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艺术史-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明了抽象的有节奏的哑剧手法,应用于自己那喜剧性和讽刺性的作品中, 

也在现代舞的领地里别树一帜。 

     这些大多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但是却象水量充足的河流,一直 

绵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并且还在时时放出新花,结出硕 

果。 

     50年代,一批后起之秀应运而生。他们在上述先驱人物的剧团或学校里 

工作或学习过,却对师训再次反叛,“舞蹈动作必须有涵义”,是一条古老 

的公认的原则,新的舞蹈家们大胆加以否定,他们排斥戏剧动机,认为舞蹈 

的意义就是舞蹈动作本身。他们在舞蹈里引进机遇成分和复杂的数学图表形 

式,积极投入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活动中,形成了新的流派,即新先锋派, 

代表人物便是格雷卮姆的学生坎宁安。“动作便是一切,无所谓涵义”。故 

坎宁安的舞蹈被称为“抽象舞蹈”。 

     新先锋派也是各有各的主张。同是新先锋派的重要代表的尼古拉斯的看 

法就与坎宁安不同。他提倡非人化的舞蹈,演员在台上既是作为人,也是作 

为运动着的物体而存在的。他用自己设计的灯光和复杂的幻灯装置,使演员 

的形象发生光怪陆离的变化。他甚至说他的作品不是舞蹈,而是“灯光、色 

彩、动态、音响组成的戏剧。”他觉得这种“戏剧”更有利于回味人生的真 

谛。 

     60年代后,新先锋派更有发展,如撒普的演出不用音乐伴奏、不用剧场, 

在美术馆、体育馆、广场,甚至在草地上演出。 

     70年代后,现代舞有种新的动向,即向原先,即向原先否定的东西转移。 

如美国的泰勒是地道的先锋派艺术家,他创作过一个伴着电话计时信号、几 

乎静止不动的舞蹈《叙事诗》,尔后转向追求戏剧性的作品。他的《光环》 

就颇有古典风格。还有艾利也在现代舞和芭蕾之间寻找融合的道路。总之, 

现代派舞蹈在经历了概念——个人情感的表现——社会、人生的思索与揭露 

——抽象化的纯舞蹈这样一个历程之后,到80年代似乎又面临一个严峻的考 

验,有的向传统回归,有的依原道踯躅徘徊,有的却多途试探,因此,情况 

更加复杂,以后如何发展,目前尚无端绪,只能取决艺术家的探索了。 

     芭蕾舞的革新也是当代舞蹈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芭蕾舞的发展在东、西方所走的道路并不完全一样,前苏联在 

50年代前后,戏剧芭蕾一直是主流,代表人物有拉夫罗夫斯基、扎哈罗夫、 

阿尼西莫娃等人。强调表现苏联的现实,追求故事情节,搬用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的表演体系,其作品的新意较少;60年代前后,尝试交响芭蕾,以格里 

戈罗维奇的《宝石花》为转折,交响芭蕾逐步上升到主流的地位。但戏剧芭 

蕾也仍有佳作问世。80年代后,前苏联芭蕾基本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 

前进,但西方当代芭蕾也逐步进入苏联的舞台,引起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尝试 

的兴趣。 

     西方的当代芭蕾从本质上说是属于现代派舞蹈的一个流派,因为它是介 

于古典芭蕾与现代派舞蹈之间的一种形式。技巧上虽用的是芭蕾,舞蹈观念 

却是现代主义的思潮。西方的芭蕾最有特色的是美国。其代表人物当推巴兰 


… Page 34…

钦和罗宾斯,巴兰钦以交响乐为基础,作品没什么情节,却能反映音乐的结 

构、节奏和色彩,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到天衣无缝的地步,故人称之为“音乐 

芭蕾”、“抽象芭蕾”。罗宾斯是最有美国风味的现代舞剧的代表人物。他 

用胶底鞋取代芭蕾舞鞋,将美洲舞蹈、西班牙舞蹈,甚至是舞厅舞、爵士舞 

的动作融入芭蕾之中,以传达现代生活的气息,很有贡献。1939年移居美国 

的图德,将心理学引进到舞蹈设计里,创造了心理芭蕾,也别具特色。 

     民间舞蹈是支开不败的花朵。在当代,各国都较重视挖掘民间舞蹈,发 

展民族舞蹈,因此,民间舞蹈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流行舞蹈方面,在60年代 

至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迪斯科、霹雳舞,简直象狂潮一般,几乎席卷了全球, 

直到今天,还为人们喜爱。尤其是经过体育工作者的吸收、改造,成为强身 

健体的体操动作,越发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 Page 35…

                                2。欧洲舞蹈 



     欧洲大陆有着悠久的舞蹈文化,它是古典芭蕾的发源地,又是现代派舞 

最先活跃的地方,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三者在当代都放射过灿烂 

的光辉。 

      (1)芭蕾 

     芭蕾于15、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19世纪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形 

成了浪漫主义芭蕾,形成欧洲芭蕾的黄金时代,19世纪下半叶,欧洲芭蕾的 

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20世纪初期,芭蕾的内容刻板,追求单纯的舞蹈技巧 

和华丽的演出形式,福金和戈尔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发出改革的呼 

声,提倡构建芭蕾的现实主义风格,提倡从音乐出发编排舞蹈、舞蹈需有表 

情,主张从民间舞蹈里吸取有益的营养,做到舞蹈、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但 

是,他们的主张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只好到国外去实践。当时,欧洲其它 

各国的芭蕾早已衰微,福金等改革后的作品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使欧洲观 

众惊叹不已,恢复了对芭蕾的热情,促进了欧洲芭蕾的复兴。福金等人的作 

品是在欧洲活动的“隹吉列夫俄罗斯芭青团”演出的。1929年,隹吉列夫去 

世,该团的主要演员法利尔去法国,德瓦卢瓦去英国,巴兰钦去美国,都得 

以施展才华,为各国芭蕾的振兴起到了种子的作用,促进了当代欧洲芭蕾的 

繁荣。在无数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芭蕾艺术有了更新和发展,形成了不同 

于古典芭蕾的当代芭蕾。当代芭蕾就是经过革新的芭蕾。它是在现代艺术思 

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吸收了现代舞的某些因素,打破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程 

式体系、经过艰苦的创造和改革而出现的。福金等人开其端。而促使人们明 

确意识到当代芭蕾已有剧烈变化的则是俄国的尼任斯基,他用西方现代音乐 

代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编导的舞剧《春之祭》,因其音乐充满现代气韵, 

其舞蹈同古典芭蕾的距离很大,演出时竟闹出风波,这提醒人们一种别样的 

芭蕾出现了。当代世界范围里的芭蕾有五强,即英、法、丹麦、原苏联和美 

国。 

     苏联是东方当代芭蕾的龙头。其芭蕾的样式有戏剧芭蕾、交响芭蕾和戏 

剧、交响两结合芭蕾三种。由于原苏联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故芭蕾 

也注意思想意义,强调社会功能;注意通过戏剧冲突,塑造典型形象;注意 

吸收民间舞蹈养料,丰富芭蕾表现语言;舞蹈作为表情手段,注意与音乐和 

谐统一,独舞与群舞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等等。这是一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上形成的新式芭蕾。从1927年演出的《红罂粟花》开始,第一次塑造现代人 

的舞蹈形象,就有戏剧芭蕾的特征,50年代前,戏剧芭蕾一直被看做正统和 

主流。代表艺术家和代表作品有扎哈罗夫的《灰姑娘》(1945)、雅各布松 

的《舒拉列》(1950)等。这个时期还有不少作品,尽量表现苏联的现实生 

活,塑造当代英雄,但过分追求戏剧化,生搬斯但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剧表演 

体系,艺术上没有什么创造,逐步失掉了观众。 

     1957年基洛夫芭蕾舞团上演格里戈罗维奇的《宝石花》是个转折点,预 

示苏联的交响芭蕾获得了重视。格里戈罗维奇(1927— )是苏联交响芭蕾 

的代表。作品有《爱情的传说》(1959)、获列宁金奖的《斯巴达克》(1976)、 

 《安加拉河》(1976)以及改编重排柴可夫斯基三大舞剧《胡桃夹子》(1966)、 

 《天鹅湖》(1969)、《睡美人》(1973)等。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 

音乐的内涵出发,安排舞蹈,追求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既表达时代精神, 


… Page 36…

又尽量揭示原作的哲理和诗意,为苏联交响芭蕾的复兴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苏联直到70年代以后,都是交响芭蕾的兴盛阶段。音乐在舞剧里,过去只是 

单纯的音响背景,这时却已成为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 

了。除格里戈罗维奇外,其它的代表人物还有卡萨特基娜(《英雄诗篇》1964)、 

维诺格拉多夫 (《阿谢尔》(1967)、《山里姑娘》(1968)普利谢茨卡娅 

 (《海鸥》1980)等人。 

     在交响芭蕾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戏剧芭蕾仍继续发展,并有名作《哈姆 

雷特》等问世。在探索的过程中,象格里戈罗维奇,既写交响芭蕾,也写戏 

剧芭蕾,同时更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的 《伊凡雷帝》(1975)等就是属于两 

结合的作品,并且大都获得成功。 

     在苏联,也有人不满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而采用抽象、 

象征等手法创作芭蕾,但因朦胧晦涩,既不符合艺术领导机构的口味,也脱 

离群众,业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加上其本身艺术上的粗糙,尝试遭到失败。 

苏联解体后,这类作品再次引起艺术家的青睐,目前正在探索之中,难于作 

准确的介绍。 

     在西欧,英、法、丹麦是芭蕾强国。兰伯特 (1888—1982)是英国芭蕾 

创始人之一。但德瓦卢瓦的贡献尤多,故被封为大英帝国皇家骑士团团长和 

女爵士。作品有《浪子的历程》、《创世纪》和《约伯》等。他原是俄罗斯 

的芭蕾艺术家,获此殊荣,当属不易。在芭蕾革新方面,阿什顿(1906— )、 

克兰科(1927—1973)都有较突出的实绩。阿什顿的《玛格丽特和阿芒》 

 (1963)、《乡村一月》(1976),突破古典芭蕾的框框,在戏剧冲突、人 

物塑造以及音乐和舞蹈的和谐一致等,都有突出的表现。克兰科曾在阿什顿 

手下工作,但他的芭蕾作品受巴兰钦的影响很大,其作品《罗米欧与朱丽叶》、 

 《奥涅金》、《驯悍记》都获好评。他的《宝塔王子》是别出心裁的神话舞 

剧,1971年,他编导了《卡门》。 

     法国芭蕾的复兴,俄罗斯的利法尔 (1905— )有不小的功劳。当初他 

在隹吉列夫芭蕾舞蹈团时,就以技艺高超、善于抒情、表演有古典芭蕾风格 

而闻名。移居法国,主持巴黎芭蕾舞蹈团后,作品很多,他自称是“新古典 

主义芭蕾”一派,作品取材《圣经》及文学名著,常用抽象隐喻的表现手法, 

舞蹈设计重视造型性,却与古典芭蕾有较大的差异。他排演的《火鸟》(1953)、 

 《黑桃皇后》(1960)颇为有名。 

     法国现代芭蕾的代表当推贝雅 (1927—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营 

养不良而得了骨骼病,想借舞蹈治疗骨疾,却因此爱上芭蕾并成为名家。他 

因喜欢现代派音乐,走上了新古典主义的道路,创作了《春之祭》(1959) 

这部经典性的当代芭蕾杰作。他创作的题材广泛,风格也不贯一,既有情节 

性的纯舞剧《第九交响曲》(1964),也有思考人类命运的神秘剧《战胜者》 

 (1969)、《刺激》(1972),还有将舞蹈、歌唱、哑剧融合于一体的综合 

剧 《绿色皇后》等。他的有些作品因离传统过远,当时常不被观众接受,如 

 《浮土德的沉浮》是他第一部反传统的作品,初上演时,遭到猛烈抨击,直 

到七年后再度上演时,才被观众接受。 

     德国的斯图加特芭蕾舞蹈团、比利时的20世纪芭蕾舞蹈团也很有名。不 

过,比利时芭蕾由贝雅主持的时间很长,德国的芭蕾由克兰科主持的时间也 

不短。因此两国的芭蕾同英、法的芭蕾近似。 

     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芭蕾基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Page 37…

派人到苏联学习后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道路深受苏联的影响,但他们根据 

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等改编的芭蕾,也自有其特色。这类作品有南斯拉夫的 

 《奥赫里德的传说》、波兰的《潘·特瓦尔多夫斯基》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