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发现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发现之旅-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最后的地盘也会丢失。所以,要想继续在南中为王,就必须与蜀军讲和。
  这样,妥协的时机就成熟了,南中就此可能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总之,军事打击是“攻心”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不向孟获展示蜀军的强大威力不足以让他彻底臣服。但“攻心”战略是保持南中长治久安最有效的办法。另外,诸葛亮在平叛途中,应该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对赢得当地人的好感可能会有很大的作用。今天,西南各少数民族大量流传的、诸如“诸葛亮爱民如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的动人传说就是一个明证。
  公元225年秋天,南征的三路大军在今天昆明的滇池一带会师,班师回朝。整个平叛行动只用了半年时间。
  由于史书上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过于简略,这位蜀国丞相南征时最远到过一些什么地方就成为了历史悬案。如果按照“滇东说”的说法,他最远就到过今天的昆明一带。如果按照“滇西说”的说法,诸葛亮最远应该到过今天的大理一带。但如果按照各地的诸葛亮遗址来看,他当年最远应该到达了今天云南的怒江一带。因为这里有传说中的诸葛营寨和哑泉。当然,还有一种更离奇的说法,说诸葛亮最远曾抵达今天缅甸的中部城市曼德勒一带。
  据说在蜀军班师回朝渡过泸水的时候,依照惯例,他们必须用一些被称为蛮夷的当地人的首级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但是诸葛亮不忍心再开杀戒。于是,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样子,来祭奠亡灵。后来,这些面粉作成的蛮夷人头就叫做“馒头”。诸葛亮这种慈悲为怀的做法赢得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广泛尊重。这个传说被记载在一本名叫《事物纪原》的宋代著作中。
  然而,诸葛亮的“攻心”战略并没有就此结束。
  学者:孟获投降后,诸葛亮任命他新的官职,后来又把他调到朝廷里任职,官至御史中丞,专门负责对各地官员的检查与监督,使孟获为朝廷所用。同时,诸葛亮还把很多参加叛乱的豪强地主势力迁往成都居住,而对支持政府平定叛乱的地方政治势力加以扶持,使他们成为稳定南中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诸葛亮认为,平定叛乱和由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想长治久安,他还必须帮助南中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诸葛亮治理南中的经验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位清代的官员曾经这样总结道:对待民族问题,如果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攻心为上”,那么一切烦恼尽可自行消除,战争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国家出现的动乱,政治家一定要保持清醒,就像诸葛亮对待南中各派势力一样,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导致局面失控。今后治理四川应当以此为借鉴。这段话被那位官员写成了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写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写着: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春秋》第五集:北伐中的特种作战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完全就是智慧和胜利的化身。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聪明人称之为“小诸葛”。但是史书却记载,出奇制胜的谋略恰恰是诸葛亮短处,他所擅长的是训练军队。他曾经训练了一支神秘的特种作战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着一种可以连续发射毒箭的怪异武器,常使用各种高深莫测的阵法,非常厉害。当年跟随马谡防守街亭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诸葛亮北伐,总是出兵遥远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而从未直接向魏国的首都洛阳一带进攻。古往今来,一直有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自古以来,甘肃一带就是重要的粮食和战马的产地。这里的民众多为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兵占据陇右,不仅道路相对平坦,还能得到当地的粮食和对蜀国来说十分宝贵的战马,加上当地的民众作为兵源,蜀国的国力就会得到空前提高。攻取整个陇右之后,再拿下关中,一点一点地蚕食魏国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终夺取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说,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很有见地的。是在充分考虑到蜀国与魏国差距悬殊的国力之后制定的这一战略。
  蜀国和魏国的国力相差多少呢?当时,魏国占据着整个北方,约有十一个州。蜀国只有一个州。魏国的华北平原、黄淮平原和关中平原幅员广大,物产十分丰富。相比之下,蜀国只有成都平原这一个较大的农耕区。其物产远远不能和魏国相比。魏国有四百五十万人口,约三四十万军队。蜀国刚刚一百万人口,最多也只有十四万军队。在政治方面,诸葛亮虽然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有声有色。但魏文帝曹丕也非等闲之辈,他手下还有一批能干的政治家,如司马懿等。也有一批久经战火考验的著名战将,如张颌等人。而蜀国在兵败夷陵之后,猛将尽失。民间早就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法。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北伐呢?史学界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诸葛亮和刘备毕生为之努力的政治理想,尽管时机并未成熟,但是为了这个理想,为了把刘备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诸葛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岁月毅然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另一种观点认为:蜀国国力弱小,与其毫无作为、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北伐,把进攻当成一种积极的防守,以换取战略上的主动,从而延缓蜀国的灭亡。所以,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北伐,只是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
  公元226年,魏国出现了有利于诸葛亮北伐的局势变化。这一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新旧交替之际魏国的大臣之间相互猜疑。第二年,魏国有些地方发动叛乱。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到来了。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的北伐大军由汉中出发分两路出击,一路由赵云指挥少量军队由斜谷北上,扬言要攻取魏国在关中的重要后勤基地眉县。诸葛亮的主力则向西攻入陇右。当蜀军到达陇右时,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一起背叛魏国归顺蜀国。致使蜀军迅速占领包括祁山在内的陇右大片地区,并马上攻打陇西郡和上邽。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礼县的东北,这里有一个高出周围几十米的小山头,名叫“祁山堡”。由于它地处陇右的中心地带,可同时兼顾周围各郡,所以当时魏国就把这个视野开阔的小山头建成了一个军事要塞。
  蜀军到来后,魏国马上派大将曹真率军抵御赵云。魏国名将张颌则率五万骑兵昼夜兼程,准备突破街亭,援救陇西和上邽。
  当时,诸葛亮在陇右的兵力约十万左右,几乎把蜀国全国的兵力都用上了。蜀军的主力被分散在几个战略要地:一部分攻打西面的陇西郡,一部分攻打东面的上邽城。还有一部分兵力要防守新占领的天水、南安和武都三个郡。另外,诸葛亮还需要一支部队坐镇西县,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应付各个战场出现的不测。
  那么,还有多少部队可以派往街亭阻挡张颌大军呢?
  当时诸葛亮一定为此而苦恼不已。因为街亭太重要了,它不仅是张颌大军的必经之地,更关系到整个北伐的成败。守住它,蜀军就可以集中兵力攻下陇西和上邽,然后回过头来消灭街亭的张颌军队。但是,蜀军在陇西和上邽投入了重兵昼夜攻城,却久攻不下,无法向街亭派出足够多的部队。街亭极有可能因为兵力不足而失守。然而,进攻陇西和上邽的蜀军又不能停止攻击而北上堵截张颌。如此一来,这两地的魏国守军将倾城而出阻断蜀军的后路,然后南北夹击,蜀军必将全线崩溃。所以诸葛亮只能尽量从其他战场多抽调一些兵力派往街亭。他希望街亭的守军至少能把张颌挡住十多天,在这段时间内,他好集中兵力尽快拿下陇西和上邽。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派往街亭的部队有十万人之众,实际上它最多也就一两万人左右。这已经是蜀军的极限。
  由于南方缺乏马匹,蜀军以步兵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而魏国则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特点是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相比之下,步兵显得不堪一击。
  那么,步兵应该如何对付强大的骑兵呢?
  诸葛亮首先采用了一种令骑兵很恐惧的武器“弩”。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比弓更加坚韧有力。野战中使用的弩需要一位武士用脚踩着才能将弩拉开。它的有效射程在两三百米左右。同时,它还配备了瞄准器,精确度很高。
  弩的强大杀伤力和远距离的射程,使它成为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而大量的弩兵集中使用时,对于射杀骑兵尤其有效。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能打败匈奴,除了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之外,弩的大量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诸葛亮没有足够的马匹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他组建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多兵种合成部队。
  在作战中,蜀军装备了一种战车,名叫“偏箱车”。这种战车两侧又可以拆卸的大型挡板,平时用于运输粮草辎重。一旦敌人骑兵前来攻击,他们就迅速将这些战车环绕在部队周围,形成密集的车阵。然后在车阵外围大量抛洒“扎马钉”。
  扎马钉由金属制成,四个角,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落在地上,它总有一个角朝上。
  部署完扎马钉后,蜀军的步兵手持长矛蹲在每两部战车的空隙处严密守卫,而弩兵则站在他们背后拉开弩等待敌人骑兵的到来。
  当敌人骑兵距离蜀军二三百米、进入弩的射程范围时,弩兵就开始第一轮的密集射击。一般他们只向战马射击,因为战马目标大,精确度高。从第一波射击到敌人骑兵跑到跟前,弩兵可以进行三轮的射击。这样剩下来的敌人骑兵就不多了。
  而车阵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敌人射来的弓箭。假如敌方剩余的骑兵冲到跟前,它还可以抵挡战马的冲击,保护车阵里的步兵。
  诸葛亮派往街亭的就是这种部队,它由著名的马谡将军指挥。他正是因为丢失街亭而名扬天下。
  著名的街亭在哪里呢?古往今来有七八种说法。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甘肃秦安县的陇城乡。这里群山连绵,陇右通往关中的一条大道蜿蜒其中,街亭就是扼守在这条大道上的重要关隘。
  今天的人们在俯瞰它四周地形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奇怪,因为街亭所在的山谷平坦而宽阔,这样的地形一路上比比皆是,根本无险可守。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其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
  街亭建在一个台地之上,与城外有着一段自然形成的、高约七八米的落差,这一落差形成的断层几乎横亘在整个山谷之中。当年它两侧的山上林木繁茂,张和的五万骑兵和它所携带的粮草辎重只能从街亭所在的山谷通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马谡只要将那一两万弓弩兵部署在高高的城墙上,就能有效地阻击张和的骑兵。所以,派一两万人防守街亭应该是足够了。
  但是,马谡却自作主张。他把军队驻扎在附近的一座山上。这样一来,山上蜀军的弩兵就射击不到大道上魏国的骑兵,魏军既可绕开蜀军直接从大道上继续前进,也可以将蜀军包围起来,围而不攻,通过断绝蜀军取水之地而使他们不战自乱。马谡的做法等于放弃了蜀军的防御优势,后来果真断送了街亭。
  马谡为何如此呢?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三国演义》中说,马谡认为,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如果敌人断绝他的水源,士兵们正好可以破釜沉舟,拼死杀敌。
  这番解释固然体现了马谡的书呆子气。但是,马谡毕竟熟读兵书,他一定知道,驻守街亭肯定比驻扎在山上更具有防御上的优势。为何他非要舍弃街亭呢?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推测:
  首先,街亭古城由于水土流失和年久失修等原因,那条自然而成的城墙可能出现了多处的塌方、裂缝,或者被水流冲开了一些缺口,需要时间和动用大量的人力紧急修补,否则,敌人将很容易从这些地方突破蜀军的防御。
  但是,很可能马谡的部队到达后不久,张和的骑兵就随即抵达。蜀军没有时间继续修补那些漏洞,只能够马上撤离,转移到附近的山上驻扎。因为山上可能会比较利于隐蔽和防守,马谡可能想在敌人途径此地时让蜀军突然从山上冲下去,一举将敌人击溃。至少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袭击来拖住敌人,为诸葛亮赢得时间。
  但是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