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行路难》属同一主题。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 
这为此诗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由于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饱经沧桑, 
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
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全诗先写蜀道之难,其间穿插历史传说,然后

又从各个侧面渲染蜀道之难的悲凉气氛。尤其是结尾则重在写造成蜀道之难
的人为因素。如那些“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和“长蛇”等, 
这就把它的主题表露无遗。
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作《蜀道难》,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
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他们又有两种看法。一是仍力主规谏唐玄宗
的旧说,但由于和史实明显不符,并不为人所重视。二是提出了此诗“表现
了诗人对唐帝国命运的关心”的新观点。因为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 
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实凝聚着李
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联系
李白在长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长安的事实看,他惊叹蜀道之难, 
本是在惊叹当时极为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世道的艰难,而通过极言山川的险
恶,意在讽谕朝政的腐败和奸臣专权下做个正直人的艰难。诗中描写的一片
愁云惨雾和极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机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会现实的缩
影”。
(张兵)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贫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当涂,投靠
在那儿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这颗诗坛上的一代巨星
陨落了,享年仅六十有二。关于李白之死,后人有多种说法,但归结起来不
外乎两种。其一认为是死于“腐胁疾”,即病卒说;其一认为是死于“揽月
落水”,即溺水说。
说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诗结集写的《草堂集序》,以
后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说。范传正写的《墓铭》,说“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 
宁审乎寿终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别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中
的一大特征,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极大。晚唐诗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诗》
(《七爱诗》之一) 
也说“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这就明确无误他说李白因醉得疾, 
他的灵魂是带着醉意升天的。郭沫若以他谙于医道的口吻说,李白61 岁曾游
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计从军,行至
金陵发病,半途而返。此为“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又说,他
62 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十一月卒
于当涂。
说李白是溺死的,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着宫锦袍,游
采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迈《容斋
五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前面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谓“世俗言” 
者,就是说它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想象而产生的传说。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民间传说的出现,并不是在王定保或洪迈的记述之时; 
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时候就已广为流传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编《李太白
流夜郎》杂剧,其中有白入水中,为龙王所迎去之说。虽然艺术不等于现实, 
但对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层夺目的神奇色彩。
那么作为正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是怎么说的呢?它们在提到李

白之死时,都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并没有明确肯定他的死因。既没有说是
“腐胁疾”致死,也没有说“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旧唐书》上说他是
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的,这也许正可以用来证明“醉死此江边”(唐代项斯
《经李白墓》句)的传说是有几分可靠的。所以清代王琦对此有段评论:“岂
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人好奇,姑假以发新意耶?” 
这就是说“病”和“溺”两者或许都有可能。
李白一生,流离坎坷,经历奇瑰。爱酒、爱月、爱狂、爱做视权贵。他
才气横溢,却命运多舛!到了晚年穷极悲苦又不甘寂寞,时时喟叹自己愤懑
的一生。虽胸怀大鹏之志,而命运之神为其安排的却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的不堪,“白发三千丈”之忧烦;没奈何,竟日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
愁更愁”。心,越来越恼;酒,越喝越多。大量的酒精已经侵蚀、损害着他
的肌体,而他还兀自举杯浇愁,直至病入膏盲而不可救药。从而推论其死因。
他族叔李阳冰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李白在去世前曾赋《临终歌》一曲,浩叹
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枪。如是悲歌一曲,岂临终遗言乎? 
所以,刘大杰以文学史家无可置疑的笔触写道:“(李白)六十二岁, 
以腐胁疾死于当涂。。说他入水捉月而死,那是不可信的。”所谓李白之死
的“谜”,似乎并不存在。
然而,有人认为稗官野史之言,也并不是纯属毫无价值的无稽之谈。李
白一生浪迹江湖,热爱自然。他的诗,有许多是写月的。诗人把美丽的月亮
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他的诗,又有许多是写酒的。诗人把美酒看成是自
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举杯望明月,俯首看现实:创痛巨深, 
贫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灭了。一个傲岸不羁,竟欲驰骋于天地之
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严酷的现实,逼得他几
乎要发狂了。诗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里,十分清楚地描绘出了自己
哭哭笑笑的狂态。一个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
们的同情。
安旗对李白的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摹拟式的描绘:“夜,已深了;人, 
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 
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
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
来在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
扑去。。只听得船夫一声惊呼,诗人已没入万顷波涛。船夫恍惚看见,刚才
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
去了。”显然,作为当代学者、富有诗人气质的安旗,他是宁肯相信这位“天
上谪仙人”是跨鲸背而仙游羽化的。
(林世均) 
杜甫殁于何因? 
唐代大诗人杜甫究竟死于何因,研究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自唐中叶以
来,关于杜甫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一是“溺
死”,一是“病死”。
据《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当作大历五年,即770 年)啖
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本传的记载也大体相

同:“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
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
夕卒。年五十九。”看来,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这种说法是有着传
统的权威性的。但是,牛肉白酒究竟是怎样致死的呢?这个问题又引起了人
们的不同解释。早在两唐书之前的唐人邓处海在《明皇杂录》中就有过这样
的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 
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
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看得出,两
唐书均采此说,只不过没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样致之于死地的罢了。而
邓处诲则说得明白:杜甫是吃得过多,胀饫而死的。后来研究杜甫的人,有
同意邓说的,有反对邓说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于杜甫的
死因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杜甫的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不过不是“饫死”, 
而是由于中毒。郭老的分析看起来是比较科学的:杜甫阻水耒阳的时候,正
值暑天,聂令送来牛肉白酒,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剩下的由于冷藏的不好而
腐败了。腐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在腐败后24 至28 小时毒性最烈,能使人神
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再加上杜甫年老病多,又有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
中循环,因此吃腐肉白酒中毒而亡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溺死一说,最早见于唐人李观的《杜诗补遗》。这部书里有这样一
段话:“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
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
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对
于这种说法,众多的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后世有王得臣、黄鹤、邓昂、钱
谦益、仇兆鳌诸家纷纷为之辨诬。的确,人们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玄宗
死于宝应元年(762 年),他怎能在大历五年(770 年)思念子美呢?虽然如
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与屈原一样怀沙自沉了。因为这样正好“三贤(指
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了。不过,这一想象没有丝毫根据,也就不
值得深究。
较多的研究者还是坚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他们对于有关杜甫死
因的种种不同记载和传说,都作了一番详细的颇为合乎情理的解释。
大历五年(770 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夜间放火作乱,杀死湖南观
察使兼潭州刺史崔瓘。这时,在潭州贫病交加的杜甫仓皇携家眷出逃,准备
溯郴水往依在郴州任上的舅氏崔伟。不意行至耒阳县境的方田驿时,突然遇
上江水大涨,不能行舟,只得泊于方田。杜甫在这里五六天得不到食物,耒
阳县令聂氏闻讯,立即着人送去丰厚食物,并且来书相邀。杜甫作诗感谢, 
诗题云:“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呈聂今。”后因水势不退,诗不能致聂令,只好回头下衡州去了。大水
退后,聂令派人在江上寻找杜甫,不见踪迹,即断定杜甫葬身大水,遂建一
衣冠墓于耒阳县北,以纪念这位闻名于世的诗人,后来因为有了《明皇杂录》、
《杜甫补遗》、新旧《唐书》的记载,所以产生了杜甫啖牛肉白酒而死、溺
死等传说。但是,他们的记载毕竟没有杜甫本人诗句和杜氏子孙处理先人丧
事经过的事实可信。
杜甫回衡州后,小作停留,然后沿江而下。过洞庭湖时,有《过洞庭湖》
诗云:“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诗中“南
风正”、“回樯”等字眼,准确证明了杜甫从上游而下的情景。杜甫一秋一

冬居于舱内,风痹病日益加剧,最后卧病舟中。偏偏这时天不怜人,甫幼女
夭亡,于是伟大的诗人便溘然长逝了。如果说杜甫在耒阳殁于牛肉白酒,那
么杜诗所记述的这些事实又该作何解释呢?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遂暂
寝岳阳。43 年之后,杜甫孙杜嗣业始从岳阳启其灵榇归到河南偃师,葬于首
阳山下。杜嗣业扶榇道出荆州时,拜请元为他的祖父作墓志铭,铭文中有“扁
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元《唐故检校工部员
外郎杜君墓系铭》)句,这也可以作为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证据。
杜甫是病死舟中,还是殁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郴水,尚不能最后定论, 
有待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李祖辉) 
注:据文汇报1990 年6 月15 日报道:天津市劝业场卫生院主治医生仇
化国、杨一工,结合杜甫的作品,从医学角度系统地分析杜甫的生活经历及
晚年的健康状况,认为杜甫真正死因是糖尿病。报道说,有关专家认为,仇、
杨提出的这个与许多专家、学者不同的结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
的结果。
(施宣圆) 
“退之”是韩愈的字吗?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男子20 岁“弱冠”后取的别名叫字。字是人们相
互之间的主要称呼。“退之”是一个人的字,他是谁呢?一般来说,对某个
字号本无深究的必要,但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怀念好友元的《思旧》诗中写
下“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后,人们纷纷推测“退之”是不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的韩退之,即韩愈(号昌黎),如果是韩愈,那他真的是死于硫磺吗? 
最早提出白居易诗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