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批新国家诞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高涨,使殖民体系迅速瓦 

解。从50年代中期起,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逐渐活跃,积极争取发挥独 

立的政治作用,倡导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增进相互合作。世界政治面貌 

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 

些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后来得到许多国家的赞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由印尼倡议,并与缅甸、锡兰、 

印度、巴基斯坦共同发起的亚非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亚洲国家或 

政府和6个非洲国家参加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大 

型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亚非国家间经济与 

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提出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相处、 

发展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在亚洲和非洲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民族独 

立运动、各国的独立自主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计 

划于 1965年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因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而取 

消。 

     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共同提出 

发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 

会议,25国与会。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必须符合奉 

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会卷入大 

国冲突的军事联盟,不同大国缔结双边联盟,不同意在其领土上建立外 

国军事基地等项标准。这进一步发展了亚非会议确定的原则;使不结盟 

运动成为一支有明确宗旨的、独立于超级大国和两个对立军事集团的政 

治力量;有助于制约冷战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影响;对于反对帝国 

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以及 

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不结盟运动定期召开首脑 

和外长会议,设有常设机构。到90年代初成员国达100多个,影响不断 

扩大。 

     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政治合作也不断发展。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国 

家联盟,自60年代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63年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 

对促进非洲国家的互助合作、反对非洲残存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发挥 

了重大作用。70年代初成立了有40多个成员国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此外 

还成立了一些小范围的区域政治合作组织。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争取收回经济权益,它们在60年代开始 

在经济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后, 

77个发展中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争取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而 

采取联合行动。后来成员国增至100多个。出口同类初级产品的国家先 


… Page 48…

后建立若干生产者联盟性质的组织,以协调行动,共同维护经济权益。 

其中最著名的是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区域 

经济合作组织。 



                          6。50年代的中国60 



      (1)国内进程 

     5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变革。1955年起社会主义改造 

的速度加快,到年底基本实现个体农民的合作化,1956年底通过公私合 

营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实现个体手工业者的合作 

化。此后很长时期内,城市中绝大多数经济由国家经营,全面实行中央 

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中主要由集体经营,对农产品按国家计划实 

行统购统销。 

     1956年初苏共二十大后不久,中共表示:苏共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具有积极的解放思想的意义;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反对教条主义, 

提倡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与此同时,中共总结了几年来经济建设的经 

验,指出不应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学习外国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这 

个背景下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 

要扩大民主,健全法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 

上,要适当改变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使企业有适当自主权;在中共党内,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这些表明,中共试图将工作重点从推动社会变革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 

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指出: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必须 

用民主的方法处理社会上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团结人民,发展 

经济。但不久后开展的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中共整风运 

动,却转变为全国性反右派斗争。联系到1956年底发生的匈牙利事件, 

毛泽东断定必须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尽管如此,发展 

经济仍是主要工作。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工 

农业生产“大跃进”;鼓励打破在苏联经验影响下形成的工作规范,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开展群众运动的方法从事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 

在农村普遍建立基层政权和经济组织合一的人民公社,并认为这是加速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这些做法使经济发生严重混乱,随后不得 

不逐步加以纠正,但仍在60年代初连续发生自然灾害时造成严重经济困 

难。直到60年代中期经济状况才恢复正常。 

     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到60年代中期,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建立,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 

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成就是在长期遭受西方经 

济封锁和苏联在1960年中断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取得的。上述情况使中国 

在 50年代末以后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并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 

往。1964年中国提出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 1949年到 

60年代中期的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 Page 49…

     50年代中后期中国恢复了由于朝鲜战争而中断的裁减军队工作。 

1965年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备战被逐渐置于重要位置,成为制订经济 

计划的出发点。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一度认为战争随时可能发生。这 

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964年研制成功原子弹,几年后成为拥有独 

立战略核力量的少数国家之一。  1970年发射人造卫星。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逐渐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和中共 

党内都应主要反对修正主义,而不是反对教条主义。1962年他断定国内 

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斗争,并认为这是在共产党内部产生修正主义的 

根源。1965年他进一步认为在中共党内存在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 

派”。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号召用群众运动的方法从“走 

资派”手中夺回权力,造成严重社会混乱:各级权力机关和中共各级组 

织普遍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许多地方局势失去控制,一度发生大规 

模武斗乃至内战;学校教育被迫中断;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国家主席刘 

少奇(1898—1969)等一大批各级领导人和许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 

打击和迫害。1967年起军队广泛介入地方事务,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实行 

军事管制,各地相继建立新的权力机关,到1968年底局势基本恢复稳定。 

在1969年召开的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文化大革命”中通过 

制造混乱攫取权力的军队领导人林彪被正式确认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与林彪相勾结的江青、康生等人也获得广泛的权力。在“文化大革命” 

中,毛泽东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对他的个人 

崇拜达到狂热的程度。 

     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长期试图“反攻 

大陆”。台湾海峡两边处于对峙状态。50年代前期台湾在美国援助下实 

现经济稳定与恢复,并进行土地改革。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允许美在台及其附近部署军队。这使台湾成为美国的全球条约网的重要 

环节。台湾当局还承诺,未得到美国同意,不对大陆发动进攻。不久台 

湾当局被迫从除金门、马祖等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撤退。1955年以后中 

共提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使台湾成为统一国家内 

的高度自治单位。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 

始大规模炮击金门。大量美军向台湾海峡集结。10月中国政府宣布停止 

大规模炮击,表示统一问题可以从长商议,和平解决,但不容美国插手。 

同月台湾当局在事实上承诺主要不凭借武力返回大陆。1962年台湾当局 

企图借大陆经济困难之机发动军事进攻。此后,台湾海峡局势在维持原 

状的基础上长期相对平稳。从60年代后期起,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加速经 

济发展。 



      (2)对外关系的变化 

     50年代初中国的对外关系局限于苏联、东欧各国和周边国家。随着 

朝鲜战争结束和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中国拓展了对外交往的范围。 

1954年总理周恩来 (1898—1976)参加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 

瓦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1955年周恩来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中国为这两次会议的成功发 

挥了重要作用,并广泛接触了与会各国代表。亚非会议以后,坚决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声援亚、非、拉国 


… Page 50…

家维护主权的斗争,积极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 

显著特点。从1956年到1965年,中国与20多个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刘少奇、周恩来等多次访问亚、非国家,与其中一些国家发展了相 

互信任的密切关系。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及其以后,中美两国就侨民问题进行过接 

触。同年底,在中国解放大陆沿海岛屿前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 

同防御条约,并由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从而使美国在台湾 

地区的军事存在长期化。美国还支持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 

机构的席位。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愿意同美国讨论和 

缓紧张局势问题。同年8月起,中美两国先后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大使 

级会谈。由于美国无意解决和缓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坚持 

与台湾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会谈仅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自 

1957年底起陷入僵局。此后十余年,会谈时断时续,毫无结果。中美关 

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 

     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两国保持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苏共二十大 

以后,中共和苏共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影响两党和两国关 

系。1956年10月,中国建议苏联发表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方面将遵守 

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的政府宣言,随后支持苏联对匈牙利事件 

的处置。1958年起中苏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受到严 

重影响。 

     如何对待美国,关系到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方针,是产 

生分歧的重要问题之一。苏联自50年代中期起力图和缓与美国的关系, 

主张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共处是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 

线。中国曾对苏联提出的和缓国际局势的主张给予支持,并表示了与美 

国和平共处的愿望。但美国在与苏联对话的同时并未改变不承认和敌视 

中国的政策。这使中苏两国在国际局势中所处的地位存在重大差异。1957 

年毛泽东在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