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黄宗羲、孙奇逢等人基本上属于陆王心学系统;顾炎武、王夫之、陆世仪等人基本上属于程朱理学系统。明代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同样也是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后来随着他思想的发展,他才开始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是真理的标准,才开始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这个情况并不难理解,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人也无法摆脱“既定社会历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当某一思想形态处于鼎盛巅峰期,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光大者;当某一思想形态开始走向没落走向衰退时,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修正者、改良者乃至激烈的批判者。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民族处于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某些人对传统思想形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强烈。
  因此,到了明朝后期,才出现了杨慎、李贽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对理学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开始倡导一种新的经世实学学风,新的学风由萌芽、渐至发展,成为与理学、心学相并立的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形态,显然,这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有前途活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因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新的实学精神。


第一节 明初的思想家(1)


  刘基
  ——亦人亦神的先知
  人物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今属浙江)。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学派:
  明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传说中的刘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古今,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因此人们崇拜他,信仰他。现实生活中的刘基,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他在政治、军事、文学、思想领域都有着不凡的建树。
  生平:
  刘基出身于官僚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聪颖过人。像他这样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刘基的母亲在生刘基之前已生过二胎,第一胎生了个红面的男孩,第二胎生了个花面的男孩,两个孩子均是出生还没有多久,就夭折了。刘基的父母对于此事很担心,毕竟,在那个宣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后继无人还是相当大的一件事的。
  这两个孩子死后没多久,刘基的母亲又怀孕了。就在刘基即将诞生的前几天,突然来了一个银须白发的道人,对刘基的父亲说:“你夫人肚里怀的不是一般的凡人,在夫人分娩前,要搬到对面的五显殿去住。村民不会同意你在殿内生孩子,你要想办法将五显殿的塑像搬到你家来。怎么搬呢?大雪时,待地上有了积雪,在天亮之前,你把草鞋倒头穿起来从家门向殿走去,到殿里再将草鞋顺头穿,背着佛像往家里走,然后把佛像摆在正间桌上,使大家认为是五显爷自己要搬家,这样,大家就没话好说。在分娩时,房间门要挂上布栏,出生时即用绣花的针刺入婴儿的鼻子,只要婴儿一开口哭,就安然无恙了。”说毕,道人飘然而去,只见一只白鹤冲天飞去。后来,就一切按道人所指点的行事。婴儿终于开口哭了,全家欢天喜地,后来将婴儿取名为“基”。
  小时候的刘基就以聪明闻名于乡里。据说他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过目不忘。在十四岁那年,刘基进处州(今浙江丽水)郡学,习《春秋》,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辨决疑义,出人意表,为文辄有奇气,过目即洞其旨。尝游燕京,凡天文、兵法诸书,间阅书肆天文书,翊日背诵如流,其人大惊,欲以书授之。公曰:“此已在吾胸中矣。”时从郑复初先生游,讲濂洛之学,先生大器异之,语公父曰:“吾将以天道不报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门矣。”揭文安公曼硕见公,辄曰:“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十七岁时,刘基拜名儒郑复初为师,攻读宋儒周敦颐、二程开创的“濂溪学”、“洛学”。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而“尤精象纬之学”。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考中了进士,初露锋芒,时人对他都很器重。老师郑复初曾对他父亲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秘书监揭曼硕对人说:“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有进贤老人邓祥甫者,一见诧异曰:‘吾尝语人王佐之学,率不省,子善自爱。’尽出秘书相示。”
  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谓“南人”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刘基自然属于“南人”之列。这样,才气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人”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二十九岁时,刘基复审一起人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第二年,又因与幕府官僚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大臣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发心中忧愤。
  就在刘基每天借酒消愁的时候,元末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怀才不遇、落魄而归的刘基开始冷静下来,考虑自己今后的出路:距他最近的割据力量方国珍,向来被他视为海盗。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亦为刘基所不齿,他曾说:“吾生平忿方国珍、张士诚辈所为!”自然更不会投奔他,为他所用。那么在这些起义军中,稍有作为的就只剩下应天的朱元璋了!在刘基看来,元末群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业的只朱元璋一人。
  十年前的一天,刘基还在杭州为官,一天与友人一起游西湖,看见西北方向有异云升起,光映湖水中。同游者鲁道原、宇文公等人,皆以为庆云,将分韵赋诗。刘基独纵饮不顾,大声道:“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当时杭州城仍全盛,同游者听刘基这么说,都非常惧怕,认为刘基发狂了,只怕有祸累及他们,就各自离刘基而去。然而时间证明了刘基当初预言的正确性。可是,自己到底要不要去投靠他呢?去吧,毕竟是一个与“圣朝”为敌的“贼”啊!不去吧,“圣朝”的作为的确是自己大失所望。不知何去何从的刘基最后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先哪里也不去,学诸葛亮当年在隆中静观天下大事,然后再决定今后的方向。
  就这样,饱读经史和饱尝仕途坎坷的刘基,矛盾重重,心乱如麻之际,决定隐居青田著书立说。当时有“客说基曰:‘以足下才气无双,从好乱之众,踣方氏而有明、越,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基笑曰:‘是又一国珍也,天命行有常,子姑待之!’”就这样,刘基一方面集乡练自保,防备方国珍的进犯;另一方面,发愤写作,著《郁离子》。
  就在刘基著书立说之际,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燃越炽。处于鼎盛状态的北方红巾军挥师三路北伐,直逼元大都,刘福通则率部攻占汴梁;徐寿辉、陈友谅的南方红巾军在长江中游继续发展;活跃于江淮之间的另一支红巾军,主帅郭子兴死后尽归朱元璋统辖,朱已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割据长江三角洲的张士诚、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对元朝则时反时降。总之,元朝的统治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第一节 明初的思想家(2)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定括苍。翌年,置中书浙东行省。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他迫切需要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但是地方上有名望的豪族叶琛、章溢以及刘基等人还躲在山里结寨自保不肯出来。朱元璋早就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派处州总制孙炎邀他出山,刘基犹豫未有所决,孙炎便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反复说明利害。陶安和宋濂也来信相劝。他母亲也劝他出山:“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哪能获得万全之计呢?”于是,刘基不再犹豫,于至正二十年三月,怀着勃勃雄心离开青田到达应天,时年五十岁。
  据说刘基一到应天,朱元璋马上召见,“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刘基也立即呈上时务十八策,分析内外形势,详陈灭元兴邦的大计方略。朱元璋大喜过望,相见恨晚,待以上宾礼,“留帷幄,预机密谋议”。并即时陈时务十八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朱元璋问征取计,刘基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民页,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刘基的作战方针,最后终于平定了天下。
  明洪武元年(1368),刘基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恩准致仕,于二月回到故里。在老家,他谢绝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弈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有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刘基为避杀头灭门之祸,带着儿子刘琏急忙赶往京师谢罪。之后刘基怕再受诬陷,索性就留在南京。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居一月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的思想:
  在明初文坛上,刘基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应当“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照玄上人诗集序》)。这种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喻劝谏。他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以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为楷模。当时,与刘基齐名的文学家宋濂也提倡复古。他们的理论和著述,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刘基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韬略渊谋。一度因恶时世,隐居深山,纵情山水。后经朱元璋盛情之邀,毅然出山,陈时务十八策,辅佐朱元璋西讨陈友谅,东征张仕诚,北伐中原,取得龙江之役、鄱阳湖大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翦灭群雄,开辟了强盛的大明王朝。《时务十八策》虽未见史籍记载,至今无人能窥堂奥,但后人均将之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相媲美。现存署名刘基的军事著作众多,其中首推《百战奇略》。
  但是,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就是刘基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智慧过人,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精悉诸子百家。在儒、佛、道方面,他崇儒、抑佛、扬道。在哲学方面,推崇“盗天”、“措用”的认识论。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民主论,“推余补不足”、“以德养民”是其核心。在教育思想方面,刘基继承了贾谊的“教为政本”论,但旨归不在于“君东”而在于“治道”。
  刘基认为天并不能有意识地主宰人间祸福,祸福是正气与邪气的作用,正气与邪气在宇宙中的流行也不是有意识的,万物遭遇正气或者邪气,完全是偶然的。善恶是人之所为,为善者不必福,为恶者不必祸,人为的善恶遭遇正气或者邪气,相互作用,便形成祸福,可以说没有什么必然性。世间有好人坏人,是理气相作用而产生的,都不是天有意识的创造出来的。
  在《诚意伯文集》卷八的《天说上》曰:“天之降祸福于人也,有诸?”曰:“否。天乌能降祸福于人哉!……天之不能降祸福于人亦明矣。”
  刘基甚至对天道好善恶恶也表示怀疑,在《郁离子·天道》中有个叫盗子的人问天道是否好善恶恶,郁离子做了肯定的回答,盗子便提了十余个问题来诘难他,如为什么行善的人少而做恶的人多,为什么世间美好的东西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