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时间匆促,仅看了这座宅院的园林部分,并未察看住宅全貌,因此就误
认为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 
这座住宅,确实范围很大。在园林西侧,设花厅一座,有门可通出入。
花厅之北的小庭中,植有一棵极为高大的广玉兰,树干有合抱粗,郁郁葱葱, 
挺拔异常,据说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现被列为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据说
这种玉兰出自美洲,后引进中国,现在这种高大的玉兰树在美国亦不多见。
花厅之前庭,配置假山一座,假山内叠石而成一个小小石穴,名“小天池”, 
因有泉眼相通,清澈透明的泉水盈盈冒出,四季不涸。花厅西侧设曲形廊屋, 
内嵌有书条石五方。再往西,又有一座庭院,筑有栽植牡丹的花台一区,立
湖石数峰,点缀其间。其前为玉兰厅(厅内有套室)。厅前植高大的玉兰两
株,亭亭对立,此厅亦因此而得名。玉兰厅原系吴待秋生前在此作画之所, 
经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访晤,据吴木老人介绍说:章太炎、施剑翘,陈叔
通,范烟桥、周瘦鹃等知名人士,都曾到过这里。
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后的看法是:当年此园取名“残粒”,确寓有小巧玲
珑之含意,但此园是否可视为苏州最小的园林,关键在于划分园林与住宅界
限问题。如果把厅堂及其他庭院都划入园林部分,那末面积就并不算小;如
果仅仅指园林一角,当然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苏州的私家宅园,往往园林
与居宅相连,很难作出明确划分的界限。因此对残粒园是否作为苏州最小的
园付,必然产生分歧意见,而很难得到统一。
(孙鹄) 
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园址何在? 
据历史记载: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是苏州顾家的辟疆园。顾辟疆是东晋

时代人,官做到郡功曹、平北参军等职。相传他性情高洁,家中建有园林一
座,其林泉池馆之胜,号称吴中第一。因此,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纷纷前往游
览。在《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有两则有趣的故事: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
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
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
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
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
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
右出门。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
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
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
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 
确为一座声名远扬的江南名园。
这座名园,直到唐末宋初依然存在。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提到了她, 
并对园中景色作了具体描述: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李白“辟疆旧林园,怪石纷相向。” 
——陆羽“水竹谁家宅,幽庭向苑门。今知秀伦沼,旧是辟疆园。”——楼
颖“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陆龟蒙“于
公门馆辟疆园,放荡襟怀水石间。”——张伯玉。
据考,此园在唐代曾做陆胜的住宅,有一个秋雨天,诗人张南史(季直) 
曾接受主人的邀请,在园中宴饮赋诗:“同人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 
已被秋风教忆鲙,更闻寒雨劝飞觞。。”又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 
辟疆园唐时犹在,顾况曾住过这里,郡守曾有赠诗:“辟疆东晋日,竹树有
名园。年代更多主,池塘复裔孙。”今已莫知其所。
从以上所引诗文中,可见辟疆园在唐代仍为吴中第一名园,园中景物历
历在目。有假山高耸,池沼低平,翠竹纷披,茂林点缀,危亭曲宇,庭院幽
深,风景十分宜人。但这座园林的具体地点究在何处?自宋初以来,已经湮
没难寻,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经人们再三探究,至今仍是一谜。
一说,即为今天苏州的拙政园,在晚唐时曾做过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据
明文证明《拙政园图咏》)陆的好友皮日休曾有题壁诗一首并序云:“临顿
(里名)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龟蒙的字)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 
诗句云:“趁泉浇竹急,候雨种莲忙,更葺园中景,应为顾辟疆。”因而有
人认为此园就是晋代的辟疆园故址了。但有趣的是陆龟蒙本人并不认帐,倒
在他所著的《松陵集》中,另有《任晦园亭》一诗:“(辟疆园)风烟惨无
主,载祀将六百,草色与行人,谁能问遗迹,不知清景在,尽付任君宅。” 
可见辟疆园建园将近600 年,到晚唐时园内清景尚存,已改建为“任晦园亭” 
那末,“任晦园亭”究竟在哪里呢?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一书载: 
“任晦园,唐泾县尉任晦所建,或云即辟疆园,实在潘儒巷,今任敬子祠东。
宋为任氏园,元为潘元绍别宅,明属徐姓、毛姓,后废为民居。”但查阅更
早的苏州地方志书如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两书中都说辟疆园已经不知其所,“任晦园亭”仅是疑即辟疆园,也并未说

明任晦园的具体地点。就是在《吴门表隐》一书中同时也列出了另一种说法
——
书中说:“辟疆园,晋顾辟疆所筑,为郡中第一,志载失考,实在西美
巷中,郡署东偏。曾为五显庙。。明况钟有《辟疆馆记》碑,今即其地建况
公祠。”因此有人竟据以写道:西美巷内有辟疆馆,和苏州府衙相邻,况钟
曾在其南建庐居住等等。其实只要仔细查阅一下《吴县志》,即可发现早有
一段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盛传得况太守《辟疆园记》石刻,以为郡治东隅
和丰坊(即今西美巷)五显王庙即园之故址。。。但后人审定况钟《辟疆园
记》的石刻是伪造的赝刻。因此,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此说。再从比况钟生活
时代稍早的明初诗人高启(苏州本地人)所作《顾辟疆园》诗注中说:“其
地至今不可考。”并在诗中发出了“江左风流远,园中池馆平。。市朝亦屡
改,高台能不倾”的慨叹,也可从另一侧面说明况公祠不可能就是辟疆园故
址所在。
此外,也有人认为建于甫桥南堍东侧的“辟疆小筑”就是晋代的顾氏辟
疆园。据查此园在苏州历史上果然存在,但建于清代。在《吴门表隐》和《吴
县志》中都有记载说:辟疆小筑在甫桥南,道光二十年明经顾沅建,相国阮
元题并书。中有艺海楼,沅藏海内书籍及名流书画于此。并有吉金乐石之斋、
传砚堂、金粟斋、吟香阁、白云深处、心妙轩、据梧楼诸胜,为名流文宴之
所。可证实此园系建于清代中叶,且具有一定规模。虽与晋代的辟疆园取名
相同,但有何必然的联系,一时也尚难找到充分的证据。
综上所述,可见江南第一座私家园林的遗址何在,在宋代苏州的地方志
古籍中,已经难以找到确切的地点。时至今天,再来考证求索,看来已成沧
海遗珠,渺茫难寻了! 
(孙鹄) 
方舆溯源篇
“中国”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 
更有着几万万勤劳智慧的儿女。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对人类作出了巨
大贡献,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我们伟大祖国的名字!我们每个
人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你可曾想过,中国,这
个令人骄傲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有关的说法真是太多了。通常的说法是,中国乃是指华夏族(包括后来
的汉族)居住的地区,以及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史记》中的《天官书》、
《匈奴列传》等篇,都把诸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作中国。中国这一名称, 
早在西周初年,已经用以称呼华夏族所居住的地区。《诗经·大雅·荡》篇
把商王国称为中国,因为商在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被公认为唯
一的中心国,而周国和别的许多国家,只是商国管辖下的附属国。到《诗经·大
雅·民劳》篇里,中国则已是指宗周和遵守周礼的诸侯国了,因为这时周已
经推翻了商朝,代替了商朝的中心地位。《尚书·周书》中的《梓材》篇有
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中国民及其疆土就是指周本国及
其人民。中国,是西周初年周国人对其本国的一种特殊的称呼。周的国号是
周,它原先住过的地方,周文王居丰,周武王居镐,没有称作“中国”的,

这“中国”的称呼是承袭了习惯的叫法的。周人既从习惯上凭其正统地位而
称居住之地为中国,并以此区别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中国”二字, 
遂被周王国专用,成为专指处于正统地位的华夏族居住地及华夏族建立的国
家。所以,到东周时,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称楚、吴、越等南方国家为蛮
夷;楚、吴、越等国也称北方诸国为中国或上国。秦国原居西戎之地,被视
为蛮族,后来虽然占有了宗周旧地,仍被视为戎狄,可见“中国”这一名称, 
虽也指地域的处中,但更主要的则是指华夏族传统文化的所在地,强调的是
建立在这里的所谓“冠带之国”。汉代伊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称作中国。
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流行。它认为,“中国”是指中原之地以及在中原建
立的国家。《孟子·梁惠王》篇记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同书的《膝文公》篇记载说,“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于中国”。《战国策·秦策三》记范睢之言:“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
下之枢也。”这里的“中国”,都是指的“中原”或“中原之国”。《史记·武
帝本纪》中“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的“中国”,含义也是
“中原”。古时,齐、宋、韩、魏等国地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以为身居万
国之中,故自称为中国,与四周的蛮夷之国相对。中原之称中国,主要是指
地域的居于中心而言的。所以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要自称中国。例如南
北朝时,南朝自以为是汉族的正宗王朝,所以虽避居江南仍自称中国,把北
朝称为索虏、魏虏;北朝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因入居中原,也就自称中
国,称南朝为岛夷。自称中国而把别人称作野蛮落后、不屑与语的“夷”, 
这是由“中原”与“四边”的人为对立而起。再如宋代,北宋与南宋都自称
中同,而分别与之对峙的辽国和金国,因占据中原或中原大部也自称中国。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中国乃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或地域)。因为
天子之国,当然居于诸侯万国之中,其文化礼仪、政治教化也当然居于正中
地位。这正如扬雄所说,“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也如《文中子·述史》所云,“大哉中国,五帝三王之所之也,衣冠礼义所
由出也”。《三国志》中诸葛亮有这么一段话:“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不如早与之绝。”这儿的“中国”,指的就是汉帝直接统辖下的地方。
唐朝韩愈《论佛骨表》说,佛“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中
国”仍是指王者所辖之地。“中国”的范围在各个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秦以
前的王者所辖之地主要指华夏诸国,如《左传·成公七年》季文子说“中国
不振旅”。此处的“中同”即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
国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汉以后,人们常称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为中国, 
这里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普浴王恩”的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兄弟民族。
到了清代,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便都以“中国”为代名词了。
此外,还有许多说法。例如,有人认为中国是指京城。《孟子·万章》
篇说,舜去“中国,践天子位焉”。刘熙注云:“帝王所都在中,故曰中国。” 
也有人认为中国是指国内、内地。《榖梁传·昭公三十年》记载:“中国不
存公。”注曰:“中国,犹国中也。”清朝陆鼎《滇游记》记云南诸生温文
懦雅,“敬慕中闰”。这里的“中国”则是指内地了。清朝末年,常把内地
十八省(外加东三省)称为中国,与边区相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