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餐,要伴随着许多礼仪:新郎新娘同碟吃东西,人们往他们身上撒稻米, 

祝他们多生贵子,等等,进餐完毕,便开始跳舞和表演皮影戏。 

     皮影戏是爪哇人当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方式,它是印尼古老戏剧 

形式之一。爪哇和马都拉岛还普遍存在赛牛的习俗,一般在9月的集市上举 

行。两牛为一组,牛被打扮得非常漂亮。两条雄牛抬着一根木杠,拖着一块 

木板,由一名驭手驱赶,比赛速度,胜者有奖。斗牛也如同东南亚的许多国 

家一样,普遍流行。 

     巴厘岛上的居民98%是巴厘人,巴厘人的传统服装是不加缝制的宽幅 

布,女服是这种布的缠裙,长到脚踝,用色彩鲜艳的腰带系在腰上。按照传 

统,女人上身是不遮掩的,只有到庙里去,才在胸部围一块围巾。每个妇女 

都戴戒指、手镯、耳环。传统男服是用窄幅的布块缠在下身,象裙子一样, 

上身按传统也是裸露着的,头上缠头帕。 

     巴厘人的主食是米饭,肉食中最常食用的是猪肉和鸡、鸭肉,祭司和高 

种姓的人禁食牛肉。巴厘人还吃多种昆虫:蜗牛、飞蚁、蜂蛹、蝗虫。节日 

的餐桌上非常丰盛,必不可少的节日菜肴油炸乳猪和加料制作的大海龟,饮 

料有米酒和棕汁酒。 

     巴厘人是印尼保留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唯一的民族,不过它只是印度种姓 

制度的变种而已。巴厘人社会的种姓制度只把贵族社会分为三个种姓:即婆 

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其余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群众从不曾属于任何一个 

种姓。种姓之间的矛盾从不像在印度那样尖锐。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差别只 

表现在一些不十分重要的规则和禁忌方面。其中的规则之一是,家庭中丈夫 

的种姓应比妻子高一级,婆罗门种姓在吃、穿方面有些禁忌。最重要的是高 

种姓的人必须懂得严格的礼节。高种姓的人必须任何时候都处于比低种姓高 

的位置上,即使住房的层次或座位的地点方面也须遵守,低种姓的人同高种 

姓人谈话要用极文雅、恭敬的语言,高种姓的人回话时则可用粗鲁的语言。 

     人们一般把巴厘岛看作印度教在印尼的重要基地,但是,如果把巴厘岛 

的宗教同印度教等同起来,那是错误的,巴厘人的原始信仰一直流行,印度 

教只是这种信仰的外壳而已。巴厘人在古代深受印度教的影响和爪哇人的影 

响,许多写在贝叶上的文学著作就是用爪哇文或梵文写成的,印度教对巴厘 

人现代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仍有很大影响。 


… Page 46…

     巴厘人的节日大部分与宗教典礼密切相关,如寺庙落成日、丰收节、村 

寨及家庭纪念日等,家家都过的节日有新年和春节、农耕节。麻厘祭礼是个 

大节日,据传说,这一天,祖先的灵魂都回到自己儿孙后代家中。节日期间, 

寺庙里也举行隆重的典礼:除了举办隆重的宴席外,还举行群众性演出等群 

众性娱乐活动,其中最有趣的是斗鸡。 

     马都拉岛上的马都拉人是印尼著名的畜牧能手,主要牧养黄牛。 

     在饮食上,马都拉人与爪哇人不同,他们广泛食用玉米和肉,嗜饮棕榈 

酒等酒类饮料。 

     马都拉人的住房是离地不高的高脚屋。墙是竹编的或竹板做的,房顶有 

棕叶或芦苇覆盖,很少有用瓦盖房顶的。 

     传统服装,马都拉人男穿短裤或长裤,外围宽条巾,这种布巾常见的是 

系在腰上,另外,还有衬衫,带有长长肥袖和小立领,或者背心外穿双排扣 

短上衣。头缠着头帕,穆斯林小帽很少戴,头发剪得很短或剃光头,在马都 

拉东部,有的男人留胡须;马都拉岛西部,男人戴耳环(银制大圆环)。妇 

女穿深蓝色或印花布的长上衣和纱笼,喜戴手镯和脚镯。她们的头发梳成两 

个髻,头两侧一边一个。 



                4。印度——种姓、妇女、宗教、社会改革 



     印度于1950年1月26日,正式宣告独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 

近现代的印度则处于落后、闭塞的状况之中,帝国主义对印度剥夺与统治自 

然加深了这一状况,而印度本身漫长的封建统治也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 

因。印度人的生活习俗紧紧围绕着种姓、妇女、宗教形成,1918—1945的社 

会生活同样如此。 

     种姓指的是建立在地位不同、权利不等基础之上的社会划分,即将印度 

社会分为四种人群的国家的等级制——每个上等等级都比下等等级优越,下 

等等级甚至连最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社会对各个等级的义务、职业、地 

位以及有关通婚、共餐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 

     种姓制度中的等级有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 

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为第 

二种姓,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 

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即贱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及各 

种体力和手工业劳动等。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除了以上 

四大种姓以外,还有一种“不可接触的贱民”,又名“哈里真”,社会地位 

最低,也最受歧视。 

     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 

开始萌芽,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历代相传。不同种姓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如若违反,轻 

者受到惩罚,重者被除出种姓,沦为“哈里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印度 

独立。独立之后,政府虽然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等手段加以破除,但作为一 

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 

     种姓之间在饮食方面有着种种苛刻的规定,一般来说,作为印度教徒只 

能吃本种姓或同种姓或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也可以吃低于自己 


… Page 47…

种姓的人做的“熟食”。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 

物和饮料,但高级种姓的婆罗门做的任何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而首 

陀罗做的无论“生食”还是“熟食”,其它种姓的人都不吃。婚姻方面,只 

允许种姓内部通婚;一般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即允许“顺 

婚”,但较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较高种姓的女子,即不允许“逆婚”。各种 

姓均有自己固定的传统职业,职业中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世代相袭。凡是同 

宗教有关的职业,都被认为是神圣而高贵的,自然由婆罗门来承担;凡是同 

脏东西有关的工作都是下贱的,象扫地、洗衣服什么的,是由低级种姓的人 

来做。 

     前两个种姓一般处于统治地位,过着奢侈的日常生活:有许多菜肴以及 

饮料、糖果、水果构成的丰盛食物;时髦而贵重的服装、装饰物和珠宝,各 

种各样的香料、化妆品等。烟草、咖啡、茶和蒟酱叶 (印度人习惯用蒟酱叶 

包槟榔而食)也是他们的嗜好。他们常常举行宗教节庆,并参加各种游戏: 

国际象棋(据说起源于印度)、乔佩尔、打牌、马球、十五子棋、放鹰、狩 

猎等等。淫乱、酗酒、赌博更是他们热衷的娱乐。 

     而其他等级的人民过着简朴而艰辛的生活,平常的食物、简单的衣着, 

除生产劳动和家务之外,公共生活主要是文娱活动和晚会,例如:唱歌、跳 

舞、摔跤、捉迷藏、游泳等。流浪艺人表演的民间节目,季节性的节庆和市 

集,也成为他们的娱乐方式。 

     在饮食方面,总的说来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对食物的需求较为复 

杂。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白面,也有一些杂粮。南方人以大米为主,北方 

人以面食为主。吃荤的人少,吃素的人多。印度教徒吃羊肉,而决不吃牛肉。 

伊斯兰教徒以吃牛肉为主,而决不吃猪肉。他们的副食是圆白菜、西红柿等 

蔬菜,以及大豆、红豆、蚕豆、三角豆等豆类。印度人做菜以煮为主,从不 

炒。煮的菜又碎又烂,分不出菜形,自然也没有鲜美可谈。印度人一向重视 

调味品,主要有生姜、大蒜、肉桂、芫荽、茴香、姜黄、小豆蔻、阿魏等, 

尤其对咖喱粉十分重视,据印度人自己说,咖喱粉有活血的功效。 

     印度人的衣着因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贵族的着装自然质地上乘 

而且华贵,而平民农民一般质地粗劣,式样简单,妇女的服装色泽较为艳丽, 

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纱丽别具特色。纱丽布料长5米到8米,披 

戴方法各异,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有的好象穿着长袍。男子大多 

穿长衫(无领或圆领)、陶迪(围裤)、包头巾。头巾长达几米,包法各式, 

颜色各异,总的来说,印度人服装宽大舒畅、清洁通风。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喝茶的历史悠久。所喝的茶大多为红茶。他们将 

茶叶放入铜制或铝制的壶中煮沸,加入牛奶和白糖,所以茶水较浓,呈稀粥 

状,香甜可口,富有营养。 

     除了使印度人的生活落后了好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以外,印度还有使其一 

半人口永无天日、遭受奴役的妇女闺范。自从印度阶级社会开始,妇女一直 

是受苦最深的人,无论是法律还是习俗都给妇女打上了地位卑贱的标志。从 

生活习俗来看,集中表现在婚制、嫁妆、寡妇、殉夫等方面。 

     印度是三种婚制并存。一夫一妻制虽然成为主流,但是建立在夫权基础 

上的,男女之间极不平等,妇女的地位特别低下,在一些土著民族中,妇女 

实际上还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象长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婚姻 

大事一般由父母包办,这样买卖婚姻或变相的买卖婚姻十分严重。在一夫多 


… Page 48…

妻的习俗中,妻子不仅是满足丈夫欲望的工具,而且被当作“财富”看待, 

认为妻子越多越体面。种姓制度允许“顺婚”;而婆罗门中的适龄男子大大 

少于适龄女子,于是这成为一夫多妻的原因之一;另外,印度教认为没有儿 

子就无人祭祖,所以一个妻子若不生育,丈夫就应另娶一妻。此外,有的地 

方还规定,丈大死后,妻子必须改嫁给小叔子。还有一种婚制是一妻多夫, 

即一个妻子可以同时拥有几个丈夫。这也并没有给女子带来幸福,虽然有几 

个丈夫养活她,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并不像 

夫权社会拥有几个妻子的丈夫一样在家中有决策权。她不仅要服从丈夫,而 

且必须操持家务,干农活。男子对妻子拥有绝对的权利,甚至可以把她卖掉。 

     在印度结婚,女方必须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嫁妆,可以是现金,也可以 

是房屋等实物,而且还要设喜事棚,办宴会,招待客人和庞大的迎亲队。嫁 

一个女儿,花费之大,令人惊叹,许多人因嫁女而落得一贫如洗,这种习俗 

也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所以女孩一出生,父母便开始为她的婚事发愁, 

如果嫁妆少,女子在婆家就会受气,不仅要看婆婆、小姑子的脸色和冷言冷 

语,甚至还会遭受毒打,被赶出家门,女子为此自尽的很多,而且有的人家 

为了使自己不承受这笔嫁妆,女儿以后不受苦,便杀死女婴。这种情况并非 

个别。 

     女子结婚是一件棘手的事,对有些人甚至是悲惨的事,而结婚之后,一 

旦成为寡妇,就更为凄惨。 

     印度教中有一种古老而残酷的习俗,印地文称作“斯蒂”——自焚殉夫。 

按照传统观念,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出嫁前从父,婚后从夫,丈夫死后, 

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权利。从此不能穿带花、带色的衣服,不能佩戴各种首 

饰,甚至被视为凶兆,被看成是家中的负担。寡妇的生活中永远没有欢乐, 

如果想继续活下去的只有忍受,因为印度有这样的习俗,男子死了妻子可以 

再娶,而女子死了丈夫则没有再嫁的可能,哪怕是年纪很小的寡妇。所以有 

的寡妇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