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一书中,又否认了此说,其理由是《说郛》一书曾经过清人陶珽重编, 
已非宗仪原本,且《说郛》一书要比洪迈的《容斋随笔》晚出,故不足为信。
其曰:“清陶珽刊本《说郛》卷一百十二,载《虬髯客传》,下题唐张说撰,

明清间通行《五朝小说》及《说荟》并同,不知何据。”现代一些文学史家, 
经过对资料的反复辨别和详尽考证,则认为陶说颇值得重视,张说有可能作
过《虬髯客传》,但真正的作者有可能是托名张说的。如王运熙在《〈虬髯
客传〉的作者问题》一文中,就通过对张说与唐代传奇小说的关系的详尽考
证,最后得出结论:“张说有可能作了这篇小说,但更可能是中唐时代的一
位作者所写,托名于张说的。因为《虬髯客传》的艺术技巧比较圆熟,盛唐
时代或许还不能产生。”(见《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的确,据《旧唐
书·张说传》载,张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在当时文名极盛,曾与许
国公、苏颜等人齐名,世号“燕许大手笔”。他不但精干写碑志,尤喜写传
奇。世传的《鹦鹉告事》、《传书燕》等传奇故事就是他写的,可惜原文没
有流传至今。至于出自他手笔的《绿衣使者传》,不论思想还是艺术都取得
较高的成就。正因为他喜欢记那些异闻轶事,善写传奇小说,故而后世常有
托名于他的小说出现,据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一文中的考订,盛传的
传奇小说《梁公四记》就是托名于他的。由此可见,王运熙的说法是有一定
根据的。但是,张说(或托名张说)是否真的是《虬髯客传》的作者,不仅
文学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而且今人的考订亦缺乏充足的论据。因此,《虬髯
客传》的作者究竟是杜光庭,还是张说(或托名张说),或是出自无名氏的
民间说唱艺人,至今仍是个谜,有待文学史家们再进一步考订。
(张国荣) 
《木兰诗》产生于何时、何地? 
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受到历代人民群众的景仰。对于木兰其人其事传说
甚多,孰是孰非,有待辨说。
《木兰诗》是我国一首优秀的古代民歌。有无花木兰其人?众说纷纭。
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木兰诗》) 
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题木兰庙》)诗句,怀疑
故事纯出幻想,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宋《太平寰宇记》载:黄冈县(今
湖北黄冈县)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花木兰是黄州人,也有
的说是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
朱,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
是鲜卑族人。也有的认为,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
和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用“木兰”作地名,但都不足以证明真
有花木兰其人。从全诗看,木兰系少女名字。不然,岂有面对天子表姓略名
之理?又岂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爷无大儿”,即讲“木兰无长兄”之理? 
有的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 
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实,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民间诗人的传唱,后又经过各族人民的流传, 
成为有系统的故事诗,而花木兰则是人民从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
物。
《木兰诗》产生于什么年代呢?《古文苑》题曰:“唐人木兰诗”;《文
苑英华》认为唐代韦元甫作。有人认为,《古文苑》世传为唐人所藏,宋代
孙洙得之佛寺经龛。“唐人木兰诗”云云,可能是整理者看旧注不加分析的

主观臆断。从现藏资料看,《木兰诗》篇目曾收入南朝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所
编《古今乐录》,因此《木兰诗》
不可能产生于南北朝以后的唐代。胡适之《白话文学史》、陆侃如《诗
史》、张为麟《木兰诗时代辨疑》,则认为《木兰诗》
是北朝之作。目之为北朝的民歌,大致不错。
《木兰诗》产生的地点,有人认为,诗中之燕山就是古燕州之燕山,蓟
北之燕山;黑山,一说是今天十三陵一带的天寿山,一说是内蒙古呼和浩特
东南的杀虎山。有人认为“文走诗飞”,诗歌本身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不能作那样具体的解释,更不能作为确定其产生地点的根据;黑山、燕山应
泛指我国北方的山名。也有人认为,北魏王朝长期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
市),诗中所指的黑山、燕山都在北方,因此推知《木兰诗》产生的地点, 
可能在晋北和蒙古、河套一带。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有人认为《木兰诗》不过描写一个代父从军的
孝女,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木兰不过是故事中的悲惨主角,够不上什么英雄
人物;木兰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闺秀,缺乏劳动人民素质。有的则认为,如
《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 年至492 年90 年间北魏与柔
然(即蠕蠕)大的战役就有20 次。柔然“作害中国故久”,掠夺大量的人口
和牲畜,北魏“急病除恶”,总是以防御为主。为了防御柔然的频繁入侵, 
北魏曾修筑长城2000 余里。《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
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作者不仅歌
颂了她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弃官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
活的高尚情操。女扮男装显示出她的智慧,热爱织作表现了她的勤劳,10 年
征战显示了她的英勇,不怕危难表现了她的坚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
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的高洁道
德。”“北魏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士族诗人。” 
(陈鸿琛) 
《洞仙歌》出于何人之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
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何
如?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只恐流年,暗中
偷换。
这首词,创造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夏夜纳凉图。写人丰姿绰约;天生丽质; 
写景则临水临风,天上人间;池上碧波,清风徐来,暗香浮动;夜空深邃, 
明月窥人,疏星暗渡;庭户无声,看星移斗转,惜流光易逝,好景难久,正
所谓人境双绝,读来令人回味再三。难怪昔人认为这是长调中最有意味之曲, 
音节委婉,妙语如珠。这就是著名的《洞仙歌》。但这首名词究竟出于谁人
之手,文学史上却有一番争论。
一般认为《洞仙歌》的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苏轼本人在《洞仙歌》
前序曰:“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
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
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
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这就是说,苏轼写《洞仙歌》,

取材于民间传说,加以自己的想像,虽有所借鉴,但仍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劳
动,“乃为足之”,全篇设想蜀主当时情事,全由“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而来。
那么,眉州老尼记得的首句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洞仙歌令》
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词呢?这就引起了后世研究者的兴趣,有人还对此作了考
证。南宋赵闻礼所编的《阳春白雪》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宜春潘明叔云: 
蜀主与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上,赋《洞仙歌》,其词不见于世。东坡得老尼
口诵两句,遂足之。蜀帅谢元明因开摩诃池,得古石刻,遂见全篇。词曰: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贝阙琳宫恨初远,玉阑干,倚遍怯尽朝寒。回首
处,何必留连穆满。芙蓉开过也,楼阁香融。千片红英泛波面。洞房深深锁。
莫放轻舟瑶台去,甘与尘寰路断。更莫遣流红到人间,怕一似当时,误他刘
阮。’”赵闻礼是南宋人,离苏轼的时代不远,《阳春白雪》保存了不少宋
词作家的资料,假如上述这则资料可靠的话,今传的《洞仙歌》确系东坡所
作,而眉州老尼所传的则是另一首。与赵闻礼同时代的王明清在《挥麈余话》
中也说:“‘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孟蜀主诗,东坡先生度以
为词,”今人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也认为《洞仙》一歌,系东坡根据
有关材料改写,“若系原作,则东坡既抄袭了又讳言其所出,这当然是不会
有的。”唐圭章在《唐宋词简释》中也称苏轼补足蜀主《洞仙歌令》,“风
流超逸,亦是公得意之作”。上述材料都证实了苏轼是今传《洞仙歌》的作
者,较有影响的一些宋词选本,都把它归入苏轼的名下,似乎不再存在疑问
了。
实际上,前人对《洞仙歌》是否系苏轼所作早就提出了异议。明人田艺
蘅所撰《留青日札》中有一段论诗的话,引述“冰肌玉骨清无汗”一首诗, 
全诗是这样的:“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
枕钗横云鬓乱。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
流年暗中换。”其情景文采与《洞仙歌》一般无异,却道是花蕊夫人之诗, 
并无苏轼的位置。清代著名词学家朱彝尊在《词综》一书中说:“蜀主孟昶, 
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云云。按苏子瞻《洞仙歌》本隐此词,然未免
有点金之憾。”清代陈栩、陈小蝶在《考正白香词谱》中也认为孟蜀主诗“冰
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乃《玉楼春》,“且人相传诵固未佚失”,“东坡此
词(指《洞仙歌》)实全用其本句而成,乃必托之眉山老尼,岂欲避抄袭之
诮也?”这就干脆说苏轼的《洞仙歌》是抄袭孟昶的词,托眉山老尼云云, 
遁词而已。
即使在宋朝,也有人认为《洞仙歌》并非苏轼所作,《墨庄漫录》(南
宋张邦基撰)是一部记载士大夫故事和评述诗文的笔记,其中提到“东坡先
生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隐木)括稍协律
以赠之。”“(隐木)括稍协律”,即是说苏轼只根据原作内容稍加改动。
这样看来,《洞仙歌》的作者不是苏轼而是五代时蜀主孟昶。这真是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千古《洞仙》究谁属?谁能解开这个谜呢?
(姚仁海) 
《生查子·元夕》是朱淑真作的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生查子·元夕》词,写的是夏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景象,抒发
的却是对自由结合的爱情的追求。它在写法上和唐人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
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一样,运用自
然而有力的今昔对比,传达出词人幽怨抑郁的感情。它的语言平实,风味隽
永,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是两宋词中难得的佳作。
《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是谁?文学史上有两种互相争论的意见。一说
是欧阳修作,一说是朱淑真作。
说《生查子·元夕》为朱淑真所作的,首推明代杨慎。杨慎《词品》中
的《朱淑真〈元夕〉词》条,详细论说了这首词为朱淑真作的见解:“朱淑
真《元夕·生查子》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又其《元夕》
诗云:‘火树银花触目红,极天歌吹暖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
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
同。’与其词相合,则其行可知矣”。杨慎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以朱
淑真的诗证《生查子·元夕》词为朱淑真所作,且攻击朱淑真“其行可知”, 
“岂良家妇女所宜”。杨慎在明代声誉很大,他这一说法对当时和后世很有
影响。
明代出版的朱淑真《断肠集》收有《生查子·元夕》词。此外,认为《生
查子·元夕》词为朱淑真作的还有明末藏书家毛晋。毛晋在汲古阁《宋名家
词》跋语中,即有关于朱淑真《生查子》词的记载。《情史》、《游览志余》
和许多清人笔记,也都认为此词为朱淑真作,并仿效杨慎对朱淑真进行污蔑
攻击。
认为《生查子·元夕》词为欧阳修所作的则有清代的王士禛、陆以湉、
况周颐等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说:“今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