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血和硫磺的味道越来越重,幸存者从浓烟后逃了出来,跌跌撞撞地向本阵跑。一个,两个,三个,更多,脸上是灰土和恐惧,身上沾着血污,丢了兵器,亡命地跑。

    硝烟慢慢散去,惨叫声听得清晰,有的是倒地的伤员,有的则是视线不清掉下壕沟、被尖锐的竹枪刺穿身体。一片凄惨的景象终于显现在清兵的视野中,

    残肢断臂、兵器碎布,散落在被轰炸的区域内,血肉遍地,尸体枕籍,伤员哀嚎,几门火炮横七竖八地倒着,带上去的几桶火药被引爆,炸出的弹坑还在袅袅冒烟。

    “能攻三百步,却只示敌一百步,待其松懈不备,再突以袭敌。”赵得胜很得意,这样的诡诈战术,还有遮断防守,都在腾冲之战时使用过,如今再施展,依然效果菲然。

    “赵将军高明啊!”“赵将军智勇双全,前途无量啊!”许名臣和高应凤作为反正的将领,还是有些自卑,趁机赶紧恭维。

    赵得胜口中谦虚,心中却喜悦,此战过后,怕是少不得一个伯爵吧!这两个土包子,还没见到元江的城防,那才真是固若金汤呢!有些可惜的是没能跟随岷殿下,没法让岷殿下看见自己的功劳和长进。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开国之初,都按“元勋”们立功大小,进行封爵。功高而受皇帝信任的,往往授予一方重任。因为皇帝把整个国家视为一人一姓所私有,希望传之万代,便妄图让功臣后嗣也效忠和辅翼自己的子孙。即使功臣后嗣昏愦无能,毫无建树,也依然让之袭爵袭职。

    被封镇一方的功臣,其后人在安乐富厚的环境中成长,多半耽于享乐,骄横自恃,盘剥治下百姓,借以满足其奢靡生活。这便如同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政治由清明而**的过程,此类勋臣也基本如此。

    世镇云南的沐家也是如此,从第三代的沐晟开始蜕化,由全盛开始走下坡路。残民敛财、骚扰地方的恶行,到第七代国公沐朝弼时发展到顶点。家族内部也是争权夺利,谋兄财产、奸淫亲嫂、凌逼幼侄,甚至要杀害亲子,其道德败坏,骇人听闻。

    到了末代国公沐天波时期,沐府与明朝一样,也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在云南的影响力更是大为削弱。沐天波对南明小朝廷前来助饷的要求,一毛不拔,而沐府党羽则继续贪墨残酷,先是激起了元谋土司造反,接着又有觊觎沐家豪富的沙定洲起兵作乱,沐府差点遭到灭顶之灾。

    崇祯死于北京时,沐天波曾号召各土司出兵为皇帝复仇,但应者寥寥,可见沐府权威已极为衰落。到了沐天波随驾入缅,有数百年历史的沐府可以说是势微难振,朱永兴自然不会放过兴利除弊的机会。

    在安南甫一立足,朱永兴便下谕令,将所有在明军控制地区的沐氏勋庄的庄租改为有司代征。对在自己管辖区的更不客气,将沐府勋庄的管事儿全部罢职,送至安南安置,庄兵则就地解散,或入军伍,或授田为民。之后,朱永兴便将勋庄田地尽数收为国有,减租降赋,使庄户受到的盘剥大为缓解。

    而在临安府南部沿边,也就是现在的元阳、金平和个旧的部分地区,正是沐氏勋庄的集中地。经过圈田还民,勋庄归籍,削减屯赋后,民心大定,成为了较为稳定的占领区。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坦白,困城聚歼

    景物在望远镜中变得清晰,北面是玉带般的元江,其他三面则是充满在大地之间的,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梯田。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汝阳王马宝观看良久,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重重地叹了口气,对一直站在身边的军情司官员何绍昌说道:“昨日潜来,今日此时尚未报告,隐匿欺瞒之罪已经坐实,那便抓捕吧!”

    何绍昌点了点头,因为他并不归马宝统属,所以只是礼貌性地躬身拱手,便要转身而去。

    “等等。”马宝犹豫了一下,开口道:“吾随你一起去,想要问他几句,不知可不可以?”

    何绍昌想了想,淡淡一笑,说道:“只是软禁而已,尚要等殿下回来处置,王爷欲要问话,却须当着下官的面儿才好。”

    “当然,吾怎敢私下询问人犯。殿下临行前,也曾秘嘱于我,此番坐实罪名,我又岂敢违命?”

    马宝并不认为何绍昌无礼,反倒有让他见证,以此避嫌的意思。只是出于故交的原因,他还想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方才能够安下心来。

    一行人沿路下山,马宝一直脸色严肃,心中却翻腾不止。吴三桂大军出昆明,向南压来,元江、蒙自。可能要同时迎来战事。正是这样的关键的时刻,内奸、内乱便要彻底杜绝,哪怕只是可能,或者是敌人的反间计,也不能掉以轻心。

    何况,广国公贺九义确实隐瞒了其家人从昆明偷偷潜来的消息。在大敌压境的时候,只一个通敌的罪名,就算是立即捕杀,也不算是过分的处置。

    暗室欺心,难逃殿下通神之算哪!想到朱永兴临行前与自己的私下谈话,马宝心中油然升出凛惧之情。将广国公贺九义留于此地,又将其部将分遣他处,或者当初将贺九义招来,却留其兵予晋王时。岷殿下便已经料到了今日啊!现在的广国公贺九义,身边只有亲兵跟随,便是想反叛降清,也翻不起大的风浪了。

    城外的军营里喊杀震天,从安南和元阳周边招募的两千新兵正在加紧训练。因为各土司的输民授地,很多少数民族的百姓成了自由民,对沐府勋田的处置也使众多庄户摆脱了人身依附。一系列抬高士兵地位,以及对军士及家属的优惠政策。更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使得民众参军的热情日益高涨起来。

    发动和组织。只要把这两项工作做好,再加上有号召力的抗清旗帜,以及对军人倾斜的政策,经历过或者听说过清军暴行的人们,并不是很难激起他们抗争残苛统治的意志。

    国家兴亡,民族大义。必不可少,毕竟还有很多心怀忠义的仁人志士;减租授田,实际利益,却是升斗小民的关心所在。精神、物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何绍昌派了两个手下。马宝则派出了自己的亲兵,一队人未入军营,而是直奔城里,抓捕秘密潜来的贺九义的家仆李登云。马宝和何绍昌则驰入营中,带人直奔广国公贺九义的营帐。

    昔文公天祥,精忠为国,千古俎豆,乃为万世楷模。在狱中,文公曾收到女儿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宫中为奴,不禁痛割肠胃。回信曰:“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至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然自古抛家为国者能有几何?若只是一诺便可救妻儿,舍身处地的话,多数人怕也未必能立时决断。

    广国公贺九义此时便在天人交战,是接受吴三桂招抚,以**儿平安,还是为国抛家,毅然斩断这缠于心中的亲情,委实是难以选择。妻子的信已经读过数遍,此时他又不禁取出,看着那熟悉的笔迹,长唏短叹。

    “参见郡王。”帐外传来的声音让贺九义悚然一惊,急忙收起书信,起身迎出。

    帘子一挑,马宝、何绍昌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四个兵丁。

    “末将参见郡王。”广国公贺九义并不认识何绍昌,也没有想到事情已经败露,对着马宝施礼如仪。

    马宝苦笑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给他一个坦白的机会,便欲言又止地提醒道:“贺国公,这位是军情司的何大人,你——”

    贺九义心中一惊,望着何绍昌,犹豫起来。

    何绍昌草草拱了拱手,说道:“有清军密探潜来此地,事涉国公,请国公配合调查,得罪之处,还请勿怪。”

    终于还是被人知晓了,贺九义惨然一笑,说道:“家仆李登云来此,携来我妻信函,还有吴三桂招抚之意。我——隐瞒有罪,愿意听候发落。”

    马宝叹息一声,微微摇头,现在招认却有些晚了。希望贺九义不要写什么带有接受招抚之意的信件,这样的话或有转圜的可能。

    贺九义除去武器,被押出了帐外,他的亲兵都愕然以对。

    “贺九义隐瞒清军来使,现要接受调查,等殿下回来处置。尔等各守其位,不得妄动。”马宝冷肃地扫视着,朗声说道。

    “我有罪,愿听候殿下发落,你们勿要生事,当听从号令,努力杀敌,报效国家。岷殿下仁厚,必不会牵连尔等。”广国公贺九义也开口抚慰,他也害怕手下生事,反倒真害了自己。

    众亲兵躬身听命,但却心中忐忑,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有多大,到底会如何处置。是否会牵连到自己。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元江起义,被吴三桂视为肘腑之患,又看成是显示武力,震慑迤东各土司的机会。九月二十八,先锋吴国贵先行出发;十月初二,吴三桂率领大军开出昆明。经通海县往征元江。随大军一起出动的还有固山额真卓罗率领的在滇满洲军队的一半约五千人,留守昆明的则是由多尼和固山额真宜尔德带领的另一半满洲军队。

    近五万的战兵,十万多辅兵,号称三十万大军,还有十门红夷大炮。这样一支武力,令吴三桂对胜利充满信心,却不知道前锋吴国贵的进展并不顺利,一路上死伤了三千余人后,才在十月初八。疲惫不堪地进入了空荡的石屏城。此时,也正是吴三桂率领大军抵达曲江驿的时间。

    重占石屏,吴国贵算是完成了任务,尽管路上不顺,有些挫折,但到底还是在没丢了身为前锋的脸面。若是等到身后的大军催问,那可就有些难堪了。

    但吴国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逶迤于路上的这几天里。石屏城外已经聚集了三万多义军,其中有明军三千。反正的官兵两千,那焘率领的元江土兵一万六千,以及宁州土司禄昌贤,嶍峨土官禄益、王扬祖,石屏土官龙赞扬、龙韬等的治下土兵上万。

    这是朱永兴和参谋们制定的一套备用计划,如果清军前锋与大部队脱节。或是孤军深入,便借鉴腾冲之战的经验,将敌人放进石屏,围而歼之。当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朱永兴留下了少量的工兵,准备用爆破取代地道潜入。在迟滞吴国贵所部前进的这些天里,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等着清军进入石屏了。

    野战最差,巷战尚可,防守为佳。这是朱永兴和明军将领对土兵的总体评价。要聚歼清军,死守城池是不行的,也太被动,倒不如利用人数优势与清军进行夜间巷战。

    至于爆破城池,朱永兴认为在最初使用时威力最大,最有震慑作用。日后清军有了防备,便会增加很多困难。所以,早用比晚用好,能最大量地杀伤敌人,造成敌人的被动。

    喊杀声惊天动地,密密的火把难以计数。吴国贵还没来得及睡下,便又起身赶到了城上,看到的便是成千上万从远处涌向城池的敌人。

    “贼人这是搞什么?”吴国贵感到疑惑,而不是害怕,他在纳闷敌人不守城池,拱手相让后却又来攻城,脑袋有毛病吧?

    “大人。”一个参将显然也有同感,皱着眉头说道:“其中有诈啊,怕是要引我军出城浪战,或是骚扰疲兵之计。”

    “出城浪战?”吴国贵呵呵一笑,说道:“在夜里?贼人当咱们是傻的吗?”

    参将也笑了,说道:“那氏土酋,怕是真的这么以为吧?”

    吴国贵笑道:“那氏土酋怕是虚张声势想吓得我军出城而逃,不然为何围三阙一?小小伎俩,直如儿戏一般。”

    “土酋只知围三阙三,却不知攻城艰难无比。”参将附和着说道:“我军尚有七千多战兵,近万辅兵,便是有十万大军来攻,也不是短时能够破城的。”

    吴国贵含笑点头,转而又脸色严肃地说道:“倒也不可松懈粗心。兵法云:有备无患,我军还须加强戒备。等到明日天亮,再看情形出城破敌。”

    “大人高见。”参将躬身领命,转身下令。

    大量的清兵上了城墙,严阵以待。这是谨慎之举,不管敌人是何图谋,吴国贵都采取了最为合适的措施。然后,他行使了主将的职责,沿着城墙进行巡视。

    义军来到城下,不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