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为加快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 

重要措施,包括改变过去那种按产量征购的办法,实行按耕地面积规定固定 

交售任务的办法;决定降低具有税收性质的义务交售的定额,增加价格较高 

的国家收购在农产品采购中的比重;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采取 

扶植和鼓励庄员和职工的个人副业的政策。与此同时,苏联开展大规模的垦 

荒运动,动员全国力量在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 

大面积开荒。从1954年决定垦荒起,到1960年一共开垦了4180万公顷(合 

6亿多亩)土地 (其谷物产量约占苏联谷物总产量的40%)。 

     上述为改变农业落后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在1953—1958年期间,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0%,其中谷物 

增长了63%,甜菜增长了1。34倍,向日葵增长了80%,肉增长了33%,奶 

增长了61%,蛋增长了43%。这期间农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长 

期徘徊的局面。 

     然而,在1958年之后,苏联农业生产又一次停滞不前。赫鲁晓夫在执 

政后期,采取了脱离实际、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政策措施,如强制废 

除草田轮作制和夏季休闲;不顾苏联积温低、雨量少的自然条件,盲目推广 

种植玉米;对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农产品实行高征购,并压低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在个人副业方面,把扶植和鼓励的政策改为限制的政策。结果,在 

1959—1965年的七年中,农业总产值只增长1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 

谷物只增长1%,肉增长12%,奶增长16%,蛋增长13%。特别是到1963 

—1964年,农业生产连年歉收,产量下降,农产品供应紧张。这是导致赫鲁 

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发展苏联农业投入更大的功夫和更多的本钱。 

1965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批判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政策方面的唯意志论的错 

误,揭露了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其农业政策 

措施的特点是:首先,大大增加农业的投资。在6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农 

业投资显著增加。5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性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约占10 

%,1966—1970年提高到17。2%,1971—1975年为19。8%,1976—1980年 

为20%。如果加上农业中的非生产性投资,农业全部投资则占国民经济投资 


… Page 85…

总额的27%。其次,利用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 

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能获得赢利;改变农产品 

收购的办法,实行固定收购计划(一定五年不变),超计划交售给予50%加 

价奖励的制度;改进银行对农业的信贷工作,实行对集体农庄的银行直接贷 

款制,对国营农场发放用于基本建设的长期贷款。再次,积极扶持庄员和职 

工的个人副业。宣布取消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对个人副业的“无根据限制”, 

重申限制前的关于宅旁园地面积和自养牲畜头数的规定,并明确规定对个人 

副业实行扶植和鼓励的政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结果,苏联农业 

落后的状况有所改变。1973年苏联谷物产量首次超过2亿吨,1976—1980 

年年平均产量也超过2亿吨。1976—1980年五年平均农产值与1961—1965 

年平均农产值相比,在15年中农产值提高了5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 

%。无论是与1953年前的农业情况比,还是与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1958年 

后农业情况比,这一时期的苏联农业是有较大进步的。 

     苏联在进一步补救和加强农业的同时,也调整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长 

速度,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在50年代之后,尽管苏联还坚持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方针,但是在关于如何处理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关系问题上,在认识 

和实践上均已有所变化。50年代初,在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期间, 

苏联提出“加速发展轻工业”的方针,主张压缩某些军事生产,取消或暂缓 

一些规模过大的重工业建设项目,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消费 

品,以活跃市场,减轻消费品不足的压力。在这期间,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 

的增长速度有所接近,甚至1953年乙类工业的增长速度还稍高于甲类工业。 

这一年的乙类工业增长了12。4%,甲类工业增长了11。8%。1954年乙类工 

业和甲类工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比较接近,前者为12。9%,后者为13。5%。 

    加速发展轻工业的方针和主张,尽管获得人们的支持和拥护,然而,当 

时由于掺杂了政治上的复杂因素,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增长速度接近的趋势 

未能继续下去,加速发展轻工业的主张被赫鲁晓夫斥之为“反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见解”。本来已经缩小了差距的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增长速度又进一 

步扩大了。1951—1953年甲类工业增长速度比乙类工业增长速度高17%, 

1956—1960年高33%,1961—1965年高48%。60年代初期,苏联又提出轻 

工业和重工业可以按同样速度发展。然而由于农业的严重减产以及突出军事 

工业的发展等,轻工业并没有获得迅速发展。在6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在 

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增长速度问题的提法上有所突破,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乙类工业的发展速度比甲类工业更快。“八五”计划(1966—1970年)执行 

的结果,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6%和8。4%,比 

 “七五”计划(1961—1965年)期间的9。6%和6。3%接近了一步。到了80 

年代实施的“十一五”计划(1981—1985年)和“十二五”计划(1986—1990 

年),乙类工业增长速度均超过了甲类工业。 


… Page 86…

     南斯拉夫是苏东国家中第一个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方针的国家。在 

50年代中期以前,南斯拉夫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其重点放在发展重 

工业上,而对农业和消费品生产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50年代中期起, 

南斯拉夫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调整了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 

系,加快农业的发展。为此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农业投资的比重。工业投资 

的比重从1947—1955年的59。1%下降到1956—1964年的50。2%,农业投 

资的比重相应从6。6%提高到14。6%;1952年取消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农 

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制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工农 

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差价。如1952—1965年,工业品价格年平均增长1。2%, 

而农产品价格则年平均增长10%。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的结果,农业生产发 

展明显加快,突出反映在50年代农业生产的增长上。1953—1960年农业生 

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1948—1980年的年平均速度(3%),其中1953—1956 

年为7%,1957—1960年为10。8%,为战后以来的最高纪录。其次,调整了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在50年代特别是1956年 

后,南斯拉夫加速发展消费品生产。1952—1972年期间,消费品生产年平均 

增长速度为11。2%,既快于整个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0。4%),也 

快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10。6%)。但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又 

忽视了原料、动力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以致许多原料和能源不能不依赖进 

口。 

     匈牙利是继南斯拉夫之后成为苏东国家中第二个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战略方针的国家。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匈牙利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 

训,认为“没有必要机械地模仿苏联的经验”,不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提法,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较为合理。为了调整农、轻、 

重的不合理结构,匈牙利在投资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变。显著增加农业投 

资的比重,其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8。3%提高到1960 

年的14。7%,1970年又提高到21。7%;适当降低工业投资的比重,从“一 

五”计划(1950—1954年)时期的46%下降到1960年的41。3%,1965年 

降到39。1%,1978年又降到36。9%;在工业内部降低了重工业投资的比重 

并提高了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轻工业投资从1950年的9。1%提高到1975年 

的25%。除此之外,还采取了调整工农业产品的比价特别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等办法,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如1966年肉类和小麦价格提高了9%,农 

机价格则下降了20%。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匈牙利农、轻、重比例失调的现 

象得到根本改变。首先,扭转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显著 

提高,农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从调整前的1950—1956年期间的0。4%提高到 

1961—1965年的1。2%,1966—1970年和1971—1975年又进一步分别提高 

到2。8%和4。9%。谷物生产自给有余,变进口为出口。1981—1983年,农 

产品生产比60年代上半期增长77%,其中谷物、水果和肉类生产增长一倍, 

蛋类生产增长一倍半。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谷物和肉类产量居经互会欧洲国家 


… Page 87…

  首位,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其次,工业内部的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 

  结构调整后更为合理。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接近,在70年代后, 

  轻工业的增长速度还略高于重工业。再次,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农民的收 

  入增长更快,与职工的收入接近。1983年匈牙利人均实际收入相当于1950 

  年的3。5倍。 

       苏联东欧各国在50年代中期后着重调整了农、轻、重的结构,却忽视 

  了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以电 

  子化、信息化为标志的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给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深刻 

  的影响,其本身也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苏联东欧各国中,除南斯拉 

  夫之外,官方并不承认“第三产业”的概念,更没有对三大产业做出明确的 

  划分。按照统计分类方法,只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 

  生产部门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否定了第三产业的重要作用,往往造成实际 

  工作中片面追求工农业产值而忽视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倾向。这是苏东国家 

  第三产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西方发 

  达国家都利用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 

  朝着高层次、高级化方向发展,使第三产业无论在劳力还是在产值方面占据 

  一半以上。而苏东国家却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没有使产业结 

  构进一步高级化。这是苏东国家第三产业落后的又一重要原因。1947—1987 

  年,南斯拉夫第一产业在社会产值中的比重从44。6%降到15。1%,第二产 

                                                                ① 

  业从37。6%升到54。5%,第三产业从17。8%升到30。4%。在苏联解体前 

  出版的最后一本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把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分为工 

  业、农业、建筑业和服务领域。如果用三大产业进行划分,大体上可把农业 

  列入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列入第二产业,而把服务领域列入第三产业, 

  其结果是:1989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8%,第二产业 

  为42%,第三产业为40%。无论是苏联,还是南斯拉夫,其第三产业同西 

  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约为35%)。 



                    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于30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在40年代 

  末,东欧各国也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以产品经济 

  观为指导,以国家为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