是要苏联进一步单方面裁军。60年代 

初苏联停止裁军,常规裁军谈判也转向以部分裁军和限制军备为主,但 

仍长期没有实际进展。 

     关于核武器。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垄断核武器时,曾提出对核技术实 

行国际共管的“巴鲁克计划”。苏联认为美国的目的是长期维护其垄断 

地位。此后直到60年代初,美国基本上坚持国际共管的主张,以维护其 

核优势并企图监督别国的核计划。面对美国的优势,苏联在竭力发展核 

力量的同时,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在50年代后期,美苏曾 

暂时停止核试验。 

     关于监督与核查。由于苏联在军事方面采取比西方更严格的保密措 


… Page 43…

施,西方长期把裁军谈判的重点放在监督与核查军备和裁军情况上,每 

次裁军建议都提出详尽的监督与核查办法,要求无限制地获得一切有关 

情况。苏联最初对此不甚积极,认为西方企图借此获取情报,主张由本 

国提供军备情况。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转而接受并提出了若干监督与 

核查办法,但仍与西方的要求相距甚远。监督与核查措施不够,是西方 

拒绝苏联多次裁军建议的主要理由。 

     50年代后期起,法国和中国加紧研制核武器。这两个国家奉行相对 

独立的对外政策,美苏无法阻止或控制它们的核计划。法、中两国以及 

其他国家拥有独立核力量的前景是美国和苏联都不愿看到的。古巴导弹 

危机前后,裁军谈判由过去的争取全面裁军转向更为可行的争取对某些 

种类的武器进行限制。限制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的问题被首先提出。这 

既不影响美苏核军备竞赛,又有助于它们保持核垄断;1963年8月5日, 

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禁止在大气层、 

外层空间或水下进行核试验,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此后不久,有 100 

多个国家在条约上签字。法国和中国都认为,核禁试不是真正的裁军, 

而是为了保持美苏核垄断;条约是歧视性的,因而长期未在条约上签字。 

条约生效后,美苏分别进行过数百次地下核试验。法国和中国分别于1960 

年2月和1964年10月进行首次核试验,并分别在1975年和1981年以 

后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由于苏联反对美国提出的北约多边核力量计划,关于核扩散问题的 

谈判长期未能进行。美国放弃该计划后,美、苏、英等国从1968年7月 

1日起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约规定:核国家不向非核国家转让 

核武器或援助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不制造或接受核武器,不寻求有 

关核技术。当年有80多个国家在条约上签字。中国和法国都承诺不扩散 

核武器,但长期拒绝在这个美苏两国制订的条约上签字。70年代以后, 

除原有的五个核国家外,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分别进行了核试验或拥有核 

武器。 

     从1959年到1971年,美苏等国还签署条约,规定禁止在南极进行 

核爆炸,禁止在外层空间和海底部署核武器。上述条约均不涉及裁减美 

苏两国的核武器,也不可能限制它们之间的军备竞赛。但这些条约作为 

战后裁军谈判的最初成果,为美苏之间的进一步谈判创造了一定程度的 

信任气氛,有助于减少核战争的危险。 

     古巴导弹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尤其关注在该地区禁止核武器,于 

1967年2月签署《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规定建立拉美无核区, 

禁止缔约国以任何形式拥有核武器。五个核国家先后在条约有关文件上 

签字,承诺遵守该条约,不向缔约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