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的教训所提示的,正是国际货币领域的混乱与冲突引发的危机造成了灾难 

  性的后果,从而表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正常的金融秩序的重要性。同时战前 

  就已存在的各种外汇管制和以大国为中心划分势力的各种货币集团的存 

  在,亦是阻碍经济交往与发展,加剧摩擦与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与布雷 

  顿森林体系同时诞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国际货币合 

                                                                                ① 

  作,促进汇率稳定,消除外汇限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多边支付体系。 在70 



① 即1960—1962 年的“狄龙回合”、1964—1967 年的“肯尼迪回合”和1973—1979 年的“东京回合”。 

② 张蕴岭著《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124 页。 

① 参见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年,第360 页。 


… Page 136…

年代初以前的固定汇率制下,这一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其成员国执行固 

定汇率制的有关规定,同时对各成员国不同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相关政 

策进行制度性检查,以此实现管理。它还负责提供流动资金,为成员国弥补 

国际收支逆差,以稳定货币汇率。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的监督和管理,相对保 

持了各国货币统一的定值标准。基金组织还要求成员国清除各色管制对贸易 

和金融实务的干预。进而逐步消除了阻碍货币资本国际流动的外汇管制。并 

且暂时以固定汇率制抑制了汇率的剧烈波动,为当时日本、西欧等国的经济 

恢复和随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金融环境。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 

发展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的协调活动进一步深入。例如各 

成员国在共同遵守基金组织制定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原则的基础 

上,交流政策观点,沟通金融信息,通过彼此的协调与合作,使金融资源得 

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实行活动汇率 

制以后,多变的汇率关系和由债务经济所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及经济发展上 

的波动,更需要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协调,以缓和摩擦,维持稳定。因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汇率问题进行调节的同时,开始着眼于对各国的宏观 

经济政策乃至具体政策进行干预和协调。通过磋商、作为提供贷款的条件, 

以至施加压力等途径进行。而它在这方面的干预和协调所起的作用是依对象 

国而异的,对资本主义大国作用甚微,与发展中国家的摩擦也是有的。因而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断调整和改革,正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种管理与协调 

机制,使之向公正、合理以及富于成效的方向发展。此外,许多区域性金融 

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也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方面发 

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它们分别由联合国提供资助或者由区域性合作所组 

成。 

     战后的发展主流以及发展过程中南北国家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事 

实,尤其是由于南北国家间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所造成的一系问题,使南北 

关系及南方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焦点,亦成为国际组织从事国际 

协调的重要内容。例如,196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立就是出于这方 

面的考虑。20多年里它在稳定初级产品价格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等 

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60年代中后期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 

农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都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困 

境,特别是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上。其中国际货币基金在缓和发展中国 

家债务危机方面所进行的安排和努力尤为突出。当然,南北不平衡问题的根 

本解决,还有赖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由 

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战后国际组织的作用就在于,在各国经济间相互依赖 

加深的条件下,把原来分散、无序的活动逐步推向有序的轨道。当代世界经 

济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变化,与国际组织的这一协调作用是分不开的。 



                      3。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 Page 137…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 

  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国际贸易的深入展开和迅速发展。这一发展 

  丰富多彩,表现在经济生活的诸多方 

       面,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发展特征的则是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国际贸易开始的历史很早,它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形成发展,曾对这种 

  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世初,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 

  国际贸易体系即已基本形成,后直到20世纪初是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时期, 

  有更多的国家参或被卷入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30年 

  代危机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继续扩大和发展。第二次界大战后,国 

  际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6年194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 

  分别增长了36倍和38倍,同国际贸易额已逾20000亿美元。尽管战后国际 

  贸易的发展也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产生波动,但国际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拓 

  展始终是其发展的总趋势,它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量的空增长和国际贸易结 

  构的深刻变化上。 

       ①国际贸易始终以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国际贸易虽有较快发展,但通常其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例如,1870 

  —1900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和生产增长率分别为3。2%和3。7%,1900— 

  1913年两项指标分别为3。8%和4。2%,1913—1929年分别为1。8%和2。7 

       ① 

  %。战后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世界贸 

  易的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2。2、1。5和 7。8 

               ② 

  个百分点。进入80年代后贸易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但其增长速度仍快于整 

                    ① 

  个经济的增长。尽管国际贸易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 

  波动,例如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1948—1973年是其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时 

  期,此后由于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有升有降,从总 

  体上说开始放慢,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趋势。但对外贸易的发展仍然通过 

  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许多关于世界经济的著 

  作都谈到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战后世界工业生产的加速增长是贸 

  易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展开是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它包括深 

  层次的国际分工形式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所带动的国际商品流 

  量的增加。科技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开发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 

  外,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国际组织的协调活动和区域性共同市场的促进 



① 见W。W。罗斯托:《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1978 年,第37 页;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贸易与发 



展统计手册》,1972 年,第43 页。 

② 据 《国际贸易与发展统计手册》1985 年,附册数字计算。 

① 如1983—1987 年,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仍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0 个百分点。 


… Page 138…

  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②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往活动,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主体的增多,是战后国际贸易向广度扩展的 

  一个重要标志,表现在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普遍化和发展中国家对外 

  贸易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上。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发达国家经过60、70年代 

  对外贸易的普遍发展,在贸易格局上打破了一国高度垄断的局面。例如美国 

  在发达国家出口中所占比重,由战后初期的1/3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不足 

  1/5,前联邦德国和日本则作为贸易大国迅速崛起,前者在80年代后期的出 

  口额超过了美国;后者在发达国家出口中所占比重已接近15%。此外,主要 

  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份额的降低,也反映了贸易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战 

  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对外贸易性质的转变和为发展民族经济积极扩 

  大对外开放的努力,其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快增长,1950—1986年贸易进出口 

                                     ① 

  额分别增长了近25倍和23倍, 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在战后经历 

  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但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换已是其经济发展的 

  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 

  一,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显 

  著提高。已占较大比重的发达国家战后这一比重进一步提高,例如英、法、 

  德、意等大国到80年代初贸易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5—1/4, 

  而比利时、荷兰等小国已达5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如拉美、东亚 

  和东南亚等国家其对外贸易都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如韩国、 

  巴西和泰国进出口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70年的16。4%、 

  5。7%和15。4%上升到1985年的29%、11。4%和21%。 

       ③国际贸易的部门结构和商品结构不断向专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战 

  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深刻地反映在其结构的变化上。首先,是商品结构的变 

  化,战前到战后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初级产品,从1954 

  年开始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此后这一比重不断增长,到 80 

  年代中期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60%。其中机器设备和化工 

  产品增长最快,例如 1958—1979年,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 

  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而同期在初级产 

  品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 

                          ① 

  到7。2%和10。4%。国际交换中商品结构向高级化趋势的这种转变,显然 

  是由战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所导致的。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始终是其 

  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得到改造和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已实现了工业结构的 



① 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贸易统计附册,1982 年;《贸易方向统计年鉴》,1987 年。 

① 联合国:《世界统计年鉴》1974、1979—80 年。 


… Page 139…

  转变。这一切都为工业制成品的国际流动提供了条件。当然在这种商品结构 

  变化趋势中,不同商品的发展趋势是不平衡的。其次,是国际贸易部门结构 

  的变化。即商品交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类产品的国际交换日益扩大。据 

  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同类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 

                                                     ② 

  例,1959年为36%,1967年就上升到48%。这种变化是国际范围内的生 

  产部门内部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最终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把同类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日益集中到不同国家生 

  产,同时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又把同类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生产 

  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通过同类产品的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过程的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