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领风骚-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泽东高兴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    

  让人作词,主动要唱和,这在毛泽东的诗人生涯中,恐怕是惟一的一次。    

  诗情高涨的柳先生,即席赋了一首《浣溪沙》—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第五部分开国气象(2)

  第二天,毛泽东便派人给柳先生送来了一首《浣溪沙》的和词。    

  如果说,柳先生之词,着眼于眼前的翩跹舞蹈和月圆歌声,那么,毛泽东的思绪则穿越历史时空,又一次去触摸天地沧桑的人间正道—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上下两阕,分述古今。    

  国家巨变,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恰如黑白之分,天地悬隔。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诗情,这就是遵循人间正道的新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所拥有的开国气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它犹如一棵盘根错节、虬枝茂叶的参天大树。    

  疆域是它生存的土地,历史是它的根须,不同的语言是它的枝叶,不同的民俗是它的色彩,所有的成员是它结下的果实。    

  而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则是它得以永葆繁茂的生命源泉。    

  “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说的“于阗”,是新疆西南部的一个县名,古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国名,西汉时归附中央政府。毛泽东在词里提到它,实写新疆歌舞团在献礼大会上表演的节目,言下之意,连古称“于阗”的偏远之地都献歌献舞,怎能不是“万方乐奏”的大团结景象呢?    

  有意思的是,在于阗(今改称于田),还真的出现了一桩让毛泽东兴奋的奇事。    

  有一个叫库尔班的老人,四处打听,“毛主席是一个地方,还是一尊神,还是一个人?”人们告诉他,毛主席是中国的领袖。他就问: “我从巴依(地主)那里分到了14亩地,这件事毛主席知不知道?”此后,他几次三番要带着土特产,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    

  库尔班老人真的来到了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人间正道的叙事诗,竟是这样绵延博大。    

  1950年,西班牙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和平鸽》,随着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迅速飞遍全球。    

  与此同时,中国的《和平鸽》也翱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上面。    

  就在少数民族献礼大会的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晚上,柳亚子又两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由欧阳予倩编导、戴爱莲主演的新中国第一部现代舞剧《和平鸽》。    

  这是一出鲜明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剧目。    

  联想到当时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组织“十六国联军”出兵干预,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柳亚子禁不住再赋一首《浣溪沙》—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就在这歌舞升平的时刻,毛泽东的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必须作出一项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的抉择。    

  是出兵参战,抗美援朝,还是隔岸观火,被动地乞求和平?    

  就是在最高决策层—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也是意见不一,难下决断。    

  毛泽东曾有多少个踌躇再三的不眠之夜。    

  难在何处?    

  国内战争刚刚结束,虚弱百废的经济正待收拾。人们更担心“引火烧身”,把新建立的国家打烂,苏联领导人也是犹豫退缩。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同美军的实力相差太远。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8700万吨,而中国只有61万吨;美国军队一个军有1500门火炮,我们的志愿军每个军才有36门火炮。    

  反反复复之后,从不信邪的毛泽东下定决心。    

  1950年10月8日,他发布了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命令:出兵援朝。    

  这大概是毛泽东作出的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但很快被事实证明是英明和富有远见的。    

  在盛会上,毛泽东洋溢着诗人的浪漫。    

  在地图前,他沉浸在军事家审慎和周密的思考之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仗,应该在哪里打,应该怎样打?


第五部分开国气象(4)

  他选在了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接连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大将军发去了几封电报。    

  11月6日,前线便飞来捷报,我军在妙香山歼敌15000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舞剧《和平鸽》后写的《浣溪沙》。    

  承续前一首《浣溪沙》和词的兴致,毛泽东又和了一首—    

  颜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一生追求光明和民主,做人做事不拘小节的柳亚子,向来傲视权威。毛泽东由他而联想到了战国时期一个叫颜的处士。    

  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时,齐宣王让他到自己跟前来,而颜却让齐宣王到自己跟前来,由此发生争执,各不相让。    

  历史故事给毛泽东的启示是: 在旧中国,执政的国民党政权要其他政党都依顺于它,听命于它,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却反对独裁,矛盾斗争多年未息。只有在新中国,那种颜和齐王之间的对立状态才一扫而光了。    

  更让毛泽东欣喜的是,他在柳亚子的《浣溪沙》里,看到了诗人对美军的声讨,对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热情赞颂。    

  正好是妙香山大捷两天前,11月4日,国内各民主党派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郑重宣布:坚决拥护志愿军反对美国侵略者的斗争。    

  大敌当前,中国人民的团结经受住了考验。    

  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的关系,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志愿军成功抗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军队一百多年来在世界战争舞台上一次最为出色的表现,打出了已经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中国东部边境的稳定和安详。    

  设想,如果当初中国不管,让美军摆在鸭绿江一带的边境上,那将是什么样一幅景象啊!    

  那正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说的: 他们随时有借口侵略我们。    

  诗友之间的联唱,前线的佳音,仿佛在毛泽东胸中奏出一曲欢愉的乐曲。    

  从中国天安门的红旗,到异域妙香山的战旗,仿佛再一次诉说着人间正道的真理,诉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气象—    

  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历史,在中国,永远结束了。


第五部分大海边的坐标(1)

  第一次看见大海的人,心里的感受肯定不会静如古潭。    

  当呼啸翻卷的猛涛恶浪冲你奔袭而来的时候,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感觉:或惊惑、提防,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或抗拒、搏斗,唤起一种豪迈。    

  在无涯的水天一色的茫茫围困中,你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感到窘迫。    

  当你尽力舒展想象,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对象时,你又会发觉自身的无限。    

  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一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遭遇了大海,他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了豪迈的境界,并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他就是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挟带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声威,远征幽燕辽海的塞外之地乌桓。    

  这是能否统一北方的关键一役。曹操跃马挥鞭,劳师北伐,又是大获全胜。这年秋天,他在班师凯旋途中,路过山海关北戴河一带。    

  夕阳西下,秋风阵阵,他登上渤海岸边的碣石山,近观沧海,巨浪与礁石相撞,发出振聋发聩的狂吼。或许是第一次看到大海,戎马一生的曹操受到了空前的震撼。    

  不知不觉,已是星汉灿烂。极目远眺,那忽上忽下、忽明忽暗的星星,究竟是在海里,还是在天空,已经分不清楚了。    

  辽阔的沧海壮景,似乎衬托着曹操的胸怀,显现着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和艰苦征战取得胜利后的喜悦。    

  于是,一首《观沧海》诞生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往事越千年”。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以后,有人想起了曹操。    

  1950年9月,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乘车路过河南许昌时,他特意到许昌旧城遗址去看了一下。    

  1918年夏天,刚刚走出校门的毛泽东、罗章龙、周世钊等二十多个青年,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大水冲断了铁路,列车在河南郾城停了下来。作为汉魏古都的许昌旧城,便在附近。毛泽东提议到曹操建都的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去凭吊一番。    

  旧城在南北朝时期便毁于兵火,诗人们反复吟咏过的汉魏宫阙,早已荡然无存。满目荒凉之中,内外城垣倒也依稀可辨。    

  登临凭吊,毛泽东和青年朋友们自是感慨万千,不觉背诵起曹操的《短歌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    

  在遗址面前,毛泽东和罗章龙还联句作了一首诗—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命运似乎有意要给毛泽东一个机会,让他在告别青春,寻找人生新途的时刻,对一直倾心的历史和历史上的英雄,作一个诗意浓浓的顾盼,来一次壮思遄飞的共鸣。    

  32年后,周世钊重又来此,所见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的烟厂正收烟叶,农民肩挑车送,田里遍是豆苗,一派兴旺。    

  一首《五律·过许昌》在周世钊胸中油然而生—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铜雀萧条已成异代,陈迹一扫,纪元新开。人们大概已经不知道“邺中王”曹操了。    

  周世钊把这首诗寄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还记得曹操吗?    

  收到周世钊这首《过许昌》,显然勾起他青年时代风尘寻访许昌旧城遗址的往事。过了几年,在给周世钊回信中,他还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大概是毛泽东最为推崇者之一。因为曹操不仅有武治功业,还有文采风骚。他多次说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说起曹操,人们总能想起那个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夜晚,一位在长江大船上横槊赋诗、对酒当歌,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一代英雄。


第五部分大海边的坐标(2)

  毛泽东推崇曹操的政治功业。    

  他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他支持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的文章,还特别称赞郭沫若歌颂曹操的话剧《蔡文姬》。    

  毛泽东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    

  在汉末群雄竞起之时,曹操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败刘备、灭袁绍、降张绣、征乌桓,四处纵横,扫荡群雄。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关键之役—官渡之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这些都不能不使毛泽东感到心心相印。在战争年代,他领导的军队不就长期处于弱势吗?于是,他把“官渡之战”写进了自己最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    

  毛泽东还欣赏曹操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作为建安文学的始祖,曹操开一代诗风,他的诗歌古直悲凉,“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毛泽东对人评价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还说:曹操的文章和诗歌,“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闲暇时刻,毛泽东圈阅曹操的诗,书写曹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