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如辽东广宁军,明明只斩首一两级,抱上去就敢翻上一百倍,凑个几百之数。到了幸巡抚手头,又得翻上十倍。捷报到京之后,兵部在翻上一番,就敢报和杀敌数万。

如此一来,明军同建奴打了几十年仗,前线报上了斩获已经累计到十万之巨。

开玩笑,建奴八旗总共才多少人。据说,建奴本就人丁稀少,扣去老弱妇孺,能够上阵打仗的也不过五六万。也就是说,从天启年到现在,建奴已经被明军屠灭过好几次了。

可问题就怪在这里,建奴不但没有被屠灭,反越打越强,越打越多。

现在这份捷报,说不定其中也有不少水分,至少得挤去九成。一千二百,有个一百就算是不错的了。

崇祯自然也是精明透顶之人,微笑道:“就算其中有所浮夸,甚至还有以民夫和辅兵凑数之嫌,却也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清水池塘不养鱼,有的时候糊涂一些也是无妨。为君者,有时候还是应该宽厚待人的。

就算只斩首一百,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战绩。想当初,十万关宁铁骑同老奴在辽东鏖战,那么大阵仗,也不过斩首几级。

说起来,这个渤海所的宣府镇兵,还真是了不起。

“禀万岁爷,那一千二百级建奴的首级已经全部送进城来,经过兵部勘验,确实都是敌首,其中,有五百多真夷,这一点确凿无疑。”

“什么,都是真正的敌首?”这下,王承恩忍不住蹬大了眼睛,忍不住长长地抽了一口气,喃喃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两千边军就能打败五千建奴,还斩首如此之巨,是不是弄错了?”

那太监却肯定地说:“若是别的部队,也许有水分,可若是渤海所的边军,却是真的。这可是一支不亚于戚家军的铁军,不但奴婢觉得是真,兵部和内阁也没有提出一丝一毫米的质疑。”

王承恩有些疑惑:“渤海所的边军又有什么说道?”

那太监:“回公公的话,公公你大约不记得了,渤海所边军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宁乡军。”

王承恩一捏拳头,忍不住叫道:“原来是孙元的兵,那就难怪了,那就难怪了。确实是空前大捷,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大明,老奴怎么忘记了这么一员猛张飞似的虎将!”

崇祯皇帝有些莫名其妙:“孙元是谁?”

此言一出,众太监都是一脸的尴尬。

孙元这人这两年可谓是名气极大,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原因,以他功绩。不说封侯,封个伯,做个总兵官都是可能的。

想不到,万岁爷竟然不记得这么人了。

偏偏孙元这两年的景遇同皇帝又有脱不了的干系。

第429章简在帝心

“怎么了,缘何这般模样?”崇祯皇帝皱起了眉头。

“你们都退下吧!”王承恩朝众人挥了挥手,几个太监知趣地走了出去。

不片刻,外面传来小声的议论,接着是畅快的低笑,显然这份捷报让宫中的内侍们都心情大好。

若是换成往日,本就已经疲倦的崇祯皇帝听到低低的喧哗,必然勃然大怒。

不过,他今日龙颜大畅,也不觉得刺耳。

王承恩刚才奇怪的表现让崇祯心中疑惑;“你这老奴,有什么话不好当着众人说?”

王承恩心中一阵苦笑,暗想:这事可关系着万岁爷你的体面,若能当着众人说,奴婢还费这个劲做什么?

他低声道:“陛下大约是忘记了,这个孙元前年可立了不小的功劳。他手上的宁乡在滁州大战时做了卢象升大军的前锋,以区区两千精锐将三十万贼军彻底击溃。后来,更是以二十骑人马在泗州生擒活捉高贼迎祥。进京接受陛下检阅时,恰逢建奴才入寇。更是以两千人马击溃一千真鞑,阵斩建奴猛将阿山。那些战绩,可是经过兵部勘验,实打实不带半点浮夸的军功。平贼军的战绩且不说了,崇祯就年,以两千破一千真夷往事在前。如今,以两千破五千,也不让人奇怪。”

“朕想起这个人来了。”崇祯皇帝勤劳政事,基本是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批阅周章,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合眼,一天睡觉的时间也不过两个多时辰。

他见天所批阅的文牍加一起,至少五六万字。再加上他身子本就不好,只感觉这几年记忆越来越差,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刚才说起孙元,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此人是谁。

如今听到王承恩旧事重提,崇祯这才记起孙元是谁来。

说起来,这人还真是能打仗啊,这些年也立了这么多绝世功劳。国有难,良将出,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他崇祯皇帝德行所致。

可是……可是,他为什么偏偏是魏党余孽呢?

如果不是这样,这般人才朕有如何能够错过?

早就擢拔起用了。

戚家军,戚家军,没错,说不定朕手头就会有这么一支打得四夷宾服的强军了。

不,朕现在就有这么一支部队,可他偏偏却是魏党,叫朕如何放心使用啊?

崇祯面上的红光更盛,眼睛里有精光闪烁。心中有是兴奋,又是郁闷,又是气恼,又是痛心。

一时间,内心中如同开了个水陆道场,嘈杂混乱成一团。

心有所感,口中不禁喃喃道:“可惜,可惜呐!”

“怎么就可惜了呢,万岁爷手上有这么一个得用的虎将,乃是天子的福气,奴婢恭喜万岁爷你还来不及呢!”

崇祯摇摇头,紧咬着牙关,却久久不语。

在真实历史上,在李自成大军推进到北京城门下时,城上的京营守军一箭未发就逃亡一空。守城太监曹化淳更是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城。

到那个时候,宫中的太监们都换成平民服装跑掉了。只有王承恩一个人陪在崇祯皇帝身边,最后还同皇帝一道自杀了。

可以说,对于皇帝,他是十二万分的忠诚。

这几年,国事日见糜烂,皇帝操劳至此,王承恩心中也是难过。

如今,国家好不容易出了个能打仗的将领,却因为十一年的旧事而被搁置不用,以至战事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叫他如何不痛心。

不成,孙元这人是必须用的。

如今的时局,正如当年的魏武帝所说的那样:“无才无德不要紧,只要有治国强兵的本事,就应该提拔到重要岗位上。”

所谓惟才是举也。

就算这个孙元新怀异心又如何,以万岁爷的圣明,将来要灭了他还不是举手之劳。况且,这人是会变的。武夫们不都是有奶便是娘,这个孙元后来不也投靠到卢象升门下了,这就说明,他也算不得是魏党余孽。真要算,大约勉强可以算是东林的人吧!

想到这里,王承恩下了决心,低声道:“万岁爷岂不闻管仲旧事焉?”

这句话的典故是,春秋时,管仲事公子纠,和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乃是政敌。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的时候,管仲还曾经向齐桓公射过一箭。若不是被玉环挡住,也没有后来的齐桓公了。

后来,公子小白做了齐王之后,不但不追究管仲之罪,放任命他为相国。在管仲的在治理下,齐国国富兵强,这才成就了桓公的霸业。

皇帝如何听不出王承恩在说什么,想了想摇头:“两回事。”是啊,根本就是两回事情,管子射杀公子小白,乃是各为其主,尽的是人臣的本分,而魏忠贤则是谋反。

王承恩:“魏逆其实……也没有谋反的行迹,只不过是悖逆而已……”

这话已经说得很透了,崇祯当年诛杀魏忠贤说穿了不过是为了君主集权,树立皇帝权威,这才剪除权臣。其实,要说魏忠贤谋反,说穿了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已。

当今天下只怕也只有王承恩敢在皇帝面前说起这样的话来,他有接着道:“世人都自私,当年魏逆势大,攀附他的人不知千万,真要一一追究,也追究不过来。况且,孙元严格说来也不算是魏党,他只不过是有个魏党余孽的岳父罢了。真说起来,他应该是东林的人。”

崇祯皇帝还是不说话,但这种话任谁听了都会心中不痛快。只不过,他不愿意发作而已,但脸色却有些难看。

最后,王承恩补充了一句:“陛下,用人之道,万岁爷不知道比奴婢高明多少,想必皇上也知道使功不如使过的道理。当年,是卢象升立保了孙元,孙元就在战场上替卢建斗无怨无悔地拼命。若是天子能用孙元,这个武夫也不知道会感激成什么样子。”

崇祯皇帝悚然动容了,是啊,使功不如使过。使功,人家未必会记在心上。使过,却是雪中送炭。难道这御人的手段朕还比不过一个卢象升?

但作为一个君主,崇祯还得讲究一个帝王心术。

他走到一道屏风前,淡淡道:“听其言还得观其行,不过,该赏的还得赏,等到建奴退兵,到时候朕少不得会给他一道恩旨。”说着,就提起了朱砂笔。

王承恩忙将烛台举了起来。

崇祯在屏风上写下两个大大的红字“孙元。”

在孙元的名字前面还有四个人的名字:杨嗣昌、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

看到这个情形,王承恩心中剧震,暗叫一声:“想不到这个孙元竟然入了万岁爷的眼,简在帝心了!”

第430章粮食粮食粮食

将臣子的名字写在屏风上,乃是历代君王的一个习惯。

原来,在古时候,因为交通和通讯的限制,很多官员一辈子也没能进几次京城。再加上因为官职的限制,要想见上皇帝一面也没有可能。

全大明朝上千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个正七品的知县。再加上府一级的知府、同知、推官,省一级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中央六部、各大衙门,加一起,这官可就多了。

别说见面,就算要记住他们的名字都难。

每到有个官员做出让皇帝满意的政绩,入了他的眼,皇帝都会随手将这人的名字和官职写在屏风上备忘。

当然,这样的好处是。一旦国家有重要的人事变动,或着有重要的事务需要找精干得力的官员办理时,皇帝就会第一时间在这上面选人。

也就是说,只有将自己的名字写在这面屏风上,才算是真正的简在帝心,前途一片光明。

崇祯这人为人急噪偏激,说句实在话,性格上有很大问题,看谁都不顺眼,这一点从这些年内阁如走马灯一样换人上面就可以看出来。

如今,大明朝第一大事就是对内对外用兵,所以有军事才能的统帅能够将名字录在这面屏风上也不不奇怪。

可是,杨嗣昌乃是当朝首辅,皇帝一等一信重的股肱;孙传庭虽说是陕西巡抚,职位不高,却也是实打实的西北封疆大吏,准山陕西川甘宁总督;洪承畴就不说了,西北军事第一长官,千军晚马的统帅;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

任何一人,都是出将入相的国之柱石。

当然,卢象升的名字上有一道粗线,显然是刚被皇帝给划掉了。

孙元一个小小的参将,竟然能同这闪闪生光的四人同例,怎不叫他心中骇然。

看不出来,这个崇祯表面上对孙元是疑虑重重,可一旦决定起用此人,却直接将他上升到如此高度。

王承恩心中也是微微一叹:这个万岁爷啊,还该不了刚登基时那操切的性子,一旦有人入了他的眼,恨不得明日就将他撒出去派上用场,官职爵位也绝不怜惜。

“斩首一千二百级,还有将近五百真夷,呵呵,真是不错,真是不错呀,这可是我大明朝这几年排名第一的军功啊!”扔掉御笔,崇祯皇帝一想起这场胜利,就禁不住激动起来。这个时候,既然已经决心起用孙元,他也不在掩饰自己的情绪。面上潮红更甚,看起来好象一个热病中的病人。

王承恩见皇帝情绪很好,心中也是一酸,已经有半个月天子没有这么高兴过了。

他凑趣地问:“确实是,也不知道这排名第二的军功是什么?”

崇祯皇帝:“自然是生擒闯贼酋首高迎祥了……”

王承恩没发现皇帝异样:“倒是,那么,奴婢敢问底下,这排名第三的军功又是。”

皇帝:“滁州大战,大败贼军三十万。”

说到这里,他变了脸色。

王承恩脑子里也“嗡”地一声:“这排名前三的军功都……都都都是孙元打下来的,这怎么可能?”相比之下,朝廷其他人,其他军队,这两年来好象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良久,皇帝才低呼了一声:“这个孙元怎么如此能打啊?”

王承恩定神,继续凑趣道:“禀告陛下,奴婢倒是在坊间听过不少关于孙元的传闻。说起来,这个孙元倒不是个常人。”

崇祯来了兴趣:“你说说。”

王承恩:“听人说,这个孙元力气极大,可谓力能杠鼎。他相貌异常,看起来虽然不胖。可手脚细长,将衣裳一脱,身上却是结实的腱子肉,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肥膘,整个人就好象铁铸一般,这是一奇。”

“第二奇呢?”

王承恩:“此人非常能吃,无肉不欢。每饭,必食一斤生肉,两斤烈酒。他曾经与人打赌,在一天只内吃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