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注金匮要略-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症。则从胸膈。而递及脾胃。延至经水胞门。则知人身以胸膈间在天之阴阳。为有生之大宝。譬之太阳。照耀 
九州。鸿铸万物。譬之甘雨。滋润大地。脉络重泉之象。苟业医者而不知此。则适以杀人。养生者而不知此。则 
还以自杀而已矣。况妇人女子。得坤地之道。更以心肺为根蒂。其寸口犹所贵重云乎哉。此仲景于脉机、必 
先言寸口。于病机、必先言胸膈之深意也。盖谓右手寸口。内应胸中。脉沉而迟。沉为水脉。迟为寒诊。是水 
寒之气。聚于胸中。而太虚之阳光。无照临化被之用。则土性之温暖灵醒者渐自冷寂。而趺阳脉伏。于是不 
能运水熟谷。而水谷不化。脾阳衰。则变化不纯而 溏。胃阳衰。则水寒薄卫而身肿。夫脾胃为后天之大仓 
库。气衰。则自顾不暇。犹能生精悍以及其他脏腑乎。少阳少阴。当指手经而言。盖手少阳三焦。尝以元真司 
运化之权。而手少阴心主。又以离德统营血之总。后天脾胃之气衰。则三焦之火渐寒。而少阳之脉。卑而不 
起。心主之火渐熄。而少阴之脉。细而不充。三焦脉卑。则运化无神。而男子之小便不利。此症与男子同。故并 
及之。非专言男子也。心主脉细。则营血失御。而妇人之经水不通。夫经者。血也。血不流利。久则败死以化黑 
水。又血不流利。久则干枯以招外水。故曰则为水也。名曰血分。言水在血分中。当以治血为本。治水为标。斯 
称合法耳。寸口。指右寸。趺阳。指右关。少阴。指左寸。少阳。指右尺。余诊此症多矣。其脉丝毫不爽。他注以此 
条少阴。谓言肾脉。大误。以细非肾部之病诊。惟心为夏脉。宜洪而细。故为阳气瘦削之候也。 
x二十一条x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 
气。 
弦则 
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其又有右手寸口。脉沉而数。数为有余。而其势欲出以外传。沉为不足。而其机欲入以内伏。盖欲出者。为阳 
火邪实之应。而欲入者。为真阴内结之征。是胸分中亢阳剥阴。残膏投焰之象。夫五六月间。酷热在太空。逼 
伤大地之生意。俾草尖苗叶垂头委顿。而失其生鲜之气。故趺阳脉微而弦。微则精悍不生。而无胃气。弦则 
少气不足供呼吸。而不得息。胃既无阴阳以上行。而少阴心主。因失后天之养。而流行之气遂结。故脉沉而 
滑。沉为在里之应。滑为结实之应。少阴之里。下系胞门。又少阴统血。故沉滑相搏于左寸。而知其血结胞门 
矣。瘕、死血也。经络、与他处不同。言行经之血络也。盖谓死血不泻下。则经水之络不通。旧血以不去而枯。新 
血遂不生而竭。于是干以召水。而成水症。亦名水在血分者。又一也。脐下同身寸之三寸。为关元穴。关元 
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胞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不泻。血以留止。状如妊娠。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少阴。俗注亦作足经。误。盖沉滑为肾部之善脉。惟心主沉滑。始为里血结聚之诊故也。 
x二十二条x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 
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水去。其经自下。 
经水前断。后病水。即前二条之症。先病水。后经水断。言先病正水及脾水。则脾胃寒而营血无资始之源。即 
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者是也。名曰水分。见同一经断之病。然水分症。不得误以为血分。而责 
及无辜之意。但在血分者。血行而犹当责水。且行血颇难。而血后之水为尤难。在水分者。水去而其经自通。 
且去水易。而水后之血可不问。此难易之所由别也。 
x二十三条x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 
如 
炙肉。当微咳 
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 
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急不去。 
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 
小瘥。饮食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 
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问语中之症。凡三层。水肿。一也。冲气。二也。咳喘。三也。答语中之症。亦是三层。水寒伏结关元。一也。肾 
气上冲 
胸分。二也。胃阳虚于误下、误吐。外病水肿。内病咳喘。三也。是则结寒结水。为积久之旧病。冲气为年衰之新 
病。水肿咳喘。为误行吐下之变病。当看条端十句之问案。次看层层推测之微妙。庶可悟其诊法之例矣。 
仲景设为问答而曰。今有病者。以水为苦。其面目身体四肢皆肿。是水之外症可据矣。小便不利。是水之内 
症又可据矣。脉之是望闻问之大概。非持其脉之谓。乃对医者不言水肿之苦。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是二 
症者。必更苦于水。故不言彼而言此也。当微咳喘。犹言当下且见微微咳喘二候。审如师言二句。盖承二十 
及二十一两条。因脉而知其症。故此条即症以穷其脉耳。师曰。此症而欲逆推其脉。当于寸口。先见沉紧。沉 
为水而紧为寒。又沉为在里。寸。主气。而气之里为关元。故沉滑相搏于寸口。而知其石水。寒气之两结于关 
元。久矣。但始时病微年盛。多不自觉。四八之后。阳气渐衰。而胃中营卫之源。相干于阳气之盛衰。故阳衰者。 
则精悍薄而阳愈损。阳不足以御阴。而阴以凌犯而愈盛。阳损。则关元中所结之寒微动。阴盛。则肾中之气 
上冲。夫结寒与肾气之阴邪。犯咽喉。则呕不可出。咽不得下。故有塞噎炙肉之状。犯胸膈。则既似切责。复同 
拘急。故反言胸中痛也。但水寒之隐邪。虽同结于关元。阳衰而寒气上冲。于理可凭。安得骤然水肿。而致咳 
喘乎。是知医以数行误治所致矣。盖误以塞噎急痛为留饮。而大下之。不知气急为冲气而非饮。故气急不 
去。而其痛噎之病不除也。又误以其气在上焦。下之不除。或吐之而有合于高者越之之旨乎。不知吐则胃 
家虚而烦。液干而咽燥饮水。气提而小便不利。前后两行吐下。则胃阳几冷。而水谷不化。夫咽燥饮水。则入 
水既多。小便不利。则出水复少。加之水谷不化。则悍气内空。而卫阳外薄。欲其面目手足之不浮肿也得乎。 
然水症初起。或上或下。必由渐及。以至周身。此阳气有关隘。水性具盈科后进之道也。今上而面目。下而身 
体。远而四肢皆肿。苟非误中之误。安得至此。故知医家见水治水。又曾以葶苈丸下过。虽似相近。终属倒治。 
故小瘥后。必当于饮食过度。气阻而肿复如前也。且愈误则阳气愈虚。故胸胁苦痛。水势洋溢。而浑身皆肿。 
于是冲气水气。两争胸分。而浮咳喘逆。如所言之症者宜矣。是此症以水寒之结于关元者。为旧病。而以冲 
气为新病。当先攻击冲气。令其止伏。乃治其水邪寒邪之咳。咳止。则水寒去而喘自瘥耳。先治新病。病当在 
后。言旧病当放在后治也。二语为凡属治病之要诀。故引此以实之耳。或问曰。冲气在关元结邪之后。则 
冲气原为新病。若以误行吐下后之水肿咳喘较之。则冲气不又为旧病乎。既曰先治新病。而以水肿咳喘 
为后治者。何也。答曰。水肿咳喘。虽成于冲后之误治。而其水病之根。实伏于早年之沉紧相搏时。故终以冲 
气为新病矣。 
x二十四条x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加芍药。(方见湿门。) 
此与风湿之症尽同。故其方治亦一也。盖汗出恶风两症。并无少别。惟水与湿。略有分辨者。以湿为汗气内 
留。就地所化。水为小便不利。从下所蒸。一也。且湿则有气而无水形。水则已从气而见阴象者。又一也。然皆 
在经表。皆因汗出卫虚。又水湿之邪。皆为阴性。故脉症略无差别。而方治亦何容更改也。症详风水诸条下。 
方论虽见湿门。其实注意在气。以防术去水。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使水气趁汗而尽出也。君黄 者。先则 
助防术之力以驱水。后则蜜卫表之气以扶正也。不兼治风者。因风邪以水为根据辅。且观天道之郁风化雨。 
则风邪或从水化。此责水而不责风之意耶。此与下条俱言风因轻而水因重之治例也。 
x二十五条x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x越婢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方后恶风二字。 
当是恶寒之讹。盖四条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之候也。况本文已有恶风一症。何必于方后重提。且 
何不于原方中列附子。而曰不恶风者。去附子耶。) 
恶风身肿。脉浮不渴。详已见。此条当重看续自汗出。无大热二语。盖四条曰汗出即愈。是水湿二候。轻易不 
得见汗。故有肿胀沉重等症。见汗。则风邪有欲散之机。故无大热也。风邪欲散。故不必责风。但以镇重之石 
膏。监麻黄之发越。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令趁其自汗之机。而微助之。则阳气动而送水外出者。正使水气 
载风而尽去。其兵家用贼以驱贼之义乎。 
x二十六条x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三两) 茯苓(六两) 黄 桂枝(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四肢于人身。有边鄙之象。其阳气为少薄。故水先犯之而肿也。风水之水。在卫分。皮水之水。在皮里膜外。故 
曰在皮肤中。聂聂。虫行之貌。水气与虚阳互相胜负故其皮中之动机有如此也。防己逐水。故尊之为主病 
之君。茯苓两膺上渗下泄之任。故倍用之。以为防己之伊芳霍也。本以卫气虚而致水。故佐甘温实表之黄 。 
本以四肢虚而先肿。故佐辛温外达之桂枝也。夫治风水皮水之例。利小便之功十之三。而发汗之功十之 
七。以水邪在上与外故也。则甘浮之甘草。从中托之者。其可已乎。 
x二十七条x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x甘草麻黄汤方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里水。主越婢加术汤。注详五条。下水大而上注。且卫气自密。包水而不汗者。则可径情任麻黄。而不必以石 
膏镇其发越。但用甘草托之、缓之。而已足矣。故亦主之也。但此条重在甘草麻黄汤一边。言病里水而卫气 
少衰者。因当主彼汤。若卫气自密者。又当主此汤也。 
x二十八条x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病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 
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三两) 附子(一两炮)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x杏子汤方x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炙)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林亿谓此汤未见。 
恐是麻黄杏子甘石汤。愚按汤后诸语。与仲景之方微别。或后贤之所缀补者乎。) 
此总言风水、皮水、里水之治例。故不列名。而但曰水之为病也。脉沉为水。脉小为无阳。少阴属水脏。而又为 
诸阳之根蒂今脉沉小。则其为水脏无阳。而聚水可知。故曰此水属少阴也。风为阳邪。其性上扬外鼓。故病 
水而脉浮者为风水。若不渴而小便自利。及面无光亮者为无水。则此胀系虚胀。虚胀为气。除此症不在例 
内。余则凡属病水。俱以发汗为正治。而水自已。但脉沉为发根于正石之里水。故宜同用麻黄发汗以去水 
之外。配附子以壮火之源者。所以消阴翳也。脉浮为风水。风为木邪。肺气起而能胜之。故于麻黄发汗之外。 
配杏仁以利肺者。是欲以金胜木。而尤欲以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