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发现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发现之旅-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突然从山上冲下去,一举将敌人击溃。至少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袭击来拖住敌人,为诸葛亮赢得时间。
  但是张和的骑兵马上将蜀军团团围住,并且趁机将蜀军的水道断绝。由于马谡是文官,战场经历太少,在被敌人精锐部队包围、且断绝水源的情况下,惊惶失措。主帅一乱,部队自然失去了控制,很快就被敌人击溃。
  街亭的失守使魏军快速进入陇右地区,致使进攻陇西和上邽的蜀军部队赶紧撤退。诸葛亮也只好与他们一起,把他驻扎在西县的大本营紧急撤回汉中,首次北伐就此结束。
  《三国演义》中说,蜀军撤退时,西县只是空城一座。为了瞒过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抚琴,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的好戏。从此以后,“空城计”成为诸葛亮绝顶智慧的代名词。
  然而,史学家的一番话可能会令崇拜诸葛亮的人士大为伤心。
  学者:诸葛亮从没有摆过“空城计”。“空城计”只是《三国演义》编造的故事。当时指挥魏军的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张颌攻下街亭后,准备马上去解陇西和上邽之围,但是蜀军主动撤退了。张颌怕诸葛亮有埋伏,也没敢追击。所以在西县的诸葛亮不可能面对张颌的部队。也就不可能上演“空城计”的好戏。
  首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斩了马谡。古往今来,一直有人替马谡鸣不平。常言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指挥员当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作战方案。而且,丢失街亭就一定该死吗?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哪一个将领又能保证永远打胜仗呢?
  那么,诸葛亮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杀马谡呢?
  对此,史书记载,说马谡兵败街亭之后,居然抛弃部队独自逃跑,致使部队失去指挥,遭到很大损失。之后,马谡还在外面躲藏起来,不向诸葛亮交待相关情况。完全不具备一个军人应由的品质。马谡的上述行为在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更何况军法尤其严格的蜀军呢?
  在首次北伐时,蜀国大将魏延曾经建议由他带领一万人的部队,通过“子午谷”翻越秦岭,突袭防守松懈的潼关。潼关是关中与中原之间最险要的关隘,拿下潼关就等于关上了魏军从中原增援关中的大门,至少也可以将前来增援的魏军当在关外很长一段时间。而此时,诸葛亮则可趁机率大军越过秦岭一举夺取整个关中。
  可是,魏延的建议被诸葛亮以“过于冒险”而否决了。对此,古往今来的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弱小的蜀国突然进攻强大的魏国,还险些夺取陇右,这令魏国朝野大为震动。
  此后,诸葛亮又多次进攻魏国。
  公元228年的冬天,蜀军翻越秦岭进攻关中的陈仓,久攻不下,后因粮草难以为继,退回蜀国。这就是本片开头谈到的那次失败的攻城战。
  几个月后,蜀军再次进攻陇右,占领了武都和阴平两郡。
  公元230年七月,魏国大将曹真、张郃、司马懿各领三路大军同时进攻汉中,后来,天突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魏军只好撤兵。
  几个月后,诸葛亮率领大部队再次进入陇右,攻占祁山,向上邽推进。
  这次敌方的统帅就是魏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在初次交锋中,诸葛亮向司马懿发起攻击,但司马懿却不敢交战,而只是凭借险要地形安营扎寨以抵御蜀军。
  与魏军相比,蜀军擅长运动战和防御战,而不擅长攻坚战。所以,诸葛亮就率领军队后撤以引诱魏军来追击时在旷野地带将其歼灭。
  司马懿何尝不清楚蜀军的底细。他们只是远远地尾随着蜀军部队。一旦蜀军停下来,魏军也马上远远地停下来密切关注蜀军的一举一动。蜀军再次后撤时,司马懿又命令魏军远远地尾随。就这样,司马懿一直跟随蜀军到了今天甘肃礼县的盐官镇,还是不敢发动进攻。
  这时,魏国的将领们实在忍不住了,他们鼓起勇气来向司马懿说:您像害怕老虎一样害怕蜀军,今后会被天下人耻笑的。从此,司马懿就落下了一个“为蜀如虎”的名声。
  这是陕西勉县武侯墓博物馆里的一组泥塑,表现的是诸葛亮在汉中训练军队、排兵布阵的情景。但是泥塑中的却并不是所谓的“八阵图”,因为大约在唐代以前,它就已经失传了。这是山东诸葛亮的家乡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提到的几种阵法。《孙膑兵法》成书于秦代以前,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对“八阵图”有一些影响。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这几种阵形所包含的意义和奥妙,也已经失传。
  不过据推测,八阵图的运用,可能与“诸葛连弩”有一定的关系。据文献记载,诸葛亮在强弩的基础上,还曾经改进创制了一种更加可怕的武器“连弩”。这种“诸葛连弩”能一次发射十只钢铁制作的短箭,短箭上可能还涂有一种剧毒的植物液体,所以火力更加密集、杀伤力更加强大。特别适合在伏击战中近距离射杀敌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效果,诸葛亮还从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批擅长射击的勇士组建了一支使用连弩的特种部队,名叫“连弩士”。
  可惜“诸葛连弩”后来也失传了。有意思的是,前不久,一位古代兵器爱好者研制出了他心目中的“诸葛连弩”。那么这种诸葛连弩的发射原理是怎样的呢?
  这究竟是不是当时的诸葛连弩呢?很多学者认为,它在设计上确有新的突破,但射程和杀伤力明显不够。而史书上也记载,说诸葛连弩是“十矢俱发”,也就是十支箭一齐发射出去。显然,这个连弩与史料记载不符。
  所以,学者们大多认为,诸葛连弩很可能是这样的。它可以同时发射,火力密集,在战斗中特别是在撤退时用它来布下埋伏,所以魏国军队就非常惧怕追击后撤中的蜀军。
  然而,司马懿老跟在蜀军后面也不是长久之计。在众多将领的催促之下,他决定在这一年五月的十八日与蜀军开战。这一天,双方的主力第一次大规模厮杀,最后蜀军大获全胜。史书上说,蜀军获得的战利品包括,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张质量上乘的角弩,三千颗魏军军官的人头。战斗中,司马懿的部队全军覆没,只有他和几位亲信逃回大本营,从此坚守不出。这时,蜀军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只好退兵。在撤退过程中,魏国大将张颌带兵追击,结果遭到伏击,被蜀军的连弩射死。 


 《武侯春秋》第六集:诸葛武侯话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很奇怪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如果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他的功勋完全无法与那些建立了强大统一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然而,只有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追溯这位偶像人物生前生后的故事。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蜀军越过秦岭出现在今天陕西岐山县的五丈原上。准备直取魏国在关中的重镇眉县,然后向长安进攻。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是一大片地势相对较高的平地。在它的四周,由于长年的水土流失而形成一些很高的峭壁。所以,它是一个安营扎寨的好地方。
  司马懿听说蜀军到达后,带领军队在五丈原不远的险要路口驻扎下来,坚守不出。准备长期在此对峙,以拖垮蜀军,最后逼使他们退走。
  有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曾经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服饰以刺激他出兵决战。但是司马懿不为之所动,反将礼物收下,仍旧坚守不出。
  这一年的八月,诸葛亮因过度操劳,病逝在五丈原,享年54岁。
  对于诸葛亮的去世,《魏书》记载,因为无法与魏军速战速决,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忧愤不已,不断地吐血。在一天黄昏,蜀军突然焚烧军营,退回秦岭的山谷之中。在路上,这位统帅病发身亡。
  后来,人们在五丈原建立了一座诸葛庙以纪念这位壮志未酬的蜀汉丞相。大殿里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一副面容憔悴的样子,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亮临终前的形象。
  诸葛亮一定是带着满腹的惆怅而走的。他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可是在他撒手离去的时候,依然看不到北伐胜利的一点点曙光。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魏国过于强大。历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例子,比如越国灭掉吴国,刘邦打败项羽等。为什么诸葛亮就不能以弱胜强呢?一般来说,历史上“以弱胜强”中强大的一方往往只是貌似强大。它的统治者一般都昏庸无道,大失天下人心,导致众叛亲离,被对手打败。
  学者:然而,当时魏国不是这样。它的统治者把国家治理得不错,统治阶级人才济济,阶级矛盾也比较缓和,国力十分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想以弱胜强,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看来诸葛亮确实是生不逢时。
  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如果他能长寿一点,北伐可能会有成功的机会。因为十多年后,司马家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引发很多皇亲贵族与朝中大臣的反叛,居然出现了夏侯霸、诸葛诞等魏国大将带兵投靠蜀国、吴国并向司马家族进攻的局面。这正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有变”,如果他能活到这个时候,凭着他高超的军事和外交手腕,或许可以联合曹魏家族打垮司马家族,取得北伐的成功。可惜,诸葛亮没有活到那一天的到来。
  但在临终前,他要求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诸葛亮希望能够永远呆在这个北伐的最前线,看到北伐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为了替蜀国节省财力,这位丞相要求对自己的后事尽量从简。史书记载,他的墓穴很小,仅仅只能放下一副棺材。棺材里面没有随葬任何东西,只有他当时身穿的衣服。
  诸葛亮身为一国的丞相,他死后留下了多少财产呢?
  学者:史书记载,诸葛亮生前曾经向后主申报了自己的财产:说他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里的人靠它能够得以温饱。他还说,我在外出任政府官员期间,没有带什么东西。饮食服装,也都是来自政府的供给,没有另外购置任何用品。我死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有多余的财物,否则就是愧对国家。诸葛亮死后,情况果真跟他说的一样。
  据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当时的人们就在他的坟墓前栽种了两颗桂花树,希望这位品行高尚的丞相能流芳百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对这两颗桂树进行了“碳14”测定,发现他们确实是在三国时期所种植。
  现在,每当金秋时节,两颗桂树就开满了金色的桂花。秋风乍起,落英缤纷、香飘十里。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万端。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
  然而令蜀国朝廷没有想到的是,三国统一后,他们的敌人晋朝居然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国朝廷封的“武侯”还要高。更令诸葛亮生前没有想到的是,在此之后,他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一致赞扬和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客观地说,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如果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他的功勋完全无法与那些建立了强大统一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然而,这些功勋盖世的帝王将相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得到诸葛亮那样的殊荣呢?
  对于历代的统治者来说,他们首先看重的是诸葛亮的“忠诚”。
  在历代的统治者看来,一个官员的忠诚远比他的能力要重要得多。像曹操和司马懿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因为才干卓越而被历代统治者共同表彰的,能获此殊荣的只有忠义之士。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今天,全国还有十多座这样的建筑。
  除了孔子因为他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被尊崇外,关羽和诸葛亮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忠诚而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加追捧。
  当然,在有些朝代,诸葛亮之所以被朝廷当作偶像,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宋代,由于长年与北方草原民族作战,宋朝统治者格外推崇那些既忠君爱国,又能富国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