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余人,而您排行居中,且您长期在诸侯作为质,又如何能被安国君重视。如此看来,即使昭王死后,安国君得立为秦王,您也没有多少把握和长兄及诸公子争得太子之位。”子楚深以为然,说:“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是好?”吕不韦说:“您经济不宽裕,又客居在此,既无资财以奉献亲友,也不能结纳门人宾客。我吕不韦虽不富裕,却想用千金之资去为公子西向游说秦廷,让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公子为继承人。”子楚听后,忙下席跪拜说:“若先生的谋划真得以实现,愿平分秦国与先生共享。”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异人“五百金”,让他结交天下诸侯宾客,另“五百金”购买“奇物玩好”,准备西游秦国,活动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吕不韦到秦国后遍谒华阳夫人及其姐妹宗亲,广施珠玉。并让他们拜见华阳夫人和安国君时都极力赞扬公子异人才高德贤。吕不韦还拉拢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以物献华阳夫人”,并说异人如何贤明,“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听了心中“大喜”,对异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吕不韦又让她进一步劝说华阳夫人立异人为继承人,说“女人得宠靠的是姣美的容貌,可是容颜易老,一旦年老色衰便会失宠。要想永保受宠的地位,最好的办法是乘受宠时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是你没有亲生儿子,应该尽早在众公子中选一位合意的继承人,这样安国君在位时尊宠,安国君百年之后,你所举荐之子为王,也永不失尊宠之势,这真是一句话而得百代之利的事啊。倘不在得幸时为身后事做好准备,等到色衰爱弛,虽想进一语,安国君还能如此言听计从吗?现诸公子中,数异人最为贤孝,但自知排行居中,而且按照国律,次子又不得立为继承人,其母亦不见宠幸,故想依附夫人。夫人如能在此时立异人为继承人,那夫人将终生得宠于秦国啊!”
  华阳夫人听后,深有同感。一次,侍奉安国君时,华阳夫人从容地说起异人,夸他虽身在赵国为人质,实是诸公子中最为贤孝者,从赵国来的人都称颂他。接着哭道:“我得大王错爱以服侍左右,却不幸膝下无子,我想让异人立为继承人,以减贱妾无后之过。”安国君见夫人为了国家如此悲切,就答应了。为防日后生变,又与夫人刻玉符为据,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夫人厚赐异人,并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时时侍其左右。异人因而在诸侯中名声大振。
  吕不韦在赵国有一位容貌姣好且能歌善舞者的小妾,深得吕不韦的宠爱。一天,异人和吕不韦对饮,见到其小妾,对之一见钟情,心生爱慕。酒饮至中巡,异人起身为不韦祝酒,请不韦把那个美姬赐给他。吕不韦一听十分不舍,但一想到自己已为子楚倾家荡产,并想以此奇货钓得大鱼,于是就勉强答应了。不久那个小妾就临盆了,生下子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异人因之立此姬为夫人。
  公元前257年,即秦昭王五十年,秦国派大将王翦围攻邯郸,情急之下,赵国欲杀异人。异人和吕不韦商议,用黄金六百斤贿赂看守,才得以逃脱。赵国欲杀异人夫人和儿子,而异人的夫人是赵国豪强家的女儿,被隐匿起来,因此母子得以活下来。
  公元前255年,异人与吕不韦由赵归秦,吕不韦让异人穿楚服去进见华阳夫人,因华阳夫人原籍楚国。果然,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当场叫异人改名为子楚。
  公元前250年,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把子楚夫人及儿子政送归秦国。一年后,安国君去世,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相邦(宰相),封“文信侯”, 赐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自此开始,秦国的军政大权开始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
  然而,子楚即位后三年又死了,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即嬴政,秦始皇)继位,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号称“仲父”,辅孤理政,稳定了秦国政局。


第九节 杂家(2)


  当时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国。吕不韦任相邦后,仍然坚持用兼并战争来实现统一。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东周君纠集各诸侯国发动了进攻,吕不韦亲自率兵击退这次进攻,攻灭了东周。这次战争不仅使秦取得了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结束了延续八百年的天下共主的所谓正统的最后统治,秦一统天下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接着,吕不韦又积极进攻,一鼓作气,派蒙骜东伐韩,取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秦的边界逼近魏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建立了三川郡(黄河、洛水、伊水之间),中原的心脏地区从此为秦所占有。公元前249年至248年,秦完全占有了韩、魏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并向北攻赵,设置了太原郡。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区,进出太行山的要道控制在秦的手中。
  公元前244年,吕不韦代理朝政后,并不满足已取得的胜利,又派蒙骜攻韩,取得十三城。次年又攻魏取二城。第三年兵分三路向魏进攻,共取得二十城,设置东郡。魏都大梁已处在秦的三面包围之中。公元前241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秦国又一次打败了五国联合攻秦。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阳,这样便扩大了东郡,使东郡从三川郡以东,沿黄河南岸向东边伸展,横插在赵、魏、齐三国之间。从此、秦的领土就和齐相接,这就截断了赵与韩、魏两国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秦分割三晋,可以各个击破的有利形势,为最后灭掉韩、赵、燕、楚、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礼贤下士,喜结交宾客。吕不韦居强秦,养士却不及此四人,于是广招天下贤士,分给厚赐,以至有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中多有能言善辩之人,如荀子之类,书遍布天下。吕不韦就让其客人写下所见所闻,汇集在一起,分类为万物古今事之大成,故名之为《吕氏春秋》,还把此书放在咸阳市门,并悬赏千金请诸侯游士有能增减一字者,赏千金。
  吕不韦位高权重后还常常出入后宫,和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私通。后来秦始皇渐渐长大,吕不韦怕事情败露,就送了一极其强壮的男人给太后。太后和其淫乱,并生有二子,被隐藏起来。后来太后甚至想为私生子谋划王位,被人告发。秦王嬴政把当事人俱都下狱,大刑拷问,皆得事情真相,而相国吕不韦与事也有牵连。是年九月,秦王杀太后私生两子,迁太后於雍。秦王欲诛相国,但因为他辅佐先王功大,而其宾客辩士为其四处游说,于是秦王不忍治其罪。
  公元前238年,秦王免吕不韦相国之职。齐人芳焦游说秦王,于是秦王把太后从雍接回咸阳,并让吕不韦回其在河南的封地。
  这年年末,各诸侯国的使者及宾客相望于道,谒见吕不韦。秦王恐他谋反,便赐信给他说:“先生您对秦有什么功劳?秦封您于河南,食俸十万户。先生您和秦有何亲缘?而号称仲父。”于是命吕不韦和其家属迁居蜀地。
  吕不韦想,照此日夺月销,恐最后被诛。于是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在迁往蜀地的途中饮鸩自杀了。
  吕不韦的思想:
  战国末期,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里最强大的诸侯国,统一大势已成定局。作为即将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相邦吕不韦,必然要研究思考完成统一的军政策略,以及如何治理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问题。因此吕不韦组织人力,集中宾客三千人,令其著书立说,于公元前239年,编写成《吕氏春秋》一书。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而《吕氏春秋》被人称为“杂家”。但它庞而不杂,融会儒、道、墨、法、兵、农、名等诸子各家学说,有取有合,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思想体系,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学说。
  为了适应战国末期各学派逐渐统一的历史趋势,吕不韦主张博采众长。“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即不拘一家取长补短,突破各学派排斥异说,定于一尊的做法,建立一种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吕氏春秋》承继了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摒弃了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谈;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却赞同墨家“尊师”、“节葬”的主张;吸收法家的“变法”、“耕战”、但反对法家一味地强调“严刑峻法”。由此看来,《吕氏春秋》对各家学派的取舍,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为标准的。虽然《吕氏春秋》融合百家有缝缀痕迹,前后矛盾,重复,但这种建立思想体系的方法却包含有科学、合理的因素,也给人以启示。
  吕不韦在政治上主张结束分裂,谋求建立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吕氏春秋》认为战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乱世”。是由于“诈术并行,攻战不休”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的。为此,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把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同社会的治乱安危联系在一起。这样,《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最要紧的是拥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权,以结束分裂割据的状况。
  而为了政令的统一,吕不韦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即所谓“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执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如何实现中央集权制,吕不韦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封建等级制度,即“正名分”并把这当作是控制臣下的手段和方法。
  在施政方针上,吕不韦倾向于“德治”,辅以法治。他把行德义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单纯强调刑罚。这实际上就是软硬兼施,政治说教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的统治方法。对法家所提倡的君主必须有“权势”,懂“君术”他表示赞同。但《吕氏春秋》却说:“大圣无事而千官司尽能”,劝君主“清静无为”,不必事事躬亲,让臣子去竭诚尽力。这种看似矛盾,既强调君主集权,又力劝君主无为的虚君实臣的主张,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秦国政治生活的矛盾,两者的统一也说明,是吕不韦现实中的政治需要。
  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出身商人而成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代奇人,他两任相邦,积极推进统一全国的事业。“秦灭六国,盖始于魏冉,而成于吕不韦、李斯。”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与吕不韦的功业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为了给秦的统一事业作舆论准备,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创立了新的统一学说,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迈上政治舞台后,不免贪求利益和权势,但他对秦的统一事业是有突出贡献的,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第十节 兵家(1)


  兵家,是研究用兵韬略的一个学说派别。他们的学说,核心内容是兵法,指导思想是哲学,是哲学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春秋末期的孙子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吴起、孙膑等。
  孙子
  ——中国兵家之祖
  人物介绍: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谋略家,军事思想家。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学派:
  兵家代表人物。
  生平:
  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名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的嘉奖。
  孙子出生于将帅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气氛的熏陶,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年轻时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很早就成为了学识渊博的军事理论家。
  大约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姓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及斗争。孙武是田氏的后裔,在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中,当然会站到田氏一边。其他家对田氏的危害与打击,必然也危及孙武。面对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