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况周颐等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说:“今世所传女郎朱淑真‘去年
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词,见《欧阳文忠集》一百三十一卷,不
知何以讹为朱氏所作。”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说:“‘去年元夜’一词
本欧阳公所作,后人误编入《断肠集》,遂疑淑真为泆女,皆不可不辩。‘去
年元夜时’非朱淑真作,信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此词为欧阳修
作论证更详:“《生查子》词今载《庐陵集》,宋曾慥《乐府雅词》、明陈
耀文《花草粹编》并作永叔。慥录欧词特慎,《雅词·序》云:‘当时或作
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此阕适其选中,其为欧词明甚。” 
清代撰修的《四库全书》,从《生查子·元夕》词为欧阳修作立论,并
驳斥了这首词为朱淑真所作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卷百九十九:“此词
今载欧阳修《庐陵集》第一百三十一卷中,不知何以窜入朱淑真集内,诬以
桑濮之行。慎收入《词品》既而不考,而晋刻《宋名家词》六十一种,《六
一词》即在其内,乃于《六一词》漏注互见《断肠词》,已自乱其例,于此
集更不置一辨,且证实其为白壁微瑕,盖鲁莽之甚。” 
总之,《生查子·元夕》词,欧阳修的《庐陵集》和朱淑真的《断肠集》
都有收录。关于此词究竟属欧阳修还是朱淑真作,自明朝以来就有争论。直
至现代,争论尚未平息。季工著文说《生查子·元夕》词为朱淑真作,而胡
云翼、俞平伯、姚奠中等人则认为是欧阳修所作。这场“官司”不知打到何
时方能结束! 
(许山河)

《题临安邸》作者是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千家诗》里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题临安邸》,不同的版本,或说作
者淳熙间士人林升,或说莆田林洪字梦屏,或说晋江林外字岂尘,大多云据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其实,《西湖游览志》并无此诗,而是在其续
作《西湖游览志馀》里才有如下记述: 
绍兴、淳熙之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 
题一绝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便
把杭州作汴州。
即兴题壁,很难是工整楷书,大都“龙蛇飞动”。“升”、“洪”。“外” 
三字草书形体相近,加之抄传讹错,以致此诗不仅作者多说,而且短短28 
字中便有数字异文。
《题临安邸》作者究竟是谁,千百年来一直是个疑案。
士人林升己不可考。南宋莆田林洪,字用宏,据《兴化府志·艺文》和
《莆田县志·选举》记载,林洪为绍定二年明经进士。绍定距淳熙50 年左右, 
他是南宋后期人,不可能是绍兴、淳熙年间作此诗;况且,他的字不是“梦
屏”(也查不到另有字梦屏者),亦无诗词记载。可考者唯林外。林外于绍
兴三十年(1160 年)前为临安太学生,时间和地点都符合《西湖游览志馀》
的记述。据张思岩《词林记事》和唐圭璋《全宋词》记载,林外这位在南宋
初期名噪京师、声达宫廷的诗人,曾在吴江垂虹亭桥下,仰题了一阙《洞仙
歌》:
飞梁欹水,虹影澄清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来今往古,物换人非,天
地里,唯有江山不老。雨中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
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门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 
年年不扫。
同代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说这首词是林外“以巨舟,仰而书于桥梁”, 
天水渺然,旁无外路,令世人益神之。
关于这位“闽士林外”,稍晚的周密在《齐东野语》说他:“字岂尘, 
泉南人。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饮酒无算。在上库,暇日独游西湖,幽静处
得小旗亭饮焉。外美风姿,角巾羽氅,飘飘然神仙中人也。”又说他在西湖
旗亭题壁间曰:“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江城恋酒不归去,老
却碧桃无限花。”南剑黯淡滩湍险常复舟,行人多畏避之。林外戏题滩傍驿
壁曰:“千古传名黯淡滩,十船过此九船翻;唯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 
你怎奈何我?”虽一时戏语,亦颇有味。
“泉南”是今泉州的隋唐旧称。据《泉州府志·隐逸传》记载,林外是
北宋高士林知的后代。林知是具有儒道思想的人物,曾隐居晋江灵源山,死
后“即葬此山”。北宋后期刘涛《吊处士林知墓》云: 
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
空余著书业,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
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由此可见林知既是隐遁修炼的道家,又是礼乐道古的儒生。他出身官宦

世家,儿子林传也曾知长乐县,自己却筑“望江书室”于灵源山巅,如当时
惠安主簿林迥所感叹的“万卷诗书一布衣”,其主要原因是与当政者“言难
合”。他曾经一度想人世兼济,先是修治“烟浦埭”,熙宁间“尝诣阙,上
书论时政”。而林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官场进取和山林隐遁的矛盾,“药
炉丹灶旧生涯”的怀恋,潇爽不羁的浪漫气派,都是有家学渊源的。
林外的宦迹极少记载。据《莆田县志》和晋江《马平林氏族谱》可知他
于乾道四年“新知”兴化县,且任期很短。
林外的著作《懒窝类稿》久已不传,他的诗词也基本佚失,除上引的两
三首外,《闽中名胜诗》还保留了一首七绝《云盖峰》: 
一峰特立出尘寰,自古相传云盖山。
不是云来盖山顶,却缘峰峭立云间。
对温陵(泉州古称)文学史研究有年的泉州师专中文科汤兴中副教授在
《泉南诗人林外考略》(《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 年第1 期)一文中,以
诸多证据把《题临安邸》与泉南诗人林外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旅邸题询,符
合林外垂虹题桥,旗亭、滩驿题壁的习惯;诗中对南宋群相偏安纵逸的不满, 
在《洞仙歌》里亦有流露:“叹来今往古,物换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
老”,“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思绪相符;诗寓深意于洒脱, 
隐讽嘲于赏悦,“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风格接近。因此,这首诗的作者, 
较之其他,极可能是上舍生林外。汤兴中的研究,对于解开这一千年悬案,无
疑是非常有益和值得重视的。
(林振礼) 
《满江红》是岳飞写的吗? 
人们都知道,胺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满江红》词作者,是宋代民族英
雄岳飞。但是,近代已故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岳武穆遗文》
条下,却对《满江红》的作者是否宋代的岳飞,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首
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 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在岳飞去
世(1141 年)后,此词从不见于宋、元人的记载或题咏跋尾,突然出现于400 
年后的明代中叶,这不能不令人生疑。同时,徐阶是根据1502 年浙江提学副
使赵宽所书岳坟碑收录的,而赵宽对这首弥足珍贵的宋词之源流出处,却一
无所言,这样,《满江红》也就来历不明了。再说,岳飞的儿子岳霖和孙子
岳珂,不遗余力地搜求岳飞遗稿,但在他俩所编的《岳王家集》中,却没有
收录这首《满江红》,31 年后重刊此书时,仍未收入该词,岂不怪哉?据此, 
余嘉锡认为《满江红》可能不是岳飞所作,而是明代人的伪托。
余嘉锡的考辨,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注意。著名词学家夏承焘于1961 
年撰文表示赞同余嘉锡的看法,并就词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进行
寻绎研究,补充余的论断。夏认为,贺兰山在今甘肃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
夏,并非金国地盘。岳飞要率兵直捣的黄龙府,是在今吉林境内,“这首词
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夏承焘进而考证:在明代,北方鞑
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 年),明将王
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缺”,“在
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这首词出现于明
代中叶,“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

1980 年9 月10 日,台湾省《中国时报》发表孙述宇的文章,着重从词
的内容和风格上提出质疑。孙认为《满江红》是一首激昂慷慨、英风飒飒的
英雄诗,而岳飞的另一首词《小重山》却是那样的低徊宛转、失望惆怅,两
者的格调和风格大相径庭,不像出于同一人笔端,因而也怀疑《满江红》为
伪作。
针对上述论断,一些学者撰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能轻易怀疑《满江
红》的真伪。理由是: 
一,贺兰山同“长安”、“天山”一类地名一样,可用作比喻性的泛称, 
岳飞是把贺兰山当作黄龙府。1980 年12 月15 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苏信的
文章,认为西夏与北宋向来都有战事,派范仲淹经略延安府,就是镇守边陲, 
防御西夏的。这种对峙局面直至真宗、仁宗贿赂求和,才暂告安定。岳飞对
这一发生在50 余年前的历史,当然十分熟悉。《满江红》一词提到的贺兰山, 
是借指敌境也未尝不可,不能简单地当作违背地理常识。
二,一些作品湮没多年,历久始彰,在文学史上是有先例的。如唐末韦
庄的《秦妇吟》,湮没900 余年才看到全文。古来私人藏书,往往自视为珍
宝,不欲宣泄外人,因而某些珍藏的典籍手稿尚未公之于世时,虽有人竭力
寻访,亦不可能备载无遗。再者,岳飞遇害时,家存文稿全被查封没收,后
来虽蒙准发还,也并不齐全。岳飞冤死后,秦桧及其余党继续执掌朝政数十
年,岳飞作品难以在当时传诵。元朝又有其民族压抑的缘故,所以,直到明
朝,岳飞的声誉才更加隆盛起来。因此,岳飞《满江红》词不见于宋、元人
著录,直到明代中叶才出现并流传,也不足为怪。
三、文学史上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很多。如苏东坡,既写过“大江东去” 
这样雄浑豪放的名篇,也写过“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情
调幽怨缠绵之作。不能以《满江红》与《小重山》词的风格不一致,就断定
《满江红》非岳飞所作。
有人还结合词句,根据史实,考证出岳飞写《满江红》的具体时间。岳
飞30 足岁(1133 年)执掌军事,“因责任重大,身受殊荣,感动深切,乃
作成此壮怀述志《满江红》词。”故词中有“三十功名尘与土”一句。岳飞
从军后,南征北战,至30 岁时,“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故词中有“八
千里路云和月”一句。岳飞30 岁时置守江州,“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
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而推断出,《满江红》词是岳飞“表达其本人
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 年(宋绍兴三年)秋季九月下旬作于九江”。(李安
《潇潇雨未歇——岳飞的〈满江红〉读后》,刊于1980 年9 月21 日台湾省
《中国时报》) 
《满江红》词究竟是否出于岳飞手笔?论者各抒己见,尚难定于一说。
但即使是怀疑《满江红》为伪作者,也并没有抹杀这首词的价值和历史影响, 
都认为纵使不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也仍然值得流传下去。
(苏浙生) 
《琵琶记》作者是否高则诚? 
《琵琶记》是明代传奇中最早的一部杰作。几百年来,它在民间广泛流
传,它创造的赵五娘这一典型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琵琶记》的故事,源于何时,现已无法查考。但是,故事被写成戏剧, 
却是很早的事,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中,叙述南戏起源于宋光宗时,首
先传世的便是《赵贞女》和《王魁》。徐渭并把《琵琶记》列为“宋元旧篇”, 
下面注道:“即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很显然,这与今天流传的
《琵琶记》剧本,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流传的《琵琶记》故事,是叙述新婚
不久的蔡伯喈在父亲的逼迫下,赴京应试,一举夺魁,被牛丞相看中,以女
儿相配,蔡伯喈虽有过推托,但对牛府的豪华生活心实向往之,很快就人赘
牛府,与牛小姐成婚,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此间,他的家乡遭遇大灾荒。他
的父母在饥寒交迫中相继去世。他的发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经邻居张文才
周济才赴京寻夫。由于牛小姐深明大义,赵五娘最后得以与蔡伯喈、牛小姐
团圆。
《琵琶记》的作者历来都被认为是高则诚,字明,号菜根道人,浙江瑞
安人。瑞安原属温州府,温州一名永嘉,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