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要整合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各种力量,锻造城市的竞争力的时候,对城市的经营就决不仅限于那些可以用货币通约的要素。
  城市文化的培养?
  城市形象的竖立?
  城市精神的塑造?
  城市的〃自我心像〃的树立?
  我们需要对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
  财政压力推动制度创新。〃经营城市〃的概念是在各地城市的财政压力之下萌发的,是为解决困扰城市建设、发展的资金而提出的。因此,城市经营首先的含义应当是资本运营。
  例如冯雁军在2001年2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经营好我们的城市〃中说:〃经营好城市,首先要搞资本运营。要尽可能使城市更多的资源货币化,变成资本,通过市场来操作,获得最大的收益。专家认为,城市资本主要是三类,即: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资本——如道路桥梁、延伸资本——如路桥等设施的冠名权。按市场经济规律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可以对资本进行集聚、重组、营运,如将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押则押,使城市资本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即资本整合。根据国外的成功做法,资本整合的方式有:变基础设施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变政府一家投资为社会多方面投资,建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和投资公司,实行路、水、电、气、房地产综合成片配套开发,吸引外商投资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这样,城市作为资本进行经营,可极大地促进商品流通,促进消费与供给。〃
  如果说城市经济学主要着眼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问题,那么城市经营是不是应该关注城市的〃成长〃问题;如果城市经济学着眼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那么城市经营是不是就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的成长的质量呢。城市经济更多地要揭示在城市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因而主要是一种〃实证〃性的学科,而城市经营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在城市管理实践中提出的理念,因而是一种〃规范〃性的学问。同样的领域、城市经济学着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城市经营则会更多地探讨〃怎么办〃。
  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在飞速地前进的时代,恰如恩格斯笔下的文艺复兴时代〃既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在这个高速城市化的时代,中国需要也产生着一批有胆有识、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为已任的明星市委书记和市长。
  据说拿破仑亲自指挥战斗的时候,同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会增加一倍。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对统帅的信心。正象在战争年代我们需要一批决胜千里的统帅、在工业化中我们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城市化中我们需要一批优秀的城市经营者。今天,人民群众对这种城市经营者的信任和自豪之情,不仅见闻于在大连、杭州这些位于沿海省份的大城市,既使在山高路远的县城乡镇,也时有所闻。2001年11月,我在鄂西、湘西山区考察的时候,路过湖北省恩施州的咸丰县,有感于这个深山中的县城在市容、卫生和商业业态方面不俗的表现,而向当地干部请教,回答异口同声:我们的县长如果在咸丰再干五年,将是全县人民的福气。是的:
  我们需要你们,杰出的城市经营者
  需要客观地说,所有城市经营论者所谈及的问题,又无一不是在财政、规划、国土、城管、环保等等领域中积累多年的老问题,城市经营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说法。思路决定出路,当所有的人都跟随统帅渴望胜利的时候,胜利就不远了。记得列宁曾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因此,宁做聪明的唯心主义者,不做愚蠢的唯物主义者。不怕走弯路,就怕不走路!
  把这种感觉讲给编委会主任倪元辂先生、当年影响深远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迷》的总策划,他认城市经营是新的学科,探索的路还仅仅开始,但是要有一种实践的勇气。为本书定名为《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亦无不可。主编魏达志教授、策划娄荔女士和责任编辑杨五三先生亦深以为然。那么好,我就将这十大抉择一路讲下去,毕竟我国的城市经营者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谨向本书作者的妻子张瑾女士致谢。感谢她一路上对作者的支持,协助作者完成本书的计算机文字编辑工作,使本书得以有缘付梓同您见面。
  李津逵
  2001年11月23日
  抉择之一:打造城市的梦想
  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大众对未来的预期和憧憬往往影响现在的决策和行动。对一个城市来说,做出一个正确的战略定位,当然重要,但是对她的经营者和市民来说,有一个美好城市的梦想,更为重要!
  〃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
  市场的动力是预期,预期的依据是信心。所以市场竞争时代的城市,其竞争力的来源与其说是各种资源性的硬指标,不如说是它的经营者、它的市民和所有前往投资、旅游、观光、求职者对它的预期。
  在股市上,当所有的人们都认为一支股票要涨的时候,那它的涨势就是必然的。而当所有的人们都认定一个城市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明星城市〃的时候,资金、人才和机遇也就会滚滚而来、势不可挡,这个城市也就一定会真正成为明星城市。
  古希腊雅典娜神庙镌刻了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几千年来人们都承认,认识自己最难。但是今天我们要说,〃塑造你自己〃!对一个城市来说,拿出一个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把握,当然不易,但是对它的经营者来说,对它的市民来说,是否有一个想把自已的城市建成一个美好城市的梦想,更为重要!
  经营城市有大忌是做〃愚蠢的唯物主义者〃,恰恰相反,在千变万化的城市竞争风云中,要把握城市发展的机遇,创造城市发展的机遇,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有资、有知、有志的人们圆梦的地方!
  第一节 树立城市的自信心
  成功是自信者的专利,同样,成功也仅仅垂青自信的城市。当一个城市上上下下都坚信自己的明天光辉灿烂的时候,这个城市毫无疑问将驶入起飞的跑道。
  我们必须建立起城市的自信心,因为今天:
  一、全球的消费者正消费着全球城市
  WTO时代,作为消费者,我们既消费商品和企业,也在消费着全球各地的城市。当我们乘坐波音飞机,我们就在消费西雅图;当我们使用一台苹果计算机,我们就在消费硅谷。
  工业是这样,第三产业也是这样。每天有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城市之间流动,所有国家的实体经济都在消费着这些中心城市。
  昨天,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看是否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今天更多地要看有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城市。昨天,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是企业,今天这个代表是城市。于是,全球的城市在这种消费中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放眼世界,人口和经济活动正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引人注目的是:
  大城市的人口更多了: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1993年,全世界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已达316个。比起1964到1980年的十几年,在1980年以来,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增加了2.35倍。而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则增加了6.37倍。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100个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1950年为210万人,到1995年已超过500万人;
  大城市的面积更大了:形成许多以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城镇化地区的大城市地区;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城市化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增加、人口众多、面积惊人;出现了大城市群: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数目越来越多,城市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市群。这种高度集中的态势和格局产生群集整体效应,致使城市功能十分强大。〃城市群〃的概念首先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50年代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客观上形成的城市群后提出的。在70年代,他又提出世界的城市带主要有6个: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城市群;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城市群;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群;从伦敦经伯明翰、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英格兰大城市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密集区的西北欧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些大城市群就是全世界消费者们的主要消费品。被全世界所消费才是今天的赢家。
  这就是今天中国城市面对的世界背景。它很象20年前中国的家电产品在世界上遭遇的境地。但是20年中,中国的家用电器产品,通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早已夺回了国内市场,并且向着世界市场高歌猛进。其中原因很值得城市经营者借鉴:
  第一是竞争;
  第二是品牌。
  竞争多么好!我们的城市必须在全球城市的竞争中坚定信念,主动参与竞争,创造自己的名牌城市!
  二、迎接中国城市化的英雄时代
  未来二十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度将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已经进入纳瑟姆曲线上升的拐点,这首先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她的曙光:
  1、大都市迅速成长
  北京申奥成功、南京成功举办华商大会、广州成功举办九运会,中国的大都市在2001年先后亮相。曾几何时,上海已经把九十年代初全市誓师的悲壮扔到了太平洋。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要素集聚能力、国际化程度等发展趋势看,今天的上海在中国大陆最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潜力,经过了近30年〃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曲折道路,上海作为中国大陆首位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被重新认识,90年代浦东开发以来,上海以世人瞩目的速度和建设质量迅速跃升。世纪之交,一个财富论坛,一个APEC会议,使上海令世界刮目相看。按照10年来的速度和路径,上海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中,进一步提高在亚洲及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长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成为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旗舰。
  上海的重振雄风,是和他树立〃共和国长子〃的自信,从〃精明不高明〃中走出来分不开的。上海市的领导曾诚恳地对兄弟省市明确表示上海的自我心像:〃经济中心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地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上海的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与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可以这么说,长江流域经济繁荣之日,就是上海经济振兴之时。而上海的振兴,必然带动长江三角洲更加繁荣。〃
  90年代,上海的城市定位是:〃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可以是一个产业中心,也可以是一个消费中心,但从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繁荣出发,上海更应该大力促进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的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和组合,成为一个商品和生产要素大流通的中心。这样既不与兄弟省市争资源、争市场,又可以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综合功能,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1994年,上海提出开展新一轮横向经济联合,明确提出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指导思想,同兄弟省市共同探索开展国内协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1996年,上海又提出经济工作要实现五个〃同时〃:即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及全国商贸的共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推动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注重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融通要在注重吸纳的同时;增强向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辐射,企业经营要在注重商品生产经营的同时;开展跨地区资产经营。(康燕,2001)
  如果按城市发战略的指标,这些信息是太粗放了。但其中透露出的长子神态,叫周边的城市也叫上海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2、大城市群初具规模
  从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看,国民人口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到大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群的集中过程。中国人口密度高,可利用国土面积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