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乾盛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康乾盛世-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祖自亲政到去世,共有十年,始终坚持“安民之本,首在惩贪”的方针,同吏治的败坏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不间断地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上自朝廷大员如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及地方封疆大吏如巡抚、按察使、布政使,下至州县官、吏员,直至市井中的巨恶、大奸,都在惩治之列,一经发现,不论是谁,必严惩不贷。同时,一面狠煞送礼、宴请、行贿的歪风,一面大力倡导节俭、去奢的新风,世祖率先示范,表彰廉吏,起用贤人,从而抑制了日炽的贪风,自明末吏治败坏的局面始有改观,清在全国的统治基本得到了巩固。更为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发展,从大乱走向大治,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第二部分调整满汉关系(1)

    清朝以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首先面对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深厚、人数众多的汉民族,她一进关,便将自己置身于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满族人数按当时估计的数字、尚不及汉民族的十分之一。《清世祖实录》,卷82,2页。她能否统驭汉民族,直接关系到她能否建立全国的有效统治。还有周边诸少数民族林立,分合未定,势力强弱相长。这些少数民族能否皆听命于清朝,也是个未知数。形势是严峻的。所以,清朝入关后,不能不理顺她与汉民族及少数民族的关系。    
    还在清入关前,主要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成功地建立起以满族贵族为核心,与汉、蒙古等民族的地主王公贵族联盟的关系,把东北地区各民族容纳到他的八旗组织之中。以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国号为大清,太宗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为标志,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政权正式建立。    
    清太宗建立的民族关系的新格局,无疑为将来入关,确立对各民族统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民族新格局中,满汉关系居于指导地位。自太祖努尔哈赤进军辽东,将女真人(满族)带入广大汉人居住区,成为汉人的统治者。努尔哈赤“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清)昭梿:《啸亭杂录》,卷2,“汉军初制”。,造成满汉的尖锐对立,汉人不断发起反抗斗争,大批逃亡,动摇了后金的统治。清太宗即位后,改变了其父的错误政策,全力调整满汉的民族关系。他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清太宗实录》,卷1,10页。他认识到,无论汉人,无论蒙古人对于他的政权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他又强调:“满洲、蒙古、汉人视同一体。”他打了一个比方,“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若满洲庇护满洲,蒙古庇护蒙古,汉官庇护汉人,是犹咸苦酸辛之不得其和。”《清太宗实录》,卷42,12页。在他执政的17年中,他不断调正满汉、满蒙关系,针对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认识上进行解释,从政策上给予规定,令国人严格遵守。最终形成了满蒙汉三位一体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空前的协力进关夺权的态势。    
    清军入关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术界为此长期争论不休:一说民族矛盾,一说阶级矛盾,等等。以今天的观点看来,两说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将问题绝对化。事实未必尽然。按阶级矛盾说,当时国内陷入四分五裂,分立南明、大顺、大西及清政权,各有其众,而其众又各保自己所拥护的政权,同其他政权进行竞争,这就很难说成是清同广大民众的矛盾即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满族入主中原,固然有中原汉族如何接受的问题,满族亦有如何适应在更广大的汉族地区实行统治的问题,民族间差异就是矛盾,但也不能就此说成是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清入关前,在东北地区已经建立了满、蒙、汉联盟的稳固统治,其中也包括对汉族百姓的统治,而入关则是把她在东北的统治扩展到全国,这与关外的统治没什么两样。在统治集团中,也有大批汉官汉将,派往各地的官吏,大多数也都是降清的原明将吏,还有部分归降的农民军将领;清八旗军队中,也同样有成千上万的汉族士兵。他们追随清政权,不过是要消灭其他各政权,一统天下,谋取自己的生存和发迹的切身利益。所以,把他们同关内各政权的争夺,统统说成是民族矛盾,显然是不恰当的。实际上,这场斗争不过是统一与分裂之争,具体言之,就是清统一,抑或明继续维持其朱家王朝统治的问题。    
    当然,不需讳言,清在南下过程中,遭到南明的抵抗,特别是清颁布剃发令,激起部分士大夫的愤怒,他们为维护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号召人民起来抵制,酿成了嘉定等地的惨剧。但大多数的反抗,并非都源于反对剃发易服,主要还是维护大明的统治,而不喜欢从关外打进来的新主人。一经战事停顿下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他们便发现,清朝并不可怕,相反,还为他们解除了明末以来加在身上的层层枷锁,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宽松和自由。于是,他们开始接受刚入关的新主人,放弃了公开的武装抵抗。    
    其实,清入关后,面临的社会矛盾何止一端!除了上述南明、大顺、大西与清角逐,构成清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还有,大乱之后,各地残破不堪,重建封建经济、恢复社会秩序,也是一大难题。再如,清从关外突然进入广大的中原地区,面对人数广大的汉族人民,如何进行统治与管理,同样面临严重的考验。在各种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顺同汉族的关系,质言之,要采取一种政策,实现同敌对的汉族士大夫及百姓的全面和解,惟有与被统治者即汉族人民合作,共同参与统治,才能稳固地掌握即将全面取得的中国统治权。    
    入关后,无论是摄政时期的多尔衮,还是亲政后的顺治帝,都采取了“满汉一体”的政策,这是对清太宗皇太极制定的政策的继承和延续,是在新形势下的广泛应用。这一政策是终清之世的最重要的国策,是保证清长治久安的立国基石。清在对汉族关系及其对周边诸民族所取得的成就,是清以前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我们今天拥有如此广大的领土和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全赖清朝的民族政策取得的完全成功。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此系后话,将在后边的章节中加以叙述。


第二部分调整满汉关系(2)

    清军刚入关,摄政的多尔衮未及宣布对汉人的大政方针,就采取具体行动,继续推行皇太极的“满汉一体”的政策,争取民心,以获得汉人的支持。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三天,即下令全国官民为殉国的明崇祯帝发丧三天,按皇帝的规格下葬,向这位颇受国人同情的殉国之君表示崇高的敬意。此令一下,“官民大悦”。数日后,又给崇祯帝后妃、两公主,及天启的皇后张氏、万历妃刘氏等人造陵墓,按礼制下葬。《清世祖实录》,卷5,3~4页、9页。六月,多尔衮派大学士冯铨祭祀明太祖及明朝诸帝,在祭文中特别阐述明得天下而失天下,清取明而代之,“乃天地之定数”,即“如四时递禅,非独有明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把明太祖神牌移入“历代帝王庙”,享受清朝的朝拜和祭祀。《清世祖实录》,卷5,25页。多尔衮的做法,似乎是祈求明太祖及他的后世诸帝在天之灵的理解,给予保佑吧!对被取代者的恭敬,无非是做给原明臣民们看的,表现出他的大度,及“吊民伐罪”的本意。同时,多尔衮没有忘记深受汉人景仰的历代“圣贤”,各地所建“圣贤祠庙”一律给予保护,“禁军民侵扰”。圣贤首推孔子,汉人世代崇拜,多尔衮尤其表示出他的至诚和尊敬,即于清军入关一个多月后,六月十六日遣官“祭先师孔子”《清世祖实录》,卷5,17、25页。。清朝推崇孔子,祭祀不绝,此为首次祭祀。至十月,正式袭封孔子65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照原明级别兼太子太傅,其子孔兴爕照例加二品冠服;允植之弟允钰、颜回后裔颜绍绪、曾子后裔曾闻达、孟子后裔孟闻玺等仍袭五经博士。衍圣公孔允植保举族人曲阜知县孔贞堪仍任原官;由孔允植第三子承袭汶上县(山东)“圣津书院”的世袭太常寺博士,至于尼山书院、洙泗书院及四氏学录等官,都照旧留用,其他有关官员的任用,都由衍圣公提名报到吏部,给予任命。《清世祖实录》,卷9,6~7页。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朝正式“铸给衍圣公印”,而新封的衍圣公孔允植进京朝贺皇帝的“万寿节”,献两匹马,多尔衮没有收。他要收的是其心,而却其物,亦表示出他对孔子后裔优礼有加。几天后,经多尔衮同意,更定孔子的新名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于是,孔子摇身一变,脱去明朝加给的封号,成为清朝尊奉的“先师”。《清世祖实录》,卷13,9、11页。    
    多尔衮的上述举动,实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清朝对故明诸帝及对孔子的尊礼,表明它不怀民族偏见,实行满汉一体,尤对汉文化给予承认和尊重,置于建国的指导地位,这与前代汉人统治者没什么两样;另一方面,清朝所给予的尊崇也得到对方的承认。如,衍圣公孔允植完全接受清朝的封号和任职,实则是承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当时,知识界中尚有许多疑惑不定或抱抵触情绪的知识分子,清朝争取了孔允植,则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对清朝统一全国给予了合作。    
    在具体施政上,多尔衮也极力争取民心,千方百计谋取汉人的支持与合作。如,顺治元年六月,首先解决京城内鳏寡孤独的生计问题,指令礼部将这些丧失生计及街市上的乞丐“一一察出,给与钱粮恩养”《清世祖实录》,卷5,17页。。其后,蠲免钱粮,废故明虐政,给汉人以谋生之路;开科取士,大量吸收汉儒生及杰出之士参政;不拘一格起用故明将吏,接受降清汉官,皆官复原职,有功必赏。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消除汉人的抵触心理,迅速地稳定了清的统治。    
    多尔衮奉行皇太极制定的“满汉一体”政策,他把这个大政策贯彻到施政的各个方面,而在他颁发的谕令中,总要写明和强调这一政策的重要性。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尔衮明令宣布:“满汉官民,俱为一家。”针对满洲人及其家仆恃强鱼肉汉人或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者,“不论满洲及满洲家汉人”即拿送至京师,如不服拘拿,即写明姓名、住址,“赴京控告”。《清世祖实录》,卷15,30~31页。此法即为皇太极所定满汉诉讼“毋致异同”之策,换言之,一切依法从事,满汉一视同仁。    
    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满汉之间的关系,允许满汉通婚。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世祖的名义,向礼部发出指示:“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造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很快,便制定了具体规定,世祖指令户部说:“朕欲满汉官民共相辑睦,令其互结婚姻。”规定凡满洲官员的女儿欲嫁给汉人的,应先向户部报告;满洲人无官职,部册有名者,令各牛录章京报告户部后,才许出嫁;部册无名者,由各牛录章京自行批准;汉官之女想嫁给满洲人的,也须报部;没有任职的,“听其自便”,不需报部。对满洲官民还限制一条,必须娶汉人之女为妻的,“方准其娶”,言外之意,不准纳汉人之女为妾。《清世祖实录》,卷40,11、14页。允许两个民族间互通婚姻,的确是一项很“开放”的政策,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仅此项政策而言,实为“满汉一家”、“满汉同心合力”《清世祖实录》,卷43,17页。的体现。    
    清入关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由多尔衮开其端,收到了巨大的成效。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世祖亲政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不遗余力,其见识和魄力,较之其叔父多尔衮毫不逊色。


第二部分调整满汉关系(3)

    同他的叔父一样,世祖在不同的场合,或与诸臣问答,或在谕旨中,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都反复地宣传他“不分满汉,一体眷遇”《清世祖实录》,卷72,4页。的政策。顺治十二年(1653年)三月,他在给兵部官员的讲话中,专讲了他对满汉的政策。他说:“满汉人民,皆朕赤子”,“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他所以勤政求治,“唯求惠养满汉,一体沾恩”。《清世祖实录》,卷90,4~5页;卷40,11页。他的这番话,似乎比其叔父更真诚。而在具体做法上,他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倘有疏忽,马上纠正。有一次,他发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