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的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闻人的江湖-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议的迂回战术,先用宏大的赞颂靠近他,而后穿插着问出他为什么笑,我只想光明正大地采访他,而不愿意用所谓的迂回战术欺骗他,哪怕这种欺骗看上去似乎占领了道德高地。

虽然费尽周折,我还是完成了对谭力的正面专访。记得专访的现场有多家媒体的记者,当我问到“您知道网民在非议你么?您委屈么?您对此有何回应?”时,在场的同行很惊讶。走出谭力的办公室,一个同行说,我怎么都没想到您敢问这个问题。

专访发表之后,我还挺得意,感觉自己做了一个独家新闻。

来自编辑部的消息,很快摧毁了我的得意。他们说,读者对我的独家新闻很生气,认为《南方周末》在替谭力美言,做了一则有损《南方周末》“报格”的新闻。

来自编辑部的评价,显然也否定了我的得意。报社的新闻用ABCD四个等级由高到低做出相应评价,我得了个C。

这一回,新闻总监再度说起谭力,我就笑不起来了。

新闻总监说,地震过后,他参加了一个地震报道的研讨会,与会者中有人对我的那篇专访大加鞭挞,理由是,谭力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特别差,你们怎么能给他混淆视听的机会?我从他的语气和措辞中可以想象与会者的愤怒。

我勉强理解与会者的愤怒,如果愤怒的他或者愤怒的她是新闻界之外的人士,我就不想回应什么了,倘若是新闻界人士,我则不愿意保持沉默。我欢迎大家对这则新闻的操作做技术层面的评价,哪怕评价很低,但我反感非技术的道德评价,反对将读者的读后感混同于稿件本身的好坏。

正文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15)

2009…11…24 20:52:25 本章字数:1063

先回过头看我当时的那篇专访,只问了几个问题:

您是否知道网民在非议您?您委屈么?您对此有何回应?

您如何评价抗震救灾中的干部队伍?救援人员说,北川政法委书记被埋后对救援人员喊:“快救我,我是张书记。”很多网民嘲笑这句话,认为这是“史上最牛官腔”。对这一现象,您如何评价?

地震以来,您的衣食住行都是怎么安排的?

地震中,您既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人,又是一个市委书记,第一个角色可能会让你悲伤,第二个角色要求你镇定,这些日子以来,您是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的?

您哭过么?

我自认为这些问题本身既不谄媚,亦无不当,至于说谭力的回答是否是读者愿意看到的,他说的是否属实,那是另外一回事。

从新闻媒体的角色本位出发

对于这则新闻,我想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从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角色本位出发,与大家做四点讨论:

第一点,我们推进了新闻的公开化。我们将一个私底下流传的话题变成了纸面上公开报道的新闻,是对新闻公开化的推进。地震期间,我曾在百度上以谭力的名字和笑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出现了18400个相关网页。但是,我们知道,它仅仅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话题,一个公众私下议论的话题。地震期间,记者们见过诸多话题,其实是无法从网络世界跻身平面媒体当做新闻公开报道的。新闻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尽可能多地报道公众关注的新闻,推进新闻事件的公开化。就此而言,这则报道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点,我们让公众听到了更多的声音。新闻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完成“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使命。地震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专访谭力的报道,那是一个读者常见的官方报道,涉及谭力个人在地震中的表现,这样的报道当然不会涉及他的“笑”。我们关于“笑”的报道,给资讯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声音。我在专访中还问了“史上最牛官腔”,这是由海鹏兄的报道引发出来的,所以我请谭力评价了这一问题,将报道往前推进一步,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声音。

第三点,我们向大家期待的真相逼近了一步。谭力是个什么样的人?谭力在抗震救灾中是否做得好?李红平说,这是大家期待的“真相”。我想说的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过要做“谭力真相”的报道。这是一则调查新闻的题目,我从未想过做这样的题目。但这并不表明这篇专访无益于真相。事实上,每一个接近新闻当事人的报道,都是对新闻真相的推进。因为,如果他说的是谎言,公开的谎言是会引来公开的质疑的。

正文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16)

2009…11…24 20:52:26 本章字数:1113

第四点,我们应该尊重谭力说话的权利。这句话,一些占据道义制高点的人可能不喜欢听。他们只是觉得谭力的话不中听,或者还没听的时候就给他贴上了丑陋的标签。同样的事,在我专访张维迎的时候也遇到过。因为不喜欢他,所以拒绝听他说话。因为拒绝他说话,所以认为让他说话的报道不好。谭力的访谈发表之后,一个当下已经下海的昔日县长看过之后说,他笑了,是不好,可是在中国官场,呈现什么样的表情,其实不是一个官场外人可以想见的。我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替谭力辩护,而是建议不喜欢他的读者和传媒人倾听他的解释。他是一个公民,他是一个新闻当事人,他有说话的权利。

就记者的角色而言,我们只是报道者,我们的职责只是负责任地报道新闻。至于新闻中的当事人是否是我们喜欢的人,是否是正直的人,并不重要。他们所说的话,是否是我们爱听的,也不要紧。我曾经想过,如果谭力能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就他在灾难中的“笑”,谦卑地向那些因为他的笑而受到伤害的人们致歉,他的美誉度会高得多,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会大得多。问题是,我不是谭力,我不能替他说,我只能忠于他的原话。尽管他的原话在部分读者或者部分同行看来,很没有味道。可这不是记者的错。

顺便说一句,现实中,篡改采访对象的原话,甚至于替采访对象说话的记者,不乏其人。曾有感觉采访对象所说的“人话”不合“官话”标准的记者,将“人话”篡改成“官话”,也曾有感觉采访对象所说的“原话”不合读者口味的记者,大胆地替采访对象说了话。后者往往没有卑劣的动机,他们只是觉得他们的读者、他的稿件、他所在的媒体更需要那样“正义的声音”。

我曾在一家媒体的编委会上,听到一个前同事大声地说,绝对不能给那些“左”派提供舆论阵地,我们只能发出自由主义的声音。我很纳闷,希望发出自由主义声音的自由主义者,为什么就不能给“左”派提供舆论阵地呢,自由主义者不是主张声音自由的么?

就媒体的本位而言,它应该为各种舆论提供阵地。世界之所以需要媒体,是因为各种舆论需要交锋。为什么讨厌媒体为一部分人说话的媒体人,在现实中同样希望堵住另一部分人的嘴呢?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谭力就反感媒体上出现他的声音呢?为什么我们不喜欢他的说辞就反过来认为记者的文章不好,媒体的立场不正确呢?

了不起却不足取的心态

对于新闻真相,我想多说几句。在我们报社的历史上,对真相的追寻是一种优良的历史传统。在上个世纪末,在“众媒闭口我独吼”的黄金时代,我们有时候会成为真相的独家供应商,尽管我们并非唯一的新闻供应商。我不晓得,是否这个时代的成就,养成了我们独家供应真相的心态。

正文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17)

2009…11…24 20:52:27 本章字数:589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想说,这样的心态是了不起的,但却是不足取的。独家供应真相是竞争制胜的法宝,是每个优秀的新闻供应商所必不可少的理想,但它仅仅是一个理想。我们所有的努力只能是逼近这个理想。

哲学意义上的真相,是不可能独家供应的。敢这样想,等于宣称自己可以独家垄断真理。

新闻意义上的真相,同样是不能独家供应的。我们不是唯一的新闻供应商。就追求真相的新闻史而言,历史上绝大多数真相的暴露是新闻接力赛的结果。

我们鼓励并欢迎新闻的市场竞争,是因为只有充分竞争的新闻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我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考察美国新闻界时发现,支持共和党的媒体和支持民主党的媒体有时会掐架,掐架的过程虽然暴露了部分媒体的褊狭,却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相,使得妄图偏袒某个总统候选人的媒体难以得逞。

好几年前,有家媒体做了个《吕日周真相》,我已记不清到底写了啥,但我相信它所呈现的一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相,它只是还原吕日周真相的一个环节,至多是逼近了真相。起码,后来《新京报》所报道的整版的关于吕日周利用职权妨碍司法的情况就没有出现在《吕日周真相》中。

说了许多口水话,无非是想说,我们只是新闻供应商中的一家,我们的稿件只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祈望垄断真相的发布,因为真相永远在他处。

正文 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暧昧(1)

2009…11…24 20:52:28 本章字数:847

第四章 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暧昧

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暧昧知识分子的王者归来,使得偃旗息鼓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文人论政”卷土重来,借助知识分子、大众媒体和公共议题的互动,学者们占据媒体的一角,或者仰仗专业领域的研究,冷静客观地评析世界,或者依靠公车上书的激情,煞有介事地纵论国事。

他们是一群被称作公共知识分子的人。

跟他们打交道,有的人让你高山仰止,有的人让你怀疑他是个骗子。

骗子的事,我就不说了,仅以我敬仰的秦晖先生、毛寿龙先生和我打交道的往事,说说公共知识分子和新闻媒体的暧昧及其由来。

如果波斯纳来到中国

波斯纳的《公共知识分子》,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赞誉远远少于批评,但被批评的这个群体却因之更为时髦、更为走俏。

公共知识分子,这个从英文public intellectuals翻译过来的词汇,在今天的中国,差不多成了贵族知识分子的代名词,犹如欧洲王室授予知识分子的爵位,高贵得很。

如果波斯纳先生来到中国,看到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景象,会怎么想?

波斯纳,曾经受命调解微软垄断案的美国著名法官,《公共知识分子》一书的作者,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传播居功至伟。他不是这一概念的炮制者,却是第一个下定义的人。依据我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理解,他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可能就是指那些占据公共媒体、公众讲坛,敢于对自己素无研究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见解的人,政治也好,社会也罢,只要大众有兴趣,他们就敢说,至于他所评论的是否是他所研究的专业领域的问题,他们并不在乎。

显然,波斯纳在讲述公共知识分子的时候,含有些贬斥的味道,但他并未表现于外。在研究公共知识分子的时候,波斯纳似乎没有赋予道德评价,说他们好,或者不好,他只是一本正经地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数据库中,输入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字,看他们的“媒体曝光率”,英文叫media

正文 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暧昧(2)

2009…11…24 20:52:30 本章字数:1073

该周刊以特征描述的方式,做出了解答: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在此之前,英国《前景》杂志曾评选出“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入选标准是波斯纳式的,而非《南方人物周刊》式的,他们只要求入选者具备两个条件: 活着,而且活跃。活跃的内涵是,凭借专业领域内的卓越声望,不分专业内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影响公共生活。

我们尚不知道被定义为官方媒体的上海某报对英国《前景》杂志的态度,对他们捣鼓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评选是赞同,还是反对,我所知道的是,该报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不点名地驳斥了“我们的杂志”所诠释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并斥之为效颦之作。虽然他们觉得类似概念只是“不能影响社会舆论主调”的一点“噪音和杂音”,但是,决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评论员文章仍然严肃批评道: 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提出,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尽管喜欢以集体署名方式撰写评论员文章的上海某报,并未点明“我们的杂志”是哪家杂志,我身边的读者还是不容置疑地将之理解为《南方人物周刊》。当时,该周刊创刊不足半年,无论是发行量和舆论影响力都小得很,人们怀疑,上海某报的评论员文章,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