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侧各有一足,身躯不仅弯曲,且尾端呈卷曲状。又如旧摹本中的妇人,头
部后脑上有用丝增挽的高髻,双手五指仅呈五道稍斜弯曲线,双手活动不明。
而原画中的妇人头部后脑上仅挽有一垂髻,双手合掌,五指皆具,作祈祷状。
在这幅不大的原画上,图以墨线勾描,用笔流畅,在人物的唇上与衣袖
上,还可以看出施点朱色。图中一妇人,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头后挽着
一个垂髻,并系有装饰物。衣长曳地、鞋履未露,立在一弯月状物体上。大
袖身,小袖口,妇人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妇人头上部左
面,画有一兽一禽。
早在50 年代初期,郭沫若先生根据当时的旧摹本进行过研究,先后在《人
民文学》上发表过两篇文章,论述帛画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郭老认
为妇人左上方的一兽一禽为夔(古代传说的一种独脚兽)和凤,并把帛画定
名为“人物整风帛画”。郭老继而考证分析;画上一凤一夔,作斗争状,凤
为神鸟,象征善与和平,在斗争中居高临下,占优胜地位,夔为怪类,象征
邪恶与死亡,在侧面抵御相形败退。画的下面是一个善良的现实的女子合掌
胸前,似乎在祈福。她立在凤鸟的一边,在幻想祈求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 
和平的胜利。画中妇人的身份,郭老未作明确的考证。60 年代初,郭老仍持
此说,郭老给王伯敏先生信函,附诗云:“长沙帛画图,灵凤半恶奴。善者
何矫健,至今德不孤。” 
80 年代以来,通过对原画的重新鉴定,加上另外一些年代相近的帛画相
继出土,不少专家、学者多次撰文对帛画的主题思想以及它的用途作出了迥
异的研究结论。如《江汉论坛》1981 年第1 期发表的熊传新同志《对照新旧
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一文,认为帛画的结构和布局有上、中、下三层。
上层为天空,左上方之兽,是我国古代神化了的龙,不应当是夔。右上方的
鸟,应为凤鸟。龙和凤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人和神助魂升天的神兽神禽。
妇人右下角有一弯月状物是画的下层,应为大地,意味着妇人站在大地上, 
表情肃穆,向着升天驾御的龙凤合掌祈求,希望飞腾的神龙神凤引导她的灵
魂登天升仙(这种“灵魂升天”的思想,在俗信鬼神的楚地非常盛行,可以
从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篇中找到印证)。帛画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楚巫
神迷信思想的反映。作者最近又撰文认为妇人右下角弯月状物为魂舟,表示
她的升天,除有龙凤引导之外,还有魂舟供她遨游升天。根据这些论证,作
者认为画中妇人即墓主人的画像。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也持此说,他在《从
楚墓帛画看早期肖像画的发展》中,认为这些用途同于明旌的帛画,画上的

中心人物均为死者本人的画像是可以肯定的,并认为此类帛画是我国肖像画
的滥觞。由此推知,画中妇人长裙曳地,鞋履不露,使人一看就明确死者虽
不是一个所谓“雍容华贵”的贵夫人,却也是养尊处优的统治阶层的主妇。
王伯敏先生在他近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中认为:这是一幅带有迷信
色彩的风俗画,描写一个巫女为墓中死者祝福。关于“巫祝”的事,由来已
久。王符在《潜夫论》的《浮侈》篇中有较详细的叙述。这幅帛画所描绘的
妇女,有可能是当时“巫祝”的形象。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画中妇人是女
神宓妃,王仁湘同志就认为这是一幅“丰隆鸾鸟迎宓妃”图。(见《江汉论
坛》1980 年第3 期《研究长沙战国楚墓的一幅帛画》) 
从墓葬出土的形式来看,帛画当时不是作为观赏的美术品,而是被统治
者作为寄托其不可达到的欲念的迷信工具,这种形式是当时楚人的一种迷信
习俗,这是比较确定的。至于画中妇人的形象到底是谁?各家论说很不一致, 
这倒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有待于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究。
(罗文中) 
“秦”人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由嬴姓
的秦国人建立起来的。那么,对祖国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秦人早期情况是怎
样的呢,他们的祖先属于哪一个古代民族,起源于何方? 
《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修。女脩织, 
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秦人祖先的情况究竟如何?自古以来, 
史家对此颇费脑筋。或曰是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土著戎族,或曰是来自东
部齐鲁地区与殷人密切相关的东夷部族。这是由于秦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
后的后起之国,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前753 年)才“初有史纪事”(《史记·秦
本纪》),其早期历史的材料十分缺乏,给人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于
是人们只好靠《史记》中的有关篇章来推测。
在过去,人们普遍主张秦人是西北地区的古代部族成员。王国维在《秦
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观堂集林》卷十二),人们
一般认为戎狄集居在西北地区。解放前出版的《禹贡》第6 卷第7 期上,蒙
文通著有专文《秦为戎族考》,后来在其《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重申了
秦为西方戎族的看法。蒙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史记·秦本纪》中申侯所说的: 
“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保西垂。”与《汉书·律历志》
张寿王所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他推测
道:“殷周之间,中国安得有天子曰骊山女,斯其为西戎种落之豪欤?”“胥
轩曰戎,自非夏族,此秦之父系为戎也”,进而指出:“则申侯之先,骊山
之女,亦当为戎,此秦之母系亦为戎也”(《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此外, 
一些先秦古籍也称秦人为“狄”或“戎狄”。吕振羽虽然也认为秦人源于西
方,但他主张秦与周原属同一氏族,是由夏族发展而来的。(《史前期中国
社会研究》) 
近年来,秦人起源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展开了讨论,一些同志
提出了秦人与殷人同来自东方的看法。有人认为,秦人与殷人在观念信仰上, 
共奉“玄鸟”为祖先,即都是以“燕”为图腾的氏族,他们生活在山东半岛
的齐鲁一带,在经济生活上,有着狩猎,游牧的共同性;在墓葬形式上,秦

人继承着殷制。此说主要是通过秦人与殷人祖先的类比,指出在殷商时期, 
秦人是从属于殷人的一个氏族部落,殷亡后,他们集体沦为周人的奴隶。周
成王时,秦人参加了反周的大叛乱,被周人镇压后,秦人被迫西迁,成为后
来秦国人的直接祖先。(林剑鸣《秦史稿》;黄的耀《秦人早期史迹初探》, 
载《学术研究》1980 年第6 期;黄灼耀《论秦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途径》, 
载《华南师院学报》1981 年第3 期) 
何汉文在《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 年第4 
期)中则认为,秦人是上古时代住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他们的发祥
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附近一带。这个嬴姓部落以女性为中心,以“赢” 
(马的前身)为图腾,是一个善于牧马、用马的游牧部落氏族。柏翳(即伯
益)是该部族受领封地后的第一个祖先,他是“少昊(东夷)之后”,而不
是“颛顼(华夏)之苗裔”。在夏商时期,嬴秦人的氏族部落分布在今山东、
苏北、皖北、豫东乃至鄂东、河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内,并建立了不
少部落国家。后因抗周失败,迁徙西方与当地土人长期杂处,变成了一种和
西戎人没有区别的部族。
熊铁基在《秦人早期历史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0 年第2 
期)中仍坚持秦人为西戎说。他认为从史书记载来看,秦人的早期历史,神
话多于史实,由于伪造,致使记载中矛盾百出。但现有的考古材料还不足以
说明秦人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的问题,目前仍然只能靠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考
证。他从否定秦人源于东方而西迁于陕甘的角度指出,从史书中“还找不出
什么证据来说明有一次由东向西的部族大迁徙”。而秦人所讲的自己祖先的
活动,可靠的都是讲西方的活动;况且,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
是一直把秦国当戎狄看待的。
总之,秦人起源于何方的争论焦点,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古史传说与记
载。就是说,要揭开秦人祖先之谜,还必须同时解决上古史上诸部族的起源
等问题。这样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祖国文明究竟是从东向西,还是由西
向东发展。
(黄显功) 
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距今7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
代。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转变时期,陶器上的纹饰逐渐由生动形象的动
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印纹。陶器的纹饰多数是优美而流畅的直线、曲线、
水波纹、云雷纹、漩涡纹、圆圈纹等等。关于这些几何纹的含义、起因和来
源,考古界、美术界颇有争论,至今乃是中国艺术史之谜。
一种说法是,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
化。几何印纹首先是由制陶工艺决定的。最初,由于手制陶器。尤其是用泥
条盘筑法所制的陶器需要经过拍打陶胎,以使陶器致密、耐用,陶拍上捆扎
的绳索等就在陶器表面上留下了印纹,这是几何印纹陶的萌芽。早期几何印
纹陶的纹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我国江南地区常见的方格纹、网结纹、席纹
等编织纹,就与南方地区盛产竹、苇、藤、麻之类的编织物有关。叶脉纹是
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漩涡。在实
用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陶器,在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

于是陶器纹饰逐渐规整化、图案化,装饰的需要便逐渐成为第一位的了。抽
象的几何纹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凝炼出来。
(参阅《江南地区印纹陶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1979 年第1 期)另一
种看法是,几何印纹陶纹饰虽然有的来源于生活,但更多的几何印纹同部族
图腾的崇拜有关。南方的许多几何形图案就与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如
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在古代社会,陶器纹饰还谈不
上是一种装饰艺术,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是氏族的共同体
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
的标志而存在的。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
而来:半坡类型彩陶直线形纹饰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类型彩陶螺旋
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北方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
来的。如果彩陶几何纹确实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那么,属于新石器时代
的半坡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则分别代表着属于以鱼和鸟为图腾的不同
部落氏族。当时彩陶纹饰的演化规律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
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所以,这些从动物形象到
几何图案的彩陶纹饰,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只是纯形式的“装饰”、“美观” 
的几何印纹,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氏族图腾含义的。(参阅李泽
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 
倾向性比较大的看法是,彩陶几何纹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这些图案较为
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界、生产、图腾崇拜等等)。
我国甘肃出土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器,人面上画有类似山猫
或虎豹之类的兽皮花纹,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身上画有鸟纹。现已证明,这
是当时部族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习俗的反映。而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主要是为
了通过部族的共同装饰来加强部族联系的观念,并且对异部族或猛兽具有某
种威慑感。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中,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原始人
的生存主要依靠部族内部的相互团结,所以,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把“美观”、
“装饰”作为第一位的需要,彩陶的制作尚没有上升到审美第一的高度。更
何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体积较小,器口人头的眼和嘴乃至鼻孔都雕空成孔
洞,作为瓶却是不可能作水器用的。但人头的顶部有圆孔,孔径较小,而且
器形长,因此也不可能是贮放谷物之类的贮藏器,倒有可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