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量的清兵上了城墙,严阵以待。这是谨慎之举,不管敌人是何图谋,吴国贵都采取了最为合适的措施。然后,他行使了主将的职责,沿着城墙进行巡视。

    义军来到城下,不慌不忙地列阵,围住了城的三面,工兵则偷偷地打开被掩藏的地洞的顶盖,下到里面,点着了导火索。

    吴国贵巡视到城门,见已有精兵把守,心中大定,更认为敌人是虚张声势,使的是攻心之计,不禁露出了不屑的冷笑。

    轰然一声巨响,惊得吴国贵和他周围的人一起转头望去,只见身后一股烟尘柱冲天而起,在月光下看得清楚。

    “这是怎么了?”吴国贵和众人无不大惊失色,他们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此时在城外的义军已经发起了进攻,烟尘向上飞起后。那焘便下达命令,数千土兵发出齐声呐喊,奋勇地涌向烟尘弥漫的城墙缺口。

    冲在最前的是纳楼长官司的普氏土兵,在元江治下,以方、杨、普、李四姓倮罗最为善战,而普氏土司境临安南。常有战事,土兵很有战斗经验。

    普氏土兵从豁口一拥而入,周围的地上砖石遍地,横七竖八躺着无数清兵。刚才爆炸的时候,有不少清兵就在站在崩塌的城墙上面,而这些清兵大多是城中最有经验的老兵,其中一些更是东征西杀,是吴国贵部队的中坚力量。

    这些清兵站得很紧密,因为这能更有效地杀伤蚁附攻城的敌人。结果。这些有经验的老兵和军官就跟着城墙一起被轰上了天,附近城垛的清兵也都从城墙上震得摔了下去,那些没摔下城墙的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撞翻在城墙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对于站在半里外的义军来说,天上落下来的碎石最多也就是在脸上砸出个包。但对城墙后待命的清兵来说可没有这么简单,先是被爆炸震得晕头涨脑,接着就是无数砖块噼里啪啦地掉下来。那些距离爆破点较远,没有被震死、震伤的清兵来不及躲闪。一阵砖雨突然从天而降,这些清兵被砸得措手不及。

    义军冲进来的时候烟尘还没有散去。这些土兵挥舞着大刀、长矛,一言不发地向那些倒在地上喘息的清兵砍刺而去,转眼之间就把豁口后还能动的清兵都砍杀殆尽,又沿城墙向石屏城的两面城门杀去。

    此时,吴国贵率领着一队人马正匆忙赶来,虽然他还没有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却知道情况突变。城楼上升起了告急的灯笼——这说明城池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敌人攻破了。

    “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从城东传来的。愕然惊呆的吴国贵和所率的清兵一起望向第二声巨响传来的方向,只见那里也腾起了烟柱,尘沙灰土弥漫在空中,把天空都遮挡了一部分。

    “怎么可能?”吴国贵愣在原地喃喃自语。半天没能动弹一下,告急的红灯笼很快便在东城楼升起。

    “轰!”又是一次爆炸,这次是城南,吴国贵望着又一盏升起的告急的红灯笼,简直要疯了。他的脑袋哄哄作响,一刹那间竟然失去了反应能力。

    对土兵的战斗力,元江小参谋部的明军将领们显然比朱永兴更有保留。所以在小小的石屏城,竟然采取了三面爆破,多点进城的战术。虽然浪费了不少火药,但战局一下子便明朗了,分三路杀入城中的义军把清军分割开来,人数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尽管混战还在持续,但随着城门被打开,越来越多的义军入城参战,清军败势已定。

    喊杀声、火枪声、爆炸声迅速蔓延至全城,到处都在战斗。失去了统一指挥的清军只能各自为战,与冲入城内的义军在街巷、房屋中进行厮杀血拼。清兵长于野战的优势被限制,只能在狭窄的区域内与义军短兵相接,拼人数,拼体力。

    吴国贵带着几百兵丁奋力拼杀,向北面冲去,三面破城,他作出的是本能的反应。趁着敌人刚刚破城,还未深入,不管是穿过街道从北面突围,还是与北面可能尚未卷入混战的部队会合,再伺机作战,这都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起初也确实如吴国贵所料,义军从破城处两面夹击清军,深入城中街道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义军的涌入,吴国贵率领的这部清兵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街巷中不时冲出的义军给清军带来死伤的同时,也减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前方爆发出一阵火枪的射击声,一片惨叫声随之响起。大街的右侧巷道中冲出一队明军,盔甲整齐,冲杀得相当沉稳,不急不徐地追赶着一群清兵。一排排的火枪不时发出猛烈的齐射,一股股血箭喷洒而出,这群清后不断败退,受伤倒地很快便被冲上来的明军盾牌兵挥动兵刃砍死。

    这队明军杀出大街,正挡住了吴国贵所部的道路,相距几十米的敌我双方打了一个照面。有军官大声呼喝着,两队人马赶忙整阵,一场血拼厮杀即便在这街道上展开。

    吴国贵透过保护自己的亲兵的缝隙观察着这支明军,心中明白这是一支精锐之师,绝不是土兵可比。两排刀盾手在前半蹲,后面一杆杆火枪伸了出来,蓦然一声尖厉的哨声响起,枪响处,白烟弥漫,明军率先开火了。

    一阵惨叫后,前排倒下了不少清兵。但并未使清军崩溃,随着军官的嘶喊,清军发一声喊,向前冲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龙尾关,献策

    火枪射速慢,趁着一枪发后的空当,正是冲击的好时候。吴国贵的前锋清军战阵经验十分丰富,对火枪的弱点更是掌握。

    明军中的火枪只停顿了几秒,又是一轮齐射,然后间隔了几秒,又发出一轮。

    尽管付出了血的代价,尽管惊讶于明军火枪兵的射速,但清军踩着倒下的尸体和流出的污血,还是冲到了明军的阵前。

    刀枪盾的撞击声,士兵的喊杀声,受伤垂死的惨叫声响成了一片。吴国贵被围护在队伍中间,尽管看得不是很真切,但他觉得击败对面的明军应该没有问题了。毕竟从人数上来说,清军是占着优势的。

    几声尖厉的哨音再次响起,从明军阵中不断飞出嗞嗞冒烟的东西,砸向清军。几秒钟后,一团团火光便在清军脚下闪起,一声声爆炸响彻街道,清军的阵形一下子被炸得混乱不堪。

    爆炸掀起的硝烟尘土遮挡了吴国贵的视线,他仿佛又见到了之前被火炮轰击时的惨景,一颗心骤然沉到了谷底。

    上百颗手榴弹的近距离轰炸,使密集的清军伤亡惨重。因为装填的黑火药,手榴弹的弹壳特意造得很薄,使其能炸出足够多的弹片。由于数量不多,先期也只装备了部分明军,却被吴国贵所部开了头荤。

    爆炸持续了足有三分钟,二十多米至五十多米内的清军不是被炸死炸伤,便是仓惶后退,形成了一段无人地带。与明军接阵的清军后继无力,心神震荡,很快便被优势明军斩杀殆尽。

    硝烟散去,呈现在吴国贵和剩余清兵面前的是累累的尸体。血淋淋的残肢断臂,倒在地上惨叫哀嚎的伤员。

    明军阵前尸体交错,有清兵的,也有明军的,前排的刀盾手也稀疏了很多。但明军的阵形还在,死死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开火!”明军的火枪兵再次举枪。对着失魂丧胆的清军再次发出齐射。

    白色烟雾再次升起,红色的枪焰在烟雾中闪烁,清兵不断惨叫着倒在地上。

    吴国贵突然听到侧后方有密集的脚步声,心中暗叫不好,还没等他回头看个仔细。一丛标枪便呼啸着飞来,将十几名清兵刺翻在地,紧接着几支长矛的矛头便出现在街上,一队脖系红巾的土兵从街巷中杀了出来,截断了吴国贵所部的退路。

    在对面的明军阵后。也出现了援军,尖厉的哨声不仅可以在本部传达命令,还有召唤联络的意思。杀入城中的义军闻声而动,沿着街道穿插,不断给处于激战的友军提供支援,更给尚在抵抗的清军以打击。

    如果是踞城日久,或者做了巷战准备的,自然要让士兵熟悉街道。布设街垒,在制高点布置兵力。清军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做。也没有时间做,更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在城破之后,又损失了不少守城士兵,面对优势的义军,清军便陷入了被动。尽管清兵也做了顽强的抵抗。但也只是延长失败的时间而已。

    没想到竟会葬身于此。吴国贵苦笑了一下,随即便是一脸的绝然。将军难免阵前亡,从十八岁辽西从军,几十年间冲锋陷阵,他却也有战死阵前的心理准备。

    “杀!”吴国贵一声暴喝。将刀指向身后的土兵。

    “杀!”他的亲兵们高声呼喝,跟随着主将向着敌人冲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下关,大理的南方门户,因苍山自北向南势如游龙掉尾,又称“龙尾城”。城堞西南延至江风寺的“天生关”,东北延至“锁水阁”,全长约四公里,筑有碉楼四座。这里地险景美,自古以来便是御敌屯兵的要隘,号称固若金汤之城池。

    龙尾关作为城池,其实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面是山峰罗列,峰顶终年积雪,冰雪封锁的苍山;东边则将茫茫洱海作为城壕。龙尾关前还有一条河,是南诏时所建的水利工程,最主要是为了泄西洱河的洪。在河上有一座木桥,便是有名的黑龙桥。

    龙尾关还是著名的天宝战争的主战场,先有鲜于仲通全军覆没,后有李宓丧师十万。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称为“万人冢”,有的称“万人堆”、“千人堆”,至今遗迹尚存。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殁。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金维新在这古战场上,不禁有感而发,吟诵起白居易的诗来。

    “无察人之明,为奸相所蒙蔽,令无数大唐将士为枉死冤魂,此唐皇之罪也。”朱永兴收起望远镜,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天宝何能号盛唐?南征一度太周张。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鬼哭声藏。糊涂天子殃民盛,无怪蒙尘到蜀疆。”

    因一人而决万千民众的祸福,这个封建制度的最大弊病,令朱永兴深恶痛绝。而华夏历史偏偏就是这样兴衰反复,又被后人称为周期律,在尸骨盈山、血流成河中更替。

    “殿下做得好诗,亦说得精僻。”赵王白文选抚掌赞叹,“唐玄宗先明后昏,致有安史之乱,大唐盛极而衰,皆其过也。可见帝王明,则国处危难亦有挽回之机,帝王昏则国盛亦有衰落之时。”

    晋王李定国微微皱眉,白文选说得有些道理,但却又好象在影射什么,他张了张嘴,没有吭声。

    朱永兴也觉得白文选意有所指,而且还有偷换概念之嫌,但现在显然不是咬文嚼字的时候,如何攻取下关,直取大理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已经是十月初九,虽然采取围城全歼的战术,使攻取永昌的消息能封锁四五天,但在路上击溃了大理增援永昌的清军后,便已经不能再保密了。这样一算。大理的报急信使应该已经到了昆明,甚至吴三桂已经得到了这个情报。所以,时间依然是紧张的。

    “现在清军必然重兵防守下关,若能破之,则大理唾手可得。”晋王李定国岔开了话题,说到目前的战局。“大理的守军,洱海卫的剿抚后镇,或者还有楚雄的剿抚前镇,加起来亦有万多人马,若待其聚集,险关难克呀!”

    “楚雄的清军怕是来不及了。”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三日破下关,五日陷大理,我大明王师——威武!”

    赵王白文选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咳嗽着说道:“威,威武,王师威武。”

    晋王李定国也不禁莞尔,笑道:“殿下豪言,吾信矣!”

    “呵呵,吾是在说大话呢!”朱永兴将望远镜在手中潇洒地转了一下,说道:“不过。纵有迁延,也不过一两日。走吧。回营看看儿郎们准备得如何了?”

    没有攻不破的天险,除了奋力死战外,还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天险的弱点,是否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在下关这个古战场,曾经有蒙古人铩羽难胜,也曾经有十数万计的唐军饮恨。从其寥寥数次被破的历史来看。多是翻越茫茫冰雪覆盖的苍山,直入大理坝子腹地,使险关失去作用。但朱永兴并不决定这么做,因为那样太耗费时间,他要从天生关下手。所借鉴的竟是《林海雪原》中袭破奶x头山的战例。

    作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天生桥,朱永兴在前世是游览过的,对周边的峡谷悬崖颇有印象。尽管地形地貌应该不是一模一样,但那两岸峭壁对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