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留在北方,甚至去辽西?

开玩笑,以辽西将门的操性,我若是去了,不被他们排挤到死才怪。

况且,这北方已经被建奴打得彻底破败,已经没有丝毫战争和经济潜力。宁乡军若是留在这里,还怎么发展壮大,说不定还会被不断地消磨掉了。

作为一军统帅,身系几千人的身家祸福,如何行得快意之事。

老子的理想是做个大军阀,而不是侠之大者。

孙元心志坚定下来,将眼睑垂了下去,只讷讷道:“一切等进了京城再说,想必到时候皇帝定然会有旨意的。陛下让某怎么做,某就怎么做好了。”

他又继续说道:“不过,无论将来如何。某的老家在江南,现在宦囊丰盛,送些钱回去给家人应该没错吧。管陶,依旧如先前说的那么办。”

管陶见黄佑极力反对孙元回江南,心中本就担心。他这两年在北方呆得本就腻了,早就巴不得回家去。也知道孙将军是个性情中人,生怕他一个冲动,就答应黄佑留镇北方之议。

作为一个商人,管老板对于军国大事也是个外行。可世界上的事情总逃不过一个利字,宁乡军留在北方又什么好处,要地盘没地盘,要人口没人口。而且,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多,这里是天子脚下,上头有皇帝、宰辅和数之不尽的大人物。下头还有总督、巡抚、总兵官、总兵、副总兵管着,到处都是婆婆。哪里有回江南,做个土皇帝来得自在。

等孙元这句话一说出口,管陶一颗悬在嗓子眼上的心总算是落下了。当下就大声应道:“将军放心,此事属下定然办得妥当,等下就去准备。”

黄佑等了半天,却等到孙元这一句话,心中大为失望。终于发作了,气愤地叫了一声:“太初啊太初,这可不是你,这可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孙太初啊!”

说完,一拂袖,转身离开。

“腐儒,腐儒!”管老板忍不住哼了一声。

孙元突然长长叹息一声,摆手:“你下去准备吧!”

黄佑对自己是大大地失望了,说出这样的话来,孙元心中也不太好受。不过,孙元心中却更加坚定:这北方是再不能呆了,这朝廷和边军是烂透了,再呆下去,一但大变骤起,我孙元免不了要随他们一起陪葬。别人一提起我孙元,提起宁乡军,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无敌雄师”可我心中却自清楚,其实宁乡军这一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若是不提前知道岳托的死讯,突袭建奴老营,我宁乡军未必能讨到好。

就目前的宁乡军而言,根本不能对整个天下大势产生任何影响。

真说起来,宁乡军有一半是新人,要想整合起来,还需时日。即便如此,也只有五千人马。

如果要想在战场上起到作用,部队应该扩编到两万。

但两万主力战兵是什么概念,那可是一个大军镇了。两万战兵,所需要的辅兵和民夫起码六万。再加上士兵的家人,也就是说,孙元手下至少要有二三十万人口。这么多人,起码需要管辖一个省才能够养活。

若是自己留在北方,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吗?

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如何,得回江南去。

倒不是我孙某不想在未来的山呼海啸和民族大劫难中又所作为,实在是力不能及。

此时的退,是为了将来的进。

孙元已经想得明白,在获取济南之战的功绩之后,未来几年,宁乡军都将以休养生息为主。

下来之后,他特意跑到刘宇亮那里,又同他深谈了一次。

在老刘头面前,他也不会隐藏自己的心思。

刘宇亮倒是干脆,说报捷的折子他已经以急递送去了京城,如果不出意外,此刻已经到了皇帝手上。至于孙元所谋的一个军镇的总兵官之一职,他也给京城中的故交和同僚们去了信,并送上了许多礼物。如果天子犒赏下来,应该可以。

孙元大喜,自然是一番感谢,索性敞开了问刘阁老,如果要拿到一镇总兵官的职位需要多少银子,十万两够不够。

刘宇亮知道孙元有钱,却不想他富成这样,倒是吓了一跳,说够了够了。

内阁的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是出了名的爱钱,而且,孙元是卢象升的门人,说起来也算是东林的人,只要上下打点,这事也不难办,这是就交给老夫办吧!

开玩笑,以老夫和孙元的功绩,堂堂一个内阁辅臣,如果两这事也弄不妥,我刘宇亮这几十年的官场也是白混了。

“不过,这九边重镇的军官都是将门子弟,世代承袭,太初是个新人,去了之后会有许多麻烦的。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了之后,难免要将别人顶下来。”

孙元笑道:“阁老,末将又没说一定要去九边做总兵官。”

说起九边来,好象位置不少,毕竟是九个大军镇,囊括了明朝七成以上的野战军团。可说起来,能够供孙元选择的地方并不多。

首先,延绥、宁夏、甘肃、固原那边因为农民军已经呈蔓延之势,交通断绝,孙元也不可能过去。

至于大同、太原、那边的麻烦一样不少,又是大战场,不是个合适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辽东、宣府和蓟州三镇。

这三镇……嘿嘿,直接面对满清……

刘宇亮满面疑惑:“太初的意思是另设新镇?”

“知我者,阁老也。”

第557章议立新镇

看到孙元嬉皮笑脸的模样,刘宇亮也笑起来:“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如此也不用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可谓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反正我朝所设的小军镇也不少,多你一个也是无妨。”

确实,明朝除了九边这九个大军镇之外,在边境和军事地另外还有不少小军镇。比如昌平就设有一个昌平镇、保定有一个真保镇,在福建为了防备海寇,设了个福宁镇。贵州那边还有个贵州镇,云南那边也有。

这些军镇都不是常设,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小军镇也不知道设了多少废了多少,也不算个事儿。

刘宇亮又道:“听人说孙元你已派人将缴获送去如皋老家,富贵荣归故里,新镇想来也不肯离家太远。”

这话正合孙元心意,忙道:“阁老说得是,此事还请恩相玉成。”

“这事不太好办。”刘宇亮抚须道:“南直隶毕竟是我朝的南京,若是要另设军镇,影响太坏。而且,那地方又是两淮河盐场,其利甚大,牵扯太多……”

孙元:“恩相,末将又不同别人争漕运和盐场。只要是在江南,只要有一快地,就算再贫瘠,能够安置手下士卒,离家不太远就好。”

刘宇亮本是个老夫子,可同孙元相互了这么长时间,人也变得诙谐起来,呵呵笑道:“江南一地,可没什么贫瘠的不毛之地。来人,将舆图把来老夫看看。”

一个幕僚忙将难直隶舆图取来,送到孙元和刘宇亮跟前。

这可是一桩十多万两银子的买卖,不用想,从中奔走斡旋都需要他们从中牵引,于是,刘阁老的幕僚们都悄悄地立在旁边偷听。

刘宇亮将目光落到地图上,看了半天,喃喃道:“大河卫指挥使一直空缺,且宁乡军又是大河卫出身,按说,应该由孙元你顶上这个指挥使的。不过,你的功劳实在太大,单单一个指挥使是不足以酬功的。如果将大河卫给废掉,设为军镇呢?”

“大河镇,这个总兵官我做了。”孙元两眼放光,狠狠地将手指戳在淮安城的位置上。

淮安府什么地方,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漕运和盐运的物资中转中心。人口众多,市井繁荣仅次于南京和扬州。其实,就其gdp总量而言甚至还强过扬州,扬州的名气之所以大,主要是那里的盐商实在太多,满城尽是有钱人。

真领了淮安,每年光收点过路过桥费就能让他孙元吃成一个大胖子。

刘宇亮忙笑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就算天子点头,淮安城中的漕运、盐运衙门还有南京也不会答应,此举牵动实在太大,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老夫的意思是,将大河卫的部队和军户移交给你。”

孙元有些泄气:“这可如何是好?”

他脑子转开了,未来的江北地盘都被江北四镇所把持。

所谓江北四镇,就是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和刘泽清。

其中,高杰的辖地在徐州、刘泽清管辖淮安、刘良佐据凤阳,而黄得功则驻扎在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安庆一代。

淮安风水宝地,最后却落到刘泽清手头。一想到刘泽清那张猥琐的脸,孙元心中就暗叫一声:“好运的家伙。”没办法,未来建奴入关,刘泽清大军从山东溃退南下,自然而然地就进了淮安。可那是在崇祯十七年的事情,现在孙元就算比刘泽清的功劳大,也没办法明目张胆把部队开进城去。

“不过如此也好,淮安可是清兵南下灭明的首要攻击目标,有他在前面顶着也不错啊!看来,我宁乡军所设的军镇最好能够在江北四镇的后面,以免成为建奴的靶子。”孙元心中这个想,就有了主意。

他又伸出手指在地图上点了点:“恩相,正如你所说,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日子过得也没滋味得紧。能不能将这几个地方划出来,设一个军镇。”

刘宇亮:“如皋、通州、海门、崇明,你的意思是在这里设个军镇,倒不是不可以。只是,这几个地方,除了如皋还算富庶,其余几地都是海边滩涂,又没有盐利,却是穷了点。”

这里所说的通州可不是北京通州,而是后世的江苏省南通市。

孙元所要的地盘,其实就是后世的如皋县、南通市、崇明县、海门市这一块。

“恩相,末将是真的想回乡啊,地盘小一些,穷一些也不要紧。”孙元笑着说。小吗,不小了,别忘了,这几个县的东面可是一望无边的大海。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意识到海运的意义,还没有意识到大海也是蓝色的国土。

如今,北方已经残破,将军镇设在北方,显然是无法立足的。富庶的南方乃是权贵和士绅的底盘,就目前的自己来看,还打不进去。那么,只能向大洋发展了。

“如此倒也简单,就这点地盘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朝廷的阻力也小得多。”以为孙元小富即安,刘宇亮倒有些惋惜,以他看来,孙元至少也得弄个什么大同总兵官做做才算是志向远大:“放心好了,老夫立即上一道折子给天子,请陛下立一扬州镇,拱卫南京,以防贼军东蹿。崇祯七年,高贼迎祥打到滁州,江南大震。若非有宁乡军,那一战也不知如何了局。而南京军也不可用,谁也保不准贼军什么时候又杀到南京,因此在江北设一军镇,也很有必要,天子应该会答应的。”

孙元听刘宇亮说此事不难,面上露出笑容:“多谢阁老。”

刘宇亮手下的幕僚们也都非常高兴,这事办起来也太简单了,这车马辛苦费可算是要到手了。

刘阁老正要提笔,不过,想了想,却道:“不然后,这个折子还得缓一缓再说。”

孙元:“末将不明。”

刘老头接下来一句让孙元大惊失色。

“孙将军,老夫先上一到折子,就说,宣府镇乃是京畿门户。如今,宣大镇虽有陈新甲总督,可宣府总兵一职却因为战事紧急,一直悬而未决。就因为此镇总兵实在要紧,必须择一员虎将镇守。所以,老夫决定推荐你为宣府总兵。”

前宣府总兵杨国柱因为和内阁辅臣皇帝驾前第一亲信之人杨嗣昌不和,已经被免去了官职。如今,正留在京中备选。如果不出意外,他应该会被派去辽西。

“啊!”孙元惊得张大了嘴巴。

老刘头,刚才咱们不是说得好好的要请朝廷设一个扬州镇吗,你现在却叫我去做宣府总兵,你这是演的哪一出啊?

众幕僚也是一阵骚动,就有一个刘阁老的亲信上前柬道:“阁老三思,宣府总兵关系实在太大,这个职位不是那么容易拿到手的。”

刘宇亮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老夫要的就是事关重大,要的就是物议纷纷,要的就是不容易。”

刘阁老就是个混了一辈子的老官僚,他的政治智慧自然不是孙元所能比拟的。

其实,孙元扪心自问,自己其实也没什么才能。说起智谋,其实不过是基于对于历史的先知先觉。至于带兵打仗的本事,那是因为以前混过军史论坛,有超过同时代人的见识。至于武艺,穿越到明朝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武年龄,到现在也就比普通人强壮些,和人动手的时候只能依靠装备。说穿了他孙元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在现代社会如此,穿越到明朝也是如此。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小人。

对于老刘的手段,孙元还是很佩服的,忙请教;“还请阁老明言。”

“妙!”当孙元还在疑惑的同时,刘宇亮的几个亲信幕僚已经在击节叫好,闹得孙元颇不好意思。

好在在明朝人看来,武官都是标准的军汉,要的是有勇无谋,孙元的迷糊倒显得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