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签字,承诺遵守该条约,不向缔约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5。民族独立运动与不结盟运动 



      (1)非洲解放历程 

     二次大战结束时非洲仅有四个独立国家,即埃及、埃塞俄比亚、利 

比里亚和南非。利比亚在战后初期独立。非洲其他地区是英国、法国、 

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在战后初期,英国在黄金海岸和尼日利 

亚等地推行分阶段非殖民化,50年代初建立由当地人领导的自治政府, 


… Page 44…

使其获得自治领地位。法国将法兰西帝国改为法兰西联邦,大多数殖民 

地被称为海外领地,并被视为法国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同化非洲当地人, 

排除自治的可能性。葡萄牙与法国类似,将殖民地改为海外省。比利时 

也反对殖民地独立。 

     非洲的非殖民化是从北非开始的。突尼斯和摩洛哥是法国的保护 

国,战后强烈要求独立,局势动荡。1954年印支问题日内瓦协定签字后 

不久,法国首先允许突自治。11月1日,位于突、摩两国之间的阿尔及 

利亚发生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反法武装起义。阿是法国海外领地,二战 

时是法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对法国具有特殊意义。法国立即对阿开始了 

长达数年的战争,并在1956年3月承认摩、突两国独立。在阿尔及利亚 

的殖民战争愈演愈烈。到1958年,法国投入50万军队,财政窘迫,政 

局动荡。5月13日阿尔及利亚殖民集团和部分军队在阿尔及尔发动军事 

暴乱,导致第四共和国覆亡,戴高乐重新执政,并同意阿四年后自决。 

1962年3月法阿达成协议,实现停火。4月法国公民投票批准协议。7 

月1日阿尔及利亚全民投票赞成独立。法国随即承认阿独立。 

     阿尔及利亚反法斗争以及万隆会议和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促进了非 

洲独立运动。1957年3月6日黄金海岸独立,改称加纳,成为撒哈拉沙 

漠以南首先获得独立的国家。加纳独立运动领袖恩克鲁玛(1909—1972) 

因此在非洲享有很高声誉。多数英国殖民地在1964年以前通过谈判获得 

独立。戴高乐执政后主张成立法兰西共同体,海外领地自行决定是否参 

加。1958年9月28日全民投票通过第五共和国宪法时,仅几内亚反对参 

加共同体,并随即独立。其他海外领地都赞成留在共同体内并享有一定 

自治权利。1960年前后,多数法国殖民地脱离共同体,宣布独立。比利 

时殖民地也先后独立。比属刚果(即扎伊尔)独立后发生混乱,比、美、 

苏等国不同程度地介入,总理卢蒙巴 (1925—1961)在冲突中遇害,后 

被视为非洲民族英雄。到60年代末,40多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60年代以后,残存的殖民统治主要集中在南部非洲。安哥拉、莫桑 

比克和几内亚(比绍)等葡萄牙殖民地都发生反殖武装斗争。1974年葡 

独裁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改变殖民政策,葡在非洲历时500年的殖民统 

治遂于1975年结束。英属南罗得西亚少数白人政权于1965年单方面宣 

布独立,并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非洲人组织开展反对白人统治的武装斗 

争。根据英国主持的制宪会议决定,罗得西亚于1980年4月独立,改称 

津巴布韦,经选举实现非洲人多数统治。纳米比亚 (原称西南非洲)原 

由南非托管,后被南非吞并,当地非洲人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1990 

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南非长期由少数白人统治,实行种族隔离制度, 

直至90年代初。 



      (2)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独立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落后于欧美 

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它们希望民族独立能够使它们在 

经济和社会方面迅速实现现代化。许多国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试 

图改变过去时代遗留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并在经济上摆脱原殖民 

国家的控制。到6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逐渐摆 

脱贫困,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方向迈进;许多国家的经济状况没有 


… Page 45…

根本改善,仍处于不发达状态。由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的政治 

和社会结构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尚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国家政 

局不甚稳定,革命、政变、内战时有发生。这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由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单独执政,有的国家出 

现过军队或军队支持的政治势力长期执政的局面。多数国家长期存在共 

产党领导的反政府游击活动或少数民族反政府活动,但对国内政局影响 

不大。多数国家长期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经济状况在发展中国家中属 

中等水平,但制造业基础薄弱,依赖出口初级产品。独立后各国在保持 

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新加坡等国从60年 

代末起迈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苏加诺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倡导民族 

主义、伊斯兰教和共产主义,与印尼共产党合作。后者迅速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未执政共产党。国内不同政治倾向的分歧日益尖锐。1965年9月 

底军队接管政权,苏加诺被剥夺权力,印尼共遭取缔和镇压。几年后政 

局恢复稳定,在经济上重新对西方开放。 

     南亚。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种族、宗教等问题较多。独立后 

实行议会民主制,政局基本稳定。国大党长期执政,尼赫鲁和其女英·甘 

地 (1917—1984)先后任总理。尼赫鲁倡导“社会主义类型社会”,通 

过国家计划发展国营工业,允许私营财团投资,使工业初具规模。60年 

代在农村推行改进农业技术的“绿色革命”。由于贫富差距较大,1967 

年在西孟加拉邦纳萨尔巴里地区发生农民起义,影响全国。对外奉行不 

结盟政策。1962年与中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1965年和1971年两次与 

巴基斯坦发生战争。1971年与苏联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的文化、语言都不同。东巴人口稍多,政治权 

力由西巴人掌握,东巴的自治要求长期未得到满足。50年代政府更迭频 

繁。1958年10月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接管政权后,政局平稳,经济发 

展较快,但贫富差距较大,政党活动被压制,东西巴矛盾尖锐。1969年 

3月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管政权,宣布还政于民。1970年底大选, 

东巴的人民联盟获多数,但东西巴未能就宪政体制达成协议。1971年3 

月,叶海亚·汗在军队和西巴的人民党领袖布托 (1928—1979)支持下 

宣布人民联盟非法,并派军队进驻东巴,酿成流血事件。人民联盟转而 

要求独立。11月印度军队进入东巴。1972年初巴东部独立,成为孟加拉 

国,人民联盟领袖拉赫曼任总统。 

     在南亚其他国家,尼泊尔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丹和锡金受印度“指 

导”或“保护”,锡兰(即斯里兰卡)实行议会民主制。1960年,遇刺 

前总理的夫人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出任总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政 

府首脑。 

     西亚北非。埃及革命后拒绝了美、英为建造阿斯旺水坝提供的有条 

件贷款。1956年宣布将接受苏联援助,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寻求苏联 

援助的国家之一。同年7月26日宣布收回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10 

月底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进攻,是为第二次中东战争。在美苏干预 

下,英、法、以被迫停火撤军。埃及收回运河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久, 

埃及进一步削弱英国在埃经济势力;约旦中止与英国的同盟;1958年7 


… Page 46…

月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 

英、法势力撤出中东后,美国于1957年1月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表示 

要向中东各国提供援助以对付“共产主义侵略”。沙特阿拉伯、约旦等 

国先后接受该计划,美国还在1958年派军队支持黎巴嫩亲西方政权。埃 

及、叙利亚等国则先后接受苏联援助。从此,中东在一定程度上卷入美 

苏冷战。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国还主张不同内容的社 

会主义。伊朗国王巴列维推行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白色革命”,内容包 

括土地改革、普及文化、妇女解放和其他社会改革。北非和海湾产油国 

收回部分石油主权,石油收入迅速增加。土耳其稳步推行现代化,成就 

显著。 

     1967年6月5日发生第三次中东战争。到10日停火时,以色列占领 

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埃管辖的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管辖 

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美国在战争中偏袒以色列,苏联支持阿 

拉伯国家。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所占 

领土;有关国家终止战争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各国的主权、领土完 

整和独立等。这些内容被概括为“以土地换和平”。有关执行决议的谈 

判长期未能举行,但决议构成后来中东和谈的重要基础。巴勒斯坦问题 

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决议称其为“难民问题”,无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极低,严重依赖 

出口初级产品,一些国家是最贫穷国家。多数国家存在复杂的部族问题, 

影响政治稳定。许多国家长期由曾领导独立运动并建立了有一定社会基 

础的单一执政党的政治领袖 (如象牙海岸的乌弗埃—博瓦尼、肯尼亚的 

肯雅塔、塞内加尔的桑戈尔、坦桑尼亚的尼雷尔、赞比亚的卡翁达)、 

执政后建立了政治组织的军队首脑 (如索马里的西亚德、扎伊尔的蒙博 

托)或君主(如埃塞俄比亚的海尔·塞拉西一世)执政,政局基本平稳。 

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多次发生政变。许多国家先后宣布奉行不同内容的 

社会主义,力图通过国有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变革社会结构,促进经 

济发展。60年代多数国家经济发展较快。除北非各国和南非外,西非一 

些国家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象牙海岸(即科特迪瓦)等国经济政策温和、 

平稳,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尼日利亚人口数量居非洲首位,盛产石油, 

60年代后期发生有部族背景的比夫拉战争。这是非洲各国独立后规模空 

前的内战。 

     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在19世纪初独立,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发展 

中国家,但经济多受美国控制,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变革呼声强烈。50 

年代相当一部分国家由保守的军人独裁者执政。这种政治形式被称为“考 

迪罗主义”。美国出于冷战的考虑支持其中多数政权,压制社会变革和 

要求自主发展的民族主义,并直接干预某些国家事务。60年代初,古巴 

革命在拉美产生广泛影响,美国为抑制其影响,在南美有限度地支持恢 

复民主政体和进行社会改良。拉美民族主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力量有所 

发展。60年代中后期一些国家保守的军人势力重新执政。墨西哥是拉美 

政治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长期由革命制度党执政。巴西是拉 

美最大国家,60年代中期以前几届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主张民族主义和社 

会变革,1964年美国支持右派军人政变,60年代末起经济迅速发展。委 

内瑞拉1958年推翻独裁政权,恢复民主政体,推行温和的变革,社会矛 


… Page 47…

盾有所缓和,60年代末左派游击队放弃武装斗争。60年代巴拿已强烈要 

求收回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1964年初驻运河美军曾镇压参加反美示 

威的巴拿马人。1965年美国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部事务。多数中美洲国 

家经济落后,长期由美国支持的独裁者掌权,一些国家左派游击队长期 

开展反政府斗争。60年代以后,圭亚那等国相继独立。 



      (3)亚非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大批新国家诞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高涨,使殖民体系迅速瓦 

解。从50年代中期起,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逐渐活跃,积极争取发挥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