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实现经济复兴。与“四小”不同,东盟国家(新加坡、文莱除外)地域 

  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渔业和各种矿产品加工业的优越条件, 

  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它与“四小”同样有着遭受殖民奴役的惨痛经历。 

  由于主要经济部门均为外国垄断资本把持,东盟各国的民族工业极其落后, 

  所需工业品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长期的殖民掠夺造成其经济结构畸形发 

                 ① 

  展。主要国家 都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落后农业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严重破坏,独立初期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经济生活基本靠几种初 

  级产品的生产出口来维持,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落后地区。为解决民族的生 

  存与发展问题,实现经济自立,东盟各国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迅速恢复遭受 

  严重破坏的农业、矿业两大最重要的传统经济部门的生产;恢复或重建遭受 

  破坏的对外贸易,以传统出口商品的输出换回国内奇缺的工业消费品。同 

  时,减少或改变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经过各国的艰苦努 

  力,到5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本完 

  成。不仅农业、矿业以及基础工业的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一些国家的 

  主要产品,如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印尼和文莱的石油及其制品,菲律宾 

  和泰国的电力、水泥等的生产,已远远超过战前的水平。从而为这一地区今 

  后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通过对传统经济部门的投资、改造,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现代经济开 

  始起步。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恢复,从50年代后半期到整个60年代,东盟 

  各国步入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为了改变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摆脱 

  对外依赖,这一时期东盟各国提出了实行进口替代、建立以轻纺工业为主体 



① 即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 


… Page 63…

                                 ① 

  的消费品制造工业的目标。为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在实现经济目标过 

  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东盟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是与改造和发展传统经济部门 

  同时开始的。就后者而言,一方面它们为改变传统部门的落后生产条件增加 

  发展投资,在提高传统产品产量的同时,努力提高传统产品的加工深度,出 

  口创汇;另一方面它们着手解决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的状况,努力实现粮、 

  麻、糖等重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这些努力为替代进口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创 

  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仅传统产品的扩大出口为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生产设 

  备的进口提供了资金,而且许多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就是在对传统产品进行深 

  度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泰国的木材加工和菲律宾的制糖业等。这一时 

  期纺织品等许多工业品的产量有了大幅增长。到60年代末国产消费品已占 

  领了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制造业的蓬勃兴起,使这一 

                                                 ① 

  时期各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4%,东盟国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率 

  较高的地区之一。 

       ③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更新和经济的 

  大发展。促使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60年代 

  末70年代初以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为实现自身的产 

  业结构升级,大举向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移的过 

  程中,发达国家放松了对一些工业品的进口限制,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出口提供了机会,同时它们又扩大了对接受转移企业的发展中国家的 

  机器设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后者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 

  件,前一时期东盟国家进口替代工业虽发展顺利,但依靠这种战略发展起来 

  的工业是一种低质量、低效率,且毫无竞争力的工业。要打破进一步发展的 

  障碍,迅速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增强工业实力,则必须引进资金、技 

  术和引进高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国际的有 

  利环境,使东盟国家把视野从相对狭窄的国内市场转向容量巨大的国际市 

  场。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来西亚和泰国首先开始重视发展面向出口的劳 

  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印尼和菲律宾是在70年代中期实现这一经济战略转变 

  的。这一时期东盟国家仍以农业发展为基石,大力发展面向出口的农产品加 

  工业;它们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提供完备的设施,吸引外资到东南亚地区 

  办厂,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工业体系;为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运用 

  税收、信贷优惠鼓励推动工业品出口。同时利用条件积极发展以旅游、金融 

  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新的增长机制推动下,东盟国家的农业多样化得到发 

  展,形成了高商品率、高出口率的局面。工业生产和贸易结构也有明显改观。 



① 菲律宾首先在1950 年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泰国在1954 年颁布了“鼓励工业发展法”,推动国内外 



私人资本投资工业。印尼和马来西亚则分别在1956 年开始实施五年建设计划,1957 年颁布《新工业法》, 

把工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① 徐建国、吴洪主编:《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年。 


… Page 64…

  整个70年代,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 

  以上,菲律宾这一指标也高达7。2%。东南亚地区由原料产地变为原料和工 

  业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商品交换市场。进入80年代,面对 

  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东盟国家开始发展面向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 

  化工业,如印尼重点发展石油提炼、机械制造,马来西亚则发展钢铁、石化 

  工业等。随着制造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这些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正逐步取 

  代初级产品的出口。1986年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 

  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61%、22%和36%。① 

       由于东盟国家坚持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并在工业发展 

  中实行恰当的发展战略,如工业化依靠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起步,靠发展出口 

  加工业得到扩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量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 

  业。从而经过短短20几年的发展就已基本改变其落后面貌,国内生产总值 

  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中 

  等或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成为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对手。虽然近 

  年来因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其经济发展造成种种困难,如受西方贸易保护主 

  义影响,外贸出口收入和国际储备减少,外债负担加重和经济建设资金短缺 

  等,但东盟国家依靠已有的发展基础和增强了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依然 

  保持较高增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4。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经济发展 



       这是以石油开采和炼制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主要收 

  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目前 

  生产的出口石油的30几个发展中国家中,这类国家有20多个。除中东、北 

  非的国家外,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文莱,非洲的尼日利亚、加蓬,拉丁美 

  洲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发展石油生产为动力带 

  动经济发展。战后,经过70年代的联合斗争,油价上涨为这些国家带来了 

  大量收入。它们利用这些资金改善国民生活,从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 

  绩,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落后状态。因而在80年代世界 

  经济危机、国际市场油价下跌的打击下,经济状况恶化,增长速度放慢。 

        (1)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结构 

       这些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所在地区的石油蕴藏量极为丰富。以西亚北非 

  地区为例,1973年该地区石油探明储量469。4亿吨,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 

  75。7%。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0%,居世界 

  第一位。科威特居第二位。伊朗、伊拉克两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石油资 

  源的生产与开发。本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石油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 



① 参见韩镇涉、高连福等著《亚太地区的崛起》,第151—152 页。 


… Page 65…

的局面。到70年代初这一地区的原油产量已占世界原油产量的62%,石油 

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石油是财富,石油也是新老殖民主义者争夺 

的热点。独立前至独立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许多国家的石油产品市场和石 

油资源主权为外国垄断资本所控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国家除石油生 

产外再无其他工业,只有从事简单生产的农牧业。并且已有的部门也是基础 

设施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加工能力差。内部市场狭小,同西方发达 

国进行贸易的条件日趋恶化。与其他初级产品生产国同样,其经济发展处在 

较低的水平上和一种十分不利的环境中。 

      (2)通过石油斗争实现国家的经济自立 

     战后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维护本国资源主权的斗 

争,包括石油资源的逐步国有化和70年代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的保卫经济权 

益的斗争。 

     廉价石油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它们所用 

石油的75%是从发展中国家以最便宜的价格买进的。70年代以前,发展中 

国家的石油生产,包括运输、出售全部为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所控制,为掠夺 

产油国资源,它们一直有意压低油价,致使石油成为本世纪初以来唯一一种 

价格很少变动的商品。到1970年初,中东地区的一桶石油标价仅为2美元 

左右。为与石油垄断资本进行联合斗争,石油国家成立了自己的组织。1960 

年9月,伊拉克政府邀请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四国在巴格 

达举行会议,协商采取集体行动与石油垄断资本企图再次降低油价的行为进 

行谈判和斗争。会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随着卡塔尔、印尼、利比亚、 

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和厄瓜多尔先后加入,发展成13个 

成员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不断与外国石油公司进 

行提高石油标价、增收石油所得税的谈判和斗争。1973年中东战争开始后和 

70年代末,石油国家团结一致,采取果敢的行动,两度大幅度地提高石油价 

格,夺回了石油标价权和生产自主权,给石油垄断资本以沉重打击。对高度 

依赖其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造成了所谓“石油冲击”。 

     同时,为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从60年代起普遍开展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它们通过直接接管或参股的 

形式,将外资石油公司全部或大部股权收归国有。如科威特于1960年1O月 

成立了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份股权。两年后,政府将 

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收回的部分租借地交给公司经营。伊朗是最早为保护石 

油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开展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的国家之一,1973年5月, 

它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把对本国的石油勘探、开采 

和支配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77年,海湾和地中海地区的大多数石油 

国家,以及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产油国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其经济命脉长期由外国资本垄断的局面,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