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谁能合乎情理、准确地解剖谭嗣同此时此刻的用心呢? 
(盛巽昌) 
林琴南何时翻译《茶花女》? 
法国小仲马《茶花女》这部凄切动人的爱情悲剧于19 世纪末以《巴黎茶
花女遗事》为名在中国译出后,“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
内”。林琴南以古雅的文笔,细腻地刻画了茶花女的心理活动、描绘了亚猛
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赞叹小仲马惊人的构思,知道了西方也有如中国一样
优美的文学。多少人赋诗撰文,为茶花女不幸的遭遇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人
们把它比作“外国的《红楼梦》”。
但80 多年过去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究竟译在何时,至今争论不休。
寒光在《林琴南》中说是光绪十九年(1893 年),高梦且说是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春觉斋著述记》),张静庐的《出版大事年表》把它排在1895 
年(《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杨荫深的《中国文学家列传》说此书“译
于林纾新丧偶后,其时当在1897 年。”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事
在光绪丙申(1896 年)、丁酉(1897 年)间”。张俊才的《林纾年谱简编》
认为译于1897 年夏。这已有了六种不同的时间。也许我们应以林琴南本人的
说法为准,1900 年《清议报》第六十九期所载林纾写的《译林叙》称此书译
在1898 年夏天。但1905 年他在《拿破仑本记》序中又讲《茶花女》译书年
代是光绪十九年(1893 年),这就给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林琴南是一位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显然译本的选择权不全掌握在他手

里。黄濬说启发他译《茶花女》的是福建人魏瀚,魏曾留学法国,时正主持
马江船政局工程处,与林关系密切。一天他告诉林:“法国小说甚佳,欲使
译之。”林讲:“须请我游石鼓山乃可。”石鼓山系闽江滨海的大山,来去
极为不便。魏慨然应诺,“买舟导游,载王子仁先生并往,强使口授,而林
笔译之。译成,林署冷红生,子仁署王晓斋”。(《花随人圣庵摭忆》) 
王子仁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 
任天津洋务局翻译、湖北交涉使、汉阳兵工厂总办,他工诗能文。钱基博认
为林纾当时“丧其妇,牢愁寡欢”,王子仁就对林说:“吾请与子译一书, 
事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于蹙额对坐耶?”遂与同
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行世。(《现代中国文学史》)似乎《茶花女》
的译述,出于王子仁的提议。以上两说均以译述出于纯粹偶然的原因,林琴
南并无任何思想准备。
然根据《译林叙》所述,《茶花女》翻译的动机很明确:“大涧垂枯, 
而泉眼未涸,吾不敢不导之;燎原垂火,而星火就爝,吾不得不然之。”救
国图存的思想跃然纸上。据高梦旦《书〈闽中新乐府〉后》讲,林纾当时“每
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己”。在早年的《闽中新乐府》中,他愤念国仇, 
优悯时俗,倡导新政的思想溢于言表:“国仇国仇在何方?英德法俄偕东洋。” 
他的友人陈熙绩在《歇洛克奇案开场》叙中讲,林纾“夙以译述泰西小说, 
寓其改良社会,激励人心之雅志。自《茶花女》出,人知男女用情之宜正。” 
可以推知林琴南当时有一种想通过某种方式来拯救祖国的愿望,而魏瀚或王
子仁的倡议正与他的愿望相吻合,《茶花女》也许就在“买舟作鼓山方广游” 
“议论中外事”的“亘数日夜”中提出译述的,但魏、王二人究竟谁为倡议
者,尚难以确定。
本来可就此搁笔了,手头有一本最近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郑逸梅的《书报
话旧》,讲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林纾在马江客居丧偶,王子仁从法国
归来,与林谈及大仲马父子的作品脍炙人口,“《茶花女马克格巴尔遗事》
更为小仲马极笔,劝林纾同译。”但同篇文章的下半部又讲《茶花女遗事》
是译在1898 年夏秋之间。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争议,看来要结束这场争议并
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邹振环)

形象篇
周仓其人其事如何? 
农耕社会制造了宗教和庙宇。
中国蓁蓁莽莽土地上,星罗棋布万千座大大小小庙宇。打开任何一部地
方志,少则数十,多而成百,正是天下无地不庙,无庙难以成为城镇市集聚
合处。有趣的是,每个州县还都少不了有三座庙即文庙(孔庙)、城隍庙和
武庙。其中尤以武庙即关帝庙(民国三年增祀岳飞,改为关岳庙)特多,不
但城里有,而且偏僻乡村也有,而且还有不少城镇,同时并存几座关帝庙。
关帝庙的主神,当然是那位被“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
依”的伏魔大帝关羽。但是凡见有关羽正襟危坐读《左氏春秋》或其他坐像
旁,必有一左一右的两尊泥塑木雕的尊神侍立。
一个是白净俊俏,长眉细目,佩剑持印的关平;另一个是勾着黑脸,浓
眉环眼,手扶青龙偃月刀的周仓。
周仓大名几乎和关羽一样响亮。他紧紧跟着主子,同时显现在舞台和画
图、雕刻上。民间习俗常以关羽画像,请进家中张贴中堂用以辟邪,周仓将
军自然也跟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他的黑脸皂服和关羽的红脸绿袍、关
平的白脸银甲相映成辉,此中色彩反差,给代代人们留下美的和谐和难忘的
印象。
人们也为周仓编造了种种传说,把他送上敬畏的神位。清人小说《说唐
演义》有一个故事,说是南阳侯伍云召在反隋战争中打了败仗,被身骑怪马
呼雷豹的隋将尚师徒追赶,正危急中,“只见前面有一个人,头戴毡笠帽, 
身着青布短衫,脚穿薄鞋,面如黑漆,两眼如铜铃,一脸胡须,手执青龙偃
月刀,照尚师徒劈面砍来,尚师徒大惊,便说‘不好了,周仓来了!’带转
马头,往后下跑而去。”(第十九回)当然,这汉子不会是周仓复生,而是
朱灿,见伍云召危难,从附近关帝庙中借了周仓手里的刀赶来相救的。
它反映了有清一代民间信仰心理和意向。
由此,19 世纪就有单独为周将军立庙祭祀的。现在台湾就有周仓庙,如
彰化北丰镇的白鹤宫、台南盐水镇的镇南宫;后者据称始建于甲午战争前夕, 
日本侵占时,说是妨碍交通拆毁,神像为居民祭祀于家中,1961 年重建。台
湾民间还有称此县万里乡关帝庙的周仓神像“系光绪十七年(1891 年)漂流
至野柳河边,经人捞获建庙祀为主神”(《台湾庙神传》)。
此际周仓形象长身独立,“短胡大眼,黑脸虬须”,与大陆关帝庙周仓
造像同出一模,也即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周仓原型。
在民间,通常人们认为周仓在历史上必有其人的。《山西通志》说:“周
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 
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至今湖北当阳城东原麦城附近田地上,还有
周仓墓,墓碑“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周
仓将军大名贯神州,否则他有什么资格、级别能形影不离替关王爷持刀护卫
呢?
但是,周仓名字确不见于那部钦定正史的《三国志》。就是后来的元人
《三国志平话》也只是为诸葛亮驱动木牛流马的未将,与关羽无关。
因此,诸多学者均认同周仓实无其人。《三国演义》说他是黄巾张宝部

将,后来追随关羽左右,以及在水淹七军时下水活捉庞德等情事。此乃小说
家言,不足为信。《三国演义辞典》主编沈伯俊日前与笔者信函也称,“周
仓确系虚构人物,乃是民间传说、通俗文艺的产物。”成都武侯词所列的周
仓造像,也是从《三国演义》忠于关羽的儒家人才标准而入选的。还说,湖
北当阳现存的周仓墓,也是好事者捏造。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山西通志》、
《平陆县志》多系循《三国演义》故事。来新夏等学者也认为明清地方志多
有将《三国演义》故事和三国传说编写进去的。
也有学者说,明人开始塑造周仓,也是为了突出关羽忠义之气。明清理
学很注意“忠义之气”,乾隆帝就公然篡改《三国志》,改关羽“壮缪”谥
号为“忠义”。有其主必有其仆。关羽忠义之气必须贯彻群下,它须要树立
各种模式。所以周仓的忠义味,更加可以突出关羽了。因而,毛宗冈说,像
周仓那样的绿林豪客,能遇到关羽真太幸运了,“今日立庙绘像,仓得捧大
刀立于公之侧,竟附公以并垂不朽,可见人贵改图,士贵扞主。虽失足萑苻, 
未尝不可以更新,而单身作仆,胜似拥喽罗称大王也”(《三国演义》第二
十八回批语)。
可见,周仓现象是为社会文化环境所泡制的,实无其人。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周仓名字虽不见《三国志》,但并不等同于无此
人在焉。盖《三国志》立传大都为帝王将相,周仓的身份充其量也仅是关羽
麾下一护卫。他无官无爵,当然难以立传,也鲜有行迹传世。即使这样,《三
国志》仍见有周仓式人物活动。有如鲁肃在益阳(湖南益阳)请关羽赴会, 
就在荆州奉还事发生争论时,“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唯德所在耳,何常
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
知之去。”(《三国志·鲁肃传》)在两军统帅商谈前,竟直言冲撞,无疑
是关羽指使,其身份也是够出格的,和周仓造型的性格、气质也相锲合;因
此,他的事迹“也不是完全凭空捏造”(邱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广西人
民出版社)。正如王械所说,“周将军仓殉节麦城,而墓无可考,稽其遗迹, 
即长坂坡曹刘交兵处也。可见周仓确有其人,只是在正史中把他遗漏了”《秋
灯丛话》卷二,台北,广文书局1968 年版)。
周仓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形象却远远超越历史无名记录,农耕社会中的
人们,按照自己的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需要周仓似的图式,所以即使《三
国志》等没有记载有周仓者,也会制造出周仓的高大形象。
你说周仓形象的出现难道是未解之谜吗? 
(盛巽昌) 
刘猛将军(蝗王)庙主神是谁? 
60 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赴上海崇明围垦农场,在路过西北庙
镇后,要经过一个叫猛将庙的地方。当地乡老都说是主把一位姓刘的将军。
大凡有姓氏的神祇都是地道的国货,我以为这大概也是本地的土特产,不足
为奇了的。10 年后,读方志,见有诸家方志祠庙志篇里,几都无不列有所谓
猛将军庙的条目。原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蝗王庙、八蜡庙(虫王庙),即俗
称的刘猛将军庙。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农立国,所以对于与兴农有害的自然灾
难尤为关切,因而对于天灾防治,常祀有龙王、火神和其它各式各样的神祇,

对与庄稼为患的蝗虫,也设法找到了一位威力无边的虫王神,也就是能治理
百虫的大总管。它就是刘猛将军。
在旧中国,蝗王庙是颇为走红的,谁也得罪不起。封建时代缺乏主体意
识的人们,只有一种单向思维定势,即把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意向全都交给
了虚渺的神明主宰。蝗王神起因当在宋代,但当时祭祀朝拜尚未纳入国定例
事。自清朝嘉庆朝始,才由皇帝钦定它为正宗神祇,规定春秋两祭,庄稼成
熟季节,还可望有特别大祭。它的祭礼规格不低,“行礼仪常与直省祭关帝
庙同”(《大清通礼》卷十六),也就是说各地祭祀蝗王庙,都要由本地最
高行政长官主祭的。
但是中华大地辽阔,南北东西气候、物产以至人情世俗各异,而岁月如
逝,变化万千,所以祭祀者设置的蝗王主神,也有自己的认知和界定。
蝗王庙祭祀主神刘猛将军是谁呢? 
刘猛将军者,望文生义当是一位姓刘的勇猛将军。清人袁枚说:“虫鱼
皆八蜡神所管,只须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新齐谐·鬼多
变苍蝇》)。可见刘猛将军已叫出了名。
在宋朝,就供奉了几位刘猛将军,“瓦塔在宋仙洲苍吉祥庵,宋景定间
建,即大猛将堂。神姓刘名锐,。。亦作刘武穆锜,冯班作刘信叔,又作刘
(韦合),又作南唐刘仁瞻,有吉祥上义中天王之封,旁列八蜡神像,。。 
其封神敕命碑在灵岩山前丰盈庄,宋景定四年(1263 年)二月正书”(清顾
震涛《吴门表隐》)这里所说的还仅是南宋中期苏州的供奉,可见所谓刘猛
将军之神并无定位。它乃是一个载体,是按时空而有变更的。
刘锐说。刘锐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