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上党郡守冯亭大人想负隅顽抗。为了寻求太行山以东赵国的援助,冯亭就在绞尽脑汁之后,想出一个歪点子:让赵国和秦国互相打起来,等秦赵两个大国互相疲于战斗,自己再乘隙另求生存之路。怎么才能挑拨秦赵互相打起来呢,冯亭决定投降赵国,以此激怒秦国,促使秦赵互斗,从而使秦人的火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这种救亡的路子,是古今中外常见的,就像中原人为了苟延残喘,总是希望东西齐秦两国对峙大战一样。
  赵孝成王的青春梦作完后的第三天,就在邯郸接待了冯亭的使者。密谈之后,赵孝成王精神状态大为亢奋,赶紧喊来朝中重臣商议。
  平阳君赵豹,是赵孝成王的爹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满面春风地对他说:“王
  叔,刚才上党那边来人说,上党的十七座韩国城邑,愿意全部无条件献给我国,您以为如何?”
  平阳君想了想,把脸一沉说:“韩国人之所以不愿意直接投降秦国,不过是想嫁祸于赵而已。秦国辛苦攻韩了三年,而赵坐收其利,这种便宜,连强国都不容易从弱国身上占到,弱国怎么能从强国那里获得呢?”赵孝成王却反驳说:“往年我们发百万大军进攻,也很难能打下一座城来。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可以得十七城,岂不是飞来横利?寡人听说,上天送来礼品而不去拿,是对神灵的冒犯。” 平阳君赵豹说服不了赵孝成王,只好告辞离去。
  接着,花花公子平原君赵胜(也是赵惠文王的弟弟,战国四君子之一)和赵禹一起来
  了。两人回答得相当草率:“大王说得太对了,往年发百万大军进攻,也很难能打下一座城来。现在坐收十七个城邑,机不可失。”
  赵孝成王听了大喜,命令平原君前往上党接收土地。
  这三位与赵孝成王讨论国家大事的重臣: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赵禹,三个人都姓赵,是赵王族的自家人。这正是赵国政治糜烂的地方,重用肉食者鄙的宗室贵族而不信布衣贤能。这哥仨讨论了半天,也没拿出什么高明的方案,只把赵国引入了危险的境地。他们当官凭的是出身而不是能力。后来,廉颇也被赵姓的赵括替掉,大约也出于此,赵姓的人比异姓的人值得信任啊。相比之下,秦国则任用异姓贤能,从范雎到未来的吕不韦、李斯一脉下来,都是从布衣打拼出来的卿相,要进步的多。
  平原君到了上党以后,并没有让冯亭脱离岗位,事实上赵人封他为三倍的万户侯——把三个万户的城邑封给冯亭,继续镇守上党,号为华阳君。于此同时,五十岁左右的赵将廉颇率赵国大军赶至上党南部的长平驻防,以堵塞秦军从其局部占领的中原地区(如河南沁阳)北上穿越太行山而来威胁山西南部的上党。赵国由此正式卷入了一场噩梦似的战争。
  潇水曰:赵国是否应该接收上党郡,司马迁认为不应该。赵人后来败了,所以司马迁归咎于接收上党,贪“无故之利”,故赵人有长平之祸。但是我们说,赵国进占上党,其实带有积极防御的色彩。
  秦国近年来远交近攻,连续取得韩国在太行山以南的中原地区,若秦人再占据太行山以西的上党,则可形成由西、南两面夹击邯郸的态势。上党地势高拔,处于山西的黄土高原,秦国占领这里,可以向东俯冲下太行山,入河北邯郸。所以秦人绞尽脑汁先切断上党与南边韩国本土的联系,再谋取上党,除了贪图上党的土地肥沃,更也为了能在这里建立一个用以进攻赵国的前进基地。赵人与其听任秦人占领上党然后居高临下直攻邯郸,不如先据上党以自御。
  但是,占领别人的土地——比如进占上党,也会产生一些削弱赵军军力的不利因素:
  1、赵军需要分散驻守被占领区,于是战斗力被削弱。
  2、 随着军队的推进赵军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物资供应地,使赵军不能补充已消耗
  的作战力。后来赵军的困顿正是因为如此。
  3、每一支军队都有战略侧翼,也就是其交通线两侧。军队越离开本土,深入敌国,其交通线的侧翼就越长。对一个很长的、只有很少兵力保护或完全没有保护的交通线来说,敌人一次很小的进攻都会获得一定的战果。赵军远离河北本土,去韩属地区的上党作战,其交通线漫长,被敌人进攻的机会增加。一旦它丧失了交通线,后果是很严重的。赵国后来的失败也正是始于这一点。
  当然,被占领地区(上党)的财富也可以用来抵消赵军交通线断绝导致的给养困难。但也不能完全抵消,因为一些东西是必须要从本国提供的,特别是人员。在一般情况下,由新被占领区提供的东西,不如由本国提供东西那样迅速可靠,各种误解和错误也影响保障的及时性和质量。事实上,上党地区在战争爆发初期,很快就被窝囊的廉颇给弄丢失了。赵军连这个可怜的供给地都失去了。后来接班的倒霉蛋赵括,被饿了四十六天,原因就在这里。  
纸上谈兵三 
  公元前262年,上党归化赵国的消息传来,秦昭王则多年的苦心谋划,在一日之内化作了泡影。贵为万乘之君,却受到了这样的欺侮,他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不过在整个当年,秦人都按兵不动。次年,秦国又爆发了大饥荒。这个饥荒实在闹得很厉害,以至于范雎连这样的主意都想出来了:“我们的国家动植物园(五苑)里蔬菜、橡子、枣栗,足以救活民众,请开放五苑,任凭老百姓来采吧。”
  但是秦昭王摇摇头说:“我们秦国以法家治国,无功不赏。今天散发五苑蔬果,是无功与有功俱赏,这是乱国之道啊。我们宁可想别的办法。”
  范雎嘿然而退,这个事件说明范雎对秦国的法家国策不甚了了,对秦昭王的思想没有充分把握,君臣之间似乎开始出现一些隔膜。
  这一年的末尾,呼啸的北风吹响了冬季的主旋律,漫天的雪花弥漫在晋南高原上。上党地区驻守的赵军,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将是最后一次看见人间的雪。次年,公元前260年,冬季刚刚结束,秦国数十万大军在猛将王龁的带领下,北越太行山,向北攻击上党地区。
  这一年,注定是在中华历史上极其引人注目的一年。王龁又被我们称为“王铁汉”,他是范雎入秦以后从异国引进的人才,以迅速穿插进攻,打硬仗、猛仗著名。他的爵位是左庶长,是秦国二十等级爵中的第十等,处级干部。在不到一两个月的时间,猛将王龁居然尽数收复了廉颇戍守的上党地区所有城池,令人无不咋舌,而此时公元前260年的春季刚刚开始。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廉颇本人虽然名气很大,尤其是他和蔺相如联袂上演了活剧“将相和”之后,更是如此。但他其实只在进攻齐、魏两国的攻城略地中建立功劳,遇上霸气十足的秦军就渐渐不支。另一个原因史书语焉不详,《史记》有的章节上把廉颇入驻长平的时间定为公元前262年,有的则说公元前260年王龁尽占上党以后,廉颇方才受命驻防上党以南的长平,收容上党难民,以阻抗秦军威胁赵国本土。如果后者是事实,那么廉颇就没有丢失上党的责任,责任尽在赵孝成王和他的一般赵氏王叔们。这些家伙只晓得接收上党,却没有积极布军防御,目光短浅,把接收上党这种原本出于积极防御的良好动机,给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到了四月份,为了巩固被占领区上党的安全,王龁从上党南下,把矛头扑向驻防在长平的廉颇大军。他首先派出“司马梗”指挥的机动侦察部队探看赵军动向,发现廉颇和冯亭已经在长平地区列营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意欲反攻上党,或者别的什么目的。附近的光狼城、东鄣城、西鄣城均由赵兵把守。但是由于上党已失,长平地区庞大的赵军(约有四十余万,是中国历史上所空前的)就失去了就近补给的条件,只好依靠一两条在后方向东穿越太行山的运输线,像氧气管子那样给自己补氧。
  秦司马梗的机动部队正在山头看赵军的风景,赵军一方的赵笳指挥机动部队,与之发生遭遇战。在战斗中紧张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增援部队,结果,赵笳阵亡,赵军大部被歼,残部逃散,秦军获得了前哨战的胜利。廉颇闻悉机动部队失利,传令各营垒将士悉心据守。
  秦军统帅王龅率领主力到达长平,决定乘胜继续向赵军进攻。到了初夏六月份,秦军攻势极猛,赵军无力支持,东鄣西鄣两处城堡陆续被秦军攻破,四名都尉丧命(都尉是多大的官,不知道,但至少是师长级的,不然不至于专门被司马迁写进史书)。秦军进攻光狼城的部队由司马梗将领,带头奋勇当先登城,掩护主力杀进城内。光狼城守将正是冯亭,这家伙上党没守住,败退至此。冯亭力战,打不退秦军的攻击,乃指挥部众,边战边走,向廉颇的主营地靠拢。光狼等三城遂为秦军所占领。战事一开始廉颇就显得低调,左支右拙。
  到了入夏的七月,廉颇开始在长平地区修筑壁垒(因为他已经没有城了)。廉颇修筑的壁垒工程浩大,至今长平地区还有百余里之长。廉颇兢兢业业地修垒,完全像一个勤勉的包工头主任。
  战国七雄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廉颇正在施工的这个地方:山西东南部那一块方圆约一百五十千米,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山丘地带——即上党以南的长平地区。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已经在这里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庞大部队,各自动员了四十万上下。而在他们背后,数不清的后援士兵还正在奔赴战场的途中。所有明眼人都能看出,空前惨烈的决战一触即发。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廉颇精心构建的这块战场。长平被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割断,相对高度一般在二百米上下,也有些地方要低一些。在该山脉背后以东,有一条宽阔的河谷。传说唐尧的长子丹朱曾经在此逗留过,所以这条河名叫丹河。由丹河再往东,还有一条由南向北绵延的山脉,比第一条更加高大,我们姑且就把它们叫作“丹西山”和“丹东山”好了。两条山脉之间相隔约十公里。对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这个地方还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两座山脉的山势都不够险峻,需要用人造工程来加以改善,所以廉颇在丹西山西麓上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称为西垒;在丹东山上也有一些,称为东垒。而秦军正处在这两条山脉以西,面对着廉颇的铜墙铁壁。
  秦军正面强攻的话,将会损失很大。但王龁是秦军中有名的攻坚专家,擅长打硬仗,血气方刚(没有像白起那样多智),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攻。就这样,三十多万秦军被铺在二十多千米宽的战场上,像潮水一般卷了上来。
  虽说廉颇手里也有四十万人,但还是架不住对手没日没夜的猛冲,两名都尉(师长)
  丧命。几天之后,部分阵地(即山口)被突破,秦军穿插到丹西山东坡,开始包抄赵军的后路。廉颇和冯亭指挥预备队进行反包抄,但是收效甚微,涌入山谷的敌人越来越多。赵军最终被迫放弃西垒,跃过丹河撤退到河东岸,王龁又不失时机地率军赶上来,一直追到东垒才停。此役秦赵两军死伤人数不祥,但据司马迁记载,赵国总计在长平丧兵四十五万,其中五万是廉颇在前期战役中赔进去的。
  廉颇见秦军实在厉害,只得在丹河东边退保丹东山上,继续当施工头,高筑堡垒,任敌人怎么挑战漫骂,他都坚守不出,王龁一时也无机可乘。此时的长平战斗,已经从春季打到了夏季。
  廉颇连续战败的坏消息雪片般地传来,邯郸城里的达官贵人们个个如坐针毡。听说西垒已被攻破,丧军五万,都尉多人,赵王赵孝成王再也按捺不住激动情绪,叫道:“看来廉老将军全然不是王龁的对手,三个月下来损失了五万人,六名都尉被完蛋了,上党十七座城也剩不下几座了。现在的战局实在太被动啦!”他催促廉颇火速出击,好给自己翻本。廉颇就是不从,像乌龟那样使劲缩着脑袋。
  王龁和廉颇率数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每日花钱如流水,双方君主都很焦虑。秦王于是问相国范睢,如何才能引廉颇出来,速战速决。范睢以为廉颇素来作风稳健,这次又被王龁打怕了,肯定死活不肯再出战:“臣已经考虑过了,我们只能用反间计促使赵国换掉廉颇。换掉廉颇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年轻气盛,名气很高,经验欠缺。年纪过大,就不肯出击;名气不高,则赵王必不肯轻易任用;经验丰富,则不容易上我们的圈套。”
  秦昭王忧虑道:“您说得倒是挺好,可是赵国岂有如此人物?”
  “眼下正有一人,甚是合适。此人是赵国马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