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军人多,明军装备好,明军火力强,明军战阵严谨稳固,明军主攻的是精锐;清军兵力处于劣势,清军装备繁杂、落后。清军火力不敌明军,清军不熟悉明军的打法,清军战阵在混乱,清军——败了……

    轰,轰,轰……明军的火炮开始抵近发威,佛朗机喷出密集如雨的霰弹,轰天炮将爆炸弹抛入敌群。已经被火枪攒击打得混乱、丧胆的清兵再也无法坚持了。后退,后退。在尸体和血泊前后退,最后不可遏止地变成了溃退。

    层次性的打击显示出了很大的威力,而持续性也显示出了效果。清军前面遭到火枪攒射和佛郎机扫荡,中部则是轰天炮的轰炸范围,再往后则是天威炮的射程。这使得清军的增援无力,军心动摇。阵势混乱,等到对方一发力,则会很容易地出现推骨牌的效应。

    败了,败了,还没有清兵大声喊叫。但心里都是这样的想法。在明军的火力推压下,在不断倒下的同伴的惨叫刺激下,清军的后阵再一次演变了动摇、后退、溃败的过程。

    而明军的推进速度在加快,原来几步一停一发枪,现在十几步一停再射击,但冲锋的鼓号却不再响起。

    战场上的胜势已经不可扭转,这一点魏君重看得很清楚,白刃冲锋确实能更快地击溃敌人,但战阵势必松散,清军的骑兵还未出动,逆袭不可不防。命令依然在下达,而明军的佛朗机和轰天炮渐渐沉默,只有火枪的一次次齐射,驱赶着、杀伤着清军,踩着鲜血和尸体,明军将战线步步前压。

    如雷的蹄声中,夹着溃兵的惶恐惊叫,清军的骑兵终于出动了。穆里玛并没有压上全部的本钱,当先冲锋的是耿藩的骑兵,后面才是五百押阵的满蒙八骑。用耿藩的骑兵做试探,成则压上扩大战果,败则后退保存实力,穆里玛已经意识到光靠这不到两千的骑兵,就算能多杀伤些明军,甚至击溃其突前的中间战阵,也很难扭转整个战场的形势。

    很简单,明军的兵力占着绝对优势,目前还只是前阵接战,后阵不仅严整,而且毫发无伤。象清军这样,利用溃兵冲垮敌人的所有战阵,可能性是有,但却很渺茫。

    而明军中间战阵的再次突出也并不意外,论士兵,他们是精锐;论火力,他们也强于左右两翼。现在整个战线上都在厮杀,清军骑兵此时的出动,暂时便不会遭到火力的交叉打击,只须承受中间战阵的阻遏拦击。

    无数烟尘与泥沙爆起,千多铁骑践踏着自家溃兵,斜着向明军的中间方阵左侧冲来。

    哨声、金鼓早已响得急促,明军战阵停顿下来,进行着调整,两排刺刀一斜一平,顶在了战阵前方。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大地在震动,随之而来的是更大声的轰鸣。沉默许久的佛朗机、轰天炮正是为清军的骑兵准备的,方向已经调整,向着奔驰而来的骑兵开火。

    霹雳般的炮声中,浓烟不断腾起,冲在前面的清骑与马匹纷纷扑倒;冰雹似的弹雨咆哮出膛,人或马喷出一股股的血雾,或死或伤。

    人马惨嚎,血肉飞溅,明军的火炮全速射击,再无保留,将烟尘中的敌骑淹没在更浓重的烟尘之中。

    烟尘中射出了稀疏的箭矢,然后是冲出烟尘的敌骑,呐喊声,还有要克服恐惧的嘶吼,在炮火中生存下来的骑兵继续向明军方阵冲锋而来。

    “开火!”

    明军战阵前猛地冒起一片白烟,借着人马的嘶喊和临死的惨叫掩盖了大部分的声音,第一排射击完,退下,第二排拿着火枪补位射击,然后退下,第三排又是跟上。

    战鼓声,喊杀声震天,铳炮声音震耳欲聋,清军骑兵也射来箭矢,双方都在不断的伤亡流血。

    对于清军来说,冲阵必然要承受伤亡,他们有这个思想准备。但只要冲开缺口,使敌人陷入恐慌和混乱,骑兵对步兵,便是一场屠杀式的战斗。

    而明军则要全力维护战阵的严整,将敌人的骑兵冲锋阻挡在阵前,并发挥出火炮火枪的威力,将敌骑消耗光。

    佛朗机全速打光了子铳,人马枕籍,清军骑兵的速度受到了影响;轰天炮将大大小小的炮弹砸向敌群,爆炸不仅杀伤着敌人,闪光和巨响更惊扰着马匹,清军骑兵冲击的阵形不再完整,甚至出现了混乱。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四章 胜后的思考

    感谢把盏龙血热,沉默de夏花,老昆明,不是笑笑生,有闲来看书,霹雳火04,修罗小卒,长安四载,相见有是多年,w123q123,莫当真,jiangr,相见有是多年等书友的支持,祝朋友们万事顺意。还有半个多月的冲刺备考,更新较少,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夜幕降临,明清两军的大战还在持续。只不过,明军已经取得了野外战场上的胜利,此时正在做进攻清军营寨的准备。

    穆里玛脸色铁青,在帐中走来走去,下面站着噤若寒蝉的将领们。外面炮声隆隆,杀声震天,他们的心也随着上下翻腾。

    野战大败,汉军死伤最重,骁勇的满蒙八旗也未能展现骑射无双、力挽狂澜的威风,在明军的阵前撞得头破血流。如今只剩下六千余汉军,不足一千的满蒙八骑,兵力差距更大,还能固守住营寨吗?

    尽管这些耿藩将领缺乏信心,但却不敢轻言撤退。他们都清楚,如果营寨不保,那五千迂回绕袭的骑兵部队便被切断了退路。对此,穆里玛肯定是不会同意的,甚至他还会指望一边坚守营寨,一边紧急召回图海,内外夹击,反败为胜呢!

    如果再有几千骑兵,哪怕只是两三千,今天的结果便会不同吧?穆里玛来回踱着步,万分后悔当初作出分兵的决定。明军战阵确实严密,火力确实凶猛,但今天的战场上,骑兵还是冲到了阵前,并且在冲击中对明军的刺刀兵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只不过因为后续无力。才被火枪的轮番射击所击败。

    而现在倚寨坚守,或许是唯一能够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的机会了。撤兵是能保住一些实力,可也意味着抛弃了那数千骑兵。当然,也可以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图海身上,但那毕竟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信使已经派出。计算时间的话,援军最快两三天便能赶回来。营寨还算坚固,木栅、壕沟、刁斗、哨楼等工事俱全。八旗军自老奴起,行军打猎,冬则立栅,夏则掘壕,安营扎寨极为严密,这已是传统。穆里玛虽年轻缺乏实战经验,但这些固定的东西却还知之甚深。

    两三天。应该是能够守得住吧?明军虽人多势众,但离十则围之的兵法理论,还是很有差距。只是,这防守却还要依赖这些汉军兵将了。穆里玛想到这里,即便很想痛骂,甚至是鞭打这些在战争上率先溃败的将领,也只好强忍怒气,温言抚慰。

    “诸位。胜败乃兵家常事,适逢小挫。倒不必丧胆怯敌。”穆里玛挤出一丝笑容,开口说道:“图海副都统率铁骑在外,不日即至。我军倚坚寨而守,若存死战之心,难道不能支撑?介时内外夹攻,敌军岂有不败之理?”

    江元勋等人悄然对视。心中了然。穆里玛没有雷霆之怒,自然是要他们继续死命卖力,抵挡住明军的攻击。只是,穆里玛好象不太清楚明军的战力,出营浪战是不敌明军。难道单纯防御便可以了?远的不说,新会、广州、梅州,是如何迅速陷落的?营塞坚固,难道比得上青砖石头建的城池?

    咦,这么说来,明军的攻坚能力似乎比野战更强呢!江元勋暗自咧了咧嘴,这不日而至的援军,怕是等不到了。而仅剩下的这些兵将,恐怕也要在防守营寨时损失殆尽。如果明军完成了包围,或许要全军覆没也说不定呢!

    白显忠、徐万耀等人或多或少也有些想法,明军的坚韧战斗和凶猛火力,以及满蒙八旗的落败,对他们的心理打击极大。他们也清楚闽省的形势十分危险,郑军与明军水师正联手在沿海进攻,耿藩兵马此番配合满蒙八旗,派出的可是大部主力,一旦损失惨重,以后如何抵挡明军的攻势?就算他们能逃脱一死,可兵马没有了,耿精忠还能饶了他们?

    按他们的想法,也不是马上就弃寨而逃,而是留条后路。如果眼见抵挡不住,那便后撤保存些力量,而不是穆里玛所主张的死守。可想法归想法,却不敢在此时提出,因为他们是奴才,主子的话哪能不听?

    穆里玛对江元勋等人的沉默很是恼火,脸色沉了下来,厉声道:“为了皇上,为了大清国,我意已决,死战不退。传令下去,有畏缩不前者,斩!有擅言后退者,斩!惊慌失措、乱我军心者,斩……”

    一连串阴狠的“斩”从穆里玛口中迸出,显示着他的决心,却也将这些清军推入了死地。眼见事已至此,江元勋等人再心中不愿,也只得与满蒙八旗的将领一起轰然应喏。

    ………………。

    大大小小的火炮被推了上来,黑压压的炮口直指清军的营寨,炮兵呼喝指挥的声音到处都是。

    攻城拔寨,对于明军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困难的任务,只是由于时间紧,才采取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打法——炮轰。

    各部明军在调动,白天厮杀中没有什么损失的一个师担任主攻,魏君重所率的第一师只负责警戒和防御,趁此时间可以进行一下休整和补充。

    虽然在野战中获胜,并且抵挡并击败了满蒙八骑的冲击,但魏君重脸上的神情却不见喜悦,而是皱着眉头在苦思,旁边的小桌上放着刚刚统计上来的死伤数字。

    这次野战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日后对阵骑兵的战斗还会有很多,且不会再是区区千余骑兵,对于今天作战的评价,以后作战的改进,魏君重这个主将必然要考虑很多。

    “刺刀有点短,盔甲还不够坚固,火炮的威力今天也没有完全发挥……”作为魏君重的老搭裆,军校的同学,第一师的参谋长,许名臣是有话就说,一点也不藏掖。

    魏君重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也正是有这样直言不讳的建议,第一师才能不断改进调整,成为明军的头号精锐。

    “看来,殿下起初所设的长矛兵还是正确的?”魏君重并没有马上确定,而是用疑问的口气反问道:“但如果是在既设的阵地上迎敌,火炮的数量多一些,威力又得以充分发挥,刺刀兵的存在不仅能抵挡骑兵冲击,还能加强火枪射击的强度吧?”

    许名臣沉吟不答,他知道魏君重在想什么,攻城拔寨是用不上他们了,可对阵那支分兵的清军骑兵,应该还是他们的任务吧?这荣誉,当然是必定要争取的。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五章 兵种重配置

    长矛兵是古代战争最有效的兵种,数米长的长矛一起向前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锋锐长城,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击溃一切当面之敌,对以速度和冲撞取胜的骑兵也十分有效。

    而历史上,当刺刀在军队中普及后,长矛兵的光辉就黯淡了许多。然而,长矛兵真的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吗?事实上,直到十八世纪初,长矛兵才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不到两米的枪刺虽然也有抵挡敌军骑兵冲击的能力,但从长度上并没有给士兵以足够的自信,给敌人以足够的威慑。另外一方面,前两排抵挡骑兵的枪刺兵如果要防御敌人弓箭的射击,便要身穿重甲,“负担过重”的火枪兵在战斗中机动性变差,射击的动作很受影响。

    而满蒙八旗的铁骑在那个时代或许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有重骑,有轻骑,打法多样;骑术精,擅弓箭,在火枪的射程不敌弓矢的情况下,确实是极难对付的一个存在。

    燧发枪在射速和威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使其取代弓箭的最关键的特点却不是这些,而是成本。枪械、子弹可大批制造,士兵也易于训练,重甲骑兵最终被胸甲骑兵取代,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当然,火枪方阵再加上火炮助战,也能够应对骑兵的冲击。更主要的则是对士兵的要求,英勇的精神和高度的纪律性,高昂的士气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军队即便武器有所欠缺,依然是不可战胜的。

    但这样的部队是精锐,明军中有多少呢?魏君重思考的是在以后对阵骑兵的时候,如何能更有把握取胜,如何能减少伤亡?而作为更高一级的领导。马宝等人则在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长矛兵要装备,至少两排,既抵挡敌骑冲击,又能有效保护火枪兵,在白刃冲锋时或更有威力。”马宝望着远处的清军营寨,对攻克并不怎么担心。反倒是关心着目前军队的配置,他已经着眼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