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其经济命脉长期由外国资本垄断的局面,确立了经济自 

立的基础。 


… Page 66…

        (3)展开以石油开采和利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石油资源主权的收回和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出 

  口收入急剧增加。1972—1980年,仅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出口收入,就 

  从143。7亿美元猛增至2750亿美元。1980年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盈余为1140亿美元,在国外的净资产累计达到3431亿美元。其中的一些国 

  家成为高收入的石油生产国,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而跃 

  居世界前列。如卡塔尔和阿联酋的这一指标分别为29900美元和24360美 

       ① 

  元,成为世界巨富。 

       石油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为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改变经济发展的落后面貌,许多国家开始利用这些充裕的资金,着手进行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和非洲的尼日利亚,70年代后半期 

  开始的五年计划投资额,分别比上一个计划的投资额增加8倍和10倍。投 

  资的重点,首先是在继续提高原油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加工业。 

  为了摆脱初级产品生产国的不利地位,许多产油国开始注重对石油产品进行 

  深度加工,以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1977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炼 

  油能力比1973年提高了0。46亿吨,达到2。38亿吨,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 

  3。5亿吨。伊拉克、利比亚、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都有石油加工厂的新 

  建项目。它们兴建了一系列面向出口的石油化工企业,大量生产甲醇、乙烯、 

  聚乙烯等产品。 

       为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产油国投入巨额资金兴建基础设施,发展 

  基础工业。例如,经过努力,198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发电量比1975 

  年增加了5倍。在交通运输和通讯的现代化方面也普遍得到发展。面积仅为 

  1。1万平方公里的半岛国家卡塔尔,高速公路已把全国主要城市连接成网。 

  科威特到80年代初已拥有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和能容纳22万吨巨轮的深水 

  港。同时,一些国家还根据本国资源情况,发展了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资 

  本密集型工业部门。此外,建材工业也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部门,70年代 

  海湾6国的水泥生产能力增加了10倍。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注意追求实现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多样化。石油是非 

  再生性资源的现实,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单纯依靠石油生产发展经济的脆弱 

  性。他们呼吁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许多国家迈出了实际步伐。如 70 

  年代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拨出大笔资金从事垦荒和兴修水利,从而使 1970 

  —1980年的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8%。沙特阿拉伯尽管地处沙漠, 

  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十分不利,国家仍大力投资修建排灌工程,发放低利贷 

  款,开展技术普及工作,以推动农业发展,结果小麦生产和蛋、奶制品都已 

  能满足国内需要。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油国以纺织、食品和制革为中心的制造业得到 



① 参见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第157 页。 


… Page 67…

  了较快发展。沙特阿拉伯为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70年代以来在东西 

  沿海开辟了两个新工业区,在全国建成了以石化和制造业为骨干的工业体 

  系,同时服务业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产油国用于发展文教、卫生和社会福 

  利事业的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它们利用资金引进劳务,发展 

  对外援助和进行海外投资,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方面的成绩,也使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有了提高。总之,由于各部门生产投资的迅速增加,产油国的经 

  济在80年代之前增长很快,如1970—198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达到5。7%,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4)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60年代中期以后至80年代之前的发展,基本 

  是在石油生产和出口带动下的经济增长。除个别国家(如墨西哥等国)外, 

  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均为石油,且主要是原油开 

  采。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高达43—55%。尚在发展中的制造业也多 

  是以石油精炼和石化工业为主。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占压倒地位的出口商 

  品是石油。1988年,在海湾国家(阿联酋除外)出口商品中石油所占比重均 

                                      ① 

  在90%以上(阿联酋为79%)。这种以石油生产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带 

  有明显的弱点。首先,这些国家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巨额的国民收入,主 

  要是由石油的生产和输出带来的,而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则远 

  远低于这种水平,就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尚未从根本上摆脱单一经济的束缚, 

  经济发展上存在着极大的对外依赖性。其次,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脱离本 

  国实际,一味追求规模盲目引进,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而使新建项目不能 

  发挥作用。此外,科技落后、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 

  因素。有钱不等于发展。因此,在8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际市场油价 

  下跌,销售疲软,导致产油国的收入急剧下降,财政、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恶化。据统计,产油国贸易盈余从1980年的1711亿美元降至1986年的124 

            ② 

  亿美元。 80年代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呈现绝对下降的趋 

  势。为此,它们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一些建设规模过大,引进和借债过多 

  的国家,则背上难以解脱的包袱。90年代产油国家同样面临着艰苦的经济调 

  整重任。 



                                5。印度的经济发展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资源丰富,在经济规模、市场 

  潜力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战后,在结束了英国殖民者近两个世纪殖 

  民统治的基础上,在国家计划干预下,其民族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经 



① 参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0 年。 

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87 年。 


… Page 68…

  济实力增强。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展使其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结构得到很 

  大程度的改造。80年代展开、90年代进一步深入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正推 

  动印度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因此,不论是发展中大国的特征,还是战后 

  的发展实践,都使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 

        (1)殖民掠夺的恶果与殖民统治的历史“遗产”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一批遭受殖民者商业掠夺和殖民入侵的国家。从1757 

  年英国发动普拉西战争武力占领孟加拉,到1947年印度独立,长达190年 

  的殖民统治给印度整个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对其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却是双重的。一方面,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与掠夺造成了印度经济的畸形发 

  展。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是伴随着它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确立,以及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历史过程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 

  印度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遭到空前破坏,发达的民族手工业被宗主国的机器 

  生产打败,多样化的生产为单一的经济作物种植所取代。一个富庶的文明古 

  国变成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 

  这里的扩散,则加速了印度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 

  殖民活动摧毁了印度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村社自然经济,为农村商品经济的 

  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伴随殖民扩张建立的各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银 

  行金融系统,为印度民族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加紧经济侵略而不 

  断增加的资本输出和工业投资,也在客观上为印度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 

  备了条件。19世纪前半期,印度纺织工业中出现了第一批近代资本主义企 

  业,同时,钢铁、黄麻、造纸等民族工业企业也有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制糖、水泥和钢铁工业分别兴起和进一步得到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 

  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印度的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1934—1939年,民族工 

  业企业从9240家增加到11114家,投资额相应地从27。6亿卢比增加到29 

            ① 

  亿卢比。 印度成为当时殖民地附属国中工业生产发展较快、资本集中程度 

  较高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度垄断财团。显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在印度已有发展。这是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其殖民统 

  治的客观结果,也是战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国家计划干预下的商品经济发展 

       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或不完善,许多国家借助计划对经济发展实施政 

  策干预。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是以计划推进经济发展比较典型的国家,独立 

  至今,其经济发展始终是在国家的计划干预下进行的。只不过对印度这样一 

  个国营经济占的比重较大,而经济运行的主体仍然是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国 



① 薇拉·安斯泰:《印度经济的发展》,伦敦1952 年第4 版,第620 页。转引自谈世中主编《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489 页。 


… Page 69…

                                                                         ② 

  家,计划对不同经济成分的影响和起作用途径是不相同的。 战后印度的经 

  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①从独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1—1956)结束,经济的恢复和起步时 

  期。由于殖民统治造成的经济畸形化和二次大战的破坏,独立时的印度处于 

  国弱民贫的境地。印度政府制定了“工农业均衡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平均 

                                           ① 

  分配收入的迅速发展经济的纲领” ,相应地“一五”计划把发展农业作为 

  重点,目标是解决粮食、原料和生活用品缺乏问题,以恢复经济和稳定人民 

  生活。在工业发展方面提出在充分利用黄麻、木材、棉纺、制糖等原有轻工 

  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钢铁、水泥、化肥、机床等重工业的规模,兴建 

  机车、药品等工业企业。为保证经济顺利发展,国家把铁路、矿山、港口等 

  经济要害部门收归国有,并颁布了工业政策决议,划定公营与私营企业的经 

  营范围。这一时期工农业发展比较协调。农业生产增长了22%,粮食产量达 

  6700万吨。工业生产也有较快增长,“一五”计划期间增长了38%。国民 

                                                                            ② 

  收入亦超过了计划指标,达1995亿卢比,增长幅度为18。4%。这一时期的 

  发展为以后的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②1956—1966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时期。为了加快发 

  展,印度提出了在自力更生和公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行重工业投资 

  优先的工业化战略。依据这一战略制定的计划发展模式,即通过优先发展重 

  工业和基础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迅速增长,集中反 

  映了前领导人尼赫鲁的思想,因此被视作“尼赫鲁发展模式”。“二五”、 

   “三五”计划的重心开始转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力求将以消费资 

  料为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