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苦奋斗精神,并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工商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生产 

的发展,工商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为了发展工业制定了一系列方 

针政策。  1940年提出了“争取工业品自给或半自给的奋斗目标”和对企业 

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1942年制定了“巩固现有公营企业, 

发展手工业”的方针。在工业政策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工业获得了显著的 

发展。 

     这个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先后建立了机械、印刷、服装、卫生、器材、 

纺织、制革、石油、造纸、肥皂、农机具、化工、煤炭等工业,每一个工业 

行业都建立了许多工厂企业。  1938年有国营工厂7个,1942年有62个, 

1943年有102个,1944年有130个。工业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水平有所提 

高,工业产值扩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工人阶级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民主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保护下,私营工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例如, 

1938年,陕甘宁边区有私营纺织厂5家,1943年发展为50家,织机150多 

架,织布1。2万匹。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大型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如米脂生 

产纸厂、万合毛织厂等。 

     这个时期,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从1939年开始 

发展起来的。1939年,全边区计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0个,1944年发展为 


… Page 83…

375个。手工业行业包括化学、水泥、木工、食品、纺织、维修、裁缝业等。 

这个时期,民主政府和国营工厂以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手工业合作社的 

发展。此外,城乡私人手工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行业是从事纺纱、 

织布、造纸、烧窑、毛毡、成衣、皮革、洗染、木工、打铁、榨油等生产。 

1943年延安等十三个县市有手工业作坊约660个,工人2600名。此时,家 

庭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从事纺纱、织布生产,1944年民间纺织业有 

从业人员20多万,有纺车、织机约16万架。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商业也获得了发展。民主政府为了 

发展区内商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既发展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也保护 

私人商业,限制私人商业资本主义的过份剥削。这个时期,解放区采取了商 

店、庙会、骡马大会、物资交流会、物品交易市场等商业形式。在自由贸易 

商业政策指导下,解放区市场繁荣,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有农副产品、布匹、 

棉花、纸张、食盐、文具、毛织品、麻、碱等。在抗战期间,国营商业、合 

作社商业、私营商业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如1942年,陕甘宁边区贸易局有 

土产公司8个,盐业公司有骡马店123个。  1944年,有消费合作社3700 

个。  1943年,延安市的私营商店从1938年的90个发展到473个。商业发 

展,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改善了人民生活。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民主政府采取了严格管制政策。一方面禁止一切奢 

侈品和非必需品输入和区内必需品的输出;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商业力量进 

行反经济封锁斗争;再一方面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营商业同敌占区 

进行贸易,购进必需品,满足市场需要。 

     第五,财政金融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财政金融机构在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合理、用之得当的 

财政政策原则,进行财政经济工作,促进了解放区财政金融业的发展,财政 

收入增加,保证了抗日军费供给,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抗日战争 

期间,财政机构根据《统一累进税条例》规定进行征税,保证了财政来源。 

其中:农业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工商税占总收入的5%,出入口货物税 

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2%。同时,财政支出按节约原则进行分配。1943年前, 

军费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70%,30%用于发展生产。1943年以后,军费支出 

占财政收入的30%,70%用于发展经济。正确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个时期,建立了一系列银行,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解放 

区的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开展储蓄业务,发行公债、发放低利率农贷等活 

动,支持生产、支持革命战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Page 84…

                                  五、美洲经济 



                                 1。美洲经济概况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洲经济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阶 

  段,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印第安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美洲经 

  济和文明。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相继到达美洲大地。最早 

  入侵美洲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制度。19世纪初 

  叶,计有10多个美洲国家通过斗争,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获得了 

  独立自主。随着英、法等欧洲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他们先后入侵美洲,占 

  领美洲土地,推行殖民制度,并极力排挤西、萄在美洲的势力范围。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 

  美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却日趋增强,因此,美国就把拉丁美洲作为建立殖民制 

  度、发展殖民经济的场所,并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千方百计排挤 

  英、法两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其目的是独霸美洲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美等国家,为了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 

  料基地和投资场所,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在美洲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帝国主 

  义列强为了实行殖民扩张,加强对美洲的控制和掠夺,都扩大对拉丁美洲的 

  投资,从而使美洲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夕,美洲各国的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战后美洲经济发展没有改变美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性 

  质。外国垄断资本依然控制着美洲各国的经济命脉。 

       ①外国资本对美洲经济的控制。美洲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商品销 

  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和英 

  国极力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美洲经济的控制和掠夺。因此,这个时期,帝国 

  主义各国对美洲各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美国的投资猛增。1919年,英国在美洲的投资从1914年的50 

  亿美元下降至37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却从12亿美元增长至24亿美元。 

  1914~1929年,美国在美洲的投资从20亿美元上升为37亿美元。但在1929~ 

  193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投资都有下降的趋势。1938 

                                                                         ① 

  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额为35亿美元。英国的投资额为38亿美元。两国的 

  实力大体相当。1938年经济危机后,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投资都有上升。1939 

  年,德国在阿根廷等美洲国家的投资高达10亿美元。另一方面是直接投资增 

  长。美、英、法、德、比、荷、葡等国家,为了掠夺美洲的原料资源,加强 

  对美洲的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银行、信贷等领域的直接投资。1914~ 

  1919年,美国在美洲的直接投资从13亿美元上升为37亿美元,1929年,美 

  国在拉美的投资为56亿美元。1929年初,英国在美洲的直接投资为59亿美 

  元。因此,可以说两国的投资实力是旗鼓相当。帝国主义投资的地区包括阿 

  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乌拉圭、秘鲁、古巴、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 

  国家。 



① 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315 页。 


… Page 85…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投资,不仅控制了美洲国家的 

  经济命脉,而且促进了美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对美洲的掠夺 

  中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1938年,美国垄断组织控制了美洲的工矿业。英国 

  垄断企业控制了阿根廷铁路、保险、电讯业的90%以上。墨西哥、巴西的重 

  要企业,都被英、美两国垄断资本占有。 

       ②工业迅速发展。两战之间,美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工业明显发展。 

  其发展标志:一是工业企业及产量增加。1939年底,墨西哥的工业企业从1935 

  年的7。4万家扩大至13。5万家,工业产量也从17亿比索扩大至30亿比索, 

  1940~1945年,工业生产又扩大了25%以上。但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全部被 

  外国资本所控制。1925年,巴西有纺织企业300多家。1928年,工业生产总 

  值较1914年增长了3倍。美洲其他国家的工业企业及工业产量都有所增长。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洲工业企业沉重的打击。如1930年,巴 

                            ① 

  西工业生产下降了30%。由于工业生产下降,导致了工厂开工不足,企业破 

  产,失业人数激增。二是建立了一些新工业企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 

  洲各国都建立了不少新企业。巴西兴建了5900多家新企业,阿根廷、墨西哥、 

  智利、乌拉圭等美洲国家也兴建了大量近代工业企业。三是工业行业增加。 

  在两战之间,美洲的工业部门日益齐全,许多国家不仅拥有纺织、食品、加 

  工等轻工业;而且有的国家拥有采矿、冶金、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如墨西 

  哥兴建了一系列轻工业行业,1935—1940年,墨西哥的纺织、食品、家具等 

  部门拥有企业数从7420多个增长到13510个。其产值也从17亿比索扩大至 

  30亿比索。②四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工业发展,美洲工人阶级队伍不 

  断发展。1920年,巴西产业工人数从1914年的15万人增长为28万人;1920 

  年,阿根廷产业工人从1907年的12万人扩大到35万人。这个时期,美洲的 

  工业发展速度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高,在经济危机年代,受影响也较小。 

       在两战之间,美洲工业发展有下列特点:一是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主 

  要形式是私人工业、公私合营工业和国有化工业企业;二是采矿工业较加工 

  工业发展,轻工业较重工业发达:三是食品、纺织业在轻工业中占60%以上; 

  四是工业技术较落后,手工业操作占很大比重;五是外国资本在美洲的工业 

  生产中约占50—70%的比重。 

       ③农业畸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欧洲市场对进口原料需要的 

  减少,导致了美洲各国农业生产的委缩与衰落,一度遭受暂短的农业危机。 

  自1924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美 

  洲的农业也逐渐地发展起来。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洲的农业处于 

  既发展,又落后的局面。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庄园制统治农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洲农业中继续推行大 

  庄园制,并在美洲各国农业中处于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大量的国有土地以 

  及印第安人的公地和份地被大庄园主和外国垄断组织侵占、掠夺和兼并。美 

  洲各国绝大部分土地 (约占整个耕地面积的50%以上),逐渐地被占农户总 

  数1。5%的一小撮大庄园主、牧场主和种植园主所占有,而占农业人口70%以 

  上的农民只占有极小一部分土地或无地。1930年,墨西哥的大庄园主仅占农 

  户总数的2%,却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3%以上,计1。1亿公顷。而占农户总数 

  67%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