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如:陈子昂的招祸与武三思有无关系?是“果死狱中”,还是死于“舆曳
就吏”之时?是“为县令所杀”,还是“不堪其逼,遂一死谢之”? 
(魏峡)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这位我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
对他的家世进行考证和研究,可是始终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李白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祖先又是谁?让我们循着前人的足
迹,作些了解吧! 
对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一些介绍:“白本陇西
布衣,流落楚汉。”(《与韩荆州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
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与安州裴长史书》)这些
自述,语焉不详,很难从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赠张相镐》这首诗
中,李白又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里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
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
让我们再看看李白同时代的一些人的介绍。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
序》中是这样写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
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
于蜀。。”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
序》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
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 
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
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 
以通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以上文字,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旁人的介绍。其材料来源大抵出自
李白本人,然而,仔细读来,使人产生不少难解的疑窦。
首先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的问题。既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
人宗正寺,编人属籍”,意思是说,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是十
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的一家却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
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 
处境很为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一段家世。
这就令人怀疑,为什么李白生前不敢将此事写成文字,而只在死后让别人公
之于世? 
近人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
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 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
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 
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
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
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
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
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 
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
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
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
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
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辞,以致
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
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
对照,以及“通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 
认为李白父亲李客的“逃归”、“潜还”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
正因为这样,他只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和名”。而他的亲友在提到家世
籍贯时,也就只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而不得不使用托辞和曲笔
了。
如果这种推断得以成立,那么,关于李白家世中一系列疑难问题,也可
以有些眉目了。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对妻子、对儿女、对兄弟、对朋友都多
次提及,而且专门有诗寄赠他们,多次表现了他的深切情意,而唯独对他父
亲却讳莫如深,李白这位“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只能私下和朋友谈谈自
己的显赫家世,而不敢公开形诸文字,更不敢到朝廷上去登记。。都是与他
父亲的经历和处境有关的。他父亲李客或许是一位扶危济困或替人伸冤雪恨
的侠客,由于触犯了当权者,不得不避居穷乡僻壤,隐姓埋名,以终其一生。
而李白的诗文,以及他的所言所行,仿佛也闪烁着他父亲的这种气质。研究
者如果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寻根究底,也许可以找到李白家世的谜底。
(萱草) 
李白出生在哪里? 
对中国古典文学稍有了解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李白的名字。可是,

这样一位大诗人,他出生于何地?古往今来,众说纷坛。有的说他是蜀中人, 
有的说他是山东人,有的却干脆说他是“胡人”。那么,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呢?
李白的同时代人,如李白的从叔、唐代有名的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诗
友、李白诗文集《李翰林集》的编者和序言作者魏万,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
范传正等人,都认为李白是蜀人。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李白, 
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范传正在《唐
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
成纪人。。(其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读一读李白的诗文,也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蜀人。
例如,《渡荆门送别》诗中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梦国游。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离开蜀中,乘船过三峡至荆州时写的一首诗。他把从三峡奔腾而下
的长江水,称作为“故乡水”。可见,李白是把长江上游的巴蜀看作是自己
的家乡。再如,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
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他把司马相如称为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
是“蜀郡成都人”(《史记·司马相如传》),可见李白也是把自己看作蜀
人的。
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称为昌明县青莲乡),就可实地看到不
少可以证明这儿是李白的故里的材料。镇西北有一座匡山,相传是李白少年
时代读书的地方。镇西半里许,有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陇两院”。
院后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院门有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诗人空浪迹; 
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和“陇西院”相望,紧靠盘江北岸,有清
代嘉庆年间修建的“太白祠”。在江油县西,还有一座长庚寺,寺内有宋人
杨遂撰写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先生旧宅在青莲
乡。。”碑文末,题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样。另外还有一块相传是宋
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
三十处之多。清代同治年间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瞿揖曾写道:“匡
山下临涪江水,中有谪仙之故里。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这
些材料都告诉人们,李白的籍贯是在蜀中。
然而,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却展开了一场关于李白出生地的
争论。这次争论是从1926 年5 月开始的。当时《晨报副刊》发表李宜琛的《李
白底籍贯与生地》一文,作者沿袭清代学者王琦的说法,通过对李白生卒年
月的考证,断定“太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这是最
早正式提出的生于西域说。9 年之后,陈寅格也发表文章,认为“太白生于
西域,不生于中国”。后来相继有人发表文章,赞同这一观点。不过,对于
具体的地点,看法也各异,有的认为是在“碎叶”;有的认为是在“(口旦) 
逻私城”,具体位置在素叶(即中亚碎叶)之西850 里。
1971 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央
亚细亚的碎叶城(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素叶水城),其位置在今苏联哈萨
克境内的托克马克。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他又对自己的立论和唐
代文献记载的矛盾作了说明。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 
又其一为焉耆碎叶”。从筑城年代来看,李白出生的碎叶只能是中亚碎叶, 
而不可能是焉耆碎叶。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提出后,得到了众多人士的

响应,不少人撰文肯定和补充这一论点。
近几年来,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除了对以上几种看法
进行继续探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有的认为“李白是生于条支”, 
他们认为唐代条支的地点是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 
今之加兹尼”。这些同志从李白的一些作品如《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
崔谘议》等进行探讨,认为其中描写的一些景象,都说明李白是诞生在条支
的。有的则认为李白是生于焉耆碎叶。他们从《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 
认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
自治县一带”。
对于李白的出生之地,学者们各抒已见。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定会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
(荻生)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后即不胫
而走,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例如,贺知章在长安见到《蜀道难》后,大为
赞赏,赞叹李白的杰出才华,目其为“谪仙人”。唐人选唐诗的早期代表作
《河岳英灵集》也收录此诗,并誉之为“屈骚以还,鲜有其体”、“奇之又
奇”的佳作。
然而,有关李白创作《蜀道难》的主旨,历代典籍记载不一。自唐以来, 
主要有四说:一是为担忧杜甫、房琯的危险;二是为规劝安史乱中避祸入蜀
的唐玄宗;三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四是描叙蜀地奇险的风光,别
无寓意。据岑仲勉考证,《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最迟不会晚于天宝十二载。
由此推知,李白写作《蜀道难》的时间,也当在这之前。而上述一、二两种
说法,实于史事相悖。对于第三种说法,学人们在经过对史料的仔细检索后, 
一般也都认为证据不足。唯有第四说,才较为符合实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
“疑点”。所以,千余年来,对“李白为何要写《蜀道难》”这个问题,众
说纷坛,难定一是。解放后,为了探索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这个悬案,研究
者们曾展开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从全诗的
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叙
的。开头几句是总写,诗人用非常强烈的咏叹语气,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总
体验。结尾意在与开头相呼应,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流露
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真挚感情。诗的主体部分则集中刻画了蜀道的艰险。
李白从山的高峻上干云霄,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及山地气氛的
愁苦等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竭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艰险
和环境的危恶,希望王炎不要滞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
也有人认为,此诗主要“表现了李白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
心情。作者采用乐府旧题,袒露了自己命运多踬、怀才不遇的人生厄境,与
他的《行路难》属同一主题。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 
这为此诗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