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匦淖拍壳熬拥呐渲茫丫叛塾谖蠢吹恼秸

    “还要披重甲,适当配备些盾牌也可。”参谋长吴三省补充道:“箭射而不退,冲阵而不溃,我们不能奢望每支部队都能象第一师那样顽强坚韧。”

    马宝点头赞同,这种配置固然降低了火枪的射击强度,但却更稳妥,让士兵更有安全感。长矛兵呢,即便不是抵挡骑兵。在肉搏和冲锋中也更有威慑性。

    在战争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没有缺点的,可以保证百战百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便需要合理地调配,尽量地弥补。火枪方阵的威力不言而喻,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牺牲些火力强度,保证战斗的平稳取胜,保证每支部队都能够被放心地使用。这便是马宝等人处于更高位置的考虑。

    “兜杀敌偏师的任务还是交给第一师吧!”马宝沉吟片刻,稍有些无奈地说道:“补齐兵员。再多配备火炮,攻克敌营寨后便让他们出发,让他们有时间在合适的地形设置阵地,以逸待劳,取胜当无问题。”

    吴三省表示同意,目前来讲。也只有用第一师去迎战清军的偏师,才让他们更觉把握。犹豫了一下,他又开口说道:“是不是也给第一师配置长矛兵,或调剂一披重甲?”

    魏君重年轻,自有一颗骄傲的心。对自己,对属下的军队,命令第一师配置长矛兵多少显得有些瞧不起。

    “商议一下吧!”马宝也颇为谨慎,毕竟第一师随着魏君重东挡西杀,如何配置,如何布阵,魏君重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兵将。

    事实证明马宝和吴三省的担心有些多余,不等他们在战后商议,魏君重和许名臣已经主动找来,提出了配置长矛兵和请拔重甲的想法。

    虽然在野战中获胜,魏君重和许名臣也看出了问题。正面交锋,再加上满蒙八旗人数不多,这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这样的胜利是有水分的。而满蒙八旗的精准骑射,以及超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也使魏君重和许名臣感到了心惊。

    用长矛兵阻遏敌骑的冲锋,然后再用火枪兵将失去速度的骑兵在阵前射杀,这或许是最为稳妥的取胜之道。毕竟明军兵力占有优势,在火力上也要超过冷兵器为主的满蒙八旗。

    “请王爷给末将一个机会,再战八旗铁骑。”魏君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如果能再调一部炮兵助战,末将有把握击败敌人。”

    “等攻下敌军营寨,炮兵可全部调给你部。”马宝心情大好,慷慨地答应下来。

    “末将只需要便于携带的火炮,重炮——”魏君重欲言又止地婉拒。

    “重炮就要发威了,你却不要?”吴三省调侃了一句,伸手一指,不远处的炮兵阵地上人喊马嘶,攻击很快便要开始了。

    ………………

    闽省成为了明清交战的主要地区,不仅仅是陆地,海上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漳州岌岌可危,福建提督马得功奉总督李率泰之命率福、泉州水师,又调同安水师,大小战船共四百余艘前往漳州解围。

    在金厦海面,马得功所部与明郑联合水师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明军水师由靖海侯邓耀亲自指挥,镇海伯杨彦迪、凌海伯陈上川亲自督战,利用船大炮多的优势,直冲敌阵,左右开火;郑军猛将周全斌则指挥所部,发挥快艇灵活机动的特点,运用群狼战术,集中数艘战船的优势兵力,对阵势混乱中的清军战船实行各个击破。

    大海战激烈而不惨烈,明郑联合水师无论从战船数量和质量,还是官兵的作战能力,都超过了清军拼凑的水师部队。

    最终,清军水师大败,福建提督马得功被围,投海而亡,成为清军在海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将领。

    至此,清廷再无可与明军或郑家相抗衡的水师,广阔的沿海地区袒露无遗,到处都可能成为明郑两军登陆攻击的选点。(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六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

    在清军的将领中,施琅无疑是最熟习海战的。同时,他对自己海上指挥作战的能力也深具信心。而早在增援漳州的决策前,清军是准备让施琅率部出征的,但施琅不合时宜地委婉提出的一个要求,却使清廷加深了对他的猜疑,使他再无机会征战海上。

    以一个总兵的身份要求专征权,恐怕也只有施琅才做得出来。当然,施琅要求专征权,除其好胜之性格使然,希望能独拥大权外,更重要是从此次战役的全局考虑,并吸取了上次攻打金厦惨败的教训。

    达素率清军大举攻厦,却几乎全军覆没,不习海战、不谙风汛潮汐,特别是指挥权落在不具备海战能力和经验的将领手中,是其遭受惨败的主要原因。再纵观此次增援行动的将领,耿精忠、李率泰、马得功等人虽与郑军征战多年,但都不具备指挥海上作战的能力,黄梧虽习海战,却能力不足,且被困于漳州。

    但这些人的权位都重于施琅,施琅没有专征权,一旦发生意见分歧,在瞬息万变的作战过程中,后果难测。施琅不希望再尝败绩,遂提出仅希望让靖南王耿精忠、总督李率泰、提督马得功等与他一同谋划进增援漳州之事宜,而不要求他们财政管理,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愿独自担当此次行动的的责任,隐含获得专征权的意思。

    施琅为了获得支持,还拜见了清廷派至福建的兵部侍郎党务礼,详细介绍了行动方略,又重申了想独自指挥增援漳州行动的请求。可惜的是,施琅两名部将的反叛,以及之后散播的风言风语使党务礼十分谨慎。而施琅原本就言语木讷,且又说一口难懂的闽南话,更让朝中权贵党务礼所不喜。

    最终,施琅不仅没能达成目的,反倒是被排除在了行动之外,但他辛苦训练的水师却被抽调一空。随后。清廷加紧实施“分拨海上投诚官兵移驻外省,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隐患”的政策,施琅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被调往河南邓州驻防。

    对于要以少数民族统治主体民族的满人来说,对汉人的心理情结是难以消除的。既要使用,可鄙视、猜疑、防范却是司空见惯,特别是在他们所不熟习的领域,更是害怕汉官汉将一家独大。

    施琅无用武之地。提督马得功的水平又实在有限,清军空自拼凑出一支兵力、船只还算上规模的增援部队,却终于是重蹈覆辙,在海战中惨败并丧失了最后的水师资本。

    海路援军已绝,郑军大将刘国轩、冯锡范又与明军陆战队联手,分别击败了耿藩的陆路援军王进和刘炎两部,漳州遂成孤城,明郑联军便可以放心攻打。而漳州清军得到援军无望的消息后。军心、士气为之大丧,内部也混乱起来。

    防守漳州的清海澄公黄梧徬徨无计。染病卧床。其子黄芳度见明郑联军势力正炽,有心投降,却又心忧其父黄梧与郑氏结怨甚深,内心始终不安,遂密遣人与明军联系。在得到明确承诺后,黄芳度软禁其父。并与手下突然发难,杀南洋总兵许龙、耿藩部将刘豹,献城降于明军。

    在东征之战中,清军战意不坚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的沿海迁界。以及清廷将投诚官兵及其眷属一律强制送往外省垦荒屯田,无疑是很重要的。短视而自大的清政府出于对汉人的防范,大海的恐惧,采取的这些愚蠢政策使已降者离心,未降者寒心。对于多为沿海人士、留恋故土的广大投降官兵来说,明郑联军气势汹汹,岂不正是他们得以逃脱苦海的机会?

    不只是低层官兵对清廷的政策深恶痛绝,连一些高级将领对此也极为不满。比如悍然举旗造反的碣石苏利,施琅所部提标游击钟瑞、中军守备陈升,还有很多降清的郑军旧将。

    对于这些反正或投诚的官兵来说,象黄芳度这样做出“降明不降郑”决定的要占绝大多数。明军为正统,明廷为正朔,明朝已奄有数省……这些原因当然重要,而“好马不吃回头草”,恐怕也是这些原郑军降兵降将不可忽视的心理原因。

    ………………

    晨雾在闽省之地很是常见,在很多清兵的想象中,在雾气和黑暗中似乎走了很久很久,实际上时间却并不多,只不过这种环境给人的错觉而已。

    不到一个时辰之后,环境开始变白,天空开始发亮,尽管身边仍然有雾气迷茫,但清兵清将都知道天很快要亮了,有了松口气的感觉。

    副都统图海的脸色并没有舒缓,斥候早与明军哨探有了接触,这意味着明军便在前方,而且是越来越近。这个情况加深了他的忧虑,接到信使的情报后,他立刻率领大军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可还是晚了吗?如果还在支撑,明军能有余力抽兵堵截,这是个个击破的机会,还是被明军阻击,反倒被明军一口口吃掉?

    从目前来说,战争的主动权是握在明军手中的。骑兵未携重武器,难以突破明军防守严密的阵地,反倒是在试探性的攻击中损失了些人马;大营被攻,骑兵星夜急驰,人力、马力都消耗很大;情况不明,不知道骑兵回援是里应外合,还是一头撞进口袋?

    这种种思绪使图海心神不宁,并有种不祥的感觉,但现在也只能向前,只能依靠满蒙八骑的武勇做扭转战局的努力。

    东方已经露出了太阳,雾气淡薄,很快便会在阳光下消散无踪,而前方响起的枪声,以及腾空而起的旗花火箭,使刚刚松口气的清军一下子又紧张起来。

    图海的脸色则更加严峻,大战要开始了?他挥手下令,部队暂时停止前进,人员下马休息下体力,他简略听了回来报告的哨探的讲述,便在几十名护卫的陪同下,催马上前。

    浅壕、鹿砦,并不是那种令他头痛的防御工事,图海稍松了口气。但等他注目前望,却感到了重重压力。

    十个方阵聚合而成大的阵型,方方正正,在视觉上极有震撼力。肃穆严整的军阵令图海暗自心惊,脸上固然沉着,却知道这恐怕是自己所遇到最强劲的敌人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除了战,还是战!图海眯起了眼睛,握紧了拳头,他已经没有选择。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七章 胜利,郑家内乱

    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各种火炮,堂堂正正的空心方阵,虽然明军没有打出八里桥之战的压倒性胜利(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 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但却显示出在严整坚韧的步兵方阵面前,骑兵的正面集团冲锋是很愚蠢的战术。

    当然,骑兵的优势和威力主要是体现在机动性上,可以不断的打击后勤、骚扰拖死步兵。所谓的“满洲铁骑”,在作战时其实主要是下马冲阵、骑马追击。

    但图海没有选择,大营和主力急等他的救援(他还不知道穆里玛已经败亡),狭窄的正面也没有给骑兵迂回、骚扰、穿插的空间。而明军虽然没有火箭,但火炮的数量极多,在既设的阵地上对清军骑兵构成了层次性的打击,炮火之猛,也起到了使敌骑马匹惊骇乱奔,导致其阵势混乱的作用。

    当悍不畏死的清骑承受着不断的伤亡冲到明军方阵前时,等待他们的是两排枪林似的长矛,然后是火枪兵密集火力的射击和佛朗机炮霰弹的无情轰击。

    冷热兵器的交锋,步兵空心方阵和骑兵集团冲锋的较量,封建军队与正向近代化演变的军队的对撞,最终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图海亦被天威炮炮弹的弹片击中昏晕落马,随着千余败兵狼狈而逃。

    ……………

    胜利的消息被快马加急送至广州,朱永兴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他一直认为满洲八骑的战斗力被神话了,但这种神话还是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现在,从实际的胜利上,尽管没有打出类似八里桥的伤亡比,也足以让朱永兴的信心大增。

    马宝晋升魏王的谕旨和金册早在两天前便由礼部官员前往颁旨,这是早已定下来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此战的胜败而改变。朱永兴又下谕令,犒赏参战官兵,并晋魏君重为伯爵,军衔再升一级。

    东征之役打到这个程度,尚藩覆灭,耿藩已被打得半残。明军依然保持着战略攻势。特别是与郑军难得的联手,使整个东南的形势大大地倾斜,光复闽省也似乎指日可待。清廷要再派兵南下,不仅耗时,这种添油战法倒还让朱永兴有些期待了。

    什么谈和啦,偏安啦,是朱永兴根本不会考虑的事情。所以,全国一盘棋,在江南多杀伤其统治的基础。总比在北方与满蒙八骑作战更容易。

    形势一片大好,但这只是表面,郑家内乱在即,难得的联合作战马上便要结束,甚至把握不好的话,明郑就此分裂也不意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