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子弹演义-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一架英国飞机正停在瑞典的机场。这是一架非武装的双引擎“蚊式”轰炸机。它这次来斯德哥尔摩是运送外交邮袋的。这种轻而快的飞机可以飞得很高,以避开挪威西海岸的德国高炮群。    
    这架蚊式机经过了改装:炸弹舱成了客舱,只是仅仅可以容纳一个乘客。    
    经商定,玻尔将乘这架飞机飞往伦敦。奥格·玻尔则留下以后再走。    
    四、空中“悲剧”    
    10月6日玻尔穿上飞行服,身上系好降落伞,登上了飞机。驾驶员还给了他一顶飞行头盔,上面带有一副耳机,用它可以同驾驶舱通话,以便接受指令,其中包括,必要时,从哪里可以接通氧气。玻尔还拿到了一根曳光棒,如遇攻击,驾驶员会打开炸弹舱,那样的话,玻尔就会降落到寒冷的北海里。曳光棒有助于自己被发现,获得营救,如果他还幸存的话。    
    蚊式飞机起飞后,很快爬高,并达到它所需的高度。有必要使用氧气面具了。驾驶员通过机内电话告诉自己的乘客如何打开机关,接受氧气供应。但是,玻尔的那颗头颅过大了,那顶带耳机的头盔不适合这样的一个脑袋。悲剧发生了,玻尔因此没有听到命令。事过不久,由于缺氧玻尔就晕了过去。驾驶员没有听到回答,意识到出了什么事,所以一飞过挪威就降低高度,在北海上空低飞。终于到了目的地。飞机在苏格兰着陆时,玻尔已经清醒了。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到达英国

    查德威克正在机场等候他。    
    玻尔,这位58岁的核泰斗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一下飞机就从查德威克那里知道了查德威克他们正在搞的事。    
    奥格在一星期后到达,父子二人游览了英国,了解了代号为“管合金”计划的原子弹开发计划的发展情况,视察了一座试验性的小型气体扩散厂。    
    不久,玻尔便有了再一次去美国的使命。这一次使命与原子弹开发有关,但主要不在核科学的领域以内。第二十九章  玻尔第二次访美的特殊使命    
    原子弹眼看就要制造出来。美国争分夺秒研制原子弹,原是为了对付法西斯德国,一定抢在他们前面造出原子弹。现在,这种威胁因素越来越小。许多迹象表明,德国不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把原子弹造出来。这样,美国科学家原子弹的制造工作就失去了目标。在这种情况之下,玻尔来到了美国。上次,玻尔来带来了核裂变的信息,从而激发了美国科学家核研究的热情,大大推动了美国的核研究事业的发展。这次,他又带来了新东西:原子弹的革命性。他设法用原子弹的生产来消灭原子弹,至少消除将来原子弹用于战争的危险。他这一理念在美国科学界乃至政界,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弗里希加入了英国国籍

    1943年的11月,詹姆斯·查德威克专门到利物浦找到了奥托·弗里希,问他:“你愿不愿意去美国工作一段?”    
    美国是令人向往的。对弗里希来说,查德威克一把问题提出,他就意识到了这次旅行的特殊意义。他高兴地答应下来。    
    查德威克听后道:“那你得先成为英国公民才成。”    
    这引起了弗里希的思索。    
    他不是为要不要加入英国国籍而在费思量。加入英国国籍,成为一个英国公民,这也是他所向往的。尤其在打仗期间,在英国举国团结一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抗击法西斯的背景下,他为成为一名光荣的英国人而感到骄傲。    
    他想到了别的,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好好的一个国家却被一只魔爪抓住,那个魔爪把它放置在了一只迅速膨胀着的怪鸟的卵翼之下。他,弗里希,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他弗里希,曾看着那只怪鸟的迅速膨胀,因为他曾一度在膨胀前的大鸟的保护之下。随后,他被赶了出来,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而且也失去了一个栖身之地。他成了一个流亡者。到了英国之后,他并没有获得自由。英国在打仗。他弗里希来自敌国。许多事情他不能干,许多话他不能听,许多话他也不能说。他弗里希成了一个异己。作为一个科学家,这是最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周围都是自己的同事,却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与同事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只能做那些被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别人的工作不能过问,不能打听,不能共同承担朋友们的忧愁,也不能分享朋友们的快乐。与同行近在咫尺,实际上中间却隔着千山万水……    
    所有这一切灾难,就是由于出了一个希特勒!就是由于自己是一个犹太人!    
    他感慨万千,眼里噙着泪水。    
    查德威克还在等着他的回答。    
    他回答了:“我同意,非常同意。另外,对你,查德威克,朋友,我表示感谢……”    
    他紧紧地握住了查德威克的手。    
    此时此刻,查德威克完全能够体会弗里希的复杂心情。    
    事情就这样定了。    
    原来,当年的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魁北克会晤达成原子弹共享的协议,英方组成这个核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去,就是落实这一协议。    
    弗里希成了这个代表团的一员。    
    查德威克告诉弗里希:“把所有要带的东西装在一只箱子里,坐夜车到伦敦。”    
    就是说,只允许带一只箱子。弗里希照办了。2弗里希登上了“安第斯”号    
    在伦敦,弗里希只呆了一天。他和其他申请加入英国国籍的移民科学家一起,跑了有关机关,办理入籍手续,宣誓向英王效忠,领取护照,到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整整忙了一天,然后又赶回利物浦。次日清早,他们乘上了开往美国的“安第斯”号豪华客轮。    
    带队的是帝国化学公司的华莱士·埃克斯。查德威克是副领队。    
    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从集中住的旅馆到码头自然需要乘车前往。但为代表团备好的车子偏偏在当日的空袭中被全部炸毁。临时到哪里去弄车辆来送他们?查德威克能够发现中子、摘取诺贝尔奖桂冠,可弄辆车子却毫无办法,因此急得团团转。华莱士·埃克斯只好把重担挑起来。他到底是开公司的,最终,他把难题解决了。他弄到一辆丧葬用的黑色面包车来送人。如果另外的一辆拉行李的车子不是灵车的话,人们未必能够看出那辆豪华的黑色车子是一辆丧葬车。可惜,它是灵车。华莱士·埃克斯本想搞到一辆别的车来运送行李,以掩盖那辆丧葬车的真实身份,但他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时间不等人哪!他只好要大家“将就”了。    
    “安第斯”号上没有多少乘客,弗里希一个人就占了一间拥有八个床位的客舱。    
    “安第斯”号没有军舰护航。轮船取“S”路线前进,躲避敌人潜水艇的袭击。3代表团到达美国    
    “安第斯”号在纽波特纽斯进港,代表团上了岸,改乘火车去里士满。    
    一下船,代表团就置于格罗夫斯派来的保安的保护之下。    
    美国也在打仗,但给代表团成员突出的感受,一是安全,二是豪华。在伦敦、在利物浦,在英国的所有地方,人们一直是“身临其境”——战争之境。来去匆匆,必须随时准备进入防空洞,提心吊胆……这里全然不见那种景象,全然没有那种气氛。人们照旧坐在咖啡店里悠哉悠哉品尝着咖啡的浓香,照旧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遛狗……光亮最为刺激,在全英国,为了对付空袭而实行着灯火管制,在这里,霓虹灯却在整个市区闪烁,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橙黄橙黄的橘子像金字塔般堆着,奶酪在柜台中摆成了长龙……    
    代表团成员们的精神个个自然松弛了下来。    
    他们在华盛顿进一步领略了这种安全和豪华。只是,从到达华盛顿的第一天起,英国人就开始拧紧工作之弦。格罗夫斯派人给他们上了保密课。    
    接着,他们分做两批,一批去了纽约,一批被送往洛斯阿拉莫斯。    
    去了洛斯阿拉莫斯的有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奥托·弗里希等,共有五人。    
    和风习习,阳光明媚。越过层层由铁丝网缠绕的栅墙,车子向一幢“T”型的小楼驶去。远远的,英国人就看到一群人等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高个子,嘴里叼着一只很大的烟斗,头发像军人那样,剪得很短。    
    车子停在那群人前,大家下了车。就听那个叼烟斗的人说:“欢迎大家来洛斯阿拉莫斯,请问尊姓大名……”说着,他与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奥托·弗里希拥抱在了一起。    
    三个人亲昵地呼着对方的名字:    
    “詹姆斯……”    
    “奥托……”    
    “罗伯特……”    
    他们在英国时是老朋友,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玻尔也在“安第斯”号上

    代表团乘坐的“安第斯”号,不要军舰护航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是为了安全。由于海军兵力不足,许多客轮已不再由军舰护航。而德国的海军力量也是不足的。这迫使他们在海洋里不得不对进攻的目标有所选择。武装舰艇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货船。客轮他们一般是不理睬的。费很大的劲,打掉一艘客轮,死几百人,还受到谴责,不合算。在此情况之下,如果对一只客轮进行护航,那就无异于向敌人表明它十分重要,从而反会招致危险。    
    另外一项措施就是严格地保密,客轮上的特殊乘客的行踪不能被人知晓。    
    对“安第斯”号的航行做精心安排,固然考虑到了华莱士·埃克斯的代表团的重要。而同样重要的是,或者英国当局思想上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安第斯”号上还有两名乘客,他们就是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儿子奥格·玻尔。    
    此时,尼尔斯·玻尔担任了英国“管道合金局”——原来的“莫德”委员会又改成了现名——的顾问,奥格·玻尔则被聘为初级科学官员。    
    他们负有使命访美,任务与华莱士·埃克斯的那个代表团无关。    
    到达后,格罗夫斯的保安人员在码头迎接了他们,并给他们起了假名字,尼尔斯·玻尔称尼古拉斯·贝克,奥格·玻尔则称詹姆斯·贝克,然后赶忙送他们去了旅馆,次日,就把他们送到了洛斯阿拉莫斯。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玻尔到达后开始了工作(1)

    与奥本海默等一起研究“海森堡图纸”    
    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奥本海默与玻尔也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第一件工作是讨论海森堡的那张重水反应堆的草图。玻尔以前曾向美国方面透露过这张图。    
    1943年的最后一天,奥本海默召集专家们开会,听取大家对这个反应堆的看法。    
    贝蒂在战后回忆说,“那是一张反应堆的图,但当我们看到它时,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德国人简直疯了——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个反应堆扔到伦敦去?”    
    我们记得,当玻尔得到这张图纸时,自己也曾有这种想法。    
    贝蒂和特勒的见解是,这种铀重水反应堆的爆炸“比相同质量的梯恩梯炸药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也许更少,但肯定不会更多”。    
    如果海森堡的图纸告诉了这些物理学家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它应当使他们明白,德国人在原子弹开发方面的工作比美国和英国落后得多。图上画的是铀片,而不是铀块。    
    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意见:这只是意味着,德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真正目的掩盖了起来,哪怕对象是像玻尔、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这样一批聪明的科学家。    
    我们还记得,前一段,当玻尔刚刚得到这张图纸的时候,这种见解曾一时占据了上风。    
    对图纸难以形成一致的见解。这已无关紧要。美国的核能制造机器已经快速地转动了起来,尽管开动这架机器的科学家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但它的轴承是不太容易受到麻痹而减速的。2玻尔开始履行使命    
    奥本海默很高兴。玻尔的到来对大家肯定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战后奥本海默告诉一批科学家说:“玻尔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得很出色。他对技术表现出非常活跃的兴趣……但我认为对我们几乎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技术方面。”    
    第二次访美时的尼尔斯·玻尔那在什么方面呢?    
    奥本海默这次战后讲话,留下了两种不同的记录文本,两种文本同样反映了奥本海默所记得的他自己在1944年时的思想状态,但在叙述方面有些差异。在未经审订的记录文本中,有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