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约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姓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及斗争。孙武是田氏的后裔,在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中,当然会站到田氏一边。其他家对田氏的危害与打击,必然也危及孙武。面对这种复杂而险恶的形势,孙武不愿纠缠其中,做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牺牲品,因而产生了投奔他国,另谋出路的念头。
  大约在公元前518年,孙武离开了齐国,到了春秋末期崛起的南方国家——吴国。作为普通的云游之士,孙武在吴避隐,一面浇园种地,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同时他也在观察吴国的政治形势,等待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时机。后来他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孙子晋见吴王之后,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据有关资料记载,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00多名宫女由孙子操练,自己和其他大臣在一旁观看。
  孙子把这些宫女编为两队,任命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妃子为队长,命令全队人员拿起武器。
  孙子问:“你们知道心、背和左右手吗?”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武向全队规定:
  “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的方向;向右,就看右手的方向;向后,就是背的方向。你们听清了没有?”
  “听清了!”宫女们异口同声答道。
  规定讲明后,孙子即宣布军法,再三强调——违令者斩。
  宫女们穿上军衣,拿着武器,觉得很是新鲜,哪里还管什么向左向右呢!击鼓向左的号令发出后,宫女们不但没有向左转,反而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孙子再次宣布了规定和军法。随后又击鼓向左,宫女们又大笑起来。孙子严肃地说:“规定不明确,约令不熟悉,那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讲明了,仍然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于是下令要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高台上看见要斩两个宠妃,大为惊骇,急忙派人传令给孙子,请求不要杀她们。孙子回答说:“臣既然受命为将,那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立即斩杀两个队长示众。接着命另一名宫女为队长,重新操练,击鼓左右,宫女便左右;击鼓前后,宫女便前后,严肃认真,整齐如一,全部符合要求。孙子把队形整顿好,派人报告吴王说:“现在的女兵已经训练好了,你可以下来观看,任凭你怎样指挥都可以。”吴王对杀掉两个宠妃虽然有些不高兴,但看到孙武确实是一员将才,也就转愠为喜了,继而重用孙武为将军。
  当时,对于吴国来说,楚国是十分强大的对手。吴王阖闾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同时,经常与孙武、伍子胥一起商议着如何加强战备,谋划着破楚大计。伍子胥就如何加强战备和问题,向阖闾提出策略:在国都附近建筑坚固城堡来防范邻国的侵略,同时建议将吴军编为三军,轮番骚扰楚国,以疲惫楚军。孙子则加紧训练吴国的军队。孙子训练军队时认真,使用真正的锐利武器,因而使士兵经受了实战的考验,培养出了勇敢顽强的性格。在军队的管理方面,孙子接受伍子胥的建议,调整了吴国军队的编制,将吴军改编为三军,加强了陆战奔袭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要求。吴国用了6年的时间,反复骚扰楚国的边境,使楚国的实力受到了消耗,士气受到了打击。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打楚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调动几乎是全国的兵力3万多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前进到江陵附近,战略奔袭1000多公里。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之外的进军路线: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内(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城。
  吴军占领楚国的都城后,阖闾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鼓励吴军在都城中大肆掠夺,因而引起了楚人的不满。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肯至秦国求援,借来了秦军配合楚军对吴作战,秦国打败了吴将夫概所率军队,使夫概受到阖闾的痛责。夫概便偷偷溜回了吴国,自立为吴王。在种种不利形势下,阖闾、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撤离了郢都回至吴国。吴军撤兵后,秦军终于收复了郢城。此后,楚国渐渐地走向衰落。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取代晋国成为霸主。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后来的命运如何,至今还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是,孙子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遂退隐林泉,从事著述以余终年。另一种说法是,他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


第十节 兵家(2)


  孙子的思想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逻辑缜密严谨。集聚孙子的军事思想的《孙子兵法》一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孙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孙子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
  正是因为孙子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星体。
  孙子的军事理论并非是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其先进性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例如:孙子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子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例如,孙子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方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子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孙子的思想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子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子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相关人文景点:
  孙武墓:孙武墓在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陆墓境内。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蒋墩教场山,相传为当年孙武操练宫女和吴王拜将处,旧有二妃庙、二妃祠,今建有纪念性建筑“孙武苑”。
  孙武苑:建在东吴国家森林公园穹隆山景区,是当年孙武隐居之地。背靠太湖,四周环绕群山,丛林密布纵深幽静,是一处胜地。孙武苑为木结构房,共分三间,正中间的堂屋放着一座孙武铜像,旁边的桌上堆放了多卷竹简,墙上还挂了一幅用金文画的作战图。左右两边的屋子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里面有斗笠蓑衣,还有古代的灶具。
  孙武祠: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中心,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该祠以关帝庙为主体,内含4个融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仿宋式四合院。正门坐北朝南,为庑殿式建筑。大门内为孙武祠的南院,院落正中矗立着一尊汉白玉孙武雕像,高4米,身佩宝剑,手持兵书,昂首挺胸,睿目远眺。两边厢房为卷棚式仿古建筑。南院与北院由一歇山式仿宋门庭相通。北院的主体建筑为关帝庙大殿,殿内正中端坐着一尊巨型仿铜孙武塑像,两侧陈列着各种仿制的先秦兵器。三面墙壁上悬挂着孙武生平事迹壁画和仿制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木简。北院两侧为东、西厢房。西厢房中间有一穿廊,使北院与西北院联为一体。西南院为博物馆。整个孙武祠殿台亭阁,布局精巧匀称,结构错落有致。青砖黄瓦、朱门明轩、曲径回廊、柏槐花卉相互映衬,可谓巧夺天工,妙趣横生。


第十一节 其他学派


  农家
  农家是我国春秒战国时代的一个思想流派;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给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所重民食”正是农家的特点,并且尊奉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等等,均已流失。《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行。
  许行(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都城江陵纪南城)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明的治理者应该带领人民一起劳作。他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和门徒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还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用粟来交换帽、锅、炊具、铁制农具等需要品。并且指出,如果一切自制,将妨碍农耕。在价格问题上他也有较深刻的见解,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轻重、多寡、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使“市贾(价)不贰”“莫之或欺”,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他还否定君主拥有仓廪、府库的物权。对滕文公的“历民以自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