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7-夜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87-夜宴-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此职时是在中主李璟统治的保大年间,而《夜宴图》的绘制却是在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所以这一说法显然有误。那么比较可信的说法就是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期间被绘下了夜宴时的情景。    
    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是在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因此《夜宴图》的绘制时间应该是在开宝前期,即968年至970年之间,970年韩熙载去世。    
    《韩熙载夜宴图》原为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收藏。张先生在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以五百两黄金的巨款在北平购得。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派人在香港组成了一个秘密收购小组,主要负责收购流失海外的艺术品,以保护国宝。1951年,张先生从印度回到香港,并且居留约一年之久。在此期间,收购小组负责人徐伯郊与张大千过从甚密。徐伯郊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职员,又是著名收藏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做知心朋友。过了不久,张大千欲离开香港,举家移民南美。国家文化方面的负责人郑振铎在北京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写信给徐伯郊,指示徐利用其父与张大千是世交的关系,在港多与张大千接触,一是希望张大千能够返回内地,二是希望通过张大千的关系,争取将流失到美国、日本等海外的中国古代书法名画收购一些回来。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信的内容告诉张大千之后,张大千对郑振铎的关心与热忱非常感激。尽管出于种种原因,张大千当时没有回到内地,仍准备移居海外,但他却把自己最心爱的五代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的《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的《万壑松风图》等一批国宝,还有他以前收集到的一些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珍贵文物,一共折价两万美元,以极低的价格全部“半送半卖”给了祖国。这批珍贵文物皆由徐伯郊经手,由国家文物局全部收购,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夜宴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齐鲁大地,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在这动乱的岁月里,北海县(今山东潍坊)的一户小官吏家中,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了。他的出生除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些许欢乐外,竟然在所有的文献中都找不到其降生月日的记载。    
    这个平凡的小生命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名震南北的韩熙载,他是南唐的著名臣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当时人称之为神仙中人。每次外出,人们仰慕其大名,随观者前呼后拥,场面十分热烈。韩熙载语言诙谐,谈笑风生,听者忘倦。他多才多艺,通音律,能歌舞,善书画,尤精八分书,冠绝当时。韩熙载生性孤傲,不惧权贵,在朝中除皇帝外,平生不拜一人,这种高洁的品格也增加了其人格魅力。    
    由于这些原因,使韩熙载名声远播,无论南北,皆知其名,旧史记载说:韩熙载“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可见影响之大。连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他也不敢忽视,据《图画见闻志》卷三记载:画家王霭,善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在五代时颇有影响。入宋后,王霭在宫廷画院任祗候,曾奉命出使南唐,暗中将南唐的三位著名人物的相貌画了下来。这三个人就是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前者号称江左之诸葛武侯,后者则是南唐的著名战将,都被中原王朝视为日后统一江淮的障碍,韩熙载能名列其中,可见宋朝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王霭由于任务完成得好,归朝后升任翰林待诏。    
    王霭给韩熙载画的像流传广泛,以至于几十年后,人们把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都画成了韩熙载。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记载了这个趣事。书里说现在人画韩愈,小面而美髯,戴着纱帽,这其实是江南韩熙载,韩愈胖而且少髯。当时这幅画还有流传,上面的题款可以看得很清楚,应该是韩熙载而不是韩愈。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这也是他被讹传为韩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宋朝元丰年间,以韩愈从享文宣王庙,也就是孔子庙,各郡县孔庙中所画的,其实都是韩熙载。后世人辨认不清,韩愈于是变成韩熙载了。


夜宴高步出群:避乱到吴国

    韩熙载,字叔言,其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即今河南济源县、淇县之间,春秋时属于晋国。晋末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辽宁义县)。昌黎韩氏在唐代曾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著名大诗人韩愈,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    
    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经迁到了北海。其曾祖父韩钧,担任过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平卢观察支使。不过韩熙载的曾祖、祖父似乎没有多大的作为,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他的父亲韩光嗣虽然也没有多少作为,却被卷进了一场兵变,并且导致了韩熙载不得不南迁江南,以避祸乱。    
    韩熙载的家当时在五代的后唐统治之下。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邺都发生兵变,唐庄宗命宿将李嗣源率大军征讨,不料李嗣源的军队也发生兵变,与邺都乱兵联合,拥立李嗣源为主。    
    这年三月,平卢节度使符习奉命率本军前往邺都平叛,中途得知这一情况后,不敢继续前进,遂率军返回青州(平卢镇的治所)。走到淄州时,又遭到平卢监军使杨希望派来的军队阻击,不能前进。符习无奈,只好率军西返。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时,李嗣源派人招降,符习遂与李嗣源合军,并进占了汴州(今河南开封)。    
    杨希望得知符习归顺了李嗣源,便派兵包围了符习在青州的私宅,打算将其家属全部杀死。符习部将指挥使王公俨此时也留守在青州,此人素为杨希望所信任,他对杨希望说:“内侍尽忠朝廷,诛杀反叛者,谁敢不从命!只是当务之急,应该先分兵守城,以防外变,符习的家属不足虑,随时可以动手处决。”杨希望听信了王公俨的话,分兵把守城池。王公俨就利用其兵力分散之机,擒获并杀死了杨希望,也使符习的家属幸免于难。    
    其实王公俨也是一个野心家,他在诛杀杨希望后,便怂恿将士们上表,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节度使。这时唐庄宗已死,李嗣源即皇帝位,即后唐明宗。唐明宗任命王公俨为登州刺史,另行任命天平节度使霍彦威为平卢节度使。王公俨借口将士挽留,拒不前往登州上任。霍彦威率大军进屯淄州,准备进攻青州,王公俨自知不敌,心中畏惧,才勉强前往登州。这年七月,霍彦威进驻青州,并派兵追赶王公俨,将他杀死。参与此事的其他将士也同时被斩,其中包括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    
    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中岳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并且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此时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不久就发生了其父被杀的事件,并且诛连到整个家族,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朋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今安徽阜阳),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关于韩熙载与李谷之间还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南唐,却无所作为。


夜宴高步出群:坎坷宦途在南唐(1)

    吴睿帝顺义六年(926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至今尚存,《江表志》一书全文收录,后清人又收入《全唐文》之中,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    
    文章开头用简短的文字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然后笔锋一转,便说“某闻钓巨鳌者,不投取鱼之饵;断长鲸者,非用割鸡之刀。是故有经邦治乱之才,可以践股肱辅弼之位。得之则佐时成绩,救万姓之焦熬;失之则遁世藏名,卧一山之苍翠”。意在说明帝王选贤用能的重要性,然后便开始介绍自己的才学,“某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但励志以为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说自己从幼年便不同于其他儿童,不贪玩耍,励志读书习武,胸藏文韬武略,“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还说自己能“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场中劲敌,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鸿儒,遥望而尽摧坚垒。横行四海,高步出群。”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在吴国掌握实际大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说韩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徐铉所撰的《韩熙载墓志铭》说他“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既绛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间不处”。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十年以后,到了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从六品上,其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昪对他仍然心怀疑虑。从李昪对韩熙载所说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他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后来在李璟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为我是幕客之后。”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昪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李昪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如何会以门第高低取人?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怎么会独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昪的赏识。可见无论多聪明的人,认识别人容易,真正了解自己反倒很难。    
    正因为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保大元年(943年),先主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璟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红)袍,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璟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璟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